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九壹网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1 概 述 ................................................................................................. 4 1.1 项目概要 .................................................................................. 4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 1.3 工程建设规模 ........................................................................... 5 1.4 建设内容 .................................................................................. 5 1.5 编制范围 .................................................................................. 6 1.6 编制依据及遵循的规范 ........................................................... 6 1.7 编制原则 .................................................................................. 7 1.8 供应区域概况 ........................................................................... 7 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气源介绍 ............................................ 9 2.1 形状及情况 .............................................................................. 9 2.2 加工工艺情况 ......................................................................... 10 2.3 液化气的用途 ......................................................................... 11 3 工艺方案 ......................................................................................... 19 3.1 编制基础资料 ......................................................................... 19 3.2 站址的选择 ............................................................................ 27 3.3 工艺方案 ................................................................................ 35 4 总图方案 ......................................................................................... 39 4.1 总图布置原则 ......................................................................... 39 4.2 分区布置方案 ......................................................................... 39 4.3 防火间距 ................................................................................ 40

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4 竖向设计 ................................................................................ 40 4.5 站区绿化 ................................................................................ 41 4.6 总图运输 ................................................................................ 41 5 土建设计 ......................................................................................... 42 5.1 建筑设计 ................................................................................ 42 5.2 结构设计 ................................................................................ 44 6 公用工程 ......................................................................................... 45 6.1 电气设计 ................................................................................ 45 6.2 给排水设计 ............................................................................ 46 7 消防设计 ......................................................................................... 47 7.1 编制依据 ................................................................................ 47 7.2 编制原则 ................................................................................ 47 7.3 消防设计 ................................................................................ 48 7.4 电气、仪表 ............................................................................ 49 8 环境保护 ......................................................................................... 51 8.1 编制依据标准和规范 ............................................................. 51 8.2 工程概况 ................................................................................ 51 8.3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 ..................................................... 52 8.4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52 8.5 环境评价 ................................................................................ 53 8.6 绿化设计 ................................................................................ 54 9 劳动安全卫生 ................................................................................. 55

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9.1 编制依据 ................................................................................ 55 9.2 站区内主要危害因素 ............................................................. 56 9.3 劳动安全保证措施 ................................................................. 56 9.4 管理措施 ................................................................................ 59 10 节 能 ............................................................................................ 61 11 劳动定员 ...................................................................................... 62 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63 12.1 建设规模 ............................................................................. 63 12.2 建设用地面积 ...................................................................... 63 12.3 总投资 ................................................................................. 63 13 投资估算 ...................................................................................... 13.1 编制依据 ............................................................................. 13.2 工程总投资 .......................................................................... 14 效益分析 ...................................................................................... 66 14.1 社会效益 ............................................................................. 66 14.2 环境效益 ............................................................................. 66 14.3 节能效益 ............................................................................. 66 14.4 经济效益 ............................................................................. 66 15 问题和建议 .................................................................................. 67

4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概 述

1.1 项目概要

工程名称:燃气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 建设单位:某燃气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某省煤矿设计院 设计人员:

建设地点:某市工业区河南工业园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 广西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根据广西自治区规划目标,要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包括燃气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加快完善广西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体现。

随着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城区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道路的建设带动产业开发区、居住小区及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要求城市燃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必须相应发展;很明显,现状燃气供应状况已经滞后,不能满足广西自治区居民、商业用户等对燃气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更高要求。 2) 环境保护的需要

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是重要的环保措施,然而进一步发展燃气用

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户必须有可靠完善的供应系统作保证。众所周知,城市煤改气、油改气可以减少废气排放量,减轻城市污染,改善大气环境状况,改变人们生存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所以本项目的建设是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

综上所述,某燃气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充 装站工程的目的是完善城市燃气供应系统、提高城区市政设施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因此,某燃气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充装站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1.3 工程建设规模

根据充装站供应范围的城市规模,某燃气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充装站工程的建设储存规模为7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规模7000吨/年,200立方米二甲醚液化气,供应规模1000吨。工程建设设计一个方案

1.4 建设内容

1) 液化气存储系统:二甲醚液化气储罐2×100 m3,液化石油储罐7×100 m3,残液罐1×100 m3;

2) LPG灌瓶系统设施; 3) 倒残系统设施; 4) 汽车槽车装卸系统;

6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 液化石油气管道及其辅助设施; 6) 二甲醚液化气管道及辅助设施;

7) 罐池、设备基础、机泵房、场地等土建工程; 8) 公用工程

A. 给排水、消防系统配套设施; B. 电气、仪表系统(强电、弱电); 9) 办公及维护抢险设施; 10) 环境绿化。

1.5 编制范围

某市北与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东与梧州市、桂林市、贵港市相邻,西与河池市、南宁市相交,南与贵港市、南宁市毗邻。深居广西腹部,经济、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地缘优势十分明显。项目的供应范围为1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1.6 编制依据及遵循的规范

1.6.1 遵循的规范

1)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GB25035-2010);

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7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 其他各专业的现行设计规范及标准;

1.7 编制原则

1) 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城镇燃气的标准、规范和规定;

2) 满足技术先进可靠,生产工艺简单,生产稳定,供气安全的要求; 3) 选择对环境保护最为有利的工艺方案,并尽可能节约投资; 4) 工程设计中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技术上消除一切隐患的发生;

5) 坚持节能的原则,做好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效率,力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 在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结构;

7) 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地质条件,交通要便利; 8) 合理进行总图布局,节省土地,注重消防、安全、节能、环保。

1.8 供应区域概况

某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的地级市,是2002年12月28日撤销原柳州地区后设立的地级市。某市位居广西中部,故有“桂中”之称,又因资源物产丰富,有“广西煤都”、“中国糖都”、“世界瑶都”等美称。某市北与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东与梧州市、桂林市、贵港市相邻,西与河池市、南宁市相交,南与贵港市、南宁市毗邻。深居广西腹部,经济、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地缘优势十分明

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显。下辖四县一市一区,全市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4.98万,其中壮、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5%,城区人口27万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自来水供水总量1811万吨,用水人口21万人。液化气供气总量0.79万吨,用液化气人口14万人。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87辆,年客运量1495万人次,均增长47.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12公顷,增长1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353.7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1%;万元产值能耗1.5617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27家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06.9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7%,实现节能量31.15万吨标准煤。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全市污染减排工作,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6个县(市、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三级标准以上,其中达到二级标准的有5个县(市、区)。

所以大力发展城镇居民、工商用户液化石油气普及,对某市的建设、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9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气源介绍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产品之一。英文名称liquefied petroleum gas,简称LPG。由炼厂气所得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

2.1 形状及情况

液化石油气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于烃类裂解制乙烯或蒸气转化制合成气,可作为工业、民用、内燃机燃料。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为蒸发残余物和硫含量等,有时也控制烯烃含量。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物质,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即爆炸。 LPG主要是由丙烷(C3H8)、丁烷(C4H10)组成的,有些LPG还含有丙烯(C3H6)和丁烯(C3H8)。LPG一般是从油气田、炼油厂或乙烯厂石油气中获得。LPG与其他燃料比较,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 ①污染少。LPG是由G3(碳三)、G4(碳四)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可以全部燃烧,无粉尘。在现代化城市中应用,可大大减少过去以煤、柴为燃料造成的污染。

②发热量高。同样重量LPG的发热量LPG的发热量相当于煤的2倍,液态发热量为45 185~45 980kJ/M3。

③易于运输。LPG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在一定的压力下或冷冻到一定温度可以液化为液体,可用火车(或汽车)槽车、LPG船在陆

1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和水上运输。

④压力稳定。LPG管道用户灶前压力不变,用户使用方便。 ⑤储存设备简单,供应方式灵活。与城市煤气的生产、储存、供应情况相比,LPG的储存设备比较简单,气站用LPG储罐储存,又可装在气瓶里供用户使用,也可通过配气站和供应管网,实行管道供气;甚至可用小瓶装上丁烷气,用作餐桌上的火锅燃料,使用方便。 由于LPG有上述优点,所以被广泛用作工业、商业和民用燃料。同时,它的化学成分决定了LPG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材料,因而也广泛用于生产各类化工产品。

