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把握新课标新要求,立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构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思维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导其确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教学内容 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3的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第二课,继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授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本课一共两个子目,分别是“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第一子目更多的强调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始与发展;第二子目意在说明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体现在茶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钟表文化三个方面。 教材分析 在我们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选择性必修3主要讲授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的相关知识,本课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性文化交流。本课内容上承古代商贸与交流,叙述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至20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交流,贯穿世界近现代史,对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教材容量大,本课知识涉及近代以来的贸易和文化,内涵量较大;形势灵活,知识看似零散,就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对高中历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和自主、交流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本课内容的学习。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一定的前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难度。茶叶、服饰、钟表的文化交流,应作较详细的讨论学习,挖掘出商品交流背后的文化价值。 另外,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水平有所不同,应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既突出学生个性成长又能做到面向全体。教师应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贴近生活的常识性知识,更加便于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逻辑体系构建,梳理经济全球化进程及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贸易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商品在贸易过程中起到的文化交流功能。 4.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运用时空定位,认识在近代以来的时空背景下世界贸易对文化交流的促进。 5.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交流,认识到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培养学生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
1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球贸易网形成、国际文化的交流 难点:商品交流背后的文化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手段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通过古代计时工具到近现代计时工具的变化和欧洲机械钟表传入的材料,引出流通路线——新航路开辟。 学生活动    学生从图片中了解古代相关计时工具,并阅读欧洲机械时钟传入中国的方式与路线。         授课: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请学生结合材料并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并注意地图的使用)           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此部分相关内容。
教学目的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观察图片和材料分析,培养能力。                对本课进行初步了解,注重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并引导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联系。  材料,简要说明,学生获取有效信息  2
2.请学生阅读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  工业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材料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  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材料说明了什么? 3.根据表格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分析理解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解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摘自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料,概括合理。 阅读表格,通过表格结合所学    4. 合作探究。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史实出发得出结论。       5.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整理。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
锻炼学生历史知识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并掌握史料实证这一核心方法。     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有整体把握         3
知识,解决问题。     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1.合作探究: 根据教材介绍,亦可结合现实生活, 请同学们举例说说商品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  2.对学生的举例进行阐释,并展示书中以及实际涉及到的商品贸易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内涵。 茶文化、瓷器文化、服饰文化、钟表文化 相关讨论包括: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合作学习,根据图片和材从而体会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能以唯物史观进行辩证评价。                             4
料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清朝时,宫廷按照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论,在中、西、南、北、东相应设置了五个镇物来镇妖辟邪,其中京城所属的西方镇物就是一座大钟。十八世纪中期,江南一带殷实人家流行在中堂条几摆放一座钟,东侧摆放瓷瓶,两侧摆放指针的运转走字寓意人生行运,钟摆的节奏与停顿,昭示了时间与生命的平衡。    ——温昕 刘玮《中国钟表发展及传统钟表文化内涵探析》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一面镜子,寓意“终生平安”。钟表自身也被寄予了吉祥的内涵,   引申出中国建国以来的钟表品牌,以及辽宁丹东本土的孔雀钟表。                       通过相关内 梳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升华家国情感。        回顾知识点,整体把握本课内容。        认真完成相  巩固部分知识点。  三、历史与现实 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地区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如 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文化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 容学习,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五、巩固练习 1.(2018海南高考)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河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2.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镑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开始 作业安排
关内容。  5
回顾知识点;完成练习册习题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6---20世纪  茶、服饰、钟表 20世纪以来   机遇与挑战 教学反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