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企业专利战略之“指桑骂槐”
作者:吴桂山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8期
摘要专利战略被认为是占据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经济利益的秘诀,也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掌握了我国古兵法三十六计之精髓,就掌握了生存发展的主动权,指桑骂槐之计就是这种专利战略之一,以其独特震慑术的应用,可以反客为主,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暂时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专利战略 企业 三十六计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03-02
进入21世纪,全球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化,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形式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专利技术的竞争,企业拥有了大量高水平专利权,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因此,实施专利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它对处在激烈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制定合适的战略来说很有指导意义。本文就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计对企业专利战略进行若干探讨,旨在为企业制定正确的专利战略,进而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一、“指桑骂槐”计策解读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国人对这些经典的计策并不陌生,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曾经戴着刀光剑影光环的策略丝毫没有失去往日的光辉,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我们又是如何重新品味出《三十六计》的内涵与战略思维?如何将这样的战略应用于专利之道? (一)原汁原文赏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强大者慑服弱小者,要善于利用警告的方法去诱导,适当的强硬可以得到响应,而使用果敢的手段则可以使人警服。①
古人按语说:“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在军事上运用“指桑骂槐”计谋,一般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在对待敌人或对手时,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等手段施加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发挥“敲山震虎”作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通过运用警告或利诱的方法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即便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用此方式旁敲侧击对其进行威慑。另一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是在管理时,作为指挥官,必须要求下属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指挥员适时运用“指桑骂槐”,抓住个别恶劣的典型,从严处罚。通过惩罚个别人来发出警告,以达到“杀一儆百”目的,树立权威,保证号令统一,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提高战斗力。 (二)计策分解
“指桑骂槐”是古代兵法计策的总结,古为今用,逐步演绎为以下几个含义:
1.杀鸡儆猴。据说猴子最怕鲜血,训猴的人在猴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但着它的面杀掉一只鸡,用鲜血淋漓的惨象来威胁猴子,引申为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下,通过严惩一人来警告众人。 2.敲山震虎。敲动山岩来震慑老虎,向老虎表示强硬的态度。
3.旁敲侧击。不直接致指明问题,而是绕个弯子,迂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某对象有可骂之处,但公开骂多有不便,于是采用这种隐蔽曲折的骂法。
此计中,“桑”一般是指:第一个以身试法的人,性质最恶劣的事,最有代表性的事,而“槐”一般指:该骂而不便骂的人,该骂而数量过多的群体。
大抵骂人可分为武骂和文骂。拍桌跺脚、怒目瞪眉属于武骂,显然,指桑骂槐属于文骂。它不作正面冲突,而是间接地指明,其态度和情形介于批评与破口大骂之间。指桑骂槐,骂得巧妙,骂得冷静,让人听了难受,却抓不住反击的把柄。作为人际交往艺术的指桑骂槐会给人们带来不少艺术体会,“指”和“骂”都就是这种间接艺术的直接表现:
第一,实指虚骂。所指的“桑”和“槐”都很明确,并且对它们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惩治措施。第二,实指虚骂。所指的“桑”很具体,但所骂的“槐”并不明确。
第三,虚指实骂。表面上所指的“桑”不明确,但暗里所要骂的“槐”却很明确。
第四,虚指虚骂。何为“桑”,何为“槐”,都没有具体指明,只是抓一件事借题发挥。目的在于引人警戒。
二、企业专利战略活用及对策 (一)企业专利战略计策运用 1.深圳朗科以卵击石
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2月10日,闪存盘“鼻祖”中国朗科把美国存储市场排名第二的PNY公司告上了法庭。在递给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的诉状中,朗科控告美国PNY公司侵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其在美国申请的专利(美国专利号US6829672),该专利是闪存盘、闪存MP3及其他闪存移动数码产品的基础性专利。②