2.2 加工工艺情况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5-12。热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2~3。这些碳氢化合物都容易液化,将它们压缩到只占原体积的1/250-l/33,贮存于耐高压的钢罐中,使用时拧开液化气罐的阀门,可燃性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就会通过管道进入燃烧器。点燃后形成淡蓝色火焰,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热(发热值约为92 100 kJ/m3-121 400 kJ/m3)。

11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液化气的用途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化工生产方面,液化石油气经过分离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用来生产合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生产医药、炸药、染料等产品。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由于其热值高、无烟尘、无炭渣,操作使用方便,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此外,液化石油气还用于切割金属,用于农产品的烘烤和工业窑炉的焙烧等。 1) 用于有色金属冶炼

有色金属冶炼中要求燃料热质稳定,无燃炉产物,无污染,而液化石油气都具备了这些条件。液化石油气被加热气化后,可以方便地引入冶炼炉燃烧。山东金升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已将液化石油气成功地用于德国克虏伯熔炼炉的铜冶炼工艺,代替了原煤气燃烧工艺,减少了硫、磷等杂质的危害,提高了铜材质量。 2) 窑炉焙烧

我国的各种工业窑炉和加热炉历来以烧煤为主,这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排出的烟气也严重污染着环境。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我国能源今后发民任务是:优化能源结构,建立世界级清洁、安全、高效的能量供应体系,建立能源技术发展促进机制等。为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许多工业窑炉和加热炉改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如用液化石油气来烧瓷制瓷砖;用液化石油气烘焙轧制薄板等,既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烧制质量。

1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作汽车燃料

据2000年我国城市环境状况公告显示,监测的338个城市中,超过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到63。5%,其中超过三级的有112个,我国大气污染已由工业废物、煤烟气型向光化学烟雾型转变,大城市中汽车排放尾气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城市空气污染源中约有70%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世纪末,我国各大中城市相继建起了汽车加气站,用液化石油气替代汽油作汽车燃料,这一燃料品种的改变,极大地净化了城市空气质量,也是液化石油气利用的又一大发展方向。 4) 居民生活燃用

居民生活燃用液化石油气主要有管道输送和瓶装供给两种方式。 A. 管道输送:管道输送方式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进行,它是由城市燃气公司把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液化石油气与煤气或液化石油气与化肥厂排放的空气等混合后,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居民家中使用,目前,许多城市都实现了这种供应形式。

B. 瓶装供给:瓶装供给是通过一个密封钢瓶将液化石油气由储配站分配到各家各户,作为家庭灶具的供气源,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是在炼油厂和几个工业城市使用,现已发展到乡镇农村。在民用部地区就建有从事钢瓶供气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一万多个,有的个别乡镇平均建有2个以上。

由此可见,液化石油气的使用范围愈来愈广,使用量愈来愈大,发展愈来愈快。因此,加强对液化石油气知识的宣传学习,保证液化

1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油气的安全使用,是非常必要和迫切需要的。

二甲醚液化气是煤化工产品之一。英文名称Dimethyl Ether,简称DME。由化工厂生产甲醇过程中,对甲醇脱水所得,主要成分为二甲醚、甲醇、少量的水,

2.4 形状及情况

二甲醚主要用作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作为工业、民用、内燃机燃料。二甲醚液化气是一种易燃物质,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即爆炸。

DME是最简单的醚类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一个氧连两个甲基:CH3OCH3 ,组成的,DME一般是从化工厂、炼油厂生产甲醇后脱水获得。DME与其他燃料比较,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

①污染少。DME是由一个氧连两个甲基组成的醚类化合物,可以全部燃烧,无粉尘。在现代化城市中应用,可大大减少过去以煤、柴为燃料造成的污染。

②发热量高。同样重量DME的发热量相当于柴油相同,液态发热量为二甲醚的低热值:59.0 MJ/m3二甲醚的高热值:.12 MJ/m3。

③易于运输。DME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在一定的压力下或冷冻到一定温度可以液化为液体,可用火车(或汽车)槽车、DME船在陆上和水上运输。

④压力稳定。DME管道用户灶前压力不变,用户使用方便。 ⑤储存设备简单,供应方式灵活。与城市煤气的生产、储存、供

14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情况相比,DME的储存设备比较简单,气站用DME储罐储存,又可装在专用气瓶里供用户使用,也可通过配气站和供应管网,实行管道供气;甚至可用小瓶装上二甲醚液化气,用作餐桌上的火锅燃料,使用方便。

由于DME有上述优点,所以被广泛用作工业、商业和民用燃料。同时,它的化学成分决定了DME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材料,作为重要的化工溶剂、替代氟利昂作为制冷剂,因而也广泛用于生产各类化工产品。

2.5 二甲醚液化气的用途

1、用作车用燃料

DME是一种含氧燃料,十六烷值高,具有优良的燃烧性能。由于大规模生产DME成为可能,DME作为车用替代燃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①燃烧性能

国外关于DME燃烧性能研究的报道较多。在多种尺寸(273~3600cm3/缸)和类型的发动机上考察了纯DME燃烧性能。结果表明,DME能够实现发动机高效,超低排放,柔和燃烧,排烟为零,燃烧噪声比传统柴油机低,所排放尾气无需用催化转化处理就能满足美国加利福尼亚有关汽车超低排放尾气的标准。同时,对DME燃烧产物中温室效应气体也进行了考察,DME可用于市区交通工具,特别适合于替代柴油。

1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于DME点火性能研究表明,当DME喷入空气中时,DME的滞燃期与柴油相近;当氧浓度降低时,DME的滞燃期较柴油缩短。在排气循环利用(EGR)过程中,燃用DME发动机可以在较高的排气循环量下操作。 ②喷射性能

DME具有较高的蒸汽压,因此对DME喷雾行为的研究将有利于理解和改善DME燃烧过程。在相同条件下,当刚喷射时DME喷雾迅速地向横向伸展,其余的喷雾部分正常地向前运动;这些靠近油嘴的侧喷雾迅速汽化。另外,在喷射过程中喷雾头部分趋于与整体喷雾分离开,而且快速减速和汽化直到喷雾主体部分将其穿透。

尽管DME作为柴油替代燃料具有非常令人满意的燃烧性质,也不像天然气使用时需要高压压缩,但是DME在应用于传统的柴油喷射系统时,DME物理性质需发生变化。经验表明,DME的许多使用性质与其物理性质有关,而不是与其燃烧性质相关。例如,DME液体粘度低,只是柴油的0.05倍,采用传统柴油机燃用DME时会出现燃料泄漏的问题。因此,必须针对DME燃料设计新型的电磁阀操作的喷射器,在DME作为车用燃料时,应根据其特有的性质,合理地优化设计发动机的相关部件。 2、 用作民用燃料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广大乡镇对洁净燃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难以实现管道燃气供应的地区,对液化石油气的需求量更大,而我国液化石油气供不应求,

16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需要大量进口。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因此,利用煤为原料制取二甲醚来代替液化石油气,对改变我国中小城市及乡镇的燃料构成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有人提出将由甲醇脱水制成的二甲醚加入城市燃气,或将二甲醚代替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国内也有人将二甲醚用作民用燃料,并于1995年在西安建立500t/a甲醇脱水制取二甲醚的工业试验装置,采用液化石油气的灶具及储罐,供居民使用。

