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上期中测试题

八上期中测试题

来源:九壹网


初二下数学中期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图象不能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

2.若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1,2),则k的值为 A. B.-2 C.121 D.2 23.已知甲、乙两地相距s(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则汽车行驶的时间t(h)与行驶速

度v(km/h)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 ) t/h t/h t/h O O A.

v/(km/hO B.

v/(km/hO C. v/(km/hD.

t/h v/(km/h4.若A(a1,b1)、B(a2,b2)是反比例函数y2图象上的两个点,且a1<a2, x则b1与b2的大小关系是( ).

A.b1<b2 B.b1=b2 C.b1>b2 D.大小不确定

5.函数y1x(x0),y2(x0)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两函数图象交点坐标为A(2,2);②当x2时,y2y1;③直线x1分别与两函数图象交于B、C两点,则线段BC的长为3;④当x逐渐增大时,y1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y2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其中正确的是( )

4xA.①③

B.①③

2

2k1C.②④ D.①③④

6.若反比例函数y(2k1)x3k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则k的值是( )

A. 0 B.0或1 C.0或2 D.4

7.张老师和同时从学校出发,步行15千米去县城购买书籍,张老师比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早到半小时,两位老师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设每小时走x千米 ,依题意,得到的方程是( ) A、C、

1515115151 B、 x1x2xx121515115151 D、 x1x2xx12试卷第1页,总4页

8.在密码学中,直接可以看到的内容为明码,对明码进行某种处理后得到的内容为密码。有一种密码,将英文的26个字母a,b,c„„z(不论大小写)依次对应1,2,3„„26这26个自然数(见表格)。当明码对应的序号x为奇数时,密码对应的序号y当明码对应的序号x为偶数时,密码对应的序号为y字母 序号 字母 序号 a 1 n 14 b 2 o 15 c 3 p 16 d 4 q 17 e 5 r 18 f 6 s 19 g 7 t 20 x1;2x13。 2h 8 u 21 i 9 v 22 j 10 w 23 k 11 x 24 l 12 y 25 m 13 z 26 按上述规定,将明码“love”译成的密码是( )

A.gawq B.shxc C.sdri D.love 9.一次函数yaxa(a0)的大致图象是( )

10.直线yx2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二、填空题

11.请写出一个图形经过一、三象限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

12.如图,在Rt△ABC中,∠C=90°,AC=4,将△ABC沿CB向右平移得到△DEF,若平移距离为2,则四边形ABED的面积等于 ▲ .

13.已知:

ab4a,则 b7b14.点A(1,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点A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15.当x 时,分式

x2有意义。 x216.如图,点O是矩形ABCD的中心,E是AB上的点,沿CE折叠后,点B恰好与点O重合,若BC=6,则折痕CE的长为 .

试卷第2页,总4页

三、计算题 17.计算:

231x103(1)201142 (2)1 x2x

2x4x318.先化简,再求值:1,其中x=6. 2(x1)(x2)x1

19.解分式方程:x21612(6分) x2x4

四、解答题

20.在ABCD中,E,F分别是BC、A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CF.

21.如图,已知A(-4,n),B(1,-4)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和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两个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直线AB与x轴的交点C的坐标及△AOB的面积; (3)求不等式kxb

试卷第3页,总4页

m的xm0的解集(请直接写出答案). x

2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BC、AB的中点,DE、DF分别交AB、CB的延长线于H、G;

(1)求证:BH =AB;

(2)若四边形ABCD为菱形,试判断∠G与∠H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点F分别在边BC、DC上,BE=DF,∠EAB=15°。

DFGCE (1)若AE=3,求EC的长;

(2)若点G在DC上,且∠CGA=120°,求证:AG=EG+FG。

AB试卷第4页,总4页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C

【解析】根据函数的概念: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时称y是x的函数.选项C,对于一个x有两个y与之对应,故不是函数图象.故选C. 2.D。

【解析】∵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1,2), ∴把点(1,2)代入已知函数解析式,得k=2。故选D。 3.C

【解析】s=vt,t=s(v>0),故选C。 v4.D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函数图象,再根据其反比例函数增减性解答即可. 解答:解:函数图象如图,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a1<a2. 无法确定这两个点是在那个象限,也就无法确定出b1,b2的大小关系.

