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2期 福建体育科技 VoL 31 No.2 2012年4月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il 2012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钊军,张晓红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1997~2011年间全民健身路径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得出结论:我国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的研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还存在较大研究空间;全民健身路径方面 研究的科研层次还有待提高;全民健身路径的研究视角较为集中,利用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进行研究 的文章比较少。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健身路径;文献综述 文章编号:1004—8790(2012)02—0012—03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fitness path in China Li—zhaojun et la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ejiang-jinhua,321004)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is national iftness path in the literature and data naalysis way in 1997—201 1 and con- eluded:(1)National Fitness path research was a trend of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re is a big space.【2)na. tional iftness path of scientiifc research level tO be improved.(3)nafion ̄fitness path perspective is more concen- trated,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research article. Key words:National Fitness Path;Fitness Path;Literature Redew 1 研究对象 纲要》颁布十周年之际,相关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5年科研论文达到11篇。随后研究论文保持在每年11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输人检索项:题目;在检索词 篇以上的水平,特别是2008—2011年这4年间,平均每年 中输入:健身路径,共检索出相关论文231篇。通过整理 都能达到24篇文章,约占全部研究论文的63.9%。到2011 剔除报纸(55篇)、会议总结(9篇)和无权限访问的医 年,有关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的研究出现了新高,达到了30 药类文章(12篇)总计76篇,获得相关论文155篇,即本 篇。 文以这155篇论文为研究对象。 2.2 1997—2011年全民健身路径研究论文刊载情况分析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全部155篇刊载期刊论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 (表2略),发表在体育类期刊上的有关全民健身路径的文 2.1各年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文献分布状况 章共8O篇,占总期刊发表数量的51.6%;而发表在非体育 通过对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研究相关文章的统计发现, 类期刊论文有共62篇,占总期刊发表数量的40%;优秀硕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研究与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有着密切 士论文共13篇,占总期刊发表数量的8.4%;目前还没有 关系。 人发表相关的博士论文。同时,通过对155篇论文研究分 通过155篇相关文章的统计显示(表1略):1997— 析,1997年—2O11年间,仅有33篇研究论文发表在体育 2002年间,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研究相对零散,论文 类核心期刊上,占体育类期刊发表文章总数的41.2%,占 数量只有1O篇,约占全部研究论文的6.5%;在2003— 总期刊发表数量的21.3%,其中200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 2007年间,是一个快速上升期,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计划 要》十周年之际,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数量最多,发表了 作者简介:李钊军,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健身理论与实践。 第2期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7篇文章,占体育类核心期刊总数量的21.2%;其次是 2009年,绂:表了6篇文章,占体育类核心期刊总数量的 18.2%。 能的目的性强,同时也提出在设计上应增加对关节疾病具 有预防和康复作用的器械、提高全面力量及具有北方特色 的器械产品。 2.4.2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 但总体来看,1997—2011年这15年间,总共在体育类 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3篇,平均每年发表数量约为2.5 篇。这反映出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论文的总体研究层次 还有待提高。相比较体育类非核心期刊和非体育类期刊这 两个方面来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研 究人员关注到这个领域,而且跨学科、交叉学科方面的研 经检索和统计,共有20篇文章是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 宏观理论的研究,占全部发表文章的13%,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文章有: 王敏在其硕士论文《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状况 及对策研究》中,系统的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 究也在增加,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 空间。 2.3全民健身路径相关论文研究视角的分析 对155篇期刊论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表3略),区 域现状及对策研究方面的文章最多,达到了73篇,占期刊 发表总量的47.I%,接近期刊发表总量的一半。其次是有 关全民健身路径宏观理论方面的文章,达到了20篇,占期 刊发表总量的13%,再次是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及影响 方面的研究,发表了13篇,占期刊发表总量的8.4%。这 三类文章在所有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的研究最多,合计占论 文总期刊发表数量的68.5%。 这说明近15年间,科研人员主要关注了区域全民健身 路径现状以及理论层面的研究,特别是全民健身路径的现 状、意义、影响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在宏观上为全民健身 路径的广泛开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到了全民健身路 径的使用区域、运动处方、使用对象、具体的锻炼方法和 管理问题等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但研究的比例较少, 且研究的角度比较分散。 2.4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具体研究内容分析 2.4.1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区域现状及对策方面的研究 通过统计和分析,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区域现状及对策 方面的研究最多,有73篇论文属于这种类型,占全部发表 期刊论文的47.1%。这部分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 调查等方法,客观全面描述省市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及存在问题,并依据研究目的对区域内健身路径的发展提 出了积极的建议。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下: 罗炯在《粤北地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分 析》一文中,对粤北地区梅州、韶关两市全民健身路径器 材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健身人群、锻炼方法、目的 倾向以及不同的训练强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 建议。梁亭在其硕士论文《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与发 展研究》一文中,对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提出了在健身路径功能、布局、质量、管理方面发 展的对策。