二甲醚液化气之所以能代替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是因为二者性能相近。DME本身含氧,燃烧充分,不析碳,无残液。DME易压缩,60℃时的贮存压力是1.47MPa,小于液化气LPG的1.92MPa,所以二甲醚的蒸汽压符合GB11174—的要求。与液化石油气相比,二甲醚做民用燃料还有以下优点:(1)在同等温度条件下蒸汽压比液化石油气低,储存、运输比液化石油气安全;(2)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比液化气高1倍,使用比液化石油气安全;(3)分子结构与液化石油气不同,燃烧性能好,热效率高,燃烧过程中无残液、黑烟,CO和NOx排放量很低,因此人们把它誉为“洁净燃料”;(4)所用的罐装设备、液化气罐和灶具与液化石油气基本通用(灶具使用天然气灶更为合理)。 3、 DME制取低碳烯烃

由煤或天然气,中间经由合成气制取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人们正致力于开发的低碳烯烃生产的最重要的非石油技术路线。以合

17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成气经由DME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中,合成气直接转化为DME过程在热力学上十分有利,可获得较高的CO单程转化率。 4、 DME用于燃料电池 ①DME部分氧化制氢

DME部分氧化制氢的反应式是:CH3OCH3+0.5O2——2CO+3H2。DME部分氧化生成CO和H2,随后进行水煤气变换反应,这是具有很大吸引力和潜力的反应过程,可用于制备燃料电池所用H2。

②DME水蒸气重整制氢

DME水蒸气重整制富氢气是具有应用前景的用于燃料电池用原料制备的过程,比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更具有经济意义。 ③燃用DME燃料电池

燃用DME燃料电池在工作过程中,DME分解生成CH4,CO和H2发生在第一步,总反应式与DME部分氧化制CO和H2相似。 5、 DME用作有机化工原料 ①DME羰基化制醋酸甲酯

采用DME羰基化法制醋酸甲酯具有较大的工业重要性和潜力,反应式如下:CO+CH3OCH3——CH3COOCH3。SiO2负载的经金属离子交换改性的杂多酸M[W12PO40](M为Ⅷ族金属)对于225℃和0.1MPa下DME气相羰基化制醋酸甲酯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 ②以DME位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环境友好

1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中间体以及有机合成的起始原料,被誉为有机合成的“新模板”,也可替代MTBE作为汽油添加剂,提高辛烷值。 ③DME制二烷氧基烃类化合物

二烷氧基烃类化合物为一类含氧化合物,可以作为柴油的添加剂,减少尾气中烟排放量,同时也可增加柴油燃料中氧的含量。采用介电势垒放电法将DME转化为二烷氧基烃类化合物,其主要为二烷氧基烃,包括二甲氧基乙烷、二甲氧基丙烷、1,2,3-三甲氧基丙烷和酯类,可作为高效柴油添加剂。DME转化率达66.56%,二烷氧基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大于39.0%。 6、 DME用于气溶胶

目前二甲醚最主要的用途是作气雾剂,它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作为主要成分用于日用化学品、喷塑、胶粘剂等的生产。作为优良的气雾剂,二甲醚单独使用效果更好,其用量占产量约80%,已广泛用于化妆品工业。 7、 DME用作制冷剂

由于二甲醚的沸点较低,气化热大,气化效果好,其冷凝和蒸发特性接近氟氯烷,因此二甲醚作致冷剂非常有前途。它在冰箱、空调、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国内外正在积极开发,以替代氟利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二甲醚还可用于制药、农药、脱膜剂、发泡剂。总之,二甲醚用途广泛,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19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工艺方案

3.1 编制基础资料

3.1.1 气象资料

某市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从南缘经过,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但旱涝寒害频率也较高。全地区年均日照1325--1734小时;平均年降水量1225--1942毫米,四月下旬--八月下旬为雨季, 是洪涝多发季节; 年平均气温18.1--21.2℃。

3.1.2 基本地震烈度

某市的地震烈度为6度,本工程属于生命线工程,按相关规定应7度设防。

3.1.3 气源资料 1) LPG的组分

本项目气源为钦州液化石油气,属于催化裂解气,其组分及参数数据如下(%): 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5~12。 2) LPG的物性参数 A. LPG气体的密度

LPG的气体密度单位是以kg/m3表示,它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不同

2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表示液化石油气气体的密度时,必须规定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一些碳氢化合物在不同温度及相应饱和蒸气压下的密度见表3.1.3-1。

一些碳氢化合物在不同温度及相应饱和蒸气压力下的密码(kg/m3) 表3.1.3-1

温度/℃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丙烷 6.4 7.57 9.05 10.34 11.90 13.60 15.51 17.74 20.15 22.80 25.30 28.60 34.50 36.80 40.22 44.60 正丁烷 1.06 1.85 2.10 2.82 3.35 3.94 4.65 5.39 6.18 7.19 8.17 9.33 10.57 12.10 12.38 15.40 异丁烷 2.50 3.04 3.59 4.31 5.07 5.92 6.95 7.84 9.21 11.50 13.00 14.70 16.80 18.94 20.56 24.20 从表3.1.3-1中可以看出,气态液化石油气的密度随着温度及

21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相应饱和蒸气压的升高而增加。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气态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01.3kPa下一些气态碳氢化合物的密度见表3.1.3-2。

一些气态碳氢化合物在101.3kPa下的密度/( kg/m3) 表3.1.3-2

温度/℃ 0 15

甲烷 乙烷 乙烯 丙烷 丙烯 正丁烷 异丁烷 1-丁烯 0.7168 1.3562 1.2604 2.02 1.9149 2.5985 2.6726 2.503 0.677 1.269 1.184 1.761 1.766 2.452 2.442 2.369 B. LPG液体的密度

以单位体积的质量表示,即kg/m3。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上升密度变小,同时体积膨胀。由于液体压缩性很小,因此压力对密度的影响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由表3.1.3-3可以看出,液化石油气液态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液化石油气液态的密度(kg/m3) 表3.1.3-3

温度/℃ -15 -10 -5 0 5 10 15 20

丙烷 548 542 535 523 521 514 507 499 正丁烷 615 611 605 600 596 591 583 578 22

异丁烷 600 594 588 582 576 570 565 560 丙烯 567 561 552 545 538 531 524 丁烯 634 629 624 619 612 606 60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30 35 40 45 50 490 483 474 4 454 446 573 568 562 556 549 542 553 546 540 534 527 520 C. 相对密度

由于在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同时存在气态和液态两种状态,所以应该了解它的液态相对密度和气态的相对密度。 液化石油气的气态相对密度,是指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压力的条件下,同体积的液化石油气气体与空气的质量比。求液化石油气气体各组分相对密度的简便方法,是用各组分相对密度的简便方法,是用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求得,因为在标准状态下1mol气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液化石油气气态的相对密度见表3.1.3-4。 液化石油气气态的相对密度(0℃,101.3kpa) 表3.1.3-4

名称 分子相对分子质空气平均相对分子式 量 44 58 42 56 72 23

质量 29 29 29 29 29 相对密度 丙烷 C3H8 丁烷 C4H10 丙烯 C3H6 丁烯 C4H8 戊烯 C5H12 1.517 2.000 1.448 1.931 2.48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从表3.1.3-4中可以看出液化石油气气态比空气重1.5-2.5倍。由于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因此,一旦液化石油气从容器或管道中泄漏出来,不像相对密度小的可燃气体那样容易挥发与扩散,而是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动和滞存,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因此,用户在安全使用中必须充分注意,厨房不应过于狭窄,通风换气要良好。液化石油气储存场所不应留有井、坑、穴等。对设计的水沟、水井、管沟必须密封,以防聚积,引起火灾。

液化石油气的液态相对密度,指在规定温度下液体的密度与规定温度下水的密度的比值。它一般以20℃或15℃时的密度与4℃与15℃时纯水密度的比值来表示。

液化石油气的液态相对密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变小,见表3.1.3-5。

液化石油气液态各组分相对密度 表3.1.3-5

温度/℃ -20 -10 0 10 20 丙烯 0.573 0.559 0.545 0.530 0.513 丙烷 0.544 0.541 0.528 0.514 0.500 正丁烷 异丁烷 1-丁烯 0.621 0.611 0.601 0.590 0.578 0.603 0.592 0.581 0.569 0.557 0.1 0.630 0.319 0.607 0.595 从表3.1.3-5中可看出,在常温下(20℃左右),液化石油气液态各组分的相对密度约为0.5~0.59之间,接近为水的一半。当液化石油气中含有水分时,水汾就沉积在容器的底部,并随着液化石油气一