故选D. 5.D

4【解析】①函数y1=x(x≥0),y2= y2(x0)组成方程组得yxyx4 x解之即可得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为A(2,2);②由图象直接可得当x>2时,y2<y1;③把x=1分别代入函数y1=x(x≥0),y2=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4(x>0)可得y1=1,y2=4,BC的长为3;④考查xyxx24解:①函数y1=x(x≥0),y2=(x>0)组成方程组得,即两函数4解之得yxy2x图象的交点坐标为A(2,2)故①正确;

②由图象直接可得当x>2时,y2<y1故②错误. ③把x=1分别代入函数y1=x(x≥0),y2=

4(x>0)可得y1=1,y2=4,∴ xBC的长为3,故③正确;

④函数y1=x(x≥0)中,k>0,y随x增大而增大, y2=

4(x>0)中,k>0,在每一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故④正确. x故选:D.

答案第1页,总7页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6.A

【解析】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所以,即.又,所以

或 (舍去).所以,故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张老师比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早到半小时”即可列出方程.

15151,故选B. xx 12考点: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8.B 【解析】l对应的序号是12,密码对应的序号为19,19对应的字母是s,o对应的序号是15,密码对应的序号为8,8对应的字母是h,依此类推,故选B 9.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要掌握它的性质才能灵活解题.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①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②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③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④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本题中因为a的取值不明确,故应分两种情况讨论,找出符合任一条件的选项即可.当a>0时,直线经过一,三,四象限,选项A正确;当a<0时,直线经过一,二,四象限,A、B、C、D均不符合此条件.故选A. 考点: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 10.B 【解析】

解:由题意可列方程

试题分析:直线yx2斜率k>0,直线从左往右向上升,b=-2,则直线与y轴交点在y轴下半轴。故直线不经过第二象限。 考点:一次函数图像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知识点的掌握。分析k、b值为解题关键。

11.y=x(答案不唯一) 【解析】

试题分析:设此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x(k≠0), ∵此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三象限,∴k>0。

∴符合条件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可以为:y=x(答案不唯一)。

答案第2页,总7页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2.8。

【解析】根据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可得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将△ABC沿CB向右平移得到△DEF,平移距离为2,∴AD∥BE,AD=BE=2,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ED的面积=BE×AC=2×4=8。 13.11 7 【解析】根据比例的合比性质即可直接求得原式的值.

ab4, b7aabb4711, 原式==

bb7711故填.

7解:若14.(1,2),(﹣1,2)

【解析】点P(m,n)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P′(m,﹣n),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P″(﹣m,﹣n);所以点A(1,﹣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2),关于原点对称的坐标是(﹣1,2). 15.不等于2

【解析】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 解:若分式有意义,则x-2≠0, 解得:x≠2. 故答案为x≠2.

考查的是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当分母不为0时,分式有意义 16.43.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CBE和△COE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COE=90° CO=CB,∠BCE=∠ACE,然后判断出OE是AC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CE=AE,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ACE=∠CAE,从而得到∠BCE=∠ACE=∠CAE,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求出∠BCE=30°,然后解直角三角形求出折痕CE的长即可. 试题解析:由折叠可知:△CBE≌△COE, ∴∠B=∠COE=90°,CO=CB=6,∠BCE=∠ACE, ∵O是矩形ABCD中心, ∴CO=AO,

∴OE垂直平分AC, ∴CE=AE,

∴∠ACE=∠CAE,

在Rt△ABC中,∠BCE=∠ACE=∠CAE, 在Rt△ABC中,∠BCE=30°, ∵BC=6,

答案第3页,总7页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CE=BC643. cos3032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17.(1)原式. (2)原式 【解析】(1)利用绝对值,0指数幂的知识,首先求得|- 30|与(-2011)的值,然后利2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2)利用分式的混合运算法则求解即可求得答案,注意运算顺序 解:(1)13033201142=1=0

