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天津市河东区高三历史二模及答案

2016天津市河东区高三历史二模及答案

来源:九壹网
 _题_ _ _ _ _ _ _ _ __答_ _ _ _ _ 名 姓线 要 订 不 装 内级 班封 校密线 学 封 密 河东区2016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 1 至 2 页,第II卷 3 至 4 页,共1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 ②相权被分化,君权加强

③门下省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 ④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2.据史载:“„„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中对“渠”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渠”指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洪、灌溉 B.“渠”指汉朝的龙首渠,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 C.“渠”指曹魏时期的翻车,它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D.“渠”指宋朝的高转筒车,有利于丘陵山地的灌溉

3.《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批企业大王:铁路大王范·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大王摩根及汽车大王福特等,与这种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 B.大垄断企业的出现 C.美国差距悬殊 D.重工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试卷 第1页 (共4页)

5.下表为《五口通商时期中国丝茶出口情况表》,影响丝、茶出口总值变化的因素有

年份 茶(磅) 丝(包)

1843 17727750 1787 ①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②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1849 82980500 16298 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1854 109369000 54233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58 1035400 85970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7.“过去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 D.新文化运动

8.“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

9.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A.《权利法案》、1787年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10.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为此明确提出了 A.城市中心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可以断定,同质化的确正在发生,虽然它带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的区域性变化”。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A.全球化增进了各个地区的联系 B.“冷战”结束促进欧洲开始联合 C.全球化使文化呈现统一性 D.区域经济组织的大量出现

高三历史试卷 第2页 (共4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2题18分,13题20分,14题18分,共56分)

12.(18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5分)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5分)

(4)综上,谈谈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何共同作用?(2分)你能从中得出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 (2分)

13.(20分)一个国家经济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津贴、授予、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高三历史试卷 第3页 (共4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6分)

材料三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0亿元 5.78倍 48.5倍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6分)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14.(18分)国际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1500年,……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的移居到了新的。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在一体的世界。 ——《全球通史》 (1)大约1500年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使得“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这一事件对世界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美结成战时盟友。受美国影响,1942年10月英国决定就在华治外法权和有关其他问题与中国重开谈判,以求签订公平合理的新条约。但在英国提交的草案中未涉及九龙新界租借地问题。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认为,英国如开归还殖民先河,将失去大部分土地,对英帝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因而主张英国拒绝放弃,此建议获得战时内阁和丘吉尔首相的支持,英国表示将持强硬立场,甚至不惜牺牲新约。……在美国的干预下中国最终未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收回。

——陈晋文《论中英问题的交涉(1927—1945)》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未能收回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19年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主义的,而我是主义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1949到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当今的国际关系。(4分)

高三历史试卷 第4页 (共4页)

密 封 线密 封内 装 不 订 要 线 答 题 (4)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对矛盾加强对话、沟通;实

行自主的和平外交;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任答两河东区2016 年4月高三二模历史参

点得4分) 一、选择题 1.B 2.A 3.D 4.B 5.C 6.B 7.C 8.D 9.C 10.D 11.A

二、非选择题 12.(18分)

(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2分)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2分)

(2)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2分)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3分)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1分)

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4分) (4)作用: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2分)

认识:民主政治制度由“人治”到“法治”逐步完善;“民权”更多地得到法律保障。(2分) 13.(20分)

(1)西欧:鼓励扶植工商业。(1分)影响: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2分)中国:重农抑商。(1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2分)

(2)特点:计划经济为基础(2分;若答实行单一公有制或高度集中管理得1分);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严峻国际环境;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分,任答三点得3分)

(3)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加快提升)。(2分)成因: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上海浦东);加入区域性经济组织(APEC),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2分,任答两点得4分) (4)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发展方针;立足国内外形势,适时调整经济,适应时代需要(因时而变);借鉴先进经验,善于学习和创新。(2分,任答两点得2分) 14.(18分)

(1)新航路的开辟(或哥伦布发现新);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分) (2)中国的实力与英国仍有差距;国民的屈辱外交;英国拒绝交还;美国的干涉。(4分)

(3)变化:由对抗到缓和。(2分)最主要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2分)影响: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和转机);(2分)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高三历史试卷 第1页 (共4页)

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 (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