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天津市河西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23年天津市河西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来源:九壹网
2023年天津市河西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分)

《史记》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 ) 1. 图文为汉代画像砖和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A. 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 C. 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B. 历史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 D. 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2. 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

唐”,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体现在( ) ①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优化决策程序 ③地方设置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 ④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 天津市曾是近代中国租界数量最多的城市,据如表可以推知( )

天津各国租界面积统计表

国别 英租界(含美租界) 法租界 俄租界 德租界 日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数据年份(年) 1903 1900 1901 1905 18 1902 1902 1902 总面积(亩) 6100 2800 5474 4200 2150 771 1030 740 折合面积(平方公里)

A. 天津民族工业更为发达 C. 天津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 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 D. 清领土主权沦丧

4. 如图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

正确的是( )

A. 辛亥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

B. 辛亥以上海为领导中心 D. 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

5. 建党初期,中国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

共合作后,中国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党( )

A. 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 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

B. 打开了中国新局面 D. 坚持建立统一战线

6. “中国统一起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前景,令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极端分子担忧在的扩张

之前途。与1931年一样,急于在中国变得强大之前展开攻势的人,仍然是关东军中的少壮派军官。他们急于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这些军官在距北平以西十英里的卢沟桥策划了一次事变。”“中国统一起来反对外来侵略”是指( )

A.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一二•九运动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7. 上海后,奸商无视法令,进行金银投机,试图阻止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不少

商人也拒用人民币;市场上金银价格上涨,导致物价飞涨。上海市采取措施,查封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投机分子。的上述措施( ) ①稳定了货币以及金融市场 ②消灭了城市中的资产阶级 ③赢得了群众对的信任 ④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8. 19年中法建交被称为“外交核弹”。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

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中法建交后各国的连锁反应说明了( )

A. 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C.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 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出现 D. 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9. 如图体现1978-1985年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的变化情况。导致变化的主

要原因有( )

①三线建设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②城市经济改革初步展开

③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如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A 史实 16-17世纪,欧洲在“科学”中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结论 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产生 B 1870年,英国规定重要的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体现了文官政治的中立原录用 则 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C 1941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 体系 D 1958年,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济 摒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A. A

B. B

C. C

D. D

11. “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的联合邦……而

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从此完全废止。”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光荣”

德意志的统一

B. 美国战争 C. 农奴制改革 D.

12. 工业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工人们

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读懂各种布告、通知和广告,能够签名、写信或者是阅读一些机械的操作说明。这表明( )

A. 工业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 C. 工人文化水平影响工业化进程

B. 英国国内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D. 知识的积累触发了工业

13. 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38% 34% 27% 36% 43% 37% 34% 37% 36% 31% 36% 43%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A. 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C. 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B.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 D. 中收人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14. 古希腊雅典为了追求艺术的崇高理想,常常放弃一些细节的精准,以达到美化效果;罗

马则不放弃任何细节,人物雕像皱纹、眉骨、嘴角、眼袋,这是罗马人认为构成一件肖像真实性不可或缺的部分。古希腊雕塑风格的优雅、崇高和古罗马雕塑的务实求真的风格迥然不同,这主要源于( )

A. 二者的地理条件迥异 C. 二者的政治差异

B. 二者的艺术源头不同 D. 二者的国情不尽相同

15.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了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

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要引起全面军事冲突。同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长篇报告”,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由此可见,美苏两国( )

A. 出现了严重战略误判 C. 加速了对抗全面升级

B. 争霸形势的骤然紧张 D. 缺乏合作的基本诚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二程提出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但是,这只是这个命题的一部分内容,

而不是全部内容。“天理”代表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这一命题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地发展私欲。我们今天研究宋明理学有什么现代价值呢?第一,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第二,“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辨性。……随着理学、心学走上末流,理学内容发生分化,一部分坚持“务实”学风的儒者,批评理学末流走向空疏、脱离实际的偏弊,重建了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建设新的价值观、道德观都有积极意义。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三:理学是以伦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无疑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充分自觉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二是理学家所推崇的“孔颜乐处”,这是一种圣者与万物合一的真善美境界。三是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即天下百姓都是我的手足同胞,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亲密友朋。这种放眼宇宙的博大胸怀,锻造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所谓的“浩然正气”。张载声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抱负和人格力量,这与理学倡导的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崇高与伟大是密不可分的。

——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 指出材料一中对“天理”的认识具体是指哪三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的?