24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部输送到用户,这样,既增加了用户的经济负担,又会引起容器底部腐蚀,缩短容器的使用期限。因此,液化石油气中的水分要经常从储罐底部的排污阀放出。 D. 体积膨胀系数

绝大多数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化石油气也不例外,受热受膨胀,温度越高,膨胀越厉害。

由表3.1.3-6可知,液化石油气液体的积积膨胀系数比水大十几倍,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液化石油气在充装作业中必须装量。

液化石油气组分及水的体积膨胀系数/℃-1 表3.1.3-6

温度/℃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丙烷 0.00265 0.00258 0.00352 0.00340 0.00422 丙烯 0.00283 0.00313 0.00329 0.00354 0.003 正丁烷 0.00181 0.00237 0.00173 0.00227 0.00222 异丁烷 0.00233 0.00171 0.00297 0.00217 0.00266 1-丁烯 0.00206 0.00214 0.00227 0.00244 水 0.00014 0.00026 0.00035 0.00042 0.00198 0.0000299 E. 体积压缩系数

对于满液的容器,当温度升高时,液体的体积会膨胀,但由于受到容器容积的,液体将会受到压缩。体积压缩系数是指压力每升高1MPA时液体体积的减缩量。液化石油气(65%丙烷+35%异丁烷)的体积膨胀系数\\体积压缩系数及其比值见表3.1.3-7。

液化石油气体积膨胀系数\\体积压缩系数及其比值 表3.1.3-7

温度/℃ 体积膨胀系体积压缩系数/℃-1 0.00215 比值数/MPA-1 /(MPA/℃) 0.00107 2.01 0 2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 20 30 40 50 60 0.00228 0.00246 0.00266 0.00292 0.00326 0.00313 0.00116 0.00126 0.00138 0.00151 0.00168 0.00187 1.97 1.95 1.93 1.93 1.84 1.99 由表3.1.3-7可以看出,体积膨胀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的比值一般为1.8以上,这说明如果不考虑容器本身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产生的容积增量,则容器在满液情况下,温度一旦升高,就使得容器内压力急剧升高。 F. 饱和蒸气压

饱和状态时的液体称为饱和液体,饱和状态时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所显示出来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在不同温度下液化石油气各种组分的饱和蒸气压见表3.1.3-8。

不同温度下液化石油气各种组分的蒸气压/MPa 表3.1.3-8

温度/℃ 丙烷 丙烯 正丁异丁1-丁烷 烷 烯 顺式反式-2-丁-2-丁烯 烯 异丁烯 -20 0.232 0.302 0.045 0.069 0.056 0.062 -15 0.253 0.355 0.055 0.086 0.609 0.045 0.051 0.072 -10 0.332 0.415 0.067 0.105 0.084 0.056 0.0 0.087 -5 0.391 0.486 0.082 0.126 0.103 0.070 0.077 0.106 26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0 5 0.457 0.5 0.100 0.150 0.125 0.085 0.095 0.128 0.533 0.562 0.121 0.179 0.149 0.103 0.115 0.152 10 0.617 0.750 0.143 0.211 0.179 0.124 0.137 0.181 15 0.711 0.857 0.171 0.247 0.211 0.148 0.163 0.213 20 0.817 0.973 0.201 0.288 0.247 0.176 0.193 0.256 25 0.933 1.11 0.235 0.335 0.2 0.207 0.227 0.291 30 35 40 45 50 1.06 1.26 0.275 0.387 0.336 0.242 0.265 0.338 1.20 1.42 0.318 0.433 0.388 0.282 0.307 0.391 1.36 1.59 0.367 0.503 0.447 0.327 0.335 0.449 1.52 1.78 0.421 0.579 0.512 0.376 0.408 0.514 1.71 1.99 0.481 0.656 0.583 0.431 0.466 0.587 由表3.1.3-8可以看出,液化石油气的蒸气压是随温度而变化的,温度升高,蒸气压增大。另外液化石油气的蒸气压和组分有关,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蒸气压则减小。对于液化石油气来说,常温下,容器内部液化石油气的压力总比外界大气压力大得多,所以,液化石油气一定要在密闭的、具有足够强度的容器中储存。 G. 沸点和露点

液化石油气各组分在101.3KPA时的沸点见表3.1.3-9。

液化石油气各组分在101.3KPA时的沸点 表3.1.3-9

组分 丙烷 丙烯 正丁异丁1-丁烷 烷 烯 顺式反式-2-丁-2-丁烯 烯 异丁正戊烯 烷 27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沸点/℃ -42.1 -47.0 -0.5 -11.7 -6.26 3.75 0.88 -6.9 36.2 露点是指气态液化石油气加压或冷却时,使之液化成液滴的温度。液化石油气各组分的露点实际上是各组分液体在饱和蒸气压力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 H. 汽化潜热

液态变成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气态变成液态时奖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只用来改变物质的状态(发生相变),而温度不发生变化,因此,称之为潜热。汽化潜热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数量的液体变为同温度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不同的液体有不同的汽化潜热,即使是同一液体,其汽化潜热也随沸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当液体的沸点上升时汽化潜热相应减少,在临界温度时汽化潜热为零。一些液化石油气各组分的汽化潜热值如图3.1.3-1所示。

2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由于液化石油气的汽化潜热比较大,因此在生产\\储存\\灌装\\使用中要严禁使液态的石油气直接接触人体,以免皮肤被吸收大量的热量,而造成严重冻伤。

液化石油气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见表3.1.3-10。

29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1.3-6液化二甲醚简介

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为46.69。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有轻微

醚香味的气体,不刺激皮肤、不致癌、不会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

二甲醚具有优良的混溶性,可以同大多数极性和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混溶,例如汽油、四氯化碳、丙酮、氯苯和乙酸乙酯。较易溶于丁醇,对多醇类的溶解度不佳。常压下在100 mL水中可溶解3700 mL二甲醚,但是加入少量的助剂后就可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二甲醚毒性很低,气体有刺激及麻醉作用的特性,通过吸入或皮肤吸收过量的二甲醚,会引起麻醉、失去知觉和呼吸器官损伤。因此,人身接触二甲醚要有防护,带隔绝式呼吸器,佩戴防护手套。日本规定二甲醚在空气中的允许浓度为300 cm3/m3(大气环境标准)。

一、 液化二甲醚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凝固点/℃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20 ℃蒸气压/MPa 二甲醚 甲烷 丙烷 正丁烷 46.069 16.043 44.097 58.124 -24.9 -161.5 -42.1 -O.5 -141.4 -182.5 -187.7 -138.4 126.8 5.37 O.53 -82.6 96.7 4.60 4.25 152.0 3.80 0.2l 超临界状O.83 态 3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沸点汽化潜热/(kJ/kg) 466.9 液态低热值/(MJ/kg) 28.44 液态高热值/(MJ/kg) 31.09 标况气态低热值58.50 /(MJ/m3) 标况气态高热值63.16 /(MJ/m3) 15℃气态低热值55.46 /(MJ/m3) 15℃气态高热值59.87 /(MJ/m3) 相对密度 1.592 509.9 — — 35. 425.7 47.16 51.26 92.83 385.2 47.35 51.31 122.87 39.85 100.90 133.14 34.02 88.00 116.48 37.78 95.65 126.21 0.554 50.76 0.38 40.3 5.0 1.550 76.83 0.42 48.2 2.1 2.079 87.53 0.38 41.6 1.5 15℃华白数/(MJ/m3) 47.45 火焰传播速度(m/s) 燃烧势 0.50 — 爆炸下限(体积分3.5 数)/% 爆炸上限(体积分24.5 数)/% 理论空气量/(m3/m3) 14.28 理论燃烧温度/℃ 2250 15.O 9.5 8.5 9.52 2043 31

