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单元 总课时数:6 备课时间:3、1
课题 燃烧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知道物体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会发光、发热,产生烟尘;了解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向学生进行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的安全教育。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会发光、发热,产生烟尘;了解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掌握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的一些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实验、探究、讲解 教学准备 砖块、木条、纸、酒精灯等 授课时课时安排 1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3、22 一、导入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体怎样才能燃烧起来呢?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探究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1、播放物体燃烧的课件。 2、分组讨论。 3、交流总结:物体燃烧时,有热量释放,使物体的周边环境温度升高,所以我们靠近炉火会感觉到热。 一般燃烧物体在燃烧时都将释放出燃烧气体及烟尘。 火焰是物质着火产生的灼热发光的气体部分,也是物质的全燃部分。这时,物质燃烧反应的放热提高了温度,并引起燃烧物质放出各种波长的光,所以发光是燃烧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1、分组实验: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住砖块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将纸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将木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 2、汇报实验结果 3、交流总结:砖块不能被点燃,是因为它不属于可燃物;纸条很快被点燃,是因为它的燃点较低;木条不能马上被点燃,是因为它的燃点较高。实验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活动三:探究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的方法 用于煮饭和烧菜的锅要放好;不要在煮饭时在厨房玩耍;打开烤箱时要格外谨慎;当端一些烫的东西时一定要小心,防止烫伤。 被烧伤、烫伤后应迅速将受伤部位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应急处理后应尽快到附近的医院治疗。 三、拓展活动 检查家中是否存在火灾隐患,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课堂检测与反馈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 氧气 达到可燃物的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