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来源:九壹网


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

全国新高考Ⅰ卷

适用省份:山东 湖北 江苏 河北 广东 湖南 福建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材料第二段说“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所以要弄清楚“以上论述”到底“论述”了什么。材料第一段引用了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这些引用的文字是想要表达“强弱之间的关系”,即“强者如果滥用其强,也会变弱;弱者如果努力锻炼,也可以变强”,也就是说,强弱是可以转换的,并非是“天生的”或者是恒定不变的,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总而言之,第一段论述的就是“强弱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以,文章应该抓住这一论述,即强弱之间的关系来写。在这个基础上,说清楚这个关系,并且有所加深和拓展。

在这里,材料中的“体育”只是一个谈论观点的载体。作文中如果仅仅谈体育,不谈强弱的关系,可以判定为偏题作文,得分应该较低。仔细审题,阅读理解过关,审题不难。

1

以下为和题而作。

下水文

强者非恒强,弱者非恒弱

文/松松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仲永从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强者到“泯然众人矣”的故事。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就明确指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可谓是对仲永故事极好的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进一步指出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也能慢慢变强。古今两篇文章,皆指向同一个道理:强者非恒强,弱者非恒弱,即强弱之间有辩证转化的关系。

但是现实中因为自身强大而自大的有,因为自身弱小而自卑的亦有:清自诩天朝上过,“滥用其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以俯视的态度对待他国,最终走向了灭亡,这是因强大而自大,最终导致悲惨结局的例子。在认识到了列强的“威力”后,一些人丧失了信心,变得自卑,不敢斗争和反抗,签订一系列丧国辱权的条约,这是因弱者自卑、不思进取导致节节败退的例子。

由此可见,强者需要“不必自喜”,而应该居安思危,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弱者需要“不必自悲”,而应该奋力进取,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中国党的发展历史可谓是强者“不必自喜”和弱者“不必自悲”的极好实践:在党成立之初,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弱者,救国的道路尚不明朗、的力量尚未凝聚、军阀割据势力遍地、国家积贫积弱,但是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进步人士,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播种和实践着马克思主义,追求着社会主义的理想,这是弱者“不必自卑”。在党的领导下,2021年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2020年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并没有一味沉溺,而是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还只是完成了伟大复兴征程的一步,未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无数的

2

事要做,这是强者“不必自喜”。当然中国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探索中,也犯过错误,如“强者自喜”的“大跃进”,但是中国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错误,勇于修正。

党和国家的发展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应如此。我们不应该成为仲永,也不应该成为“妄自菲薄”“扶不起的阿斗”。牢记“强者非恒强,弱者非恒弱”,时刻保持自省和谦卑,时刻保持刻苦和努力,相信我们会“由弱变强”或“强者恒强”。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