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科工作計劃大綱 (2006-2007年度)
1
目的
1.1 普遍目的
1.1.1 讓學生認識佛教的基本精神,啟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正知正
見。 顯揚佛陀的慈悲精神,令學生能把自利利他的理想融入現實生活中。
1.2 初中目的
1.2.1 讓學生認識佛教的真正精神;
1.2.2 讓學生認識三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它的偉大;
1.2.3 讓學生能透過生活體驗和前人貢獻,明瞭佛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性;
1.2.4 讓學生認識佛教對個人生命意義探求的貢獻;
1.2.5 讓學生認識佛教的基本教理,培養正確知見,建立精進的人生觀; 1.2.6 輔導學生尋求佛教信仰。 1.3 高中目的
1.3.1 讓學生對佛教在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源流有概括的認識。; 1.3.2 讓學生對佛教義理有基本的認識;
1.3.3 讓學生了解到佛教徒皈依三寶對其生命的意義; 1.3.4 讓學生培養『反省』與『自覺』的能力; 1.3.5 讓學生應用佛教義理於個人及社會生活中; 1.3.6 輔導學生尋求佛教信仰。
2 注意事項
2.1 優點
2.1.1 本科教師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尤其是初中班級的老師,對初中課文
瞭如指掌;
2.1.2 本科教師能自行製作I.T.教材,以提高初中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 2.1.3 本科教師製作筆記及複習題以供高中學生作為練習
2.1.4 本科備有多種視聽教材,包括佛經故事錄影帶、錄音帶、鐳射光碟
等;
2.1.5 本科為初中各級及高中甲、丙、丁三班之必修科,校方及佛聯會均
十分支持;
2.1.6 本科任教老師關係良好,有合作精神,更可互相交流教學經驗; 2.1.7 本科老師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參加各項專業培訓課程,終身學習。 2.2 弱點
2.2.1 本科課堂節數,一循環周(7 Days)只有兩節,未能全面照顧學生; 2.2.2 初中課程內翻譯人名及佛學名相過多,不易記憶,減低學生學習興
趣;
2.2.3 現行會考課程偏重教理,內容過於哲理化,抽象深奧,學生不易理
解,難以提起學習興趣;
2.2.4 學生人生閱歷較淺,對於具哲理性的佛教思想理解較弱,即使勤懇
用功的學生也只會死讀書,未能融會貫通;
2.2.5 學生較重視眼前利益,認為佛學科無實際價值,故輕視此科,不願
多下苦功學習,只求僥倖過關,影響會考成績;
2.2.6 每班學生人數太多,均在三十五人以上,難以兼顧個別學生的需
求。
3 目標
3.1 學生要認識課程所提及的人物,如佛陀、十大弟子、歷代高僧的重要
事蹟,啟發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建立良好的品格。
3.2 學生要認識課程所提及的基本教理和戒律內容,引導他們利用教理來
思考分析人生、社會問題。
3.3 學生要認識到佛教在人生中的地位及意義。
3.4 推動學生運用資訊科技有效地認識佛教的義理,訓練學生的比較、分
析、思考和表達能力。
3.5 透過佛聯會所舉辦的聯校比賽和校內的學科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
和組織活動的能力。
3.6 推廣閱讀風氣,培養學生從閱讀中領悟佛理及認識佛教高僧居士的功
德。
3.7 增加老師的專業培訓,以提高教育質素,令學生得到更優質的教育。 3.8 發展自我評估機制,製訂自我完善方略,發揮自我改進的潛能。
4 施行計劃
備註:
A=回應學校關注項目中的「自我評估」
B=回應學校關注項目中的「提昇學與教效能」 C=回應學校關注項目中的「預備新高中學制」 D=回應學校關注項目中的「德育及公民教育」 E=回應學校關注項目中的「從閱讀中學習」
施行日期(月份) 十十備註 目標 施行計劃 評估負責老師九十一二三四 五 六
一二
B 3.1 4.1.1依照佛聯會編印的「初DDDDDDDD D D 6.1全體科任
6.2老師 中佛學課本」(初中),6.3
及中學會考佛學課程綱要(高中),編製教學進度表及教案。 4.1.2建議以個人或小组形式
