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徽理工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来源:九壹网


二〇一五届毕业生 就业质量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 录

引 言 ......................................................... - 1 - 第一部分 2015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 - 3 - 一、毕业生总体情况 ........................................... - 3 - 1.本科毕业生人数 ........................................... - 3 - 2.毕业研究生人数 ........................................... - 4 - 二、毕业生生源情况 ........................................... - 5 - 1.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 ....................................... - 5 - 2.毕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分布 ................................... - 5 -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 6 - 一、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 - 6 - 二、分性别年终就业率 ......................................... - 6 - 三、各学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 - 6 - 四、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 - 7 - 五、本科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 - 8 - 1.生源地分布情况 ........................................... - 8 - 2.本科未就业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 ............................. - 8 - 六、硕士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 - 9 - 1.生源地分布情况 ........................................... - 9 - 2.硕士未就业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 ............................ - 10 - 第三部分 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 - 11 - 一、毕业生大量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就业 .......................... - 11 - 二、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4大行业就业 .................... - 12 - 三、部分毕业生到500强企业[3]就业 ............................. - 13 - 四、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 .................................. - 14 - 1.毕业生就业以服务企业为主 ................................ - 14 - 2.毕业生就业广泛面向基层 .................................. - 14 - 五、本科毕业生升学稳中提质 .................................. - 15 -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 ................................ - 15 - 七、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高 ................................ - 15 -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措施 .............................. - 16 -

一、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 .................................. - 16 - 二、稳步推进市场建设 ........................................ - 16 - 三、不断优化就业服务 ........................................ - 16 - 四、全面加强就业指导 ........................................ - 17 - 五、深入开展创业教育 ........................................ - 18 - 六、不断完善联动机制 ........................................ - 19 -

引 言

安徽理工大学创办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安徽省与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安徽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学校以工科为主,工、 理、管、医、文、经、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秀。

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类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4个。拥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获批2个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A、B类省级重点学科8个。共建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安徽省、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炭工业协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26个,校级研究所45个。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6个学院(部),现有6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十年来一直为南京军区培养国防生。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183人,博、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学校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师德好、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由省部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学术创新群体。教职工近2000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900余人。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1人,享受特殊津贴43人。同时,5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受聘担任学校特聘教授、300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生导师。

- 1 -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优异的成绩。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和“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多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曾连续7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教育部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校发布2015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2015届毕业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就业数据,以及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校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本科生就业率96.38%,硕士生就业率85.02%,博士生就业率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措施等,客观、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布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展望未来,学校将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实现我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 2 -

第一部分 2015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总体情况

2015届毕业生596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5306人。生源分布在全国28个省(区、市)。

1.本科毕业生分专业人数

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有56个专业,分布在14个学院,本科毕业生分专业人数详见表1。

表1 本科毕业生人数

学院 专业 地质工程 环境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安全工程 采矿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工程管理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业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复合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应用化学 制药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 3 -

毕业生数量 174 69 66 37 183 235 76 76 75 42 362 76 41 114 349 44 209 78 71 193 74 72 119 101 34 173 105 29 71 38 74 81 66 75 地球与环境学院 346 能源与安全学院 418 土木建筑学院 631 机械工程学院 624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55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00 化学工程学院 505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96 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医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测绘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合计 工程结构分析 工程力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英语 护理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医学检验 预防医学 电子商务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金融学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科学与技术 政治学与行政学 38 75 71 74 39 114 268 34 67 30 68 37 42 79 106 74 116 67 33 39 5306 297 114 463 406 216 39 5306 2.毕业研究生分学院人数

博士研究生专业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47个。博士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直接管理,硕士研究生分布在12个学院管理,毕业研究生人数详见表2。

表2 毕业研究生人数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学院(部门) 研究生院 地球与环境学院 能源与安全学院 土木建筑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学院 医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测绘学院 合计 毕业生数量 18 54 103 90 70 107 32 61 30 15 9 37 33 659 - 4 -

二、毕业生生源情况 1.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

本科毕业生生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安徽生源占75.39%,是生源最多的省份。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详见表3。

