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育与语文教学

美育与语文教学

来源:九壹网
美育与语文教学

作者:卢松林

来源:《陕西教育·行政》2010年第10期

美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着重培育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艺术美的兴趣爱好以及表现美的能力。语文课的美育任务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它是培养美育得天独厚的肥田沃土,它能更直接、更深刻、更生动、更有效地实施美育。

一、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寻找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70070的课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传统名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们是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的结晶,是进行美育的很好素材。 首先,在教学记叙文单元的篇章时,应该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一切感官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想象,把有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审美情趣)的审美对象,让学生反复体会、揣摩。学生如果这样反复实践,并养成习惯,一切美景的色彩、形态、声音、味道都会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再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将会逐渐形成“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觉到形式美的眼睛”,便会从语文课中发现自然是美的,社会是美的,生活是美的,艺术是美的。

其次,通过“美读”去寻找美。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占人所说:“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若能认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轮读、背诵,并适当介绍有关朗读的情感渗入、速率快慢、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抑扬顿挫等知识,再配上录音和画面,那么在《雨中登泰山》独具大趣的奇丽景物,《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卓绝演技,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博大胸怀,文天祥“人生自占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十里长街哭总理的悲壮场而,都会在“美读”中“润物细无声”地“移”入学生的心灵,使之得到一种健康、高尚的审美感受。

二、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找到了,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美,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比较实际。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会艺术境界,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我们讲析作品,就得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地把作者写的“真景物”、“真感情”再现出来。用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生动的画面、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使其动心动情,接受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感情,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得失观。 其次,通过字、词、句、篇和有关内容的讲析,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分析和字词教学中去。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有逻辑关系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刘勰说:“夫缀义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要使学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就必须讲出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披文以人情”。离开辞章而空讲美育,或者抛开美育而孤立地讲辞章,都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帮助他们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崇高思想和美好的感情。

三、水到渠成,激励学生创造美

首先,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美学观点塑造灵魂,热情地投身到生活中去。例如,从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中感受山河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刚直不屈的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民族英雄文天祥、先驱孙中山,伟大的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