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l卷第4期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V01.31 No.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ug.2008 后发企业创新劣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杨玉秀 ,杨安宁2 (1.天津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天津300191 2.北海职业学院管理系,北海506000) 摘要:后发企业具有模仿创新的优势,但是和先发企业相比,后发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是处于 劣势地位。一方面,后发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制约了其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在 模仿创新过程中,后发企业易形成“模仿一模仿”的低水平创新模式,使得后发企业难以从模仿 创新走向自主创新。针对后发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这些劣势,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对我国企 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发企业;模仿创新;创新资源;劣势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6875(2O08)04-0054-05 一般认为,后发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可以在最 力、最适合的制度、最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 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学习、模仿,以较低的代价 也就是说它们拥有了最雄厚的创新资源,在技术发 掌握先进国家经过反复试验和花费较大代价和较长 展上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些却是后发企业 时间才获得的知识、经验…1,避免了先发企业从事 所无法拥有的。后发企业虽然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获 技术创新所要承担的巨大开发成本和风险,并且能 得先发企业一部分的技术知识,但是,后发企业所 快速提高自身技术知识水平,实现对先进者的赶 拥有的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使得它们难以和现 超,在模仿创新中实现后发优势。的确,模仿创新 有占主导地位的先行者们相比。创新资源的基础薄 是后发企业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一种有效的创 弱必然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也使得后发企 新形式。但是,鉴于后发企业自身固有的问题及模 业难以在现有技术经济模式下取得创新优势。 仿创新的一些,后发企业并不是都能通过模仿 (一)知识劣势 创新实现后发优势。而且,大多数后发企业虽然可 知识劣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知识积累水平上,知 以充分利用模仿创新的好处,但是在整个创新过程 识的积累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现有知识基础和知 中仍然是处于劣势地位的。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两 识积累方式。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后发企业明显处 个方面:后发企业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制约了 于劣势地位。毕竟,在长期的摸索和适应过程中, 其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后发 在市场巨大回报的刺激下,先行企业已经在现有技 企业易形成模仿到模仿的低水平创新模式。 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拥有了该领域最 一、后发企业创新资源劣势 先进的技术知识。而后发企业只是一个落后者、跟 随者,在现有技术领域起步晚,知识积累较少,是 创新资源是指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和可以利用 无法与先发企业相比的。在知识积累方式上,后发 的各种因素,包括知识积累水平、制度有效性、人 企业也存在一定劣势。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 才队伍建设、市场环境等方面。创新资源水平在很 程,它需要企业持续的学习。对于先行企业来说, 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源 技术知识是通过尝试、纠错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不断 基础相对雄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比较容易 进化的,也就是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来达 在创新中取得优势,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 到企业知识的积累。“干中学”和“用中学”的知 创新能力一般较弱,较难取得创新优势。对于那些 识积累方式主要体现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 已经在现有技术发展模式上取得主导地位的先发企 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来获得新的技术知识、积 业来说,它们拥有了该领域最丰富、最先进的技术 累新的经验,从而增加企业的技术知识存量。而后 知识、最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最雄厚的资金实 发企业的知识积累主要是靠对先行企业进行技术学 收稿日期:2008—03—26 作者简介:杨玉秀(1975一),女,河南新县人,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经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杨玉秀等:后发企业创新劣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习和模仿,也就是“看中学”来积累的[ ,这种 “看中学”的知识积累方式虽然能使企业知识水平 得到迅速提高,但是,却难以取得先行企业在摸索 中拥有的那些意会性知识,也难以获得先行企业目 前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先行企业会对自己的先进技 术知识进行保护)。而企业中的意会性知识和最先 进的知识才是企业进行创新的核心知识,后发企业 却难以取得这些知识。这样,和先行企业相比,后 发企业在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这 将导致它们在创新上的不利地位。 (二)制度劣势 纳尔逊认为制度和技术是协同演化的。技术的 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制度模式与之配合,即制度的进 步,而制度的进步又能促进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和 制度的协同进化下,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这样,先 进的技术总是与先进的制度相配合,而落后的技术 往往总是与落后的制度相联系。对于那些处于引领 地位的先发企业来说,在它们的技术快速发展的同 时,其制度模式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做相应的调 整,以适应并促进技术的进步。这样,经过长期的 发展,先发企业在积累了大量技术知识的同时,在 制度建设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较多的积 累,制度建设也相对成熟。