表3 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源地 安徽 江苏 河南 山东 四川 浙江 福建 江西 河北 陕西 重庆 山西 湖南 上海 数量 4000 150 94 92 75 72 71 70 65 63 60 42 39 39 所占比例(%) 75.39 2.83 1.77 1.73 1.41 1.36 1.34 1.32 1.22 1.19 1.13 0.79 0.73 0.73 序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生源地 黑龙江 辽宁 吉林 贵州 湖北 内蒙 云南 海南 广东 北京 甘肃 宁夏 天津 数量 36 35 35 33 29 29 29 27 25 24 20 19 18 15 所占比例(%) 0.68 0.66 0.66 0.62 0.55 0.55 0.55 0.51 0.47 0.45 0.38 0.36 0.34 0.28 2.毕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分布

毕业硕士研究生生源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安徽省生源数最多,占63.65%。毕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分布详见表4。

表4 毕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分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生源地 安徽 河南 江苏 山东 河北 山西 湖北 内蒙 江西 湖南 福建 数量 408 74 48 44 15 10 6 5 4 4 4 所占比例(%) 63.65 11.54 7.49 6.86 2.34 1.56 0.94 0.78 0.62 0.62 0.62 序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生源地 吉林 浙江 陕西 四川 广东 黑龙江 辽宁 甘肃 贵州 上海 数量 4 3 3 2 2 1 1 1 1 1 所占比例(%) 0.62 0.47 0.47 0.31 0.31 0.16 0.16 0.16 0.16 0.16

- 5 -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5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士生85.02%、本科生96.38%。

二、分性别年终就业率

[1]

分别为:博士生100%、硕

本科毕业生中,男生4246人,升学626人,就业3443人,应征义务兵11人,年终就业率96.09%;女生1060人,升学254人,就业780人,年终就业率97.55%。

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男生457人,升学25人,就业366人,年终就业率85.56%;女生184人,升学2人,就业152人,年终就业率83.70%。

三、各学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各学院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详见图1、图2。

图1 各学院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图2 各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1]

就业率=[(就业人数+升学人数+应征义务兵人数)/毕业人数]×100%。其中,“就业人数”指毕

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就业、定向毕业生回原定向单位就业、毕业生参加国家或地方基层项目就业和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总人数;“升学人数”是指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和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的总人数。 本报告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

- 6 -

四、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详见表5。

表5 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英语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能源化学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药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地质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金融学 建筑学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物联网工程 安全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电子商务 地理信息系统 年终就业率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8.85 98.73 98.72 98.65 98.65 98.57 98.45 97.62 97.62 97.51 97.37 97.33 97.27 97.22 97.06 97.06 97.01

序号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专业 信息安全 临床医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测控技术与仪器 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环境工程 医学检验 车辆工程 市场营销 应用物理学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制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护理学 采矿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测绘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工程结构分析 矿物加工工程 预防医学 应用化学 工程力学 工业设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终就业率 (%) 96.97 96.27 96.19 96.05 95.77 95.69 95.65 95.52 95.45 95.28 94.87 94.59 94.37 94.37 93.83 93.75 93.62 93.42 93.24 93.1 92.42 92.11 91.6 90 88.76 88 85.37 81.08 - 7 -

五、本科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1.生源地分布情况

本科未就业毕业生,共192人,男生166人,占86.46%;女生26人,占13.54%。生源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占毕业生总数的3.62%。其中,安徽省生源122人,占未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3.54%。本科未就业毕业生生源省份分布详见表6。

表6 本科未就业毕业生生源省份分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省份 安徽 江西 江苏 河北 重庆 河南 宁夏 陕西 四川 北京市 内蒙古 浙江 天津 福建 湖北 山东 上海 甘肃 广东 贵州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辽宁 山西 云南 人数 122 7 6 5 5 4 4 4 4 3 3 3 3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所占比例(%) 63.54 3.65 3.13 2.60 2.60 2.09 2.09 2.09 2.09 1.56 1.56 1.56 1.56 1.04 1.04 1.04 1.04 1.04 0.52 0.52 0.52 0.52 0.52 0.52 0.52 0.52 0.52 2.本科未就业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

本科未就业毕业生分布在45个专业中,本科各专业未就业毕业生占全部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和比率详见表7。

表7 本科各专业未就业毕业生占全部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和比率

序号 1 2 专业 采矿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未就业人数 15 10 未就业比率(%) 7.82 5.21 - 8 -