至少做一份專題研習功課,來年可設計網頁或用簡報形式介紹專題。
D 3.2 4.2.1在講授佛教教理時,多DDDDDDDD D D 6.3全體科任
作課堂討論,引證社會6.4老師 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4.2.2把有關內容除了在早會
演講外,並列印刋登,張貼於班房壁報或校刋。
D 3.3 4.3.1教導學生尊敬三寶。 D 6.14全體科任
老師 4.3.2為了加強浴佛氣氛,來
年所有皈依的中一同
學都安排參加浴佛。4.3.3另預早出通告,呼籲所
有老師、職工也積極參加浴佛。
4.3.4繼續鼓勵中一同學集體
皈依,安排參與佛聯會舉行的皈依儀式。
施行日期(月份) 十十備註 目標 施行計劃 評估負責老師九十一二三四 五 六
一二
B 3.4 4.4.1多利用多媒體教室、網DDDDDDDD D D 6.5全體科任
老師 上資料、影音教材作為
講授佛教人物生平和佛教的基本教理的工具,希望能夠超過12﹪。
4.4.2高中可從現有的I.T.教材
中選取適合的使用,提高互動教學的效能。。
D 3.5 4.5 舉行多樣化的校內活動DDDDDDDD D D 6.10全體科任
和比賽: 6.11老師
4.5.1 佛家靜思語錄 4.5.2 佛學常識淺析 4.5.3寺院參觀 4.5.4佛陀錄影帶播放 4.5.5佛學常識問答比賽 4.5.6佛誕徵文比賽 4.5.7佛誕咭設計比賽 4.5.8 弘法週活動 4.5.9 攤位遊戲
參加校外各項比賽和活動:4.5.10 佛誕咭設計比賽 4.5.11佛誕徵文比賽 4.5.12分區浴佛慶典 4.5.13集體皈依
4.5.14校際佛學常識問答比賽
施行日期(月份) 十十備註 目標 施行計劃 評估負責老師九十一二三四 五 六
一二
E 3.6 4.6.1利用上堂時間的15分 DDDDDDDD D D 6.15全體科任
老師 鐘,帶學生往圖書館借
閱佛學書籍至少1本,以確保每一位學生每年閱讀至少1本有關佛學的書籍。
4.6.2配合圖書館主任從推行
的以「主題為本」的閱讀計劃,以釋常光編著的【戒殺放生的故事】中英文對照版,作為初中的指定讀物。
A,B,3.7 4.7.1 老師參加教統局和專業DDDDDDDD D D C 團體舉辦的專業培訓
課程、講座或工作坊。4.7.2通過共同備課堂、同儕
觀課和同儕觀簿來加強交流風氣,提昇教與學效能。
4.7.3鼓勵科員透過問卷或口 頭調查,收集學生學習 情況和意見,並加以改
進。
A,B 3.8 4.8.1老師每年必須對學生進DDDDDDDD D D 行至少一份學生教與學問卷調查,收集意見,加以檢討、改進。 4.8.2通過共同備課堂、同儕
觀課和同儕觀簿來加強交流風氣,提昇教學效能。
6.13全體科任
老師
6.6全體科任6.7老師 6.86.96.126.13
5 財政預算
項目 1 浴佛慶典 2 校外活動車船津貼 3 視聽教材、教具、參考書 4 比賽獎品 5 雜項
合計
支出($)
500 700 500 300 100 2100 6 評估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透過學生日常功課的表現,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透過小測、統測和考試的成績,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透過學生的專題研究報告,評估學生的自學能力; 透過堂上觀察評估學生的投入程度和學習上的困難;
記錄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節數,要達至全年總節數的12﹪。 定期查閱學生的功課和進度,要完成所有課程;
推行查簿制度,考核老師的批改水平和學生的功課表現; 實現同儕觀課制度,加強同儕交流風氣,提昇教學效能;
定期舉行科務會議,在統測和考試後檢討成績、教學進度和實際情況; 負責舉辦課外活動的老師需要填寫活動後學生反應的檢討報告,以評估各項活動的效益;
透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作評估指標;
全年最少進行一次教與學問卷調查,紀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 統計老師全年參與培訓課程、講座或工作坊的次數,全年不可少於二次;
統計每年參加浴佛全體師生的人數和發心皈依的學生人數; 統計初中學生借閱佛學書籍的次數。
7 工作計劃小組
項愛娜(科主任) 凌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