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内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2023内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来源:九壹网
2023内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踢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王之伐越,何也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翻译下列语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 。

(4)【甲】、【乙】两文都以 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

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1)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神弗福也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 ④元帝异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哪种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选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问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对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 , 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

币:丰厚的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 ②时时而间进________ ③自子之居即墨也________ ④封之万家________

(2)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4)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5)从【甲】、【乙】两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举措有关?请概括作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增其旧制 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春和景明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阐明“古仁人之心”地内涵,最后点明中心: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写岳阳楼的景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D.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阅读(甲)(乙)两则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请诸葛亮《出师表》)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 , 既已狼噬梁、岐④ , 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 , 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释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_ ②性行淑均 ________ ③郗超与谢玄不善 ________ ④既已狼梁、岐 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オ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甲)段中,诸葛亮认为,信任将军向宠,其结果将会是“________”;(乙)段中,郗超认为,遣玄北讨,其结果将会是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由此可见,诸葛亮和部超都是知人善任的人。“不以爱憎匿善”这句话还能体现郗超是一个________的人。 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 , 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的确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C.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D.皆朝于齐 朝:朝见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从语段(一)和语段(二)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概括作答。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乃入见________

②小惠未徧 , 民弗从也________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9.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神弗福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以乘城,妇身自爨以享众。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大笑。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侃遽登城。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余幼时/即嗜学 B. 两狼之并驱/如故 C. 侃/为项城令 D. 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B. 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 C. 李侃号召和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 D. 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文烧火做饭,犒赏官兵。 (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坟墓存焉 焉: 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 义:

③人谁肯固 固: ④侃遽登城 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 ②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元。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关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问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①。公孙闬②谓邹忌日:“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③;战而不死,曲桡④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⑥ , 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说:通“悦”,感情和睦。②闬:读hàn。③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④曲桡(náo):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白银为一金。⑥大事:这里指造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人恒过 , 然后能改 C.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虽欲言,无可进者 是进亦忧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结合甲文的内容,分析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甲、乙两文中齐王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请根据具体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5)邹忌劝齐王与公孙阐鼓动邹忌的劝说方式有何不同?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①存焉,献公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赂虞君②以宝玉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荀息③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故守不待渠④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成拔⑤ , 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略有增删)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②虞君:虞国国君。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④渠:壕沟。⑤攻不待冲降而成拔: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冲降,古时兵车。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食不甘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越疆而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 故守不待渠而固 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 D. 得贤之与失贤也 贤哉,回也 (2)下面各句中的“以”与“晋赂虞君以宝玉骏马”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 徐以杓酌油沥之 C. 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D. 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

(4)文段中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形象鲜明。请简要说说下面两个人物的特点。 ①虞君: 。 ②宫之奇: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回答问题。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维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于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解释划线词语。

①秦王不说 ②故不错意也 ③以大易小 ④受地于先王 (2)翻译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请你对第①段中安陵君的回答作简要赏析。

(4)第②段秦王接见唐雎的讲话有几重意思?他讲话运用了哪些手段?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B. 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C. 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D. 计日可待 千方百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选段最后一句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① ;

② 。(用原文回答)

(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15.阅读《出师表》第一,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慧眼识珠,找出划线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 )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使内外异法”中,“内”指 1 , “外”指 2 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 3 和 4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 (1)B (2)B

(3)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4)A

2.D

解析: (1)D

(2)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设喻(类比、比喻)

(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3. (1)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

(2)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4. (1)偏爱;间或,偶然;主管,主政;封赏,赏赐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②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称赞你啊! (4)生活琐事;自己的受蒙蔽

(5)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5.A

解析: (1)规模;同“嘱”,嘱托;日光

(2)①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A

6. (1)刑:罚;均:公正,公平;善:友好;狼:像狼一样

(2)①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②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其必能立勋;以国家利益为重,宽容大度,爱才惜才

7.C

解析: (1)C

(2)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进言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8. (1)于是、就;通“遍”遍及、普遍;虚报;赐福、保佑

(2)①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②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9.D

解析: (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2)(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3)D

(4)我赞赏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

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0.A

解析: (1)A (2)D

(3)在这里;坚持正义;坚守;立即,急忙

(4)①(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②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

11.A

解析: (1)A

(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3)①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忠臣;②齐威王能够接受邹忌的劝谏和采纳群臣的意见。

(4)甲文中的齐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齐王则偏听偏信,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蒙蔽而逼走了大将田忌。 (5)①邹忌劝齐王是下级劝谏上级,循序渐进;公孙闬和邹忌同为人臣,直截了当。②邹忌以自身事迹为例,以个人推及国家,劝说齐王纳谏;公孙闬以邹忌的利益为主,假设不同的情况,鼓动邹忌劝说齐王派田忌攻魏。

12.B

解析: (1)B (2)B

(3)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 (4)刚愎自用,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贤能 13. (1)通“悦”,高兴;错,通“措”,置,放;用;从 (2)①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 ②而安陵君违抗我,岂不是小看我吗?

(3)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先假意肯定了秦王的作法,然后以合理、合情的理由婉拒,绵中带刚。

(4)两重意思:一是斥责安陵君,归过于安陵君;二是向唐睢、炫耀武力,表明秦王意志坚决。采用威逼的手段向唐睢、安陵君施压;但又假意示好,归过于人。

14.B

解析: (1)B

(2)①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②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3)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4)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15.A

解析: (1)A

(2)宫内;朝廷;宫中;府中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