序号 24 25 专业 环境工程 通信工程 未就业人数 3 3 未就业比率(%) 1.56 1.56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临床医学 应用化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 土木工程 测绘工程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工业设计 安全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市场营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护理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制药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程结构分析 10 10 9 9 9 8 7 6 5 5 5 5 5 5 5 4 4 4 4 3 3 5.21 5.21 4.69 4.69 4.69 4.18 3.65 3.13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09 2.09 2.09 2.09 1.56 1.56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医学检验 预防医学 自动化 车辆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工程 电子商务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程管理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物联网工程 信息安全 应用物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复合材料与工程 建筑学 金融学 人力资源管理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56 1.56 1.56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0.52 0.52 0.52 0.52 0.52 0.52 0.52 六、硕士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1.生源地分布情况

硕士未就业毕业生,共96人,男生66人,占68.75%;女生30人,占31.25%。生源分布在12个省(市、自治区),占毕业生总数的14.98%。其中,安徽省生源53人,占未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5.21%。硕士未就业毕业生生源省份分布详见表8。

表8 硕士未就业毕业生生源省份分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省份 安徽 河南 山东 江苏 河北 内蒙古 浙江 湖南 山西 江西 湖北 广东 人数 53 13 9 8 2 2 2 2 2 1 1 1 比例(%) 55.21 13.55 9.38 8.34 2.08 2.08 2.08 2.08 2.08 1.04 1.04 1.04 - 9 -

2.硕士未就业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

硕士未就业毕业生分布在30个专业中,硕士各专业未就业毕业生占全部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和比率详见表9。

表9 硕士各专业未就业毕业生占全部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和比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专业 土木工程 采矿工程 矿业工程 地质工程 环境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计算机技术 环境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应用数学 电气工程 工业催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建筑与土木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病原生物学 测绘工程 电路与系统 工业工程 环境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控制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免疫学 物流工程 应用化学 学制 3 3 2 2 2 3 3 2 3 3 3 3 3 3 3 2 3 2 3 3 2 3 2 3 3 2 3 3 2 3 未就业人数 13 12 12 6 6 4 4 4 3 3 3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未就业比率(%) 13.54 12.50 12.50 6.26 6.26 4.17 4.17 4.17 3.13 3.13 3.13 2.08 2.08 2.08 2.08 2.08 2.08 2.08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1.04

- 10 -

第三部分 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毕业生大量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就业

本科毕业生中,就业4223人,应征义务兵11人,升学880人。在华东地区

[2]

业的33人,占就业人数的80.25%,其中在安徽省就业的1592人,占就业人数的37.70%,本科毕业生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就业人数分布详见表10,本科毕业生就业在全国的区域分布详见图3。

表10 本科毕业生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就业人数分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就业地区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广东 山东 北京 河南 湖北 福建 天津 山西 江西 贵州 重庆 陕西 就业人数 1592 697 514 3 211 109 74 67 65 59 57 49 41 40 37 占就业人数 比例(%) 37.70 16.50 12.17 8.62 5.00 2.58 1.75 1.59 1.54 1.51 1.40 1.35 1.16 0.97 0.95 0.88 序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就业地区 湖南 河北 四川 甘肃 云南 辽宁 广西 内蒙古 宁夏 海南 吉林 黑龙江 青海 就业人数 35 32 28 26 19 11 10 5 4 3 3 3 2 1 1 占就业人数 比例(%) 0.83 0.76 0.66 0.62 0.45 0.26 0.24 0.12 0.09 0.07 0.07 0.07 0.05 0.02 0.02

[2]

7个地区包括: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江西)、华南地区(包

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其中,安徽省属于华东地区,后面文中统计数据时安徽省单列。

- 11 -

图3 本科毕业生就业在全国的区域分布

二、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4大行业就业

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4大行业,集中了近75%的就业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详见图4。

图4 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 12 -

三、部分毕业生到500强企业

[3]

就业

[4]

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中,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35家(其中32家单位同时为中国500强企业),2015年中国500强企业70家(其中10家单位同时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25家。毕业生到上述88家企业就业1083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5.65%,本科毕业生到部分2015年500强企业就业情况详见表11。

表11 本科毕业生到部分2015年500强企业就业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单位名称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建工集团 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就业 人数 172 118 114 78 57 46 39 34 31 23 500强排名 世界 79 71 31 7 391 中国 13 11 192 127 359 237 3 83 149 [3]

