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来源:九壹网
事物的矛盾法则

——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

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

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 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放弃了绝对理性的书斋生活,也不能接受单纯感性生活。所以,浮士德在酿就一场永远的悲剧后,痛定思痛,试图超越过去,重新面对人生,于是涉足政坛,为他理想中的君主排扰解难。

3、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浮士德企图通过为开明君主服务来实现自己的理性王国,但这样的政治抱负依然是个难圆的梦。文中通过浮士德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的政体,它揭示了腐朽空虚的宫廷内幕。人在这里没有鲜活的个性与追求,有的只是制度、等级制度下人的奴性与空虚。在此,浮士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不健全,人格的不完美。所以这也不能是浮士德感到满足,反而使他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从而使其逃离现实,到素以人性和谐著称的古希腊去追求人性完美的古典美。

4、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

浮士德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合并生下欧福良,而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浮士德在探寻现代精神如何与古典精神结合,并且共同产生更加完美健全的现代人格。可是欧福良的陨落、海伦的离开,都表明了浮士德企图在和谐、宁静而崇高的古典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陶冶现代人以求实现完美人格的理想的幻灭。也表明浮士德对这种虚幻的、远离现实的人格理想的不

满足。

5、浮士德的建功立业 浮士德不甘失败,又继续在皇帝封的一块海面上建造他的心灵乌托邦——“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填海造地,创建理想社会,建造人间乐园,浮士德在开拓、创造中获得了享受。创造性的特质是浮士德精神追求特质中的一部分。填海造地,招募千百万民工,轰轰烈烈,这种沸腾的现实生活满足了浮士德走入人间,走入世俗生活的人性需求的部分。在这一事业中,他找到了和谐、完美的人格理想。他身上的两种需求在这里都得到了满足,他灵魂的痛苦化解了、消失了。

二、《浮士德》中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

《浮士德》除了对全面人性的提出,还是一部辩证法的形象化文本。这本书中既投射了作者的唯物思想,又蕴含了他关于历史和人生的辩证法理念。作者通过浮士德艰难曲折的生命历程形象化表述了这种抽象的辩证法理念。即从历史哲学角度讲,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从人生哲学角度讲,生命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升华。人类何以不断清明?生命何以不断升华?因为存在着善与恶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浮士德》正是以此冲突来观照历史与人的矛盾运动并建构了天帝与魔鬼、浮士德与魔鬼及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和向恶性的三重冲突。

1、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天帝是至善的化身,他宣布“人在努力追求的时总是难免迷误。”“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而梅菲斯特就是至恶的代言,他否定一切的本性出发,对天帝的自信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人类只会走向至恶而不是至善。于是两者的冲突与矛盾就构成了。而他们选择浮士德作为打赌的筹码,也就是产生了另外一个冲突。

2、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浮士德并不是理想的英雄,魔鬼梅菲斯特也不是一个普通的魔鬼。他把自己同天帝的打赌转换成同浮士德的契约,一旦浮士德被引诱,便宣告天帝预言的破产。这也就成立了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冲突。但当梅菲斯特带着这样的动机,耍尽手段诱惑浮士德走向沉论和毁灭的同时,客观上却是使浮士德获得一次次人性的激扬和否定,并在品尝生活的百味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更加清醒地向天帝预言的方向前进。魔鬼作为一种外在的阻力,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推动力。

这种生活也契合当时的时代思潮,契合浮士德活动不息的思想,浮士德扬弃了对精神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肉体享受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世俗生活享受的单纯追求,也扬弃了对古代至美人性的单纯追求,最后达到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创造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从自我走向全人类,投入时间的洪流、事业的洪涛,浮士德感到了满足,因为他觉得体验了理想的人格,实现了理想的生存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