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大国无兵》中认为:“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以“拜上帝教\"为号召,发动金田 B.定都天京,建立一整套等级制度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2.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这一(  ) 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B.调动了农民参加太平天国的积极性 C.为《资政新篇》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  ) 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B.突出反映了农民对社会经济改革和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
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4.《天朝田亩制度》的有关规定,与农民的意愿相背离的是(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D.实行“圣库制度\"
5.“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取得胜利。”其中“时代\"的局限性是指(  )
A.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符合农民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在中国没有形成 6.1851~18年,农民阶级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 A.封建统治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D.自然灾害严重
7.下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要求(  )
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实现“耕者有其田” ③取消一切私有财产 ④绝对平均主义理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8.观察下面的图片,天王府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对峙的政权 C.太平天国事业的兴盛
D.太平天国领导人进取心减退
9.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治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因为(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曾国藩率军 C.发生了天京变乱  D.清“借师助剿” 10.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1832~14年)在看到一本书时惊呼“此文颇有见识,于夷情为谙熟,以此量之,似贼中不为无人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贼”指义和团
B.这本书是《天朝田亩制度》
C.由于当时的形势与中国的国情,此书中的主张未能实行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D.此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1.马克思在《1860·中国纪事》中指出:“(太平军)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说明农民阶级(  ) A.不是近代民主的主力军 B.承担不起领导民主的重任 C.不具有彻底的精神
D.不能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主张
12.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的序幕?”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太平天国税单 材料三
材料四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华尔洋队
(1)依据材料一、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错误!
材料二 书太平天国之国为“囯”,谓王居其中。 -—张汝南《金陵省难记略》
材料三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的悲哀。”
(1)洪秀全改国为“囯”反映出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太平天国无法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哀”?
参:
1—12  DDDDC  CDDCC  BD
13。 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等。
(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允许实现。
(3)看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资政新篇》不是农动的产物;《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因此《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4。 答案:(1)洪秀全改国为“囯”,突出反映了他的皇权主义思想,体现出农民阶级的思想局限性,折射出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进取心减退,不可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的重任,预示出太平天国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
(2)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的阶级,有其阶级局限性,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仅是借助宗教,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不可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的重任,太平天国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