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

来源:九壹网
2011年第3期 (总第84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3 201l serial No.84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与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 叶长德 (淮北师范大学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政党理念是政党的灵魂,统领着政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及其实现方式。在领导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 国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理念及其实现方式与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理念及其实现方式,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这 种一致性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得以形成的理论源泉。 [关键词]政党理念;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理论之源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11)03—0030—03 在世界政党制度史上,中国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独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 色的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不仅有 着深厚历史依据,而且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本 文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念及实现方式与中国各 民主党派的理念及实现方式的内在关系,探寻中 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之“源”。 理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这种内在 的逻辑力量推动着理论总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今天,尽管人们在试图淡化政党的阶级性,但从 政党的起源和本质上看,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是特定阶级获取利益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 财富的合法化以后,逐渐“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 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Ⅲ在私有制基础上建 立了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 的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在把工业文明推向世 界的历史进程中,确实起过引领世界潮流的积极 作用,同时在其统治的社会中,也确实产生了新 的问题: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农业社会私有 制下的剥削制度,发展为工业社会私有制下的剥 削制度,导致社会财富拼命地向资产阶级积聚, 雇佣劳动者的贫困急剧增加,产生了有产者和无 产者的尖锐对立。资产阶级把自由、民主、 与拥有财富的多寡直接联系起来,形成拥有财富 多,获得自由、民主和就多;没有财富,就 没有自由、民主甚至的社会,使人和人之间 的关系变成了金钱统领关系;自由竞争的经济制 度引起的经济危机,又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 大批雇佣劳动者失业,加剧了社会贫困,引起社 的本质属性。不同阶级的政党产生于不同的社会 历史条件,但总体看来,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 级在反对封建势力斗争中诞生的,无产阶级或工 人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在反对资产阶 级斗争中产生的。在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统治的社 会里,为什么要诞生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级的政 党呢?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等 不同手段向封建势力争得了自由、民主、和 会动荡甚至激烈的阶级斗争,使人感到社会又回 到了野蛮状态。人们发现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 念,就是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创造出适合 自己的世界。这显然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 收稿日期:2011—04—12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招标资助课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 (AHSYZZIO001) 作者简介:叶长德,男,安徽蒙城人,副教授。 30 求。 由谁来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呢?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客观地适应了这种需要。正如《党 实现中国绝大多人的具体利益,1923年,提 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联合战线。这时,孙 中山领导的,一方面坚持三民主义的 宣 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的运动”,f1]“党 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1]这明确告诉人们,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强调党 不仅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也是绝大 多数人具体利益的实现者。如何为绝大多数人谋 利益呢?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认为, 就是建立代表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领 导绝大多数人执掌国家政权,消灭私有制基础上 的剥削制度,建立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剥削,让绝 大多数人共享工业文明成果,实现绝大多数人真 正享有财富、自由、平等、民主、和全面发 展的新的社会制度——主义社会。质言之,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念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符 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根本规律。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人类的伟大事业。 伟大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蕴含着实现的 艰巨性,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激励着后 人去努力实现它。列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理念,领导人取得了“十月”的胜利, 建立了公有制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 主义制度。“十月”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 主义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成立了中国党。 中国党是为中国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坚 定实践者。中国党从诞生时起,就把马克思 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写在自己的旗帜 上。1921年,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就提出“宣传共 产主义”, “以无产阶级大军推翻资产阶级”, “推翻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将其归社 会公有”。 “由劳工阶级重建国家,直至阶级差别 消灭”。[21客观地说,由于党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性 质和阶级结构等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在如何组织 大军、革谁的命、依靠谁、如何重建国 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也并不清楚。在列 宁领导的国际帮助下,1922年,制定了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反帝反封建代表着 当时中国绝大多人的根本利益。为了反帝反封建, 理念,另一方面认为“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 朋友”,嘲部分地接受了中国党的理念并寻求 与之合作。