2015年500强企业名单依据: 2015世界500强企业,依据《财富》杂志发布的名录; 2015中

国企业500强,依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榜单; 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依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榜单。

[4]

500强企业单位数量统计方法:同一集团公司所属多家不同子公司或成员单位,按照集团公司1

家单位统计。

- 13 -

四、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 1.毕业生就业以服务企业为主

本科毕业生在31个省(市、区)1945家企事业单位(不含升学)就业,涉及行业广泛。到企业就业3811人,占就业人数90.24%,本科毕业生就业类型分布详见图5。

图5 本科毕业生就业类型分布

2.毕业生就业广泛面向基层

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人数3316人,基层就业率78.52%。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详见图6。

[5]

[6]

图6 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5]

“基层就业”的界定是: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中小企业,,艰

苦行业,自主创业,国家基层项目等。

[6]

基层就业率=(基层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 14 -

五、本科毕业生升学稳中提质

2015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人数880人,比2014届多106人;升学率16.58%,比2014届高出2.32%。其中4人升学至国外4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876人升学至国内17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升学至985、211(非985)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分别有170人和309人,比2014届分别多23人和79人。升学至985、211(非985)等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分别占升学总人数的19.32%和35.11%,比2014届分别高出0.33%和5.39%。本科毕业生升学总体情况详见图7。

图7 本科毕业生升学总体情况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

据学校对2015年接收毕业生就业5人以上的178家用人单位(共接收毕业生就业1624人,占就业人数的38.46%)所做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工作实践中知识更新及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单位工作的稳定程度、对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等方面,被调查单位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七、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高

2015届毕业生离校后,经对1787名毕业生所做的调查显示(被调查毕业生数占毕业生人数的33.68%):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较高,完全对口或比较对口的比例达74.65%,一般对口的占15.%;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9.09%,一般满意的占34.42%。

- 15 -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

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把就业工作列入2015年党政工作要点,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制定下发2015年工作要点,全面部署年度就业工作。学校先后召开8次就业工作专题会议,贯彻上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2015年就业工作。学校设有就业创业专项经费,2015年学校就业创业经费达351.0845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专门下发文件进行布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光明日报在7月5日8版,以《留下一个标杆 带走一份重托——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党员的毕业季》为题,报道了我校2015届党员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

工作机制建全。制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目标,实行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级”督查,坚持就业签约情况半月通报制度,实施就业工作考核和奖励,完善激励机制。

就业管理规范。认真执行学校就业工作相关规定,贯彻落实教育部“四个不准”规定和就业证明材料“四级签字”制度,严格派遣方案审核和数据统计工作,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二、稳步推进市场建设

校园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学校共为2015届毕业生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321场,大型洽谈会3场,共邀请1196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招聘岗位20000多个。

校外市场进一步开拓。学校组成12个工作组集中外出跑点联系就业工作,走访11个省(市)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全年走访20多个市(区)人才中心,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20多场,与杭州市萧山经济开发区人社局等多家门签订人才供需合作协议。

三、不断优化就业服务

信息服务渠道增加。通过微博、飞信、QQ平台和三个校区就业信息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服务毕业生。发布各类就业信息2200多条,提供有效岗位信息2万多条。就业信息网实时更新,增强服务功能,浏览量突破1094万人次。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开通了“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处官方微信”。引进了“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派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就业数据的管理水平。

就业帮扶持续开展。为5名残疾和100名低保家庭的毕业生,向门申请了每人800元的求职补贴,并全部办理了《就业创业证》。建立2015届192名本科和96名硕士未就业毕业生数据库,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跟踪指导和服务。

- 16 -

就业管理不断加强。贯彻教育部“四不准”规定,落实就业证明材料“四级签字”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就业材料管理,规范就业统计工作。编印了《毕业生就业方案编制手册》,加强指导和方案审核工作。编制了2015届毕业生就业方案,严格执行派遣方案审核办法。印发了2015届毕业生派遣工作安排和日程,完成了毕业生派遣工作。

其他就业服务完善。为5900多名毕业生提供签约服务。完成10000多份毕业生推荐表审核、签章工作。印制发放6000多份毕业生离校通知单;为5965名毕业生办理了派遣手续,为缓派的毕业生提供集中派遣服务。为200多名毕业生参加选调生、选聘生等基层计划选拔提供服务。组织评选185名安徽省“双优生”。

