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三章计划工作

第三章计划工作

来源:九壹网

第一节概述

一、计划的概念

1.计划计划(plan)是指工作或行动之前拟定的方案,包括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等。

2.计划工作计划工作的实质就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因此,要做好计划工作,必须解决“5W1H问题”,即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论证为什么要做(why)、确定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何人做(who)以及如何做(how)。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即对未来活动的目标及通向目标的多种途径做出符合客观规律以及当时实际情况的合理抉择。

二、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1.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通过计划过程,可以预计未来可能的变化,从而制定适应变化的最佳方案,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2.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计划制定的目标为各级员工指明了组织发展方向,可以使人们的行动对准既定目标。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计划为下属提供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

4.有利于控制工作计划工作为组织活动制定目标、指标、步骤、进度和预期成果,是控制活动的标准和依据。

四个有利于:减少错误;明确目标;提高效益;控制工作

三、计划的类型

第二节计划的步骤

一、评估形势(评估需求,评估优劣势)

首先应将系统看作一个整体,通过适当的社会调查,获取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的内容包括:①市场:社会需求;②社会竞争;③服务对象的需求;④组织资源: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二、确定目标(期望达到什么效果)

计划工作的第二步是为组织及其所属的下级单位或个人确定计划工作的目标。目标应包括时间、空间、数量三要素。确定的目标通常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能指导组织内部资源最合理的分配;②能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潜力;③能达到组织经营活动的最佳效果;④能促进组织内部团结,提高组织成员整体素质,对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三、考虑制定计划的前提条件(现实允许否)

前提条件就是指计划工作的假设条件,即执行计划时的预期环境。计划工作的第三步是确定一些关键性的计划前提条件。组织的前提条件可分为组织的外部和内部前提条件。组织的外部前提条件指整个社会的、法令、经济、技术、人口等;组织的内部前提条件指组织内部的、人力、技术力量、物资、经费等。

四、发展可选方案(制定几套备选,多条腿走路)

经资源评估和调查,可根据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发展可选方案应考虑:①方案与组织目标的相关程度;②可预测的投入与效益之比;③公众的接受程度;④下属的接受程度;⑤时间因素。

五、比较各种方案(比较才能鉴别出好的)

先考察可选方案的优缺点,再按照前提和目标来权衡,以此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论证评价方案可以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即用所选方案的成本与所得收益进行比较。

六、选定方案(确定最好的)

经过对多种方案的利弊权衡,选择最优的或最满意的方案。选择方案就是确定计划,即实质性决策。

七、制定辅助计划(主导确定,配套要跟上)

选定方案后,一般要派生计划以辅助和扶持该方案,也就是总计划下的分计划,是主计划的基础,只有派生计划完成了,主计划才有保证。

八、编制预算(经济化,数字化)

把计划和决策转变成预算的形式,使计划数字化。预算可以成为汇总各种计划的工具,是衡量计划工作进度和完成程度的重要标准,是控制的工具。

第三节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评估包括评估时间利用情况、评估管理者浪费时间的情况以及评估个人的最佳工作时间。

2.计划①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及重点;②选择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与策略;③列出时间安排表。

3.实施实施时间计划时应注意:①集中精力;②学会“一次性处理”或“即时处理”;③关注他人时间;④有效控制干扰;⑤提高沟通技巧;⑥处理好书面工作。

4.评价应评价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效,活动主次是否分明,有无时间浪费情况。

二、时间管理的方法

(一)ABC时间管理法

由美国管理学家莱(Lakein)提出,他建议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每个人都需要确定今后5年、今后半年及现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人们应该将其各阶段目标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最重要且必须完成的目标,B级为较重要很想完成的目标。C级为不太重要可以暂时搁置的目标。ABC时间管理的步骤如下:

1.列出目标每日工作前列出“日工作清单”。

2.目标分类对“日工作清单”分类。

3.排列顺序根据工作的重要性、紧急程度确定ABC顺序。

4.分配时间按ABC级别顺序定出工作日程表及时间分配情况。

5.实施集中精力完成A类工作,效果满意,再转向B类工作。对于C类工作,在时间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可

自己完成,但应大胆减少C类工作,尽可能委派他人执行,以节省时间。

6.记录每一事件消耗的时间。

7.总结工作结束时评价时间应用情况,以不断提高自己有效利用时间的技能。

(二)四象限时间管理法

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事情分成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按重要性排序,另一方面是按紧迫性排序,然后把所有事情纳人四个象限,按照四个象限的顺序灵活而有序地安排工作。

(三)记录统计法

通过记录和总结每日的时间消耗情况,以判断时间耗费的整体情况和浪费状况,分析时间浪费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节约时间。

三、时间管理的策略

1.消耗时间的计划化、标准化及定量化可以30分钟为一时间单位,详细记录每日时间消耗过程。管理者要将自己的活动时间分类,并对每项工作按先后顺序及重要程度确定具体时间,并严格遵守。

2.充分利用自己的最佳工作时间可根据体力和精力状况安排工作内容,充分利用自己的最佳时间。

3.保持时间利用的连续性管理者安排时间表时,应将重要事件安排在无干扰时处理,集中完成,减少时间的浪费。

4.学会授权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确,有很多事情不能亲历亲为,通过适当授权他人可增加自己的工作时间。

5.学会拒绝护理管理者必须学会拒绝干扰自己正常工作的事,拒绝承担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以保证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

6.善于应用助手管理者选择好的助手会减少管理的麻烦,节省时间、精力及体力。

第五节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类型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确定行动目标到拟定、论证、选择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

(二)决策的类型

1.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

(1)战略决策:指与确定组织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

(2)战术决策:为完成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组织在未来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的具体的行动方案,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2.按决策的重复性划分

(1)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是指对经常出现的活动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一般指涉及面广、偶然性大、不定因素多、无先例可循、无既定程序可依的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划分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

4.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划分可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

二、决策的步骤

1.确立问题确立问题是决策的前提,是确定目标的基础。确立问题首先要识别问题,领导者识别问题的关键是将事情现状与标准进行比较。

2.确定目标目标是决策的方向,管理者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就要针对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决策目标确定后,可依据价值准则来对目标进行判定。常用的价值指标有三类: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拟订方案决策目标明确以后,就应拟定能够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多方案比较是做出科学决策的基础。方案拟定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经验,二是创造。

4.方案评估方案评估是对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以便挑选最有效、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评价和比较的主要内容有:①方案实施的可行性;②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③方案实施的风险性。

5.方案选择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由组织决策者选出或归纳出“满意”方案。“满意”的决策应当符合三个标准:①全局性标准;②适宜性标准;③经济性标准。挑选方案的方法:①经验判断法;②研究和分析;③模拟实验法。

6.方案实施方案实施是将决策意图传递给有关人员并得到他们采取行动承诺的过程。

7.追踪评价方案执行后,应根据决策目标,检查所实施的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今后的决策提供信息和积累经验。

三、团体决策

(一)团体决策的概念

团体决策是指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完成的决策方式。在群体决策过程中,领导者虽然仍处于中枢地位,但他们只是决策中的一个角色,任何决策的有效性都受到决策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制约。

(二)团体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又称思维共振法,是为了克服障碍,产生创造性方案的一种简单方法。原则是鼓励一切有创见的思想,禁止任何批评。

2.名义集体决策法是指参加集体决策的成员面对面地接触,全部意见提出来之前,成员之间不进行讨论,所有方案都提出之后,再进行讨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

3.德又称专家意见法,该法要求参加决策的成员都是专家或内行。

4.电子会议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