马瑞等在《哈尔滨市健身路径使用现状及设计 对策研究》一文中,对哈尔滨市健身路径使用现状进行了 研究,发现练习者以老年、女性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练 习者居多;练习者的人际环境呈多样化,且为提高身体机 状况进行了阐述,包括全民健身路径的概况、管理状况、 器材情况,以及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谢恩杰, 张建业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一文 中,论述了当前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全民健身工 程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指出应在资源配置、投资体 制、工程布局、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李相如, 范青慧在《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一文中, 论述了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意义和成就,分析了路径 工程发展的3个阶段,系统阐述了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特 点和发展特征,对我国健身路径工程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张建业,王艳红在《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 文章中提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已经由城市社区走 向农村乡镇,发展也很迅速,从器材的安装、使用宣传和 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模式。但是,在实际 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要走进农村将面临挑战。 2.4.3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及影响方面的研究 经研究发现,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及影响方面的文 章有13篇,占全部期刊发表量的8.4%,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文章有: 陈上越在《福建省“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的调查 与分析》一文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l9条“全民 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情况及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发现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健身意识,其 中锻炼人群、文化层次和锻炼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全民健 身路径的设计、布局、管理有待完善。刘嘉丽的《河南省 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的调研》一文中,对河南省全民健 身路径使用情况、锻炼者的基本情况及社会效益进行调查 后发现,近几年全民健身路径的推广,提高了群众的健身 意识,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但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 布局设计以及锻炼方法有待提升。秦风冰在《对我国全民 健身路径活动现况及社会效益的研究》一文中,对我国全 民健身路径建设概况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全民健身路 径的社会效益及参加路径健身群体的内涵。张向群在《全 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调查与分析》中发现,我国全民健身 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参与者性别与年龄有所失 衡,健身路径损坏严重,器械处于淘汰未更新状态。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我国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的研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特 14 福建体育科技 第31卷 别是近5年内增速很快。这说明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的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9:4 越来越受关注,且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4]马瑞,葛春林,陆跃琴.哈尔滨市健身路径使用现状 3.2近5年内,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研究在体育类核心期刊 及设计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上的发表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这说明关于此方面的科研 (12) 层次还有待提高。 [5]张伟.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研究[J].体育文 3.3在全民健身路径的研究视角上,大多集中于区域现状 化导刊,2011(05) 及对策、宏观理论、影响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研究内容和 [6]仝润平,王志强.“健身路径”与体育设施的配置 研究方法较为集中,利用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进行研究 [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o4) 的文章还比较少。 [7]谷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健身路径”运动处方[J] .4参考文献: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0(07) [8]梁亭.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与发展研究[D].南 [1]李相如,凌辉,王庆伟等.全民健身路径锻炼方法 京师范大学,2008:1 与游戏竞赛规则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0 [9]谢恩杰,张建业.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探析 (06) [J].体育文化导刊,2005(03) [2]高泽谨,康妲.甘肃省农村全民健身路径配置现状研 [1O]于可红,江铁锋.杭州市社区体育“全民健身路径” 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36) 的使用与管理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 [3】王敏.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O2) (上接第11页)优美的景观形象、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 键要看是否体现出景观体育的产业本质属性,是否能进行 让业态作为一种高端产业聚集、人脉商气汇聚的载体,引 商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 领现代生活,让市民享受更多更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方式, 5.2体现景观体育内涵,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从而综合打造出品牌和效益、生活方式和服务消费协调发 景观体育所体现出的生态、形态和业态独特内涵,符 展的新型景观体育。 合了21世纪人类文明社会对产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从本 5景观体育发展的思考 质上看,景观体育是一种创新融合,是一种新的业态形式。 景观体育既是旅游的一种新业态,又是体育的一种新业态, 5.1抓住景观体育产业本质,深度挖掘商业价值。 这样使得景观体育发展的途径和形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 景观体育的产业本质属性,使得景观体育一进入我国 特点。因此,景观体育是景观、体育、旅游景观、体育旅 就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原本以办赛成本高、组织难度大著 游多业态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体育产品,全新的旅游形 称的马拉松赛,目前国内已有20多个形成规模和声势的赛 式。全新的景观,全新的体育。因此,对于景观体育而言 事;而原本无人问津的自行车赛事,近些年越办越多,已 既是旅游通道,又是体育赛道,既是体育纪念品又是旅游 经具备一定影响力的赛事就有上百个。国内马拉松赛、自 商品,既是参与体育活动又是体验旅游过程,既是一种新 行车赛的走红,与这些赛事能够将竞技运动与城市建筑、 生活方式践行又是一种心灵精神的放飞。因此,在设计举 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息息相关。而各地对筹办包括自行车赛、 办发展景观体育时,要体现出景观体育的独特内涵,要体 马拉松赛在内的景观体育青睐有加,看重的是通过办赛拉 现出景观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动旅游、聚敛人气、打造地方名片。景观体育遍布大江南 北,所有的体育活动比赛都往景观体育上靠拢,泛景观体 6参考文献 育化日益凸显。景观体育虽然可以让一个城市或风景名胜 [1]景观体育.关键词,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一cN 系列数 区一夜成名,但要维持这种“风光”并不容易,很多大手 据库,1979---2010 笔的策划往往是“虎头蛇尾”,一夜成名后就没有了下文。 [2]秦文光,经飞跃.当前景观体育概念特点及其再构建 景观体育偏离了其商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化发展方 的重要意义[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8): 向。因此不是“体育+景观=景观体育”,而关键是体育和 6—8 景观的融合是否能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是否能产生 [3]王紫雯,叶青.景观概念的拓展与跨学科景观研究的 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否则光靠人为的推动或行政的干 发展趋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9O一95 预注定是不能长久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育不是政绩工 [4]邢中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程。因此,判断是不是景观体育,景观体育能不能举办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