23.80 2055 30.94 205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理论烟气量/(m3/m3) 16.28 自燃温度/℃ 235 10.52 540 14.50 19.57 19.60 25.80 460 3.81 5.11 8.80 33.44 365 2.53 3. 7.50 动量扩散系数/(m2/s) 11.00 热量扩散系数/(m2/s) 6.01 空气中质量扩散系数11.00 /(m2/s)

二、 液化二甲醚的性能

二甲醚是一种易液化储存与输送的可燃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常温、0.6 MPa 压力下为液态,不同温度下的蒸气压如下。 温度/℃ 蒸气20 30 40 50 60 70 80 压O.506 0.667 0.887 1.142 1.448 1.8102 2.240 /MPa 作为城镇燃气,二甲醚与相关燃气的主要性能(15 ℃,101.325 kPa) 虽然二甲醚作为城镇燃气有许多优点,但是必须注意到,二甲醚对于有的有机物有较强的溶解性能,二甲醚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燃气混合作为城镇燃气应用时,设备中有关的材质如密封圈、膜片、软管、密封脂等的性能必须能耐这种溶解性能,不然会出现材质腐蚀而泄漏的危险。

三、 液化二甲醚实用的缺陷

1、二甲醚(包括与液化石油气的混合气)用于城镇燃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二甲醚的燃烧特性如燃烧势尚未能进行准确地确

3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影响到与其他燃气互换性的判断;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混合气的比例尚未制订,检验方法与手段尚未研究出来,缺乏监督的标准与设施;二甲醚及其与液化石油气掺混应用的工艺参数尚未规范;二甲醚应用的专用设备多未开发出来,尤其是二甲醚应用的相关设备不能抗二甲醚的溶解腐蚀性,有二甲醚泄漏的隐患。

2、加快研究抗二甲醚腐蚀性的对策。二甲醚对于现有燃气系统(包括阀门、表具、调压器、灶具、热水器等)的有关材质如橡胶等有一定腐蚀作用。前期的研究表明,耐二甲醚溶解腐蚀性能的材料已有,如三元乙丙橡胶、聚四氟乙烯等均有较强地抗二甲醚溶解腐蚀性能,但制造二甲醚专用设备的相关部件和组装成燃气具产品还要研究与开发,将其实际应用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应组织力量加快攻关。

3、尽快研究制订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混合燃气的标准、二甲醚进入城市燃气的分类标准、二甲醚城镇燃气工程设计规范条文等。深入开展二甲醚与其他燃气互换性能的研究、二甲醚用作城镇燃气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和二甲醚作为城镇燃气应用的系统技术研究。进行二甲醚城镇燃气应用的工程示范研究,以确定适合二甲醚性能的储存输送参数的研究、完成二甲醚储存与输配罐站标准图的设计、取得不同规模二甲醚储罐站的建设与运行经验。

3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液化石油气(LPG)与二甲醚(DME)性质对比

燃 料 相对分60℃时平均热值爆炸理论空理论烟预混气理论燃37.8℃贮存于子质量 蒸汽压kj/kg 下限% 气量气量热值烧温时的蒸钢瓶中Mpa m3/kg m3/kg kj/m3 度℃ 汽压压力Kpa Mpa 56.6 46.0 1.92 1.47 45760 31450 1.7 3.5 11.32 6.96 12.02 7.46 3909 4219 2055 2250 1200 832 1.92 1.35 LPG DME 液化二甲醚含氧,混合热值高、蒸汽压力低储运安全、爆炸下限高安全性更高。

3.2 站址的选择

3.2.1 选择原则

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且应远离城市居住区、村镇、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聚集的场所;

2) 站址应选在城镇和居民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应是地势平坦、开阔、不易积存液化石油气的地段;

3) 考虑到供应站的供应、供水和电话通信网络等各种条件,站址选在城市边缘为宜;

4) 站址不应受洪水和山洪的淹灌和冲刷,站址标高应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0.5m以上;

5) 应考虑站址的地质条件,避免布置在滑坡、溶洞、塌方、断层、淤泥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地区,站址的土壤耐压力一般不低于0.15MPa。同时应避开地震带、地基沉陷和废弃矿井等地段。

34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2.2 站址方案 1) 方案: A. 地理位置

站址位于某市工业区河南工业园,内有工业园区标准规划道路,占地面积约38亩。 B. 站址外部条件 a) 环境与交通

本方案属某市工业园区项目,周边500米内无居民区。 b) 供水

站区消防用水以及生活用水水源可来自开发区市政给水网,进站管道为DN200球墨铸铁管道; c) 供电

本站第一电源采用城市供电电网接一路10KV高压电埋地式接入; d) 通信

站区外有中国电信通讯电缆,可满足储配站通信要求。 e) 排污、排洪

储配站前市政快速主干道旁的市政排污管网

3.3 工艺方案

3.3.1 工艺流程

本站采用泵-压缩机联合工作的工艺流程,即用压缩机卸车以及装

3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车,而用泵来灌瓶。LPG(DME)采用汽车槽车储存,通过公路运至充装站,在卸车栈台通过利用压缩机抽出储罐中的气相LPG经(DME)压缩机加压送入槽车的气相空间,从而达到降低储罐的压力,形成槽车与储罐的压差,将液态LPG(DME)卸入储罐。在灌装汽车槽车时,用压缩机将槽车里的气态LPG(DME)抽向储罐,使储罐和槽车形成压差,然后液态LPG从(DME)储罐流向槽车。

从用户运回的钢瓶,在灌装之前应将瓶内的残液倒空,即利用储罐内LPG(DME)的气相的压力压入钢瓶内,使之增压,然后翻转钢瓶使残液流入残液罐,同时将残液罐上的气相由压缩机抽出。然后用泵将LPG(DME)送到灌瓶间,通过手工灌瓶嘴进行灌装。

3.3.2 技术参数

1) 设计压力:液化气储配系统,1.6 Mpa

2) 储配系统最高工作压力不允许超过1.6Mpa,正常工作时,储罐工作压力为0.5~0.8Mpa,烃泵压力1.0Mpa.,压缩机压力:1.5Mpa

3) 设计温度:常温

4) 设计流速: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相流速:0.8~1.4m/s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气相流速:0.8~12.0m/s

5) 气源成分:C3H8、C4H10……CH3OCH3; 3.3.3 主要工艺设备的选择 1) 储罐的选择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有多种储存方式,包括常温压力储存

36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又称全压力式储存)和低温储存。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低温储存是相对于常温压力储存的,低温储存的温度和压力受到控制并为此在某一规定的范围内,需采用人工制冷。按储存温度(及相应的压力)受控制情况的不同,低温储存又可区分为半冷冻(简称减压储存)与全冷冻(简称常压储存)两类系统。降压储存的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被维持在低于某设计给定温度(压力)之下,仍具有压力储存的一些特点。而常压储存的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则被维持在其组份沸点并接近大气压力的状态,均按丙、丁烷单一组分分别储存。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的储存方式通常根据气源情况、规模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在城镇燃气储配基地储罐一般采用常温压力储存。

常温压力储罐按安装位置可分为地上罐和地下罐;按形状可分为球形罐、卧式圆筒罐和立式圆筒罐。

储罐形式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容积大小和加工条件。当储罐公称容积大于120m3时选用球罐,小于及等于120m3时选用圆筒罐。在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储配基地内圆筒罐大多选用卧式,只有特殊情况下才选用立式。

与卧式罐相比,球形罐具有单位容积钢材耗量少、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加工制造、安装比较复杂,焊接工作量大,安装费用高。 卧式罐的壳体由筒体和封头组成,在制造厂整体热处理后运到现场就位在混凝土支座上。储罐上设有:液相管、气相管、液相回流管、排污管以及人孔、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等接管。

