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辛亥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武昌首义至今已整整一百周年了。每当我们翻开辛亥的史册,先驱射向督署炮的呼啸声,军民冲向敌阵的呐喊声犹在耳畔回荡!这声音,犹如晴空霹雳,刺破长空,直指、丧权辱国的满清;这声音,犹如冲天号角,响彻寰宇,宣示东方睡狮开始觉醒;这声音,“惊天地、泣鬼神”,最终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这声音,唤起了民众,走向民主共和,走向强国富民之路。从那以后,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优秀的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过几十年痛苦的求索之后,终于在中国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民族的,人民的,并且初步达到国强民富,实现了辛亥先驱和志士的强国之梦。
但是,从总体上说,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还不富裕,人平生活水平还不高,要达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使中华的国民“成为第一等国民”的目标还有相差距。在纪念辛亥,缅怀先驱伟大功绩的时候,我们要弘扬先驱的精神,以激励我们的斗志,努力改变我国尚欠发达、许多方面尚不如人的现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纪念辛亥,我们要学习辛亥先驱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满清帝国,终于在掠夺成性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下显现出了其虚弱的本质,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使中国人民越来越深地陷入痛苦的深渊,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已越来越成为现实。鸦片战争以后的几十年中,虽然有太平天国、义和团和各种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艰苦斗争和痛苦探索,但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雀巢将复宁完卵”?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爱国志士们有的放弃优裕的生活,有的抛
1
弃原定的人生志向,他们卖田地、售家产,抛家离所,或游学国内外,寻求救国之道;或办学办报,传播民主共和和救国救民的思想,为做人才和的准备;或抱定“三户亡秦楚有人”的信念,投笔从戎,集结力量,做的组织准备。党人和爱国志士都自觉地集合于孙中山民主的旗帜之下,为推翻的满清、建立民主共和的新社会而积聚力量。
纪念辛亥,我们要学习辛亥先驱“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从15年至1911年,党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先后举行了十多次旨在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虽然均遭败绩,但是,却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唤醒了民众,同时,也为后来的斗争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湖广地区的者在孙中山思想的影响下,从1903年起,就秘密开展了推翻清的准备工作。他们首先在花园山撒播火种,先后建立了“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及“共进会”等大小数十个团体,创办《大江报》等刊物,宣传孙中山的思想,在“新军”中开展“抬营主义”活动,在学堂里发展党人,充分利用江汉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和湖北“新军”中力量较强大的情势,积极准备起事。由于思想宣传深入,工作准备得比较充分,即使在主要领导者受伤、避祸出走或藏匿的情况下,“新军”中党的组织者也能主动挑起的重担,坚决而及时地打响的第一。这种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为推翻几千年的帝制、创立新兴的民主共和杀开了一条血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纪念辛亥,我们要学习辛亥先驱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武昌首义之前,武汉的党人经历了八年多艰辛曲折的组织
2
准备,组织屡遭破坏。然而,者锲而不舍,以改头换面的方法屡破屡建,而且,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改变斗争策略。到武昌首义时,党人在“新军”和学堂中发展的士兵和知识分子已组成了数千人的队伍。而全国各地的党人,也在孙中山思想的指引下,秘密地积极进行推翻满清的准备工作。正因为如此,武昌首义一爆发,就立即得到全国大多数省区的响应;许多党人还纷纷来到武汉,积极参与和支援武昌首义。使得在首义后很短的时间内,就颁布了《中华鄂州约法》,对“政治”、“军事”、“外交”、“财政金融”、“民生实业”、“教育文化”和“司法”等诸方面作出了规定,建立了议会,在中国、在亚洲破天荒地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和的,发出了数以百计的通告、檄文、政令、条例等文件,武昌首义使辛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纪念辛亥,我们要学习辛亥先驱无私无畏、前仆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
在辛亥时期,无论是作为领袖人物的孙中山、黄兴先生,还是作为策划和组织者和慷慨就义的彭、刘、杨等先烈,还是的参加者和阳夏保卫战中奋起御敌的军民,他们在敌人的屠刀和炮火面前表现了者英勇不屈、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后来者的奋起;没有数以万计的军民坚持四十多天的阳夏保卫战和近万无名英雄的英勇献身,就不可能赢得全国各省的响应,也就不可能赢得满清的迅速倒台。武汉军民的这种“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百折不回,威力不能屈,穷困不能扰”的气质,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奋斗精神。这种披肝沥胆、杀身成仁的奋斗精神,使敌人胆寒,使后继者振奋,也体现并铸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孙中山先生在纪念黄花岗烈士时指出,广州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
3
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孙先生通过评价广州之役高度评价了武昌首义和阳夏保卫战。
纪念辛亥,我们要学习辛亥先驱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十世纪初,随着孙中山的思想的传播,武汉地区的各种组织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既反映了民主势力的崛起,同时也反映了各种团体自我利益的诉求。正因为如此,各组织之间不免互相摩擦、相互攻讦。但是,到了武昌首义前的紧要关头,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共同的敌人,武汉地区“文学社”和“共进会”等所有的团体搁置了争议,在“推翻清朝,拥护孙中山主张”的同一面旗帜下联合起来,建立了共同的机关,为规定了详尽的计划,这既表现了者宽阔的胸怀,也为武昌首义的一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纪念辛亥,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代表的先驱“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精神。
武昌首义期间,孙中山先生虽然不在武汉,但是,种种事实证明,无论是宗旨,还是斗争策略,甚至首义后鄂军所奉行的对内对外方针,都无不秉承了孙中山先生所一贯宣扬的思想。所以,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辛亥的旗帜,孙中山先生是党人公认的领导者。正因为如此,武昌首义成功后,孙中山先生被大多数者公推为中华的大总统。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先生并不以自己所建立的盖世奇功而停步,在辞去大总统之职后,针对“民生问题种种繁难”,毅然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提出的重整山河、振兴中华的《建国方略》,至今也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而当袁世凯之流企图取缔共和、恢复帝制时,他又奋起组织军,进行诛讨;尔后,军阀割据,令国民“陷水益深、蹈火益热”时,他又借用中国党和工农民众的力量,组织
