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素质教育浅谈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有一定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但由于存在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理解偏差等方面的问题,目前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者进行了认真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学生;问题 方法
1.中职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学生接受知识单一、片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更加突出。目前的中职学生,基本上是学习基础差,缺乏组织纪律意识,集体观念淡漠,这都给素质教育实施和开展制造了障碍。开展素质教育,难度较大,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思想素质教育虽然被学校高度重视,但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无兴趣。
1.2 文化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由于中职学生一般原来文化素质就不太好,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也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无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使其尽快拓展知识面有困难。
1.3 身心素质教育亟待强化。
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身心素质不容乐观,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身心问题。如:因学业成绩差感到学习压力大,自卑自贱、精神萎靡、心理失衡、焦虑不安;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相互攀比、自私自利、沉迷网路、违规违纪等。这些问题既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业,又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
1.4 创新能力急需加强。
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本身基础差,学习兴趣不足,在学校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就不错了,无暇创新能力,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普遍缺乏,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创新能力是难以满足发展要求的。
2.加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之策略
加强素质教育,对中职学校来说,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如何克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2.1 正确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不成熟。遇问题思考不周,办事往往不顾及后果,学习动力不足,信念理想不切实际,生活散漫,是非观念差,文明礼貌缺乏。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根据这些特点,避免纯理论教育,尽量通过有趣活动(如演讲比赛、郊游、爱心助残、希望工程等多彩多样的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搞活,变灌输宣讲教育为活动影响教育,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
2.2 结合学生知识基础,进行专业技能教育。
中职学生大部分知识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上中考结果的影响,学习兴趣缺乏,中职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因人施教,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为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3 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身心素质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养成发育期,身体还未发育成熟,自卑、忌妒、任性、孤僻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学生健康成长,适当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进一步养成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合格的身体条件形成奠定基础。对学生心理教育可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影响启发,引导帮助,使学生逐渐克服不良心理,养成自信自强、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顺利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人员。
2.4 从就业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尽管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最终出路是当技术工人,但不能否认他们以后发明创造的可能性,因为实践出真知,所以要加强对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实训实习中,多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思考与探讨,使他们感悟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搞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学习。
3.深化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之途径
在我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话题,要想搞好搞活素质教育是一项大而艰巨的工程,它不但需要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参与与实施,还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行政机构都要给予支持和帮助,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样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起到预想的效果。要想加深中职学校素质教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传统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单一分割,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以及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状态,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各校开设的课程,偏重学科建设,现行教材又强调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造成学生所学理论知识“难、繁、偏、旧”,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又欠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1.1 文化基础课,可根据专业不同有所调整,不需面面俱到,深度也可根据专业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做到实用为准,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对陈旧的内容扬弃,同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实到课程结构中。
3.1.2 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实习、实验条件,突出技能训练,建立建全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直观教学室,尽量使学生多动手,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水平,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3.1.3 学生除了有专业能力外,还应有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相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精神以及关键能力等,为日后参与就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做一名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民教师就必须坚持自觉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一方面,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修养,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思想,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兼收并蓄,达到广、厚、实的程度,掌握开展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最后,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学校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今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学会从新角度、新的视野看问题。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3 改革学校现行学制和办学模式。
学校教学制度单一,从教学计划、教材、学制、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不太注重学生兴趣、能力等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与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目前比较先进的办学模式有:
3.3.1 多学制多层次教学模式。
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以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把学制三年的改为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三个学制,培养多层次技术人才。在部分技能性强的专业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减少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文化基础课时和难度,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强化技能训练;分层教育就是把基础不等的学生进行筛选,然后对文化理论课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教学,尖子生可理论和技能操作并举,毕业后可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差生的侧重点是在抓好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抓理
论。
3.3.2 “学分制”教学模式。
在技工学校实行学分制,就是对各专业科目规定具体的学分标准,只要学生完成了所学专业的学习,经过严格考试并取得了规定的学分,不管时间长短,均可取得某一专业的毕业证书。实行学分制可以解决技工学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实行学分制,学校各专业设置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并有展现才能的机会。
3.3.3 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各类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模式,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式、订单式、委培式。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来选择或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中职教育对中国工业生产、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学生这个广大而又特殊的人群的发展问题是国家、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