37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各种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储罐的特点以及造价,结合本项目的占地规模、地质地面情况,采用卧式地上罐。

本方案采用的液化石油气卧式地上储罐的设计压力按丙烷50℃时饱和蒸气压1.77MPa确定(二甲醚液化气50℃时饱和蒸气压1.354MPa)。

2) 液化石油气压缩机的确定 通过液化石油气压缩机卸车公式:

Qm=a(5-4y)QLb(100/T)c

Qm:液化石油气压缩机活塞排气量,m3/h;

y:计算温度下液化石油气气相中C2和C3体积百分组成; QL:液态液化石油气卸车强度,m3/h; T:计算温度;

a、b、c:条件系数及幂系数。

计算得出本项目压缩机活塞排气量为111m3/h,即1.85m3/min,故液化石油气压缩机选用容积流量2.0m3/min的ZW-2.0/10-16压缩机。 3) 泵的选择

在液化石油气储配基地内一般选用低杨程、大排量常规式双端面机械密封或屏蔽式液化气自冷离心泵;根据需要也可选小排量、小功率容积式叶片泵作为灌瓶泵。 4) 站区管道 A. 管材

3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站内液态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管道和气态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管道采用10、20或具有同等性能以上的无缝钢管,其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和其他国家标准的规定。 B. 阀门和附件

站内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储罐、容器和管道系统上配置的阀门及附件的公称应力高于其设计压力。阀门及附件采用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专用产品。 C. 管道布置

站区工艺管道走向简捷,采用地上单排低支架敷设,其管底与地面净距0.3米。 D. 管道安全阀配置

对地上布置的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管道,需在可能封闭的管段上安装管道安全阀,按下述公式配置:

ds=0.035(DmL)1/2

式中ds:管道安全阀阀口直径,mm;

Dm:液态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管道直径,mm; L:液态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封闭管道长度,m。

39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 总图方案

4.1 总图布置原则

1) 基地内的总平面必须按功能分区布置,即分为生产区和辅助区。生产区宜布置在站区所在地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或上侧风侧;

2) 储罐区、灌装区和辅助区宜呈“一”之顺序排列;

3) 基地内储罐与站内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4)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储配基地的储罐设计总容量宜根据其规模、气源情况、运输方式和运距等因素确定;

5) 总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消防措施的有效性和消防器材完备无缺。

6) 在生产区要有足够的回车场地提供空、实瓶装卸运输,使行车流畅。

7) 由于生产物品易燃易爆性所决定,必须严格控制人流和车流,杜绝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供应基地生产区内严禁设置地下和半地下建、构筑物。

4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2 分区布置方案

总平面分区布置,即分为生产区和办公辅助区。辅助区位于站区北侧,生产区位于南侧和东侧。生产区由储罐区、装卸车灌瓶区及瓶库组成。辅助区由综合辅助用房(含办公室、配电间、水泵房或食堂、休息室、值班室组成)。

站区共设两个对外出入口,站区四周设2.2m高的实体围墙,储罐区四周设1.2米高防液堤,生产区与生产辅助区之间设12×12米回车场地,生产区设置环形消防通道。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槽车由快速道正门进入,在装卸气台处装卸完气后出站。总图布置使车辆运输和生产过程流畅合理。 在满足工艺和生产的同时,总图布置尽量力求视觉美观,储罐尽量向西靠,减少由罐体高度对入口处的压抑感,使站区显得宽敞开阔。同时对站区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绿化方式,以满足对环境的要求。具体布置详见总平面布置图。

4.3 防火间距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站的常温压力储罐储罐、灌瓶间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执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以及《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的规定。

4.4 竖向设计

4.4.1 设计原则

1) 结合站区总平面布置,合理利用地形,为各设施提供适宜的建

41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设场地。

2) 满足站内道路设计的要求,为站内外道路的连接提供良好的条件。

3) 场地雨水迅速排除。 4.4.2 竖向设计

根据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站区地形及土方量平衡的要求,同时考虑到站外排水体系,站区的雨水排放考虑与站外道路的雨水排放一致。

防液提内的雨水采用自吸式排污泵排至雨水井。

站内道路设计按有关规定执行,站内道路与厂区道路和开发区道路形成环形通道,充分保证发生火灾时道路畅通。

4.5 站区绿化

站区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站内除了必需的道路、回车场地等外其余均进行绿化,生产区内场地绿化选用草坪。辅助区选用与建筑物相协调的矮乔木、花卉及草坪作为美化之用。站区的绿化同时要考虑安全因素并满足站区排雨水的要求。

4.6 总图运输

运输设备为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槽车,由市政快速道正大门出入,其他无关车辆严禁驶入生产区。

4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 土建设计

5.1 建筑设计

5.1.1 总则

站址位于某市工业区河南工业园,占地面积约38亩。 其各项附属建筑面积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而定。 5.1.2 总体布局

站区总图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以及现场的地形、地貌、主导风向等因素进行总体布置。总体布置指导原则为:满足先进的工艺流程和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考虑最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站区的环境质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原则指导下将整个站区分为生产区和辅助区。辅助区位于站区靠市政快速道侧,设置综合辅助用房一座,集办公、控制等为一体,生产区则位于站区南侧,以构筑物为主,且生产区与辅助区间以回车场、围墙分隔,这种分区使生产区域和辅助区之间联系紧密又有相对性,互不干扰,工艺流程简洁,联系使用方便,为创造一个环境舒适的燃气供应站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考虑合理分区的同时,对站区的人流、车流进行了组织,在站区设置两个出入口,路线清晰,满足运输、消防的要求。

5.1.3 建筑单体设计

液化气站内主要建筑物为综合辅助用房、消防水池以及生产用房,建(构)筑物体量较小,且造型单调,因此在生产区辅助区与道路间加大绿化密度,在视觉上加以遮挡。

4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站区建筑造型力求简洁、别致,符合工业建筑的特点的同时注重建筑物的艺术性、互动性及建筑效果,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围合与渗透,力求使空间呈现多层次、立体的特质。

5.1.4 环境设计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本工程环境设计的主导思想,站区内以植物造景为主,大面积草皮、植被及行道树、低矮灌木营造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真正做到园林化。站区构筑物尽可能少占用地,靠内侧布置,站区周围布置绿化防护隔离带,利用大量绿化布置,尽可能有效的净化空气,隔绝噪音,减少对周边用地的影响。并对相对集中开阔的绿地进行重点绿化,如主入口与二道围墙间,结合大门、造型树等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手法,使多种乔木与草坪、灌木,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形成不同色彩,不同造型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将站内外景观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形成丰富完整,清新宜人的外部空间,使人深刻感受到花园站的气氛。

建筑设计依据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工艺要求,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各建筑单体及生产构筑物,本工程仅有综合辅助用房一间建筑物,设计时力求线条简洁明朗,与站区的整体厂房协调一直。

站区生产辅助建筑按最大规模,一次设计并建成。

44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构筑物一览表

名称 LPG储罐区 灌瓶、压缩机房1 以及瓶库 装卸气台 综合辅助用房 水泵房、配电等 露天 1 1 4 600 320 二级 二级 混凝土地面 砖混 砖混 1496 二级 砖混 层数 露天 面积(m2) 1845 耐火等级 结构形式 混凝土地面 5.2 结构设计

5.2.1 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地形地貌特征:场地现状为平地,场地基础设计类别待定。 5.2.2 设计技术标准 1) 设计使用年限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 建构筑物安全等级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本工程所有建构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

3) 结构抗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贵阳地区抗震设

4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防烈度为7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生产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其余为丙类。

46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 公用工程

6.1 电气设计

6.1.1 设计范围

储配站的电气设计包括站内建构筑物的动力、照明、防雷、接地及通讯等,站内低压电源的进线设计不在设计范围内。

6.1.2 供电系统

按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要求,本站内正常用电负荷等级为二级。采用双路电源,配置柴油发电机。从变电所引出低压电到配电间,低压电以电缆直埋敷设方式引入站内配电间。配电间向各用电建构筑物及工艺设备放射式供电。

