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让设计数学游戏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让设计数学游戏

来源:九壹网


浅谈怎样设计数学游戏

小学教育面对的群体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巧妙介入数学游戏,将数学知识和游戏因素有机结合,寓教于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所谓数学游戏,一般是指把数学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只有让游戏贯穿在数学教学中,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做到寓教于乐。因为好的数学游戏不仅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而且可以充实儿童的游戏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省时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教学中,巧妙介入数学游戏,可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坚持数学知识和游戏因素的有机结合,以玩为形,“玩”中学,“趣”中练,“乐”中增知,“赛”中增勇气是设计数学游戏的目的所在。

但在设计游戏并不是盲目的,必须要明确游戏的目的,把握好游戏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充分发挥游戏应有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更加灵动,更具有生命力。 一、游戏的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既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教的三年级的学生年纪不大不小,所以为他们设置的问题就要难易适中。过于如果简单,参加游戏的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游戏就乏味了;反之,障碍过于繁难,参加游戏的儿童认为高不可攀,无法通过,这样的游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言而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游戏中的障碍,要使参加游戏的多数儿童经过努力可以克服。这里,儿童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正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每一种好的游戏里,首先就有工作的努力和思想的努力。”例如,在我在解决“上车下车”问题时,题目:一辆公交车原有人数23人,第一站下车5人,第二站上车7人,现在车上有几人?这辆公交车一共上了几人?学生思考,尝试解决。因为学生年纪小,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量达不到,所以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当司机请23名同学下车(利用教室后边空地作为公交车),其余人在本上计算,再请5名同学上车,问:现在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23-5=18(人);再请7名同学上车,问:现在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7=25(人);

再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上车用加法,下车用减法。最后请所有上过车的同学起立问: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23+7=30(人)。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受到启发尝试总结出一定的数学规律,这样的数学游戏既有吸引力又有启发性。 二、游戏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如果游戏缺失了趣味性,吸引不了孩子的目光,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乐于学习。例如我在讲解“种树问题”的时候,采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角色扮演的游戏。一条马路的两边种植防护林,隔3米种植一棵树,这条马路长369米,一共要种植几棵树?我请一名同学来扮演树,隔一段距离再请一名同学当树,问:现在有几棵树?中间几米?学生:2棵树,3米;再邀请一名同学问:现在有几棵树?中间几米?学生:3棵树,6米;让学生自己发现:有几段路,树木的数量就是几+1棵。

等游戏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因为好玩有趣,所以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争前恐后抢着答题。并能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尝试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三、游戏的活动性

马卡连柯说:“游戏没有积极的活动,永远是不好的游戏。”最好的游戏是全员参与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积极活动者,从而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我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探索究竟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面积时,让每个小组通过拼摆探索出方法。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只有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到游戏的欢乐,吸收游戏中的有益因素。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动起来,成为游戏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数学游戏是多功能的,学生看得见、听得清、说得明、记得牢,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能有效传授新知、训练技能,而且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但是再好的游戏都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等作个性调整。

2014.5.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