而对于后发企业来说, 它们属于相对落后的企业,这种落后不仅仅体现在 技术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另外,相 对于技术而言,制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惰性,对技 术的模仿学习相对容易而且快捷,而对制度的学习 和运用却是一个较为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于是,后 发企业在对先发企业进行模仿学习时,对其先进技 术的吸收利用总是快于对其先进制度的模仿运用。 这样,后发企业即使很快掌握了先发企业先进的技 术知识,也难以拥有其先进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 后发企业在制度建设上仍具有较大的劣势。先进、 高效的制度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后发企 业缺乏这种有效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必然会对其创 新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人才劣势 与先行企业相比,后发企业在人才队伍上也处 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在现有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方面,后发企业无法 和先发企业相比,就如同后发企业无法与先发企业 在现有技术知识水平和现有制度模式相比一样。毕 竟,后发企业属于相对落后企业,各个方面的原始 积累都较少。其次,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上,后 发企业也处于不利地位。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取 ・ 55 ・ 决于企业对人才的吸聚能力。而后发企业的人才吸 聚能力不如先发企业。一方面,在现有技术发展模 式下,先发企业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市场回报,企业 的资金实力较强,员工的薪金也高,在高额报酬的 吸引下,高新人才必然更愿意到先发企业去工作。 另一方面,先发企业在技术发展和制度建设上都较 为先进、成熟,更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也利于 人的锻炼和学习,这也使得人们更愿意到这样的企 业去工作。这样,不论是在现有人才队伍素质上还 是在高级人才队伍吸收和建设上,后发企业都处于 劣势地位。而人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资 源要素中唯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因素,它是 先进技术和知识的承载者,是先进制度的制定和执 行者,在企业创新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人才数量 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创新能力。后 发企业没有先进的创新人才,又怎能轻易取得创新 优势? (四)其他劣势 与先行企业相比,后发企业在资金实力、产品 成本以及市场分享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劣势,这些劣 势同样会影响到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资金实力 上,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功和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得 先发企业实力都较强,而后发企业多数只是新秀, 资金的丰裕程度不如先发企业。资金实力的劣势将 会导致后发企业创新投入能力相对不足。在成本 上,先发企业利用其技术发展的普遍流行所导致的 规模经济效应和企业的学习效应,使得企业成本大 大降低,而后发企业却因为在该技术上刚刚发展, 还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在市场开拓上还有待进一 步发展,在产品生产上还不能达到相当的规模,因 此,在产品成本上自然也无法和先行企业相比。在 市场上,先行企业已经占领了大部分产品市场,产 品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此情况下,后发 企业通过技术学习和模仿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现有 市场中是很难占优势的。成本和市场的劣势使得后 发企业在利润回报上处于劣势地位,这又加剧了后 发企业创新投入能力的不足,投入能力的不足将会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创新的发展。 二、后发企业易形成“模仿一模仿”的 低水平创新模式 (一)后发企业模仿创新的两种结果 模仿创新是后发企业快速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 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模仿创新,后发企业可以在最 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进步,缩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6・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第3l卷第4期 与先发企业的技术差距,甚至实现对先发企业的赶 超,形成后发优势。然而,通过技术模仿,后发企 业并不是都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实 现后发优势。后发企业对先行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和 模仿,其结果有两种情况。其一,通过学习和模 仿,后发企业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水 平,逐渐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企业 创新能力质的飞跃。其二,后发企业在对先行企业 进行技术学习和模仿时,没能对模仿、引进的成果 进行充分的吸收和转化,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 能力,而是对先行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较强的依附 性和跟随性。如果把前一种情况概括为“模仿一创 新”的后发企业创新模式的话,那么后一种情况就 可以概括为“模仿一模仿”的后发企业创新模式。 前者表示后发企业从模仿中实现了自主创新,摆脱 了对先行企业的技术依赖,而后者则表示后发企业 陷入了模仿到模仿的恶性循环,只能跟随在先行企 业后面进行一次又一次低水平的简单模仿,而不能 真正做到自主创新。而这种“模仿一模仿”的创新模 式一旦形成,在路径依赖作用下,很容易陷入其中, 难以走出。现实中,通过模仿创新实现从模仿到自 主创新的还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后发企业来说,更容 易陷入到“模仿一模仿”的低水平创新模式。 (二)形成“模仿一模仿”低水平创新模式的 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的薄弱,影响了后发企业的 吸收转化能力 对于技术学习和技术模仿来说,吸收能力是一 个重要概念。Cohen和Levinthal最早提出吸收能力 概念,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评价、吸收和运用新知 识以实现商业化的能力【 。Nowery和Oxley把吸收 能力定义为一组应用范围较广的技能,它们主要用 来处理从企业外部转移来的新技术中隐含的各种知 识,并使其适合于企业应用[ 。可以看出,吸收能 力是衡量企业学习、运用外来新知识的能力,它在 模仿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决定了企业在模仿 创新中能否有效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水平和技术能 力。一个企业的吸收能力由两个因素决定:企业现 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努力程度。学习努力程度是一 个主观因素,在此不加讨论。那么对大多数后发企 业来说,其现有的知识基础就是制约企业吸收能力 的关键因素。Binxu对此做了专门研究,他对1966 年一l994年美国企业在40个国家的技术扩散 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企业的技术转移对 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但对发展中 国家却几乎没有作用,得出结论就是发展中国家知 识基础薄弱,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吸收转化能力有 限_4J。