6.1.3 负荷计算

站内主要用电负荷为工艺设备用电、生活区照明及空调用电,站内道路照明用电。本站内正常用电负荷约150KW。

6.1.4 电力与照明

1) 站内生产区为具有爆炸危险环境的场所,其电气设计应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下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电力和照明设备应选择相应的防爆产品。

2) 站内辅助用房内的电力及照明设备选用一般型产品。 3) 供配电及控制线路敷设方式采用电缆直埋敷设,进出建筑物处应穿钢管保护并做好防水措施。

47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1.5 防雷与接地

1) 站内防雷及接地设计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及《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2) 站内生产区内的建构筑物按第二类防雷建筑设防,工艺设备的防雷应满足工艺相关规范的要求。

6.2 给排水设计

6.2.1 设计内容

给水系统包括气化站生活给水、消防给水;排水系统包括洁净排水、雨水排水、站内生活排水系统。

6.2.2 给水设计

站区水源由站区内水井接入,生活用水定额取50L/人·班。 消防给水建设1500m3消防水池,火灾次数按一次考虑,消防水池需设置DN200的消防补水管道。

6.2.3 排水设计

本站采用雨污分流,站内产生的洁净排水有喷淋水和冷凝水,就近排入附近的雨水系统。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经雨水管道排至站外市政雨水管道。

生活污水经无动力化粪池后排入站外的市政污水系统。

4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7 消防设计

7.1 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2002年版) ;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4)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 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6) 《建构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 7) 《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GBJ140-90)(1997年版); 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9)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29-95。

7.2 编制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设计防火规范,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

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抗灾防火技术和行规,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的抗灾防灾技术。

消防设施根据规模,火灾危险及邻近有关单位的消防协作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9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7.3 消防设计

7.3.1 总平面布置图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站为易燃易爆的甲类生产企业,总平面布置严格按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天然气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站区按功能分区布置,即生产区和辅助区。站内设置尽头式消防回车场地,生产区设置消防环形通道。

7.3.2 消防设施

消防给水系统由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消防给水管网及消火栓等组成。

1) 消防水池及消防水泵房

本站考虑与工厂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一次,消防用水量以液化石油气储罐区消防用水量为最大,按其储罐区一次用水量确定,所需消防水流量为储罐顶固定喷淋装置和水用水量之和计算,需用水量为267m3/h,水压在固定喷淋出口处的压力为0.20MPa,火灾延续时间为6小时,消防补水管径为DN200,所需消防水池容积为1500m3,水量74L/s。配置两台消防水泵,1用1备(Q=30L/S H=40m N=22KW),能满足要求消防要求,同时保证消防水泵有双路电源供应。 2) 消防管网

由消防泵房引DN100消防水管气化站内设置环状消防水管网,主管管径DN100,消防水管道上设置消火栓,并在罐区周围设置消

5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防器材箱(箱内配置消防水及水带)和水泵结合器。

7.4 电气、仪表

7.4.1 防雷

根据生产性质、发生雷电的可能性和后果,站区生产装置和辅助设施中的工业建筑物属于第一类防雷等级,在被保护物上部装设避雷网和避雷针以防止雷击。

特殊构筑物(如露天布置的储罐、烟囱及生产装置中的容器等)的防雷,则根据其中介质的性质、设备的壁厚、发生雷电的后果等因素区别对待,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防雷措施。

7.4.2 静电接地

对爆炸、火灾危险场所内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设备和管道,均采取了静电接地措施。

输送液化石油气的管道在其进出各单元处、爆炸危险场所边界处、分支处等设静电接地设施。

全站设统一静电接地网,各装置的静电接地设施与接地网相连,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7.4.3 电气设备和电缆防火设计

电气设计严格遵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和其他现行的国家标准。选用性能优良、密封绝缘良好的电缆及电气设备以杜绝火灾隐患。用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设备和灯具是与该区域的级别相适应的防爆电气设备和灯具。

51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部采用阻燃电缆,在电缆沟、电缆穿墙处用防火密封阻燃堵料进行防火封堵。在电缆群、电缆穿墙处、电缆头等处涂刷阻燃涂料。

7.4.4 火灾报警系统

在储罐区、灌瓶间及卸车台等可能产生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区域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报警器,站区控制室设火灾集中报警系统,一旦有泄漏发生,在液化石油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之前,探测器(或手动报警开关)将信号传至报警器,报警器会发出报警,提示有液化石油气泄漏,进行报警、消防。

5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8 环境保护

8.1 编制依据标准和规范

8.1.1 环境质量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00年版);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8.1.2 排放标准

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 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1999年版); 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 8.1.3 设计规范

1)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2)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3)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H3024-95); 4) 《石油化工企业厂区绿化设计规范》(SH3008-2000)。

8.2 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储配、灌瓶站。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由汽车槽车运来本站,经汽车卸车台卸入站区的压力式储罐内,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经过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泵

5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至灌瓶间进行灌装,主要向居民、公建用户供应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整个工艺过程不存在产品的再加工,没有化学反应过程,因此无“三废”产生。本站正常运行时,对环境无污染。

8.3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

8.3.1 废水

1) 无生产废水排出;

2) 有少量冲洗水及生活污水产生。 8.3.2 废气

1) 事故状态气态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由放散管排出; 2) 贮罐安全阀放空时排出气态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集中到放散管放散; 8.3.3 废渣 无废渣产生。 8.3.4 噪声

压缩机、泵处产生少量噪音。

8.4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8.4.1 废气治理

1) 站区设置残液回收系统,有效保证残液的利用;

2) 放散管设置于生产区及人员稀疏区,在安全放散和事故状态下排放液化石油气。

8.4.2 废水治理

54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工程产生的清净废水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二级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浓度排放指标,就近排入附近水体。生活污水站内收集经无动力化粪池后排入附近水体。

8.4.3 噪声控制

积极选用低噪声设备,确保控制室、办公室等处的噪声符合《GBJ87-85》的规定,本站无产生较大噪音的设备,边界噪声符合《GBl2348-90》的规定。

8.5 环境评价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工程本身来说就是一项环保工程,取代用户燃煤燃油,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排放大幅下降,对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在低温液化过程中已脱除了其中的H2O、S、CO2和其它有害杂质,其主要成份为丙烷,二甲醚纯度很高,气化后燃烧尾气中基本不产生SO2,CO2的排放量远远低于其它燃料,其比值是:液化石油气:石油:煤炭=1:1.4:2,燃烧后的废气中SOx,NOx也大大低于其它燃料。

安全阀放空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污水排放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999年版)二级标准。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音标准》GBl2348-90Ⅱ类标准。 本工程投产后的环境效益显著,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工程将使包括居民、公建用户及民用设施的燃料结构得到根本改变,极大改

5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变目前以煤为主的污染源,将使大气环境污染大为缓解。

8.6 绿化设计

站区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站内除了必需的道路、回车场地等外其余均进行绿化,生产区内场地绿化选用草坪。辅助区选用与建筑物相协调的矮乔木、花卉及草坪作为美化之用。站区的绿化同时要考虑安全因素并满足站区排雨水的要求。

56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9 劳动安全卫生

9.1 编制依据

9.1.1 国家、地方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建设工程(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门1996年3号令。

9.1.2 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和其他依据

1) 《石油化工装置基础设计(初步设计)内容规定》(SHSG-033-98);

2)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SH3047-93); 3)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2801-91); 4)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 2002年版; 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 2001年版; 6)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7)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8)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H3024-95); 9) 《职业生产接触毒物危险程度分析》(GB5044-85); 10)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11)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1996年版); 12)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

13) 《石油化工企业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57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SH3004-1999);

1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1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年版);

9.2 站区内主要危害因素

站区内主要危害因素可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然因素形成的危害或不利影响;一般包括地震、不良地质、暑热、雷击、洪水等因素;其二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包括有害气体、火灾爆炸事故、机械伤害、噪声振动、触电事故、坠落及碰撞等各种因素。上述各种危害因素的危害性各异,其出现和发生的可能性、机率大小不一,危害作用范围及所造成的后果均不相同。