2222x1x11x1x1x(2)1===. ··2xx1x1xx1xxx118.解:原式=

(x1)(x2)+2x4(x1)(x1)x2+x6x1x+3x2x1===x1。

(x1)(x2)x3x2x3x2x3 当x=6时,原式=6-1=5。 【解析】分式的化简求值。

【分析】先把括号里面的分子分解因式,再约分化简,然后再通分计算,再把括号外的除法运算转化成乘法运算,再进行约分化简,最后把x=6代入即可求值。 19.x=2是原方程的增根,原方程无解 【解析】

试题分析:16.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2)(x2)得:

(x2)2(x2)(x2)16,即x24x4x24160

解得x=2

检验:当x=2时,(x2)(x2)=0

∴x=2是原方程的增根,原方程无解 考点:分式方程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式方程知识点的掌握,为中考常考题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注意检验。

20.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B=∠D, ∵BE=DF,

∴△ABE≌△CDF, ∴AE=CF.

答案第4页,总7页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找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可。 21.(1)反比例函数y(3)﹣4<x<0和x>1 【解析】

试题分析:(1)∵反比例函数y∴m1(4)4 ∴y当x4时,y1 ∴A(-4,1)

415,一次函数yx3(2)C(-3,0); x2m(m0)过点B(1,-4) x4 xk1kb4∴ ∴ b34kb1∴ yx3

(2)在直线yx3中,当y0时,x3,∴C(-3,0) 同理可求直线yx3与y轴交点的坐标为(0,-3) ∴SAOB151(313331)=

22(3)由函数图象得不等式kxbmm不等式的解,从图象上来看就0的解集即是kxbxx是反比例函数图象高于一次函数图象的部分所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所以不等式

kxbm0的解集是﹣4<x<0和x>1 x考点: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点评: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掌握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22.(1)证明见解析;(2)∠G=∠H,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推出DC=AB,DC∥AB,得出∠C=∠EBH,∠CDE=∠H,根据AAS证△CDE≌△BHE即可;

(2)根据菱形的性质推出AD=CD,AF=CE,∠A=∠C,推出△ADF≌△CDE,得出∠CDE=∠ADF,根据平行线性质推出∠CDE=∠H,∠ADF=∠G,即可得到答案. 试题解析: (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DC=AB,DC∥AB,

∴∠C=∠EBH,∠CDE=∠H, 又∵E是CB的中点, ∴CE=BE,

在△CDE和△BHE中

答案第5页,总7页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C=CBHCDE=H, CE=BE∴△CDE≌△BHE, ∴BH=DC, ∴BH=AB.

(2)∠G=∠H,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CB, ∴∠ADF=∠G,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DC=CB=AB,∠A=∠C, ∵E、F分别是CB、AB的中点, ∴AF=CE,

在△ADF和△CDE中

AF=CEA=C, AD=CD∴△ADF≌△CDE, ∴∠CDE=∠ADF, ∴∠H=∠G.

考点: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菱形的性质. 23.(1)32;(2)证明见解析. 2【解析】 试题分析:(1) 连接EF,根据正方形的性质求出AB=AD,∠B=∠D,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E和△AD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E=AF,从而得到△AEF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可得EF,再判断出△C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求解即可; (2)利用截补法可证明AG=EG+FG. 试题解析:(1)32 2(2)证明:在AG上截取GM=GF,,连接FM.

∵∠CGA=120°

答案第6页,总7页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www.zujuan.com】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FGM=60°

∴∠GFM=60° FG=GM=FM ∴∠GFE=∠MFA

∵∠D=∠B=90° AD=AB. BE=DF ∴⊿ABE≌⊿ADF ∴AE=AF

∵∠EAF=60° ∴AE=EF=AF

∵AF=EF ∠GFE=∠MFA.FA=FE ∴⊿GFE≌⊿MFA ∴AM=EG ∵AG=AM+MG ∴AG=EG+FG

考点: 1.正方形的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答案第7页,总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