(3) 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评价理学的价值与问题”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50—300字)

17. 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英国首先实行金本位制,而后欧美各国实行。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实行以金币流通为主的货币制度。不仅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也保证了各国物价水19世纪 平的相对稳定。但是,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再加上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各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 44个国家的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国际协调;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国际货币。这一金融体系存在两难处境,要满1944年 足世界经济增长需要,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长,这是以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为代价的,从而导致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动摇人们对美元价值的信心,这一内在矛盾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世界外汇市场再度爆发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崩溃;国际间于1976年1月1973年在牙买加签署协议,形成牙买加体系。该体系实行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1978年 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储备货币多样化,形成以美元为首的多种储备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样化,确认浮动汇率制的地位。 ——上述三则材料均引自石晶莹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由来已久,大体有两类主张:一是主张将旧体系“推倒重来”的激进主张,即立即彻底推倒目前一主多元格局,重构国际货币体系;二是主张“渐进式”改革。主张“渐进式”改革者可分两类:一是美国虽口头上要求改革,2008年 但仍力图保持“美元”的主导地位;二是多数真想进行“改革”,“欧元”力图打破美元的独霸地位;英镑、日元也想保持甚至扩大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而且俄罗斯的卢布、印度的卢比、中国的人民币也在加速国际化进程。 ——黄范章《对当今国际宏观经济合作与世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两个阶段,概述其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18. 2020年5月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国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一是罗马式民法典体系,其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典》接受,将民法典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三编。二是德国式民法典体系,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但在

《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这种重财轻人的特色使关于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法大大退缩于财产法之后。 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强化对名誉、肖像、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已经成为民事立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从民法典编纂开始,就确立了“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成编、侵权责任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一方面,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这一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回应了时代之问。

——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

(1) 依据材料,简析中国民法典与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 (2)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的记载有接近之处,说明实物和文献能够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D项正确;AC项说法过于绝对夸张,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实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这些赋税制度调整适应了社会的发展,①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优化了决策程序,②正确,A项正确。 元朝地方设置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属于对外,不属于内政,③④不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包含③或④,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唐朝加强集权的措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呈现的时间“18年”“1905年”等信息,可知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天津的各国租界数量不断增多,由此得出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逐渐沉沦,民族危机深重,B项正确;

天津各国租界反映的是列强对华侵略,并不是体现民族工业发达或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干中四幅漫画可知在武昌爆发之际报馆的忙碌体现出新闻媒体对武昌的关注,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并未体现民众对于辛亥的态度,且根据所学辛亥并非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仅涉及上海报馆,不能说明上海是辛亥的领导中心,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是武昌,并非北伐战争,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武昌,需要结合武昌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武昌,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得出,不同时期的口号不一样,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说明在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C项正确; 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

B项应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排除B项; 当时统一战线已经瓦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急于对华北地区侵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C项正确; 华北事变的时间是1935年,早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A项; 一二•九运动的时间早于伪满洲国成立,排除B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晚于日本全面侵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奸商无视法令,进行金银投机,试图阻止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不少商人也拒用人民币;市场上金银价格上涨,导致物价飞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上述问题,党和采取有利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货币和金融市场,①正确,使赢得了群众的信任,③正确,C项正确;

消灭了城市中的资产阶级说法错误,②错误,排除A项;

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④错误,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需要结合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来解答。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可见中法建设后,各国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表了不同的态度,可见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越来越多,世界朝着多极格局趋势发展,B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各国对中法建交的态度,并非中国综合国力如何,排除A项; “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

材料所述并不能推出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极化趋势加强,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年开始三线建设,且三线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国家作出的战略调整,材料所述与三线建设无关,①错误,A项含有①,故A项错误;

年开始三线建设,且三线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国家作出的战略调整,材料所述与三线建设无关,

①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①④错误,故B项错误;

年城市经济改革初步展开,调动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的增长,②正确;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的增长,③正确。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

D项含有④,故D项错误。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依据“16—17 世纪,欧洲在‘科学’中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可知,反映的是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其重视理性化思维方式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条件,A项正确;

依据“1870年,英国规定重要的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反映的是英国文官制度的录取方式,不能体现文官政治的中立原则,排除B项;

依据“1941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可知,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打击了意大利的侵略,取得了国家,只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而且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

根据“1958年,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农业措施,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因此“摒弃”的说法错误,排除 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成了联合邦,可知是美国,B项正确; 材料为英国的殖民地,不是英国本土,排除A项;

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C项; 德意志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战争,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美国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C

【解析】根据“工业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工人们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读懂各种布告、通知和广告,能够签名、写信或者是阅读一些机械的操作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后,工业资产阶级认为,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人会更好的操作机械以及完成其他工作,反映出工人文化水平影响工业化进程,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水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缓和,排除B项; 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要求学生结合工业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高中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不是反映世界工业总量的发展。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工业比重不断下降,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将制造业转移第三世界国家,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产业升级。

C.材料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最终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差距不大。不是材料主要要反映的。

D.中收人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第三产业兴起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第三次科技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作用:①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③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14.【答案】D

