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有效家访机制的实践 _J王冬梅 (南安市五星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EEl , .、 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师家访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 作用,通过对作者家访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有效家访的 相关策略。 关键词:有效家访 策略 思考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 去。”教育工作者愿意将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教学中。 但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除了热爱与奉献之外,还要善于和学 生交往,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只有努力和学生交心,学生 才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获得 学生的尊敬和认可,单凭满腔热情肯定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面 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而家访是 一座桥,通过家访,我们能够走进学生的成长环境,能够在更 宽松的“家”的氛同巾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拉近与学生的心 理距离。家访是教师与家长、学生沟通的理想方式。以家访为 桥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访工作做得好能争取到家长的理 解和协助.获得学生的爱戴。因此我们开展家访工作时一定要 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它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尊敬家长,讲究沟通艺术 每一个孩子都承载了父母对未来的期望.有些家长难免 对孩子呵护过度。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孩子就是学校和 教师的责任,如果孩子犯错也是学校和教师的错。这样的家长 往往气焰嚣张,咄咄逼人。如果教师和他们交流时态度强硬, 不仅达不到沟通效果,反而会把自己推到家长的对立面。我在 担任高i五班的班主任时,班上锦峰同学在学校被打.鼻子受 伤。家访时,家长态度过激,一见面就说:“孩子在学校被打成 重伤,看你们怎么赔偿,你们算什么教师。”之后更是喋喋不休 地说了很多诋毁学校和老师的话。当时我并不急于辩解,更没 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地控诉锦峰的种种不是,而是尽量把控 情绪,避免极端言论。我基本上在安静地倾听,给了他妈妈充 分的时间发泄怨愤情绪,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同为母 亲,我能理解她的护子情深,况且和处于情绪化、非理性状态 巾的人根本没办法进行有效沟通。 等她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后,我在恰当时机表达了学校的 歉意和对锦锋的关心,也许是我的真实情感打动了她母亲,她 能感受到我对每一个学生无差别的对待。因为锦锋学习成绩 不理想,家长是有戒备心理的.怕老师戴有色眼镜看她的孩 子。感觉她慢慢安静下来了,愿意听我说话了。我再把事情发 生的前因后果细细道来,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相关事实。因为她 的孩子取笑辱骂他人才直接导致了整个事件的发生。当家长 开始信任你的时候,之后的交流就融洽多了。我代表学校表 达了立场.告诉锦峰妈妈一定会追究打人者的责任,让他负 担起锦峰的全部医疗和营养费。一场纷争就在愉快的沟通中 和平解决了。我能从家长和孩子的眼里感受到对老师的尊敬 和感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不是伊甸园,不可能纯洁得不 染杂质。当问题出现时,我们要讲究沟通艺术,春风化雨,润物 细无声。 二、关爱学生。了解相关信息有的放矢 教师家访前要对家访对象的学习和生活表现有全面了 解,对自己家访时要谈什么,怎样谈要心中有数,这样和家长 交流时,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设目标。我们班班长晓华的基 础知识扎实,学习自觉性高。她学业优秀,成绩基本稳定在年 级前十名,近阶段却不时产生退学念头。针对这一情况,我决 定去她家家访,和她的家人做一次面对面交流 正式登门拜 访前,我做了充分的调查,终于摸清了引起晓华产生退学念 头的原因。首先是学习成绩,月考她考了504分,按理说成绩 不错。但是晓华个性要强,每一次考试,如果没得第一名,就 会产生挫败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其次是人际关系。晓华 自高中以来一直寄养在姨夫家,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加上母 亲对她过高的期待,给了她很大的心理压力。她努力维护自 己的美好形象,从不找同学倾诉寻求帮助。当一切稍不如意 时晓华就情绪紊乱,焦虑感不断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她扛 不了就想逃了。 带着这些问题和调查来的信息,我走进了晓华的家里。 首先,我和她上大二的三姐有了深入交流。希望她能在近阶 段做一个好听众,听妹妹倾诉心中的苦闷,并用自己的高三 备考经历对晓华进行引导,帮助她缓解心理压力。因为据我 了解,她与三姐感情和观念较接近,能互诉心里话。同时我还 联系了晓华的妈妈。向她分析了晓华的心理特点.希望她能 对女儿宽容一些,不对她提太高的要求,给她一定的喘息时 间,做好自我调整工作。经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笑容终于 回到晓华的脸上。她又充满自信地投入到高三的最后冲刺阶 段了。 成功的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 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教师家访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家访能及时掌握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 的要求与建议,更好地聆听学生的意见,积极弥补教学过程中 的不足。通过家访,教师同家长交流情况和意见,统一认识,有 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应借助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顺 应学生的心智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自然规律.从而帮助自己和 学生更好地成长。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