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45%)
1、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  黄帝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2、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3、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对士大夫的使用,总是半信半疑,且用且防。其表现有 ① 秦朝设置三公 ② 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③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④ 宋朝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⑤ 明朝废除丞相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法律的发展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B  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
D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5、在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中,收入分为五百麦斗、三百麦斗、二百麦斗、不及二百麦斗四个公民等级,这种按照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规定始自
A  梭伦改革    B  庇西特拉图时期    C  克利斯提尼改革    D  伯利克里时期 6、陶片放逐法的实行,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这一方法创始于 A  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7、穿越时空隧道,假如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  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B  是最高统帅
C  是国家的元首                   D  由民选产生,对议会负责
8、对于“光荣”人们常称之为: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是缘由 A  《权利法案》终结了国王权力         B  国家权力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  君主立宪最终确立
9、1787年使后的美国从邦联制发展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 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 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10、《辛丑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危害在于
A  中国税收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B  巨大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  列强的武装控制了北京等战略要地     D  清完全被列强所控制 11、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此役是指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2、第二次鸦片战争给天津带来的影响是
①  被辟为同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 ② 开始创办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 开始成为我国北方的商业贸易中心
第1页 共6页
④ 逐渐成为洋务运动的北方基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4、有人在上海局1919年5月的档案中,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学生缺课的通知。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  淞沪会战爆发,急于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学业难以维持
15、1949年5月,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A  上海后,的统治宣告结束         B  及赢得人民的拥戴 C  美国已放弃扶蒋的                 D  人民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16、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下列属于这个时期的“关键词”是
A  雅尔塔会议      B  杜鲁门主义     C  欧洲共同体     D  古巴导弹危机
17、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召开 18、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① 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 代行全国职权  ③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 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在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繁荣稳定的制度
C  “一国两制”能够解决问题    D  “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950年,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坚定奉行有好结盟
C  坚持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坚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21、下列对于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
① 都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② 都与政党政治关系密切 ③ 都是首脑,实际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④ 都受到议会的制约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22、公元263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北非的迦太基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了经济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裁决依据的是
A  罗马万民法   B  希腊习惯法    C  迦太基自然法   D  罗马公民法
第2页 共6页
23、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其历程的曲折和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2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集权转变
25、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是
A  鸿胪寺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中书省 26、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11日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蒋介石致电嘉奖是针对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27、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17—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这说明
A  民主共和思想不断深入             B  民主共和政体逐步完善 C  走向共和的历程十分艰难           D  法国政权的更迭十分频繁 28、1903年,中国《大公报》:“„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也;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  建立民主共和                       B  进行推翻清统治 C  实行君主立宪                       D  向德俄学习 29、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在 A  戊戌变法时期   B  辛亥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南京国民统治时期 30、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西周严格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B  旨在防止现象的发生 C  西周金属冶炼业发达                  D  西周各地发展不平衡
二、材料分析题
1、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把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因为,从秦朝开始建立起一套较完备的帝国。秦始皇也由此被称为“千古一帝”。
                         ---------摘编自《国史十六讲》 ⑴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何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6%)
材料二  孙中山是个思想家,更是个巨人,他汇通中西文化的目的,在于改造中国,建设中国。他说:“一精神上建设;一是实际上建设。精神上之建设,不外政治修明;实际上之建设,不外实业发达,如斯而已。”
                        ----------摘自《陈旭麓文集》
⑵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所说的“精神上之建设”和“实际上之建设”的主要表现。(6%)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强国之路该怎样选择?改革开放要不要继续下去?在关键时刻,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⑶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发表“南方谈话”的国际背景和深远影响。
第3页 共6页
(6%)
材料四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⑷  综上,谈谈你对“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的理解(4%)
32、现代化(亦作近代化)指的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其基本内涵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全球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多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利克里
(1) 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特点是什么?(4%)
从17世纪后期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在欧美先后建立。但由于各国国情差异,新之间也存在差异。阅读以下关于美国和英国政体的材料
材料二 美国:国会是立法机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首脑,拥有国家元首实权,有权组织;不对议会负责;联邦拥有司法权。
英国:议会是立法机构;国家元首由国王担任,并无实权;由议会产生,大臣包括首相,都必须是议会成员,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大法官和首相推荐,行政任命,行使司法权。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师用书 ⑵  根据材料二,比较美国和英国政治的异同点。(6%)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 佩弗《远东》
⑶  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这个“仿制品”机构的框架所体现的思想源流是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7%) 材料四  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文选》 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哪些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4%)
33、20 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60岁华诞,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探究新中国成立和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材料一  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党领导中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党86年回眸》 ⑴  上述材料将中国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结合所学知
第4页 共6页
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8%)
①日出东方-----标志:                ②力挽狂澜-----标志   ③灯塔指引-----标志:                ④拨乱反正-----标志
材料二  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⑵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同志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
第5页 共6页
一、选择题
二、材料题
31、⑴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从而建立起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水陆交通,统一和控制思想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⑵  精神上之建设: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临时约法》 实际上之建设:国民鼓励发展实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国际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影响:在重要历史关头有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这些谈话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4)英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他们身上都带有时代的特征。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