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鹤楼设计说课设计简稿1

黄鹤楼设计说课设计简稿1

来源:九壹网
 《黄鹤楼送别》说课设计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下午好!

十分幸运,能与大家交流切磋,十分幸运,能被安排设计《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教学,一直以来,这篇文质兼美、形式新颖的文包诗,都是公开课的首选,甚至饱受许多大师的青睐。 一、教材分析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与这个新生的文学体裁有过及几次的亲密接触。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了古诗的鉴赏能力,增强了语言感受力。

《黄鹤楼送别》更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对知己孟浩然的敬仰。当诗人目送孤帆远影,心潮便如江水一般汹涌起伏,一首包含真情的送别诗呼之即出,便有了流传千古的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美文、名诗融为一体,充分张显了文包诗特有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联系学生已有的古诗文知识的储备和学法的积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赏读。积累李白、孟浩然的资料。综合音乐、美术等网络资源,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借助于网络的阅读和浏览,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方法:

介于本课将借助于学习专题网站进行教学活动,因而教学对象为有一定电脑操作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初步使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在网上阅读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并自学课文,在网上交流讨论,有目的地搜集并灵活运所需要的资料。 四、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本课学习环境为校园网和互联网交替。在网站内容的设计上,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努力: 1.大容量的信息

通过对同一主题素材宽泛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尤其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古代诗歌,更多的相关知识会帮助理解。面对网络中大量的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归类整理、提取内核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在本网站中,输入了大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2.图文并茂的网页

古诗以意境为上,当然离不开生动的画面,将相关的图片、录像资料和文字资料有机结合,将页面设计得富有美感,以此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探究的兴趣。 3.活泼多变的形式

本课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设计了送别诗集、诗情画意、古诗再现、诗人档案、友情抒怀等板块,利用浏览网页、搜集资料、互动交流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了活泼的教学环境。

下面将具体谈谈本课的预设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1、

话送别,吐真情。

“送别”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因而从课前的沟通开始,我就抛开林林总总的弦外之音,直入主题,让舒缓的背景音乐静静地流淌,用一个真实的话题叩开学生的心扉——谈谈是否经历过或见过送别的场景,当学生情感的涟漪被充分激起,便推波助澜,让学生吟诵有关送别的诗句,并指导学生可以借助于“送别诗集”获得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前便尝试到网络学习的便

捷与快乐。 2、赏诗句,初体会

巧用契机,将学生的兴奋点切换到了大屏幕,播放一段声情并茂古诗朗诵,并以生动唯美的视频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蕴之中,继而通过简单直接又不乏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读顺的同时,畅谈体会。 3、品诗文,悟真情

课文把李孟二人间依依惜别情,表达得是情真意切,而细腻的景物描绘颇具特色:景物描写没有程式化的渲染离别之情。送别时正是春日,明媚的春景将黄鹤楼衬托的更是雄伟壮观。于是这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赏美景和悟真情。

网站中丰富的资源,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探究的欲望,既有理性的文字资料,又有感性的图画、音频和视频,可谓图文并茂,音画互动。学生感受着黄鹤楼的瑰丽与神奇,春色的烂漫与清新,如身临其境一般, 再去品读文中描绘美景的词句便水到渠成。学生对美景的陶醉和李孟二人的无心欣赏,心绪不宁,在不经意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处,一个巧妙的过渡语“优美的景色令人神往,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却无心欣赏。”便自然引领学生来带新的环节——悟真情。

在此处,没有摒弃常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所不同的是借助于“诗人档案”这个版面,学生将亲近诗人,对两人不凡的人生经历,真诚的君子之交,流传的诗作,有着更透彻的了解,少了繁琐的讲解与接受,多了自主的探究与交流,获得了更深切的体验与感悟。 “情境送别”中逼真的动画,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将把学生带入波涛滚滚的长江畔,目送友人的远去,越过时空的障碍,直接与文中人物倾诉交流,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彼此交融。并再次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借助诵读诗句来尽抒情怀。学生或许对诗句的理解还存于小小的疑惑,“诗意点拨”足以指点迷津,对诗句中重点词语都辅以详尽的注释。 4、抒情怀,诉真情。

借助友情抒怀这一平台,让学生畅快淋漓地借助于网络表达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与老师的离别之情,让把文中的依依惜别之情延伸到现实的生活中。

相信,有了专题学习网站这一平台,学生探究的热情仍将继续,他们将依托更多的相关链接,探究古诗文的奥秘,收获更多的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