【解析】古希腊雕塑等艺术强调展示理想的崇高和优雅,不重视细节的精准,罗马艺术则注重细节,特别强调务实求真,两者艺术风格的不同主要源于二国的政治、宗教、地理等国情不尽相同,影响了对美的理解和表达,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别不大,并非导致其艺术风格迥异的关键因素,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部分艺术源于希腊,艺术源头不同并非影响二者艺术风格的最主要因素,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政治差异并非决定其艺术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需要结合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的判断基本符合当时两国实情。 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形势紧张。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对抗,没有达到全面升级。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要引起全面军事冲突”“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由合作走向对抗,两国缺乏合作的基本诚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要引起全面军事冲突”“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6.【答案】【小题1】(1)天理:依据材料“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得出层次一是世界

的本体,依据材料“万物、万事之‘理’”,得出层次二是万事之事理和万物之文理,依据材料“再一个是伦理道德”,得出层次三是人伦之伦理,这是二程理学的核心和出发点。 背景: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两宋时期吸取唐朝后期以及五代时期的教训,加强君主集权;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两宋政权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对峙,促进了民族交融;从两宋的经济繁荣分析,得出两宋的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发达;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角度分析,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从强化伦理秩序的角度分析,得出佛教、道教冲击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认识:依据材料“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地发展私欲”,得出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依据材料“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得出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3)从理学的益处和缺点分析,得出理学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存在封建糟粕。 理学的价值: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分析,得出理学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依据材料“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辨性”,得出其具有明显的思辨性;依据材料“这种放眼宇宙的博大胸怀,锻造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出它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促进人们自觉修为,达到高度的道德水平,锻造了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当时乃至后世的民族精神;依据材料“经世致用”,得出理学发展的后期,一部分理学家分化出来,提倡“经世致用”。 问题:依据材料“批评理学末流走向空疏、脱离实际的偏弊”,得出理学发展的后期空谈义理,脱离实际;从理学的目的分析,得出理学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需要恪守礼制的顺民,因此,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理学乃至儒学遭到彻底批判,这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时代需求。

最后总结,得出我们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去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

(1)天理:层次一是世界的本体,层次二是万事之事理和万物之文理,层次三是人伦之伦理,这是二程理学的核心和出发点。

背景:两宋时期吸取唐朝后期以及五代时期的教训,加强君主集权;两宋政权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对峙,促进了民族交融;两宋的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佛教、道教冲击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认识: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3)理学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存在封建糟粕。

理学的价值:理学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其具有明显的思辨性;它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促进人们自觉修为,达到高度的道德水平,锻造了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当时乃至后世的民族精神;理学发展的后期,一部分理学家分化出来,提倡“经世致用”。

问题:理学发展的后期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理学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需要恪守礼制的顺民,因此,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理学乃至儒学遭到彻底批判,这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时代需求。

我们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去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第一问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结合宋明理学的内容来解答;第三问结合说明理学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第一阶段:

背景:从工业的条件分析,得出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通过早期资产阶级和晚期资产阶级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创造有利条件;从两次工业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作用分析,得出19世纪发生了两次工业,欧美各国完成工业化,英法和德美相继崛起,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稳定的世界货币体系支持,因而出现金本位制;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分析,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

特点:依据材料“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实行以金币流通为主的货币制度”,得出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货币;依据材料“不仅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也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得出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第二阶段:

背景:从黄金产量角度分析,得出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是金本位制潜在的隐患;依据材料“再加上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各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权的矛盾加剧;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各国放弃金本位制;从二战的影响分析,得出二战大大削弱英法实力,美国崛起;国际社会吸取两次世界大战教训,改革世界货币体系。 特点:依据材料“44个国家的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得出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依据材料“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得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与黄金挂钩;依据材料“这一金融体系存在两难处境,要满足世界经济增长需要,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长,这是以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为代价的,从而导致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动摇人们对美元价值的信心”,得出新体系存在内在矛盾。 故答案为: 第一阶段:

背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通过早期资产阶级和晚期资产阶级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创造有利条件;19世纪发生了两次工业,欧美各国完成工业化,英法和德美相继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稳定的世界货币体系支持,因而出现金本位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

特点: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第二阶段:

背景: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是金本位制潜在的隐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权的矛盾加剧;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各国放弃金本位制;二战大大削弱英法实力,美国崛起;国际社会吸取两次世界大

战教训,改革世界货币体系。

特点: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与黄金挂钩;新体系存在内在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货币体系,需要结合世界货币体系变化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货币体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异:体例不同,法德民法典分别是三、五编制,中国民法典是七编制,将

人格权、侵权责任成编;编撰时代不同,前者编纂于近代,后者编纂于21世纪;性质不同,前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民法典,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法典;特点不同,前者是“重财轻人”,后者是以人为本。(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2】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支撑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政治,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中国民法典与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中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