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调查及提_省略_略研究_以暨南大学_中国文化之

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调查及提_省略_略研究_以暨南大学_中国文化之

来源:九壹网
《青年探索》

青年工作与研究

2011年第3期·总第165期

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

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暨南大学“中国文化之旅”活动为例

●洪

暨南大学摘要:“中国文化之旅”是本校针对港澳籍及华人华侨大学生举行的文化认同教

育活动,该活动为暨大学生“最爱”的活动之一,品牌效应突出。通过对此项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港澳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较高,同时,实践也证明,体验式教育在增强港澳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文化认同;体验式教育;港澳生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D3;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80(2011)03-0044-04

中国内地大学校园内的港澳籍大学生(以下简称“港澳生”)是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同为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深受异域文化浸染,现在在内地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如何?在这方面,大学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文化认同是基于民族或者族群的血缘关系;共同生活、自然发展的族体归宿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三个方面而产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共识。社会学家常常将文化认同视为人们共有的信仰与情感,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自我意识。

体验式学习强调从直接经验学习、在做中学、知行合一。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模式包括体验、反思和超

分享和交流,最终达至内在的超越。越几个环节,即先经由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再通过对体验的反思、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暨南大学一直致力于以体验式教育方式对港澳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因为,只有让港澳生们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和发展机遇,从而明白为何在当今的中国选择和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体验式教育是让港澳生通过体验,感受真实中国的国情、解读中国的制定的背景和文化渊源,清醒认识港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使到港澳生能够真正尊重自身的身份,追求共同的发展。

一、暨南大学港澳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情况

文化全球化的效应,对现代社会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文化绝对主义,即在全球推行一种以资本主义价值观为主的文明形式,并冠以“普世”理由而凌驾于任何民族文化之上;第二,文化相对主义,即在这种效应下,各个民族文化开始深度挖掘其内在的文化自觉,用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民族的文化来与世界文化对话。而以上两种貌似对立的作用对于某一区域文明形态来说,无疑是纠结并融合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文化主题———在多元文明视野下的文化认同。港澳生所生活的社会在其政治经济制度上是资本主义的,长期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熏陶和影响,因而在意识形态上必然带有深刻的双重

“仁、义、性,即既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子。既有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儒学

礼、智、信”的推崇,又有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金项目:“港澳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

号:10JDSZ3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洪莹,暨南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作者简介:

44

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为了了解并研究暨南大学港澳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暨南大学“港澳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课题组以文献分析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调查港澳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再对数据运用SPSS13.0等软件进行处理。调查发现:港澳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普遍的认知,但是都不能对知识的深刻内涵和事件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大都关心国家发展,但是对国家目前的建设情况基本限于“报纸的介,甚至存在一些久远、过时的记忆,有的甚至来自曾经的港澳播发的关于内地的故事片中的虚构情节;绍”

比较愿意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法制思想较强,对民主要强烈的要求高于内地目前的情况;文明素质较高,对一些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如交通闯红灯等很反感,甚至因此认为内地人的文明程度不够;爱国情愫浓厚,但是一般体现在重大事件面前;对自己在内地生活满意度较高,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各种问题,积极融入内地的文化生活氛围。

二、“中国文化之旅”活动效果研究

(一)港澳生对“中国文化之旅”活动的效果反馈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之旅”活动从1986年开始举办,2005年之后,活动的开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开始大规模地组织、推广这项活动。“中国文化之旅”活动是学校通过组织“冬令营”、“夏令营”以及“十一”课程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来自、澳门、以及海外地区的华人华侨学生前往中国内地,参观文化圣地、风景名胜、企业生产、农村建设,了解中国文化、体验风土人情、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学校通过对这一组织形式的打造,强化了侨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在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也

自2005年5月活动启动至今,已有70加强了对港澳籍及华人华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据相关数据统计,

多支队伍、2000多人次学生顺利完成历史文化探索的旅程。多年的积累和营员们的行走传播,这一活动现已成为暨大学生向往活动的“最爱”之一,品牌效应突出。

为了考察“中国文化之旅”活动效果,我们随机抽取了251名参加过活动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问卷调

分析行程、起居住行等因素在学生心目中重要性的频度。查。问卷共设20个问项,

数据显示:就行程这一因素来看,其重要度算术平均数(Mean值)为3.9,中位数为4,与代表最高重要度的数值4基本上没有差距,可以看出行程安排得是否合理是影响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从数据还可以看出,起居住行(Mean:3.6)、景点选择(Mean:3.45)、导游(Mean:3.55)和带队老师的能力(Mean:3.7)、行程安排(Mean:3.73)、参与度(Mean:3.69)这些因素的重要度平均来看都是接近于代表最高重要度的数值4,因此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选择的主要因素,故在项目策划的时候应该对这些方面加以较高的重视。

从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学生渴望自主的策划和安排、希望老师带领下与地方的交流以及和同学的分享,最后实现体验反思。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之旅”活动必须针对学生需求,有目的地安排

