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师大作业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师大作业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来源:九壹网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20__年7月1号至20__年7月20号。

2.调查地点:四川省阆中市千佛镇竹林垭村。

3.调查人:王

4.调查方式:采访调查,我对自己所在的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9@k、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对19__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调查及20__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

通过20年的发展,我家乡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20__年我家乡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洗面是对下在家乡家电的调查:

2、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严重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9@k、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里大多都买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大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是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条件。而不能因为是乡村学校就不加配制应有的教学器件。还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从结构看,脉络完整,层次清晰;从内容看,主题鲜明,可读性强;从方法看,观察法和类型法运用得当。

作者通过对所在家乡文化现状及历史的梳理,敏锐地找到目前农村场域中文化转型的特点及存在的一些文化陋习,同时试图挖掘文化弊端背后的根源,以调查结果为依据,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不足:第一、概念模糊。

文章核心概念包括“家乡”和“精神文化”。作者本意是家乡调查,但文中并未对“家乡”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从题目看容易让人发生误解,家乡到底指的是“社区”、“县市”、还是“省份”众所周知,家乡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动态概念,如果内涵没有严格控制的话,则结论的信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文章并未对精神文化概念给予必要解释。这无疑添加读者的想象空间,精神文化到底是什么仅仅是文中所提到的吗

第二、文题不协。

题目是“现状”,但文中多出着墨文化生活的变迁考察,是静态描述还是动态研究还是尝试兼顾两个层面

第二、样本量不清。

作者仅仅是含糊交代在本村做个别询问与问卷调查。但样本框多大,文中并未仔细说明。此外,“个别”对象是否有代表性,是如何选择的,选择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问卷量是多少,有效回收率是多少,选用的什么抽样方法等等,这些基本问题作者并未详细解释,这不能不让人怀疑结论的可靠性。

第三、文中结论与材料匹配性断裂

“近30%的农民在打9@k、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而且都是“一元、两元”以此概述为

严重,貌似难以服众,“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什么是“部分”,到底占样本框多大比例

第四、建议与问题失联

文中涉及的各个年龄群体,存在不同的问题,但建议反而是笼统性的,而且忽视村名作为主体应发挥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