4
北伐军,诛讨那些“无数强盗之”。孙中山先生的晚年,在与中国党和工农运动相结合以后,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使在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并谆谆教导后继者,“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实践了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孙中山先生的伟人品质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不仅为后继者景仰,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纪念辛亥,我们就是要弘扬辛亥精神,为中华复兴而奋斗。
在分析和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辛亥成功的经验时,我们惊喜地发现,的成功,是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正确的斗争策略的结果。
武昌首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湖广地区的党人不拘泥于前十几次只在边沿地区,只依靠会党力量的做法,他们在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斗争策略,充分利用江汉地区有利于的情势,抓杆子,争取的知识分子,在“新军”和学堂中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组织和发动工作。正因为如此,才能有一声响,万众呼应,最终使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覆灭和共和政体建立。
我们还看到,孙中山先生在赞赏西方的议会民主的同时,也看到其中的弊病,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而在孙中山先生以后,以中国党为核心和代表的者,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先驱的上述思想和策略,在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坚持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策略,在井冈山,在长征中,在延安,在抗战和内战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取得了一个又一
5
个的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党在几十年的斗争中,不仅认真总结并吸取了历次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且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优良传统,在“发动工农、组建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建立根据地、建立的统一战线”等方面创造了全新的经验。辛亥虽然建立了共和的新,却没能使民主共和保持下去;孙中山先生虽然提出了“五权”和“三民主义”,却没能最终实现这些主张。而中国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就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在瑞金,在延安就摸索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而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被称为“延安精神”的工作作风。以此,中国党团结了人民,壮大了自己,使队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打败了强敌,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取得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达到了初步繁荣昌盛,逐步实现了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当年无法实现的一系列梦想。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一百周年,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辛亥精神,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继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为实现湖北经济稳定发展及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辛亥的不朽精神
■ 反对,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
辛亥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君主社会。制度不
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严重地剥夺了民众的自主权利,造成只有封建统治者发号施令而广大人民则“万马齐喑”的局面。
6
以致辛亥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思想界一直奔涌着一股滚滚的历史潮流,那就是人民觉醒的潮流。
觉悟到主义压迫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故夫中国群治不进,由人民不顾公益使然也。他们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无尊卑贵贱之分,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国家,是国民自己的。而以武昌为标志的实现了中国国家政权的新旧更替,南京临时明确规定立国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尽管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辛亥的果实一度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了去,后来领导的国民也没有真正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更打断了中国向民主共和国发展的道路。但是,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追求人民民主的努力,因为那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的目标之一。今天,当我们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真正完成了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在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方向前进的时候,更感到辛亥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的意义。
■ 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中最值得歌颂和弘扬的,是为了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辛亥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有多少爱国英雄竞折腰!他们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崇敬和学习。
广州黄花岗中牺牲的烈士林觉民在参战头一天给妻子留下绝笔书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他说自己十分留恋与妻儿的幸福生活,但因国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天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的不计其数,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林觉民这份包含高尚情操、感人至深的“与妻书”,后来作为教科书,被每一个中国人所