学习、实践的自主具备人文素养的领队老师和带队老师来组织这个活动,他们能有效调动学生求知愿望、

性。如何安排好一次“文化之旅”,本身就是对我们学生工作者对祖国文化掌握能力的检验,我们必须在活动组织时明确我们要给学生安排的路线包含的饮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背景的感受;要有效调动学生自

自我服务,改变老师指引学生前进的被动局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主性,相互帮助,在行程中能自我规划、

要求和希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了解,去寻找自己心中的中国,他们需要志同学生对体验之旅的渴望、

道合的同学共同规划路程和分享过程,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引,他们更加希望能在与当地交流中证实或者修正他们的想法,这些就是体验的魅力:感受-反思-内化。

(二)港澳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问卷中列举了很多名词解释以了解港澳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内容涉及由古至今,经济、法律、人文、地理、科技。对名词认同程度的评价分为四个等级,根据不同的认同程度进行赋值。“非常了解”定义为10分,“知道但是不是特别了解”定义为6分,“不清楚但听说过”定义为3分,“完全不知道”定义为1分。数值越大说明认知程度越深。通过数值的比较来判断对不同事物的认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一国两制”得分最高,其次是“奥运”,说明港澳生对和澳门的政治都非常了解,对展示国家发展实力项目的了解也较多。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参加了广州亚运志愿者工作,说明他们

45

《青年探索》

青年工作与研究

2011年第3期·总第165期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得分较高的还有“港/澳人自治”,说明港澳生对于自治的意识还是非常强的,对生源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关心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果还显示:低年级的认知情况和总体认知情况在数据上是有差别的(详见图一和图二):在趋势相同的情况下,数字都有微妙的上升,即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国法制等方面的了解清晰度增强。其中港澳自治方面,低年级关注度排第2,而总体关注度排第3,说明内地求学经历会增强他们和祖国的情感联系,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

图一:高年级港澳生对、历史名词等及社会现状、社会趋势等的了解

图二:低年级港澳生对、历史名词等及社会现状、社会趋势等的了解

三、体验式教育的过程和有效性

体验式课程就是利用多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或者是现实的生活感受,让学生接受一系列的考验和经历,使他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自己,或者通过眼看、耳听、手触、游走间感受真实的生活和学习、工作环境,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团体的团队意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这种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单向传导过程,转而采取了师生共同合作来引导、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经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然后练习的模式,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完成的方式。教育作用不是由外向内灌输,而是学生自我教育产生的结果。这样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挖掘学习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实践获得亲身体验

46

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体验式教育提供了学生场景,给学生一个熟悉或者陌生的环境,让学生以原有经验在了解这个环境或者该环境附属的文化过程中,更新自身的经验,加强对新附加文化的解读和了解。

(二)对体验的反思、分享和交流

学生通过参观或者旅行等方式,轻松走进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在我们的“华东之旅”中,学生在“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的游历中,他们是很震撼的,原来中国有这样富裕的农村。这了他们对中国农村的概念。和华西村村长的交流,让他们更加地佩服农村“当家人”的眼光和视野,让他们深思农村建设模式。再如“川蜀之行”,在中国的庞大治水工程———都江堰,在其所使用的治水分流等原理的讲解中,学生深深的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当时当地,站在古迹上,特别是这个古迹依然今天还在灌溉着富庶的川都平原,这种感觉只有通过体验和同学们相互讨论才能引发如此多的感触。

(三)内在的超越,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暨南大学的师生们举行了募捐活动,并举行了专场悼念活动,现场的气氛相当的悲凉,大家都能共同感受到同胞们的苦难,也能感受到国家对民众的关爱。事后不少港澳学生都表示自己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他们以前总是看到的募捐,觉得和澳门的募捐做得很好,但是对中国内地,他们听到的更多是报纸对国内募捐资金没有专款专用之类的负面报道。通过这次亲身体验,他们表示:自己看见了同学们就如一家人一样,相互关爱;看到了我们的同学自发组织队伍利用假期到灾区帮助灾民;特别是有些院系有四川籍学生,大家和他们一起等待家里的消息,陪着他们落泪,想办法,觉得这才是身在其中感受到的中国,中国内地和外面讲的真的不是完全一样。他们同时表示,宁愿更相信这样的中国———这种对中国内地的真实的情况的体验和判断就会内化为他自身对中国的认识和判读,对中国时政的研读和领会。

文化认同就是来自统一地区的人们共同生活、共同感受,共同创造文化和形成共同价值观和价值趋向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些生活的过程,不重视在培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凝结,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一个个教育和共享的机会。灾难的发生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利用灾难,统一我们的思想,凝聚我们的合力,加强我们的凝聚力的做法,彰显的却是一种能力,一种建设。

四、结语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暨南大学不仅要培养包括港澳生在内的全体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更注重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因为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才是一个国际化人才立足的基石。学期中我们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为同学们做国情讲座,假期我们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增长阅历、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了解国情,进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还有序地安排了港澳生的“文化之旅”等活动,通过这些体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因为这种现状正如渡边淳一所说,“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针对港澳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现状,激发他们责任感,以他们在生源地培养的民主意识,用公民教育的理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体验式教育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以期帮助他们在评判和学习中形成交融的思维逻辑。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27.[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孙喜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责任编辑:吴小晋)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