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

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

来源:九壹网
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 本大题 共 11 题, 共计 44 分)

1、(4分)

下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4分)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3、(4分)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

4、(4分)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5、(4分)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6、(4分)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

7、(4分)

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8、(4分)

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9、(4分)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0、(4分)

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11、(4分)

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 本大题 共 3 题, 共计 56 分)

1、(1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地位低于一般,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2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3、(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材料二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单位:蒲式耳/英亩

年份 1660 1760 小麦 12.8 25.5 裸麦 14.1 25.0 大麦 13.9 30.9 燕麦 13.1 38.3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结果。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 本大题 共 11 题, 共计 44 分)

1、(4分) 解析:由图片中的文字内容“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至西”,可知潮州是当时的出海门户之一,故此时尚未实行闭关锁国,因此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宋元时期。 答案:C

2、(4分) 解析: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了棉纺织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的大力推广是促使棉纺织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前提条件”,故A项不符合题意。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构成“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的前提条件,C项错误。棉花在开始成为纺织原料的时候,就已经是经济作物,故排除D项。 答案:B

3、(4分) 解析:孟德斯鸠反对君主,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因此排除D项。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该分属议会和,故这与他认为的“共和政体”——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不符,故排除A、B两项。 答案:C

4、(4分) 解析:由“一部此前300余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可知,在1520~182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是东亚,东亚在经济方面领先于“大西洋沿岸”。“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即在临近1820年的这段时间“大西洋沿岸”在经济方面有很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正确答案为C项。A、B两项在时间上不符,而且也不是“大西洋沿岸”在经济方面的成就,故排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项不正确。 答案:C

5、(4分) 解析:由“仅摭拾泰西皮毛”即可排除A、B两项,因为,顽固派固守传统,连“泰西皮毛”也不学习,因此他们更不可能批评洋务派“仅摭拾泰西皮毛”。洋务派“摭拾泰西皮毛”,即仅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即“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因此D项正确,C项错误。 答案:D

6、(4分) 解析:《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颁布,此时距武昌胜利已近半年,故B项不是“武昌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大力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有全国报纸数量和总销售量,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辛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它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且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武昌后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答案为A项。 答案:A

7、(4分)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业“繁荣”,而1929~1933年则严重下滑。联系教材知识可知,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这次危机使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购买力下降,这场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时间特别长,一直持续到1933年,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8、(4分) 解析: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同于封建落后,但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有主权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又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第三种形态的社会,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9、(4分) 解析:“集中统一管理”“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情况,故排除A、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企业产品质量的情况,故B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确立经济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企业一时无法适应,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10、(4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图片。图片内容展示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字仪式,因此本题考查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突出特征。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不是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故A项错误。其他的组织也存在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的现象,故B项不是该组织的突出特征。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故C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三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经济上形成互补,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11、(4分) 解析:本题考查凯末尔改革的内容。在政治方面,他实行政教分离和军政分离,故①正确;在文化教育方面,他推行字母改革,坚持字母拉丁化,故②正确。凯末尔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故未走苏俄发展道路,③错误;凯末尔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而未大力发展农业,故④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二、材料解析题 ( 本大题 共 3 题, 共计 56 分)

1、(18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关键词“皇帝的称号”“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可知涉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渊源”结合以上制度出现的时间即可判断。第(2)问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即可,注意不能照抄原文,“后果”则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措施”结合材料内容即可总结,“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即颁布推恩令;“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郡’”即谋反诸侯,改其地为郡县;“又颁布律令„„”,即通过颁布法律这一措施打击、诸侯王。“意义”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能突出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集权即可。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22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德国打了败仗”“协约国”即可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小问从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即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协商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除美国以外的战胜国;第二小问主要结合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回答;第三小问,则需要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于如何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所提出的建议,即“十四点原则”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庶民”和时间“1918年12月6日”即可回答;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就这样失败”可判断,指的是十月;第三小问结合十月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回答即可。第(4)问“观点”需要依据三则材料逐条概括,“国内背景”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十月。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人们思想。 3、(16分) 解析:第(1)问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6世纪初”“1516年”,据此再结合“经济运动”这一条件,即可判断应为圈地运动;从“出租牧羊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即可判断该家族属于新贵族阶层。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从“四区轮作制”的含义即可判断其前提,这块土地必须能分出四块分别种植四种作物;第二小问,需要根据表格中“1660”“1760”年粮食产量的数据来回答。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圈地运动、大土地所有制和农业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等方面组织答案;“借鉴意义”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答案: (1)圈地运动。 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