7
诵读。
孙中山后来在纪念黄花岗烈士的时候,特别表彰他们以死唤醒国民,为人类献身的“新道德”。人生自古谁无死,而当年的觉悟者们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救国救民,使这种献身精神赋予了辛亥的时代特征,它比以往的侠士精神显得更崇高、更伟大,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当我们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前辈们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现代化长征中的动力。
■ 从传统爱国思想转化而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思想本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可是,当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身上的时候,那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的传统爱国思想的局限便突显出来。
在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中,将爱国情怀与推翻清朝统治的行动一致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谓国家主义者,当以心理的国家为基础以立说,不当以法理的国家为基础而立说”。以孙中山为首的派,用明白警醒的语言,指出首先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刺激,是要挽救民族危亡。相反,他们以为最终要解决的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把中国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振兴中华”的口号自提出后,就逐渐表现为强烈的忧国忧识和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这不仅是辛亥的动力与目标,而且造就了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辛亥中迸发出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认识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上。辛亥时代的爱国者,强调“自国之人,无不爱其自国之学”,主张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
辛亥时代的爱国者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以为“教育者,爱国心之制造场也”,“果能图教育之兴耶,则爱国心不难养成也。”。梁启超也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空言爱国无救于国,若思救之,必
8
藉人才,此教育之所以为要也。”正是通过教育,具有近代思想特征的爱国主义逐渐在国人,首先是青年学生中间被接受和传播,辛亥和随后的五四运动,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新的高峰。
在此次纪念辛亥百年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悉数出席,总更是对于先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给予了充分肯定,坦言中国党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并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呼吁所有中国为中华崛起和统一而努力奋斗。
总的讲话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那就是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及其辛亥英雄们的精神,以更大的热情和激情一起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那么如何传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精神呢?
首先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如中山先生所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纵观中国历史,大凡国家不统一的时期,多是战火连天,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势日渐衰落之时。而国家统一的时期,都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都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势蒸蒸日上时期。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统一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夙愿,也正是这个共同夙愿,中国历史上统一始终占据了主流,才有了5000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读史可以明智,在此我想奉劝那些妄图祖国的人,悬崖勒马,中华之统一发展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任何破坏统一者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
其次必须坚持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到
9
这一点或许有些人会质疑,辛亥是领导的,因何要坚持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对此笔者有如下认识,首先中国民主是一脉相承的,孙中山是中国近代的先行者、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最早者对于的一种积极探索,究其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中山先生过早离世以及使他的这个夙愿始终没有实现,而中山先生的最坚定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党,以其无私无畏的精神,最终彻底推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基础,清除了封建军阀的统治,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走上了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今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山先生的夙愿一一得到实现。
第三必须坚持推进社会制度个改革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辛亥告诉我们,执政者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制度改革、顺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统治得到维护,因何看似强大的满清帝国会在辛亥面前迅速土崩瓦解,究其原因在于满清社会革新的进程与民众的基本诉求相差太远,让民众感到失望,感到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所谓民心不可欺,不可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腐朽的不思真变革满清王朝最终在的狂涛中彻底崩溃。虽然百年前的辛亥和今天无可比度,但笔者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点,中国党的执政地位也并非一劳永逸的,建党90周年大会上总提出的四大危险依然在党内存在着,侵蚀着党的肌体,伤害着群众的感情,虽然为数不多,但危害不小,如此一种潜在的危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改正,唯有如此,中国党才是始终保持先进属性,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保持下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