9.3 劳动安全保证措施

9.3.1 对自然危害因素的防护或防范措施 1) 抗震

在工艺设备抗震设计中,根据地震烈度从动力学角度进行分析和计算设备的摆动,进而推算出造成这种摆动所加的力,从而进行强度设计。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进行准确的抗震验算,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按7度地震烈度设防。

2) 防雷

严格遵照防直击雷,雷电波感应,雷电波侵入和防静电的各项措施进行设计,对工艺设备、建构筑物设置的防雷、避雷设施采用综合

5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接地系统,接地电阻R应小于或等于4Ω。

3) 其它

为了防止地基沉降或失稳,对于受荷较重的构筑物及沉降差异较大的构筑物采取相应的基础处理措施。

为了防止内涝,及时排出雨水,避免积水,毁坏设备、厂房,在厂区内设了相应的排水系统。

合理布置储配站,将生产区和综合行政管理区分开,储罐、压缩机房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9.3.2 对生产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 1) 减振降噪采取的措施 在工艺设计中采用低噪声设备。

在车间内部设置相应的隔声操作室,使操作人员与噪声源隔开,减少噪声的影响。

在总图布置中,根据站区总体布置并结合地形、声源方向性、建筑物的屏敝作用及绿化植物的吸纳作用等因素进行布局,减弱岗位噪声的危害作用。

经采取措施后,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8小时的场所,噪声级均可低于85dB(A);操作控制室、休息室等室内噪声级均小于70 dB(A);其它生活卫生用房室内噪声则低于55 dB(A);对于操作工人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小时的场所及其它作业地点的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中的标准要求。

2) 防火、防爆

59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各生产区域、装置及建筑物间须设置足够的防火安全间距,道路需根据消防车对通道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布置。

机房须达到自然通风条件和设置强制通风换气装置;燃气设备和煤气管道须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燃气系统应设置相应的安全保护切断、事故报警及连锁装置。并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等相应规定设置足够数量的移动式消防器材。

站内的厂房建设、电气与仪表的防爆等级应达到《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1区”的设计要求;并在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和灯具,并确定各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并设置了设备报警及设备连锁保护系统;

本站消防设计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要求设置相应的消防供水设施及消火栓等装置,充分考虑主要建(构)筑物的生产类别、防爆级别,制定准确有效的防火措施,严格执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理》及、劳动部发布的爆炸物品管理规则、补充规定和省颁发的安全规定与消防规程。

3) 其它安全措施

设计中应选用熟悉可靠的生产工艺,确保生产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抗干扰性。

为了防止触电事故并保证检修安全,两处及多处操作的设备在机旁设事故开关;一切移动的机械设备,应放置牢固稳靠,不妨碍操作。 为了防止机械伤害及坠落事故的发生,生产场所应设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在有危险的场所应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及事故照明设施。

6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防止埋地管道被地下杂散电流和其他地下金属构筑物腐蚀穿孔,造成煤气泄漏,危害职工身体健康,施工中需采用相应的防腐措施进行防护。

4) 备用及应急措施

在电气设计中,可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停电事故造成的损失。 在工艺设计中重要设备均设置相应的备品、备件或备用系统。 本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自控阀门、操作键、调节器等均应设置相应的手动装置,在自动控制装置出现故障时可随时启动手动装置。

9.4 管理措施

9.4.1 安全机构

为了满足安全及卫生的需要,本工程除设置相应的安全卫生设施外,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及兼职安全人员。

9.4.2 安全措施

1) 主管部门需向站内职工认真宣传国家的劳动保护方针、、法律、法规;

2) 相关部门需编制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3) 相关部门需制定站内职工劳保用品的发放标准;

4) 相关部门需制定站内职工保健饮料、保健津贴(食品)的发放标准;

5) 组织建立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各种设备的现场管理制度,并对职工进行培训、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准许其上

61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岗操作;

6) 站内生产工业区应设有警示标志;

7) 组织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切实做好站、车间、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

8) 监督施工人员、站内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 9) 相关部门需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10) 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训;

11) 建立职工定期体格检查和体检档案制度;

12) 需对储配站的环境情况和有毒有害物质,应定期进行监测,测定的数据、分析的结果和采取的防治措施,需建立档案并向单位群众公布;

13) 搞好劳逸结合;

14) 建立伤亡事故的条查处理办法和事故处理紧急预案;

6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 节 能

本项目主要能耗集中在生产设备的电耗、水耗、液化石油气消耗,热损失及生产过程中的泄漏。为减少能源浪费主要采取一下措施:

1) 管道采用优质材料,以降低损耗。

2) 工艺管道及阀门等选择良好的连接方式主要为焊接,以减少泄漏。

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工艺流程的合理选择,能源浪费极少。

6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劳动定员

本工程劳动定员见下表:

劳动定员表

序号 一 1 2 二 1 2

岗位 直接生产岗位 装卸工 灌瓶工 非生产岗位 站长 安全(保卫)员 定员(人) 4 4 1 5 合计 班制 2 2 合计 24 12 12 5 1 5 30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1 建设规模

供气量:8000吨/年。

建设规模:二甲醚液化气储罐2×100 m3,液化石油储罐7×100 m3,残液罐1×100 m3

12.2 建设用地面积

建设用地面积: 25452.05m2 建、构筑物占地面积:7045m2 绿化面积:7032m2 绿化系数:27.6%

12.3 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 方案:3500万元;

65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投资估算

13.1 编制依据

13.1.1 根据建设部1996年5月27日建标(1996)309号文颁发的<<全国市政工程估算指标>>。

13.1.2 主要材料价格根据现行市场价格计算,设备价格按现行出厂价格另加10%运杂费计算。

13.1.3 其他费用的计取

根据建标[1996]628号文件“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组成和编制方法”的有关规定计算各项费用:

1) 土地征用费:按与相关土地部门协定。

2) 建设单位管理费:按第一部分费用的1.5%计取; 3) 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按设计定员1000元/人计算; 4) 工程监理费:按第一部分费用的2%计算; 5) 勘察费:按第一部分费用的1%计取;

6) 设计费:按2002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计算;

7) 竣工图编制费:按设计费的5%计取;

8) 工程前期费用:按计价格〔1999〕1283号文规定计取。

13.2 工程总投资

66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工程投资表方案

投资估算值(万元) 序号 工程名称 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压力式储罐 压缩机 泵 管线、阀门 给排水及消防 电 气 土 建 备用金 工程风险金 设计费 土地费用 监理费 工程前期费用 各种验收 其 它 合计 10 4 4 - - - - - - - - - - - - 单价 30 2 1.5 100 150 50 500 30 30 20 500 30 20 50 - 合计 300 8 6 100 150 50 500 30 30 20 500 30 20 50 30 1824

其余资金为工业氧气分装区建设费用:1676万

67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效益分析

14.1 社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广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14.2 环境效益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液化气是一种优质燃气,它燃烧稳定、安全,在完全燃烧的条件下,有害物的排放量很低。环保效益明显。

14.3 节能效益

经由于城市燃气燃烧完全,热效率高,使用城市燃气后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城市燃气工程也是良好的节能工程。

14.4 经济效益

实施城市燃气项目具有显著的国民经济效益,燃气供应和使用企业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燃气项目稳定而长期的经济效益体现明显。

68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储配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问题和建议

因城市燃气行业具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又具有市政公用的基本特性,其生存、发展主要与市场的发展和气源的长期稳定供应状况密切相关,特别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

1) 建议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和加快立项、建设等相关手续的办理;

2) 进一步协助落实用户用气性质、规模和时间,其将直接影响项目工艺设备配置和气量销售;

3) 需进一步多方落实气源供应保障情况;

后附:平面布置总图

某市工业园区河南工业园总体规划图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