Binxu的研究虽然针对的是国家,但是,这 种现象也适用于企业,企业知识基础的薄弱也是制 约企业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后发企业来说, 相对薄弱的知识基础、相对落后的制度建设以及相 关专门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它接受外来新知识的能 力,也就是吸收转化能力。这样,后发企业在对先 发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模仿时,难以对所学的 知识进行充分有效的吸收转化,就不能把别人的先 进知识拿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也就难以从 根本上增加和改变自身知识的积累水平和技术能 力,在自身知识存量和技术能力难以得到根本性增 长和变化的情况下,后发企业就很难实现对先发企 业的赶超,而只能跟在先行企业后面进行模仿,这 样就容易形成“模仿一模仿”的低水平创新模式。 2.意会性知识的难以取得,制约了后发企业 模仿学习的深度和效果 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可以区分为可编码的知识 和意会的知识。可编码的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和符 号表达且易于交流的知识,而意会性的知识却是难 以言传的,它主要是通过实践和实例来学习_5 J,也 就是在“干中学”和“用中学”中通过持续学习摸 索,长期积累得到的。意会性知识是企业特有的知 识,是企业特有的技术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对 于后发企业来说,要想通过模仿创新来提升自身技 术能力,就需要对先发企业的意会性知识进行学 习。而意会性知识又是难以模仿和取得的。正如凡 勃伦和纳尔逊等指出,“产业技术中相当大部分的 技能属于此类,这被称作意会知识,它往往是企业 特定的和地方性的,这大大增加了技术能力获得的 困难”L5 J。我国学者周清杰也认为:“由于意会性知 识的难以表达性和社会性,学习过程的累积性和路 径依赖特征,使得建立意会性知识和组织学习上的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具有背景依赖特征,与企业组织 的有机体不可分割。这样,一个企业通过模仿、学 习获得另一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以期对企业原有 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进行彻底改革,从而实现自身 的路径突破的做法成功率并不高”[ 。意会性知识 的难以模仿和传递的特征使得后发企业在对先行企 业进行技术模仿时,难以获取对方的意会性知识, 从而使得模仿和学习是不完整的和浅层次的,这样 后发企业就难以获得先发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也 就难以通过技术模仿达到对先发企业的赶超,走上 自主创新之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杨玉秀等:后发企业创新劣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3.重视技术模仿,忽视制度学习,使得后发 企业落后的制度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 杨小凯认为,落后国家在向发达国家模仿学习 时,由于制度模仿比技术模仿困难,落后国家更倾 向于技术模仿,而且,技术模仿是快速的,而制度 学习和转变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样,后发 国家对先进国家进行技术学习和模仿,可能会使经 济出现暂时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制度的滞后以 及制度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后发国家长期的经济 发展困难,从而出现后发劣势 』。在企业层面上也 存在这种问题,后发企业在向先发企业模仿学习 时,更多的是引进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而忽视了 对其先进管理制度的引进吸收,并且先进管理制 度、管理模式的引进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 样,通过模仿学习,大多数后发企业虽然能很快地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没有相应地提高 自身的管理水平、制度模式,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 不能与技术发展相适应,最终导致引进的先进技术 难以在现有落后的制度模式下,被有效地吸收和转 化,其自身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根本性提高。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后发国家,改革开放后, 通过自身摸索和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制度的学习模 仿,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距 离,但是由于总体根基薄弱,在很多方面和发达国 家还有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还是属于后发企业, 在创新过程中,必然有着后发企业所具有的种种劣 势。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企业创新发展,尽量减少 后发企业创新劣势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本文认为应 该从企业、行业以及国家3个层面采取措施共同促 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建立学习型企业,增强我国企业的学习 能力 我国企业大多数属于后发企业,知识基础相对 薄弱,技术力量不是很强,多数企业还处于模仿创 新阶段,提高我国企业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模仿创新 的成功。一方面,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加快我国企 业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知识的学习速度,减少学习 时间,提高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 距;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学习能力,还可以快速提 高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增强企业对新知识的吸收 和转化能力,从而避免我国企业陷入“模仿一模 仿”的恶性循环。 实现自主创新,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企业或者 ・ 57 ・ 一个国家的技术走在世界领先水平的必要条件。近 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和强调企业的自主创 新。而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基 础,而且要有敏锐的创新思维。提高我国企业的学 习能力,有利于拓宽企业的知识基础,增强企业的 敏感度和机动灵活性,提高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知 能力,使其能在很短时间内准确抓住创新方向。 因此,我国企业要想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 力,就应该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如何才能提 高后发企业的学习能力呢?建立学习型组织,成为 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善于学习、有弹 性、具有创造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组织,它倡导组 织的团队学习。通过组织内跨部门之间以及跨组织 边界的学习,有利于组织整体知识的增长和组织内 意会性知识的积累,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 业应当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注重学习能力的培 养,建立学习导向的制度安排,以提高企业的动态 学习能力。 (二)加强向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制度的学习 我国企业向发达国家进行模仿的时候,往往只 重视模仿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忽略了吸收对方先 进的制度模式,造成先进的技术和落后的制度相矛 盾的现象,最终导致我国企业花费较大代价引进来 的先进技术在落后制度、管理模式下难以产生应有 的作用,这不利于我国企业长远的发展,甚至最终 形成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而加强向发达国家先 进企业制度的学习力度,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向管 理现代化、制度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缓 解并最终改变我国企业在创新上所存在的制度劣势 问题,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企业的后发 优势,使得技术和制度协同进步,最终避免后发劣 势的发生。 (三)走同类企业集群创新的道路 集群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 术创新,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 集群创新在多个方面都具有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优 点。我国一些产业和地区实行集群创新都取得了较 大的成功,实现集群式创新是我国众多后发企业提 高自身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同类企 业实行集群创新,群内有效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的快 速传播机制,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知识学习、知识 获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能快速提高它们自身知识 积累水平,缩小与先发企业的知识差距。另一方 面,同类企业的集群创新,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具有 互补性,有利于弥补我国单个企业知识积累薄弱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58 ・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第3I卷第4期 缺陷。毕竟,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其知识的积累相 对较少,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可是,如果众多相关 创新的成功。二、对我国企业向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和制度的学习,继续给予支持。目前,我国一 大部分企业还是处于模仿创新阶段,向发达国家先 进技术和制度的学习,仍然是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 支撑力量,为了促进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以 企业实行联合创新,就可以弥补单个企业知识和创 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有利于群内企业整体创新 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的引导作用 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 用。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 相应的支持和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一、努力建成有利于我国企业创新的区域或 国家创新系统。这种创新系统在创新、创新动 力、创新资源的获得、创新的生成和传播、创新的 风险等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最有利的创新环境,有 利于根本性创新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我国企业自主 及管理更加现代化,应对此继续给予支 持。三、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改革开 放以来,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和自身努力,我国企 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在实力上有很大 的提高,为了避免限于“模仿一模仿”的低水平创 新模式,我国企业需要从模仿创新逐步走向自主创 新。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引导,加大对 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植,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来斌,李敏.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比 较,2006,(4):134. 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O07,(5):37. [5]贾根良.后发优势的演化创新观『J].山西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4,(1):72. [6]周清杰.企业成长中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财经科学, 2005,(6):98. [2]王必达.模仿创新及其后发优势效应分析[J].兰州商学 院学报,2002,(8):13—14. 【3]Cohen,W.M.and 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nd ia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dy,1990,35(1):9—31. [7]谢作诗.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硬币之两面——兼评林 毅夫、杨小凯后发优劣势之“争”[J].经济改革, 2003,(4):9—10. [4]宋耘,曾进泽.后发企业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演化 Enlightenment of Innovation Disadvantage in Under-developed Enterprises on China YANG Yu—xiu ,YANG An— (1.Ti趴jin Academy of Social ciSences,Ti趴jin 300191;2.Beihai Vocational CoUege,Beihai,Hainan 506OO0) Abstract:Under-developed enterprises have the advantage of imitating innovation,but they ale still in the disadvantage position in innovation.On the one hand,the weak innovation l"e¥oul'ees have a constraint on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hetse enterpries;on she tother hand,the under-developed enterprises easily fall into the low level of inovation pattem in the COU/'Se of imitating innovation,which makes these enterprises dificultf to have a tansformatiron from imitative inova— tion to autonomous inovation.At last,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I'E ̄on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Key words:under-developed enterprises;iitmative innovation;inovation resources;disadvantage (责任编辑李秋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