早在2004年,朗科就一纸诉状将索尼告上法庭,虽然最终朗科与索尼达成和解协议,但作为朗科在知识产权国际化道路上的第一起诉讼,这样一种双赢的结果对朗科的“专利运营”而言,可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当时,不少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进展得顺利,朗科未来几年可能会在美国把苹果、索尼等企业一并告上法庭。于是一鼓作气,第二次将国际厂商告上法庭,朗科诉PNY由国内主场转到了国外客场。纵观北美地区闪存盘市场,PNY并不是最大的生产厂家和卖家,只能说是市场排名比较靠前的公司,以前经常诉别人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积累了不少诉讼经验。为了确保朗科赢得诉讼,经过全面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朗科的代理者最终建议朗科选择从PNY下手。值得强调的是,虽然专利效应威力巨大,但国外专利诉讼一般需要耗时一至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专利诉讼所使用“杀鸡儆猴”的策略是明智之选。
看到朗科与必恩威专利之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此前轰动一时的联想“鲸吞”IBM个人电脑事件。立足20年市场、品牌、资金积累,联想实现了“蛇吞象”的奇迹,让人艳羡不已,但真正能步其后尘的企业又能有几家?朗科通过在美诉PNY专利侵权,走出的这条“以小搏大”的杀鸡儆猴式成长路径,无疑是对其他侵权公司做了一次示范,这将大大减轻朗科今后专利维权的难度,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2.专利费之威力
通过对个别企业发动专利战,权利人可以震慑潜在的被许可人,推动后者积极支付专利许可费。例如,MPEG-2专利池已经给池中的9家企业带来了50多亿美元的专利费。除非有替代性技术标准,未来10年内,中国企业将就其在国内市场上使用MPEG-2的专利,支付10多亿美元专利使用费。可以预见,MPEG-2专利池中的专利还将给权利人带来巨额专利费。为了震慑全球潜在的被许可人,MPEG-2专利池中的部分(6家)企业于2004年5月在德国对
SagemSocieted’ApplicationsGeneralesd’ElectriciteetdeMecaniqueS.A.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以对MPEG-2技术征收专利费。这个诉讼将极大地震慑欧盟相关企业,减少权利人索取专利费的成本。
ScanSoftInc.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该公司已经把自己的手机音响激活式拨号技术专利许可给700多家企业。为了震慑拒绝对该专利缴费的其他企业,该公司于2004年2月、4月分别对VoiceSignal技术公司、AdvancedRecognition技术有限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要求两被告支付赔偿金,并要求签发永久禁令。ScanSoftInc.公司的专利攻击活动将对未来的被许可人产生积极的震慑作用。
全世界最大的专利使用费赢家——IBM公司每年都有数百万美元的预算用于发动专利攻击。有的年份,遭遇IBM专利攻击的公司数以百计。IBM在杀鸡儆猴战略中使用的专利也已经从传统产业中的专利演变到新的专利类型。例如,2000年7月,IBM控告Informix侵犯了自己的6个美国专利。这些专利用于保护IBM的数据库软件、传播方法软件、数据压缩软件。该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IBM申请了侵权赔偿和永久禁令。IBM公司已经将上述专利技术许可给数百家公司。对Informix公司的专利攻击力度越大,取得的战果越辉煌,IBM向其他公司索取专利费的收益就会越大。
(二)取法乎上,探讨对策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较弱小的诸侯之间是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合纵”是他们惟一的选择。如今对于国内企业,虽不到生死存亡之际,“强秦”的威胁似乎也很遥远,但敌强我弱,并几乎已让其占尽先机的情形却不容忽视,我国企业或许也将别无选择。而历史上的那次合纵,却终因有些国家眼光短浅相互攻伐而彻底失败,这或许也值得我们细细思索。③
竞争是市场的本质特点,如果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危急情形,那么适时与对手进行火拼或主动被兼都算是当前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然而,对企业而言,适时地给予竞争对手以细节方面的警告也是效果显著的。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种战略思维可称为“并战战略思维”④,而杀鸡儆猴这一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体现。可惜的是,不少中国企业家的“并战战略思维”意识太过浓烈,不能三思而后行,常常发动漏洞百出的“威胁”或是偏位的旁敲侧击,最终把自己在商战中的局面搞得比较被动,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杀鸡儆猴吓自己。放眼全球竞争局势,中国企业的专利困境并不算最困难,还没到万不得已的境地,但是不少中国企业家在面对国际对手时总以为自己已被逼到了墙角而乱了方寸。其实,这是一种战略迷思,需要理性的战略分析来消解,而不是“顾影自怜”或“信神拜佛”。需要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适当采用这样的威慑术,争取时机来“合众”抗击“强秦”。 三、“指桑骂槐”战略总结
一位研究美国专利发展史的观察家曾指出“在一个新行业中,企业能否取得行业领导地位关键取决于专利较量的结果。”如今专利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工具,而是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战略,甚至可称作一种“谋略”。兵法三十六计,已经不限于军事领域,在政治外交、商业等领域也有宽泛的应用,而“指桑骂槐”一计,从间接的骂人艺术逐渐演绎为今天的“杀鸡儆猴”战略,指导着我们在风云竞争的环境下应用此种震慑术,使我国相对薄弱的专利环节能够转危为安,从而获取相应的利益。当然,杀鸡儆猴并非长久之计,对于企业来说,我们要求的不是“苟延残喘”,更注重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适用震慑术,可以为企业进一步的深入提供过渡时间,争取前进机遇。 指桑骂槐,特定的领域,不同的环境,效果自然也是不同。时代在发展,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企业在制定专利战略时应与时俱进地对此计进行调整,领悟兵法计策之精髓,挖掘企业发展之潜力。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zzbj/shanshiniu/36ji26.html. 孙静.专利维权:朗科PK必恩威.中国质量万里行.2006(4).
缪荣.专利较量“战国策”—从IBM“引狼入室”说起.环球世界.2006(10). 葛存根.谋商之道:三十六计与战略思维.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