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鄞州区余姚市2022年高三下第一次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鄞州区余姚市2022年高三下第一次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来源:九壹网
2022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了细胞的分化情况,这些细胞的核基因都相同 B.①②③过程都经过了细胞间直接接触识别完成信息交流 C.细胞一、细胞二、细胞三都有记忆功能,称为记忆细胞

D.④过程的完成需经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胞吐等过程

2.灰沼狸生活在南非,营集群生活。一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放哨。放哨者通常第一个发现接近的捕食者,并且发出警告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受试者 前3天没参与站岗甲组 放哨的灰沼狸 不喂食10个个体 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用25g熟蛋喂食10个个体 站岗频繁且时间长 前3天参与站岗放乙组 哨的灰沼狸 用25g熟蛋喂食10个个体 站岗频繁且时间长 不喂食10个个体 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 据上述现象及实验,无法推断出: A.站岗放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 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

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列与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B.DNA两条链间结合的牢固程度与G-C碱基对的占比有关

C.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细胞复制DNA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参与 4.下列关于胚胎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 A.受精过程中,只有卵细胞对精子进行识别

B.至今还没有全体外胚胎培养技术但有针对各种生物的体外胚胎培养技术 C.胚胎移植中的受体不需进行发情处理

D.囊胚在胚胎分割时只能用切割针切割,不能用酶解法

5.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的椭圆形变成条形的“棒眼”是由于发生了( ) A.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缺失 D.基因突变

6.下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与M点相比,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

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D.图示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在观察细胞减数图像时,图像中的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不易区分,还需借助其他结构特点。如植物减数产生的子细胞全部包在胼胝体(由葡聚糖形成的透明包层)内,直到结束,子细胞才分散。以下各图是处于减数不同时期的水仙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3所示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B.图9所示细胞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图1、5、6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 D.图2、7、8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

8.(10分)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B.植物激素的转运都是极性运输 C.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D.氧气在血液中运输不需要蛋白质 二、非选择题

9.(10分)甘蔗螟虫,是糖料蔗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如防治不当,可造成每亩糖料蔗减产 10%~30%,糖分下降造成每亩产值损失 3%~5%,蔗农通常依靠大面积喷洒农药来减少甘蔗螟虫的危害,广西植保站与南宁生物防治公司合作,在全国创新示范推广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调查甘蔗螟虫虫卵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甘蔗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甘蔗田易受甘蔗螟虫侵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赤眼蜂可将卵产在甘蔗螟虫的卵内,造成甘蔗螟虫卵空壳率大幅升高,判断赤眼蜂与甘蔗螟虫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分析以虫治虫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实践中又发现,性信息素可干扰成虫的交配,也可达到防治螟虫的目的,性信息素属于______信息,体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甘蔗螟虫的意义:__________。

10.(14分)在冬季部分城市出现雾霾,这与秸秆野外焚烧有-定关系。微生物学家试图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使秸秆尽快腐烂,以增加上壤肥力并缓解环境污染。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6)微生物学家试图从富含纤维索的土壤中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应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再采用___________进行鉴定,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发酵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两种。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_________可以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继而在_________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3)最终在培养基中筛选出了如下表所示的两种纤维素分解菌,其中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菌种 细菌Ⅰ 细菌Ⅱ 菌落直径:C(mm) 6.6 4.6 透明圈直径:H(mm) 3.3 5.0 H/C 3.3 6.6 (4)若想将纤维素分解菌中的纤维素酶提取出来用于工业生产,需要先将其固定化,一般_______(适宜或不适宜)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血糖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__________,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调节;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相应细胞的活动减弱,之后会出现血糖浓度升高,使

血糖浓度升高有关的激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某科研人员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来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迪拜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该海水稻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某研究小组用海水稻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如图1、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C三组海水稻经NaC1溶液处理后,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组;图2中,丙组海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海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NaCl溶液处理后,推测海水稻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若想进一步研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海水稻叶片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可从各组选取等量叶片,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比较各组色素带的________________。

参(含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A 【答案解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后形成的子细胞,一部分继续在骨髓中分化形成B细胞,另一部分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为T细胞。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后,大部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T细胞会增殖与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抗原经过T细胞识别后呈递给B细胞,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与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图中细胞一 为B细胞,细胞二为记忆T细胞,细胞三为记忆B细胞;①过程是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过程,②过程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的过程,③过 程是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同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的过程,④过程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题目详解】

A、图中展示了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化情况,细胞的分化不会改变核基因,细胞分化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A正确;

B、①②过程经过直接接触完成了细胞间信息交流,而③过程通过分泌淋巴因子间接完成了细胞间信息交流,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一为B细胞,无记忆功能,C错误; D、④过程的没有完成遗传信息的复制,D错误。 故选A。 2、B 【答案解析】

A、灰沼狸的站岗放哨属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动物的声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A正确; 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同一种生物,而互利共生为种间关系,B错误;

C、甲乙两组实验对比,说明站岗放哨的频率和时间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C正确; 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C 【答案解析】

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论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A-T、C-G);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的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题目详解】

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DNA分子中,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G−C碱基对越多越稳定牢固,B正确;

C、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小鼠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并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答案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语句,识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的过程、条件、场所,理解并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原理和结论,平常注意积累,是解题关键。 4、D 【答案解析】 胚胎移植:

