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两难”现象

浅析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两难”现象

来源:九壹网
2014年4月 教育教学论坛 Apr.201 4 第14期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NO.14 【教师观点】 浅析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两难”现象 罗玉华 .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当前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两难”的反差现象,即很多社会工作机构人才缺失,出现“留人难”的现象;而 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却又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本文从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两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 解决“两难”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留人难”;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一O069一O2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弱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关系链,而是出现了“两难”现象。这 势群体人口显著增加,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这时候社会工作 种反差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人力资源的 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和资源的支持 浪费,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壮大,值得我们去探讨。 下,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对于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发展的“两难”现象分析 专业学生来说也是难得的契机。然而社会工作发展并没有 1.社会工作机构“留人难”现象。报告提出要“提 是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渗透,通 会的渣滓,成为无用之人。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用先 过学生在职高的三年学习,以及对他们的道德修养的教育, 进榜样的典型人物来教育学生。像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事 让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行,让他们在将来的走向社会打 迹,学校里的先进学生,班级里的优秀学生,都能找到真正 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人。下面就结合自己 的标杆和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定会深深打动 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这一方面的探讨。 他们的心,震撼他们的本真心灵。还可以通过校外的一些活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 动进行教育学生。比如到社会参加相关的活动了。让那么有 国家教育部曾经多次要求过:中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 着特长的学生给学生通过编排节目,进行表演教育,还可以 绕着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内容进行教育。同时,在课程编写上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学社、舞蹈队、合唱队、摄影等活动,还 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做了非常细的标准,随着时间和形势 可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一些事情,通过这些都会提高他 的发展也不断更新和改革,这些无疑是对职高的职业道德 们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的荣誉感。更能培养他们吃苦耐 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更对在校职高学生的道德培养起 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礼貌待人、吃苦耐劳、友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职业道德课终将成为职高学生必 好协作、乐于助人等优良品格。 修和高考的一个重要学科。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对学 三、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着潜移默化地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 一个校园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和精神就 心悦诚服地接受着教育。在这一学科的内容中,一般包括如 是一种文化。教育性是学校文化的最主要的特性,学校的文 下的内容:懂礼貌,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习礼仪,讲文 化精神应该是学校教育观和人才观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 明;知荣辱,有道德等。教师在讲课中要对学生有的放矢地 小方面说是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大方面说是 进行教育。比如,当执教个人礼仪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准备 指学校的存在方式,及学校内的一切文化活动。教学环境熏 几个关于礼仪方面的话题,让学生们去研究、设计和表演, 陶着人的成长,更会给人一种良好的感染力。学校不能忽视 他们对这样的教学极为感兴趣,就会研究课本内容,怎么能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因此,要营造文化环境,让学生一 够排演好,通过学生们的挖掘教材就会深刻理解礼仪的含 进入校门就有一种文化氛围气氛。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 义以及它们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他们也得到了享受,更得到 一景都具有育人的效益。可以多设置一些世界和我国的教 了乐趣。在学习了“和谐社会需要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之后, 育家画像、名言警句、图书室。布置一些名人画廊,也有学生 就让他们去到一些公共场所给制作一些公益广告用语;当 自己的优秀画展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远看有历史伟人,近 学习“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时,就让学生感受一下,当 看有当今社会的榜样,身边又有品行良好的优秀学生。通过 你正在工作的时候,一个比较好的朋友来找你,你能否离开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文化品味,抵 工作岗位,应该持以什么态度和评价等,展开讨论;你正在岗 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要加 上工作,分别多年的朋友来找你,你对是否离岗接待问题的 强校园的环境建设,把校舍建设成与生活化德育创建工作 处理,等等。当讲到《我的敬老故事》,可以让学生回家和老人 紧密结合的产物,以“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为理 沟通,让他们真心地感受到尊敬老人的感触,这些方式都能 念,以“美观、简洁、实用、素雅”为设计路线,让学生和老师 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变化,改进他们的习惯,净化他们的 一走进校园就有回家的感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将环 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思想品德修养。 境教育拓展到不经意中,学校环境建设将自然美和生活美 二、开展各种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 有机的结合起来。 高尚的道德理想,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坚强的职业道 总而言之,作为职高应该一定要强化我们的学生职业 德毅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都是在各种实践中得以培养 道德建设,要像抓文化知识那样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 和提高的。