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三大 的理念同党的理念基本相同,中国 党也接受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理念,这样 主义和三民主义找到了共同的理念。这 个共同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扶助农工和 反帝反封建。这一理念也为当时参加反帝反封建 斗争的人们所赞成和接受。者有了的共 同理念,就必须寻找实现共同理念的形式。于是, 政党合作、建立两个政党两个主义的联合战 线,成为国共两党实现共同理念的形式。从此, 国共两党在扶助农工和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理念基 础上,开启了中国政党史上的第一次政党合作, 联合战线成为实现共同理念的形式。国共两党坚 持共同理念及其实现形式,消灭了部分封建军阀 势力,开创了扶助农工和反帝反封建的新。 但是,1927年以后,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 理念,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共 产党人实行了消灭,而内的民主 派继续坚持孙中山的理念,进行着不同形式 的。中国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政党理念及实现方式,领导中国工农大众进行反 帝反封建的。土地时期,中国党在 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党以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理念,向 和全国各抗日社会团体,提出建立全民族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全国各抗日社会团 体和人民大众的广泛认同和得到的接受, 形成了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为共同理念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局 面。同时,中国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 党员、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各占三分之一的“三 三制”政权,创造了中国党领导的各阶 级共同参与的局部联合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抗 战胜利前夕,七大明确提出在全国成立民主 联合。抗战胜利后,中国党以中国绝大 多数人的利益为重,1946年初与中国、中 国民主同盟和无党派社会贤达等,就整编、 建立民主联合等重大问题,在重庆进行了政 治协商并达成了相关决议,但因无诚意执 行和破坏,导致内战再起,各民主党派的活动被 禁止。这次会议开启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讨 论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的先河。内战爆发后,为了 反对蒋介石的,中国党在全国建立了反 对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重建的各民主党派, 也坚持反蒋援共。1948年4月30日中国党发 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 社会贤达,重新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成立 全国民主联合。中国党的号召得到各民 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的积极响应。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的召开,标 志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诞生。 中国各民主党派走上同中国党合作的曲 折历史表明,国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而是国家 的公事,需要各党各派共同决策和管理。近代中 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占少数, 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占绝 大多数的社会。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于不同时期, 从根本上说代表着部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工商业家、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社会 贤达和海外华侨等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这些阶级 阶层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压迫,其利益的实现受到不同程度的剥夺和压制。 各民主党派从成立之日起,以不同形式,继承、 接受和坚持孙中山的理念,为其利益的实现 而寻找出路,始终具有反帝反封建和反的民 主要求,为国家统一和民族而奋斗,为实现 中国的和平、民主、富强而奋斗。战争时期, 各民主党派坚持反帝爱国,发起了不同形式的反 内战、争和平,反、争民主、保障人民自由 权利的各种爱国民主运动。历史证明,中国走独 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是中国共 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 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团结奋斗的共同理念,是 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正确方向。任何偏离这一理 念的方向都是错误的,走不通的。 上述回顾可知,政党理念是政党的理想信念、 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构成的总称,是政党的灵魂, 统领着政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及其实现方式。 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党实现合作,根本的原因就 32 在于,中国党为中国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 理念及其为“建立一个的、自由的、民主的、 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的实现形式,与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理念及其实现形式存在着内在一 致陛,各民主党派的理念及其实现形式是中国 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及其实现形式题中之 义。指出: “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 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 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最大利益自然包含着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工商业家、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社会贤 达和海外华侨等各阶级阶层的利益。中国党代 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顺应时代潮流又符 合中国实际的需要。正如黄炎培所说: “只有大政 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 每一地方事,公之于每一地方人,才能使地地得 人,人人得事”。中国党“所走的路线,不求 好听好看,切实寻觅群众疾苦,寻觅实际知识,从 事实际工作”, “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圈“中 共朋友最可宝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 求进步,这种精神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 的”。嘲各民主党派看到了人民民主是打破“政怠宦 成”,“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希望,越来越多 的“爱国民主分子,站到了人民力量一边”,嘲 采取联台行动“推翻蒋政权”,嘲“共同走与党 合作的道路”,『句“诚恳表示接受中国党的领 导,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同从历史上看,正是 由于中国党为中国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最 具包容性,实现形式最切合实际,领导最有力,斗 争最坚决,对贡献最大,各民主党派最终接受 了党领导。从政党理念及其实现的视角看,中 国党为中国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及其实现 方式与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理念及其实现形式的内在 一致性,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之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国党章程汇编【2】M】.北京:党校出版社. 2Oo6. 【3】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黄炎培.5】八十年来【M】.jE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6朱学范.6]我与民革四十年【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陈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