(1)概念: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 其它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受体”。(2)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②配种或人工授精;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题目详解】

A、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A错误; B、体外胚胎培养技术现在只能针对某些高等生物,B错误; C、胚胎移植中的受体需进行同期发情处理,C错误;

D、囊胚在胚胎分割时不能用酶解法,因为胚胎干细胞没有细胞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5、A 【答案解析】

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狭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转基因技术。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结构的改变,如A→a。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易位、倒位)和数目变异。 【题目详解】

果蝇的X染色体某个区段发生重复时,复眼由正常的椭圆形变成条形的“棒眼”,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故选A。 6、A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M点之前没有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M点之后,开始有酒精生成,而且酵母菌的数量快速增加,说明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项错误;N点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高于M点,说明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B项正确;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细胞代谢产物不断积累,使培养液中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C项正确;在发酵初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P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A 【答案解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图1~9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依次是减数第一次前期、减数第二次后期、减数第一次后期、减数第二次末期、减数第一次间期、减数第二次前期、减数第一次中期、减数第一次末期、减数第二次中期。 【题目详解】

A、图3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后期,该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A正确; B、图9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 C、图6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前期,C错误;

D、图7、8所示细胞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中期、减数第一次末期,D错误。

故选A。 【答案点睛】

识记减数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准确图1~9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A 【答案解析】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吞,其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题目详解】

A、一种tRNA只有一种反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对应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A正确; B、生长素的转运是极性运输,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并不是极性运输,B错误;

C、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有靶细胞有相应的受体与其进行结合,C错误; D、氧气在血液中运输需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作为载体,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样方法 生产者 甘蔗田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寄生 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化学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解析】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

2、信息传递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题目详解】

(1)调查甘蔗螟虫虫卵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甘蔗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甘蔗田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易受甘蔗螟虫侵害。

(2)赤眼蜂可将卵产在甘蔗螟虫的卵内,造成甘蔗螟虫卵空壳率大幅升高,可以判断赤眼蜂与甘蔗螟虫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以虫治虫可减少农药用量,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性信息素属于化学物质,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信息素通过影响雌雄个体的交配影响种群的繁衍,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防治甘蔗螟虫可以降低甘蔗螟虫对蔗田的伤害,提高甘蔗产量,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信息、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0、刚果红染色法 固体发酵 液体发酵 C6酶、Cx酶 葡萄糖苷酶 细菌Ⅰ 不适宜 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答案解析】

6、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范围葡萄糖。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6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能够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3、可以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统计计数。 【题目详解】

(6)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鉴别,能够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发酵方法有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种。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6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6酶、Cx酶可以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继而在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细菌Ⅰ的H(透明圈直径)/C(菌落直径)较细菌Ⅱ,故细菌Ⅰ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 (4)固定化酶不适宜采用包埋法,原因是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答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识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其专一性,掌握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一般步骤,并能够对相关实验进行修订与评价。 11、胰岛B细胞 神经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应用低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 缺少对照组 【答案解析】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题目详解】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是通过神经支配完成的反射,属于神经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有关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 (2)实验目的是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自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实验设计中注意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由于低血糖时可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为了获得较多的胰高血糖素需要用低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同时需要设置含有正常浓度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的胰岛B细胞组作为对照,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为:第一处:实验中用了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应用低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第二处:缺少对照组。 【答案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解读题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掌握和应用。

12、A 光照强度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NaCl溶液处理后,)海水稻根部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海水稻根部吸水减少,最终导致气孔开放度下降,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光合速率下降。 数量和宽度(或颜色和宽度) 【答案解析】

分析图1,在500lX光照下,经过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后,光合速率是A>B>C,说明NaCI浓度越高,光合速率越低;分析图2,经过200mmol/L NaCl处理后,100lX光照组光合速率不变,500lX光照和1000lX光照组光合速率下降至相同水平,且1000lX光照组光合速率下降程度更大。NaCl溶液主要影响细胞失水,导致细胞气孔开度下降,从而使CO2吸收量减少,据此答题。 【题目详解】

(1)图1中,NaCl溶液处理后,A、B、C三组海水稻光合速率都下降,说明此时植物细胞液浓度低于NaCl溶液浓度,三组植物细胞都失水,引起气孔开放度下降,导致CO2吸收量下降,NaCl溶液浓度越高,气孔开放度越低,CO2吸收量越低。CO2吸收量下降,与C5固定产生的C3速率降低,由于三组中光照强度相同,短时间内C3的还原速率相同,因此A、B、C三组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的大小关系是A组>B组>C组,即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最多的是A组。图2中,用200mmol/LNaCl处理后,100lX光照组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说明200mmol/LNaCl引起CO2吸收量减少后不影响光合速率,说明CO2供应量不是光合作用的因素,与甲、乙对比可知,丙的光合速率低,故该组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可能是光照强度,而不是CO2浓度。

(2)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CO2,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氢与氧气反应产生水,所以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海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3)用 NaCl 溶液处理后,海水稻光合速率发生变化,可能是NaCl溶液处理后,海水稻根部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

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植株气孔开放度下降,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光合速率下降。

(4)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后,色素带的数量代表色素的种类,色素带的宽度代表色素的含量,所以若想进一步研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海水稻叶片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可从各组选取等量叶片,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比较各组色素带的数量、宽度。 【答案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