因此,在生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 育,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德才兼备的学生,有理想,有 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班会教育,教育他们要懂得,社会需 文化,有素养的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是合 要的是有德的人才,要具备德才兼备的人才,否则则成为社 格学生,才能是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一69— 2O14年4月 第14期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Apr.201 4 NO.1 4 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 的推动下,许多社会工作机构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伴随 着社工机构急速增加的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 多困境,其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 人才流失,表现为有些机构的社工频繁跳槽,社会工作机构 普遍面临“留人难”问题。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制约着社工机 构的生存和发展。 了相关职业成为就业的冷门。虽然近年来广东等地大量社 工机构在招聘社工,就业机会增多,但大部分人还是不愿从 事或者把从事社工当成是“备胎”,是在找不到其他工作时 的不得已的选择,这些人很容易“跳槽”。 三、破解社会工作“两难”困境的对策 1.完善社会工作行业规范。由于针对社会工作行业的 2.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现状。目前全国有200多 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 人,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 作,其他则进了机关、企业等从事“不对口”的工作。在全国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 门新兴专业,本身就业率就低。如果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放 弃“专业对口”的岗位,那么他们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会更难。 二、出现“两难”现象的原因分析 相关法律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社工机构在运 行中出现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社会工 作机构准入机制和法律规范。有关部门应对机构创始人严 格审核,规范职业化标准;拓宽监督渠道,保证公共资源能 得到有效利用。 2.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内部管理。人才是社会工作机构 得以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之一,社会工作机构应采取有效 策略把人才“留下来”。首先,机构应从思想E重视人才,培 养团队精神,增强机构内部的凝聚力;其次,机构要从经济 1。社会工作机构资源动员机制不完善。第一,资金来源 单一。“购买社工服务”的运作模式成为我国社工机构 发展的普遍模式。大部分的社工机构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 府,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以至于机构在运作过程中 会出现不稳定因素,社工人才的薪水和福利没有得到很好 的保障。第二,社会网络关系较弱。罗伯特・帕特南认为社会 资本是人们之间的一套“横向的联系”,其包含的最主要的 内容就是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工作 机构关系链大都只局限于与部门的联系,与企业、其他 NGO组织、大众媒体的关系较弱,社会工作机构在发展过程 中缺乏有利的社会资本。这就导致社会对社会工作这一行 业的认知度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社会工作者的社 会地位。 ’ 2.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不到位。第一,管理理念不明 确。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 组织会根据制度的要求,采取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 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 运作是否有效率。目前社会工作机构大多数是在主导 下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很容易受行政性因素的影响。第 二,对社工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很多社工机构忽视人力资源 的管理。高校学生毕业之后到社工机构大都是从一线社工 做起,工资低、没有奖励和福利保障。这就使得很多人看不 到职业前景,在各种压力之下只能选择“逃离”。 3.学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有待完善。第一,师资力 量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是一门新兴的专 业,对学生的培养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很多 学校从事社会丁,乍教学的老师不是社会工作“出身”。一部 分老师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全面的了解,从而对学生的培 养带有盲目性。第二,忽视实务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虽然 安排了社会工作实务课,可很多教师不清楚实务课的真正 目的,还按照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授课。虽然培养计划中也安 排了实践课时,但安排在行政机关或者居委会居多。实习过 上给予他们足够的保障,应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福利;再 次,要在职业发展上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制定合理的奖励 性机制;同时制定考核和晋升制度,使每一位有能力的人才 都有平等的晋升机会。 3.采用多元化的资源动员方式。第一,社工机构除了巩 固与部门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外,还应适当地与企业、其 他NGO组织进行合作,扩宽社会网络,使得社工机构朝着资 源来源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二,还应建立与学校的合作, 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构建人才输送的有效桥梁。 第三,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提高 知名度,让大众深入地了解并支持其发展,吸引更多的专业 人才往该领域发展。第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一方 面,高校在招生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介绍社会工作专 业,使他们了解该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方向等,争取吸引 更多优秀生源自愿就读;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师资力量, 引进专业教师,注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务能力、专业认 同感进行全面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养出更多既具备专业水平又有强烈认同感的人才。第五, 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好思想引导工作,纠正学生片面的择业 观。 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为社会管理注入了新 的动力,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长效发 展的关键又是人才建设。所以部门和社工机构应建立 长效的合作机制,不断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完善 人才管理机制;构建机构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模式,使社会工 作真正发挥其社会使命和专业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张合清,向羽.广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及其经验反思中国社 会工作蓝皮书(201卜2012)f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I詹姆斯.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京:社 程中很多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杂事,没有达到实践目的性。这 就使得很多学生实务能力不强,工作之后容易产生心理落 差,缺少专业自信。 4.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对专业认同感低。社会工作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很多学生在高考录取时不是自愿选择 该专业,其中很多是被调剂的,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低。加之 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低,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1-371. 『31罗伯特.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9—204. 『41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73. (51任利.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1.教育与 职业。2012,175(33):1—2. 一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