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八)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八)含答案

来源:九壹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八)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共20分)

1 .被称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的重要文献是( )

A .《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C .《中国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D .《南方谈话》

2.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农村率先推行经济改革,在土地经营上实行( )

A .互助合作制度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 .产业化经营制度 D .机械化耕作制度

3.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事件是( )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1979 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 D .十一届六中全会

4 . 1980 年 8 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改革的基本任务,这篇讲话是( )

A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B .《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 .《政治改革总体设想》

5 . 1956 年 4 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是( )

A .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 )

A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B .重工业的优先发展问题 C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问题

D .建立一个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

7 . 1957 年 4 月,下发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提出的整风运动的对象是( )

A . 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B . 教条主义、自由主义、经验主义 C . 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D .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8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 .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B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9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 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D. 从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10 、 1953 年中国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农业合作化 D. 科学技术现代化

11 、建国以后,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 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C. 兼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 D. 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12 、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3 、作为 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林业

14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 华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15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 A. 沈阳 B. 武汉 C. 长春 D. 北京 16. 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把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17.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技术的落后 B 、社会制度的腐朽 C 、外国势力的强大 D 、人民抵抗不力

18. 下列哪个条约中第一次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A 、《马关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南京条约》 19. 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 、林则徐 B 、郑观应 C 、魏源 D 、王韬

20.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主要是指( )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的内政外交

C 、赔款数额巨大,清经济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D 、清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多项选择题(10小题,共20分) 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利用以下条约共割去中国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

A 、《瑷珲条约》 B 、中俄《北京条约》 C 、《勘分西北界约记》 D 、《改订伊犁条约》 E 、《马关条约》 2.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 A 、广州 B 、厦门 C 、福州 D 、宁波 E 、上海 3. 列强控制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所采取的手段有( )

A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B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 、实行商品倾销 D 、实行资本输出 E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边疆危机”包括( ) A 、英国侵入、云南 B 、法国侵犯广西 C 、日本侵犯中国 D 、入侵 E 、德国占领胶州半岛 5.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B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E.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6.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 ) A 、兴办军用企业 B 、建立新式海军 C 、创办新式学堂 D 、派遣留学生 E 、兴办民用企业 7. 下列人物被称为洋务派的有( )

A 、曾国藩 B 、奕忻 C 、左宗棠 D 、李鸿章 E 、张之洞 8.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 、康有为 B 、谭嗣同 C 、严复 D 、梁启超 E 、光绪皇帝 9. 下列 对太平天国评价正确的是( ) A 、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 B 、代表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 C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 、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E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

10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 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名词解释(4题,共12分) 1 .

2 .《论十大关系》 3 .“三三制”原则 4 .卢沟桥事变

简答题(5小题,共30分)

1 . 1941 年— 1942 年,抗日根据地为什么会严重的困难局面?为克服困难,中国党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 . 简述中国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 3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 .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5 . “ 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的内容及意义。

分析论述题(2小题,共18分)

1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参: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共20分)

1-5.ABBCA? 6-10.ACDCA? 11-15.CCACC? 16-20.CBCAD

二、多项选择题(10小题,共20分)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C? 6.ABCDE? 7.ABCDE? 8.ABCD? 9.ABC? 10.ABCDE

三:名词解释题(4题,共12分)

1 .: 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中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陈云还就经济改革问题提出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思想。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的活动做到 “ 有法可依 ” 和 “ 有法必依 ”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 .《论十大关系》:于 1956 年 4 月 25 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并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他还开始提出改革的问题,主张发挥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 “ 向外国学习 ” 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八

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3 .“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它规定在抗日民主的工作人员中,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 。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4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全中国而发动的侵略事件。 1937 年 7 月 7 日 夜间,日本在北平西南宛平的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四、简答题(5小题,共30分):

1 .1941 年— 1942 年,抗日根据地为什么会严重的困难局面?为克服困难,中国党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原因:① 的堵截封锁;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③严重的自然灾害。

措施: 政治上,三三制原则,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上,减租减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经济上,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军事上,反扫荡斗争,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思想上,整风运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 . 简述中国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第一,中国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 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

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4.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答:十三大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中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 .“ 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的内容及意义。 答: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三步走 ” 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 — 百年左右的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 三步走 ” 发展战略及相关的制定,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正是 “ 三步走 ” 的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五、分析论述题(2小题,共18分)

1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答:1976年]0月粉碎 “ 四人帮 ” 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 “ 四人帮 ” 以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 “ 文化大 ” 的错误理论、方针和,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当时主持工作的在粉碎 “ 四人帮 ” 、开展揭批 “ 四人帮 ” 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坚持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方针,使彻底纠正 “ 文化大 ” 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了冲破 “ 两个凡是 ” 的严重束缚,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 “ 两个凡是 ”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还同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支持和领导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 “ 左 '' 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1978年12月13日,在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 “ 左 ” 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方针,高

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 “ 四人帮 ” 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党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答:⑴联系: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还是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从 1944 年 4 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性更为突出,但在战略上的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⑵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和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②抗战的坚决态度不同。坚持其反人民的立场,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抗战后期更是抵抗势头减弱,现象增长;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③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的 200 万正规军,同时依赖美英援助;后者是领导和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经济上主要是自力更生。④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的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在日战区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⑤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打得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条件下的运动战。⑥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主战场。到抗战后期,敌后战场的局部与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