四、全面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课程全覆盖。修订了教学大纲,为2015届150个班级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使用大学生职业规划“吉讯测评”系统,开发“师兄师姐去哪儿”等新模块,提高了教学效果。2015年“昆山花桥杯”第十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创业大赛中,我校职业规划组选手经济与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3-1班张俊材申报的规划目标《注册金融分析师》参赛,创业组选手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全13-1班的金毛高(团队成员:张永春,崔姗)申报的创业项目《靖安自救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参赛,分别荣获职业规划组、创业组金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在“科大讯飞”首届安徽省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在“观致杯”皖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和“最佳组织奖”等。推荐我校校友、合肥市锦绘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元参加团学校部、全国秘书处、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开展的寻访2015年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入围全国100强。

就业指导“一对一”。开展“一对一”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咨询指导服务工作。修订《2016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宣传国家、地方就业创业,指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网”建设,及时把党和国家的传达到师生,帮助毕业生了解,掌握方法,增强信心,稳定心态,积极就业创业。设立就业创业咨询指导室,利用校内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化的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服务。校、院两级为3000多名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创业咨询指导,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一对一”精细化水平。

师资队伍专业化。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校内业务培训。举办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促进教师教学和指导水平提高。2015年安徽省第四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我校李洁和李攻明老师分别荣获就业组和创业组一等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 17 -

五、深入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基地作用不断增大。完善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配齐各种设施设备,满足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创业和创业典型宣传等工作需要。学校积极与淮南市人社局合作,建立健全“淮南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安徽理工大学基地”的各项功能,作为“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培训基地”,2015年获得省人社厅创业培训补贴经费57万元,举办创业模拟实训19期,培训学员570人。学校筹建了安徽理工大学江淮云产业联盟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并在计算机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试点。

扶持创业项目硕果累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2011—2015年每年从财务预算中拿出45万元,已累计225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基金。2015年遴选了3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4个注册的实体公司每个项目给予8000元创业基金资助,其余每个项目给予5000元创业基金资助。学校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5年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工作,累计扶持项目119项。扶持的科技创新类项目多次获得“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创新大赛、采矿设计大赛、水利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励多项。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先后引入36个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扶持。25个受扶持项目正式注册运营,经营情况良好。

校友励志报告鼓舞人心。以校庆70周年为契机,邀请校友举办基层就业创业报告会、吸引企业设立奖助学金等,促进毕业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就业,到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就业创业。邀请校友、北京中泰国际(集团)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卫红、东莞市科力钢铁线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德才等举办校院两级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讲座19场。邀请校友、南京新模式软件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东,校友、淮南江淮云产业联盟张小波走进“创业大讲堂”活动。对28名创业校友的事迹进行了宣传。

基层就业项目实施完备。做好选调生、“选聘生”、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工作。做好预征入伍宣传、组织工作。做好2015届13名本科生、1名硕士研究生自主创业的服务和指导工作。

创业理论实践成绩优异。毕业生就业工作处关于《理工科高校创业指导课管理模式研究》的教学研究项目,获批2015年度学校和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安徽省第十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2项,二等奖论文4项,三等奖论文10项。在首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我校荣获全省“优秀组织院校奖”。在安徽省教育厅开展的“创新之星”和“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中,我校有4位同学荣获安徽省“创新之星”和3位同学荣获“创业之星”。学校获安徽省首届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

- 18 -

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明明同学携创业项目《安徽一家茶居贸易有限公司》获邀参加高峰论坛、互联网创业“资本相亲会”和“创业安徽约客铜陵”青年创客沙龙等活动。梁亚荣获我省“发现双创之星”20名优秀创客之一。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网、每日经济新闻、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新闻综合广播、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安晚报、淮南新闻联播、淮南《今晚800》、淮河早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对我校毕业生创业典型进行了报道。

六、不断完善联动机制

强化质量跟踪作用。结合就业跑点,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外出联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报告》,提供校、院和相关部门领导作为工作参考。

创新工作联动机制。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为导向,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形成了就业、招生、教学、学生工作、人事、财务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为学校学生招生、培养等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发挥就业导向作用,推动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实现了就业创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成立了创新学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减招专业10个,新增专业4个。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素质拓展,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 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