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案例分析
《珍珠鸟》教学案例分析
《珍珠鸟》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于1984年创作的⼀篇散⽂。此⽂描绘了在⼀丛绿意盎然、充满⽣⽓的吊篮⾥的⼀只鸟笼⾥,⼀只红嘴⼩精灵在快乐地飞来飞去的图景,谱写了⼀曲⼈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信赖也是⼈类社会⽣活的准则这⼀寓意。此⽂语⾔轻柔婉约,却也波澜跌宕,其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有⽂采。
本课学习⽬标则定为:1、理解课⽂内容,背诵最后四个⾃然段。2、感受⼈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爱鸟护鸟的意识。教学过程
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美好境界,领悟⼈与⾃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优秀⽂学作品是⼈类精神⽣活的宝贵结晶。⽂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教学条件下的⽂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四年级的学⽣已经具备⼀定的鉴赏能⼒。因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的⾃我鉴赏为起点,由浅⼊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学⽣通过⼩组交流讨论充分感受⼈与动物相处的美好境界。【案例实录】⼀、交流感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珍珠鸟》1、师友交流预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珍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胆⼩、怕⼈ 、样⼦可爱
师友交流,汇报,朗读,读出外形的可爱。⼩⽼师评价。
3、我们了解了可爱的外形,还知道它是⼀种怕⼈的鸟,然⽽正是这种怕⼈的鸟竟然有⼀天胆⼦⼤了,出⽰⼈鸟相依的画⾯,作者在⽂章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声呼唤: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板书:信赖 ⼆、研读共品:(⼀)鸟对⼈的信赖:
学习活动⼀:朗读课⽂第四⾃然段,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1)⽤“”画出表⽰时间顺序的词,在表⽰动作的词语下⾯加“.”。(2)⼩组交流找到的词语,谈谈⾃⼰的感受,练习读⼀读相关语句。 温馨提⽰:关注相关句⼦中的关键词语。
(3)认真倾听组内同学的发⾔,并做适当的补充评价。出⽰第四⾃然。
⽣1:起先,这⼩家伙只在笼⼦四周活动,只在笼⼦四周活动,说明珍珠鸟胆⼦⼩。但是“我”没有去惊吓它,所以它随后才会⼀会⼉落在柜顶上,⼀会⼉神⽓⼗⾜地站在书架上,⼀会⼉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指名朗读、齐读。
⽣2:渐渐它胆⼦⼤了,竟然落到了我的⼩桌上。“竟然”⼀词说明“我”没想到,出乎“我”的意料。也说明⼩珍珠鸟的胆⼦更⼤了些。此时,⼩珍珠鸟对我完全放⼼了吗?它怎么表现的呢?
⽣3:⼩珍珠鸟还是有戒备⼼的,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如果你就是这只⼩珍珠鸟,这时你会想什么?后来怎么样了呢?
⽣4:后来,它完全放⼼了,索性⽤那⼩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抚⼀抚它细腻的绒⽑,它也不怕,反⽽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指。⼩珍珠鸟完全放⼼了,主动亲近我,越来越信赖我。⾃由练习朗读,⼩组分⼯读,全班齐读。
(⼆)、⼈对鸟的关爱
如此胆⼩的珍珠鸟,还只是⼀只雏⼉,为什么会对“我”这么信赖呢?因为我对珍珠鸟⼗分关爱与呵护。活动⼆:快速浏览全⽂,思考:“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画出相关词句,⼩组成员之间交流。
⽣1:真好!朋友送我⼀对珍珠鸟。我把这对鸟⼉放在⼀个⽤⽵条编成的笼⼦⾥。笼⼦⾥还有⼀卷⼲草,那是⼩鸟舒适⽽⼜温暖的巢。(“真好”说明我得到珍珠鸟⾮常⾼兴、喜悦,我给⼩鸟准备了舒适⽽温暖的巢,反应了我的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除了给珍珠鸟准备了舒适温暖的鸟巢,我还做了什么呢?
⽣2:我把它挂在窗前。⼀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样安全。(我把鸟笼挂在窗前的⼀盆吊兰下⾯,让珍珠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也说明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齐读1、2⾃然段,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我对第四⾃然段有所感悟。⼀开始当这⼩家伙在屋⾥飞来飞去的时候,或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的时候,如果“我”就学着鸟叫逗着它玩⼉,⼩家伙可能就不会从笼中飞出来了。当它蹦到“我”杯⼦上喝茶的时候,如果“我”不⼩⼼动了⼀下⼿臂,它可能就会被吓⾛。当⼩家伙啄“我”的⼿指时,如果“我”也仅仅是轻轻的抚⼀抚他那细腻的绒⽑。
很好!如果“我”也仅仅是轻轻的抚⼀抚他那细腻的绒⽑,⽽是抓在⼿中玩耍它的⼩红嘴、⼩红脚,⼩家伙还会⼀步步亲近“我”吗?(⽣:不会!)是呀!只要“我”⼀点点不经意的举动,或者仅仅是好奇的眼神都可能会惊吓了这⼩家伙。因此,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感受到在这⼩家伙淘⽓与可爱的背后,是“我”⽆声的关爱和精⼼的呵护!让我们再⼀起来读⼀读这个⼩节吧。
爱是⼩⼼地呵护,细⼼的照顾,只有爱,才能换来彼此之间的信赖。就这样他们像朋友⼀样互相陪伴着……(出⽰第五段)三、巩固拓展:1、教师引读
⽩天,它这样淘⽓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到笼⼦边,扭动滚圆的⾝⼦,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终于有⼀天……指名读第六节。
⽼师⼀直都⾮常喜欢这段⽂字,总觉得作家在此为我们描绘了⼀幅⾄真⾄纯的画⾯,让⼈怦然⼼动,⽼师⼀直想为这幅画取题⽬,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今天,我请⼤家充分发挥⾃⼰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组讨论:⽤你看到、感受到的,给课⽂插图起个名字。
⽣:温馨。⼈与动物互爱着,和谐的像绿树红花,⼈应该亲近⾃然,更应关爱⾃然中的花鸟⾍鱼,⼈与⾃然和谐地融合在⼀起,让⼈感觉⼗分温馨。
⽣:信赖的基础正是作者对⼩鸟那份难能可贵的爱。
⽣:“我”亲近⼩鸟,关爱⼩鸟,给⼩鸟以爱⼼,⼩鸟才让单调枯燥的书斋⽣活变得灵动⽣⽓,也给“我”平淡的⽣活增添了不少欢愉和“情趣”。⽣:这是⼀幅⽆声的画⾯,但浓浓爱意流泻其间,不需要过多的语⾔只需⽤⼼静静感悟,可以说是:此时⽆声胜有声。
⽣:因为鸟⼉对⼈充满信任时,⼈与鸟产⽣了共鸣,是瞬间也是作者⼼中的永恒,因为幸福之情油然⽽⽣,其实⼈与鸟可以这样,⼈与⼈更应如此。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海更浩瀚的是天空,⽐天空更浩瀚的是⼈的⼼灵,⽽只有⼼灵的浩瀚才能换来⼈⽣中最美好的境界。⽣:⼀只肩膀的温暖能改变鸟⼉怕⼈的天性,显然这种温暖它渗透了鸟⼉的内⼼世界,只要⼈们能给动物们⼀只肩膀的温暖,那世上就没有怕⼈鸟了。
⽼师今天真得很有收获,听到这么多富有创意的题⽬。此情此景感⼈⾄深,这⼩家伙睡得这么⾹甜,那它的梦⼀定也很美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你们的朗读领着我⾛进这美好的境界,好吗?
正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宽容、关爱,才赢得了⼩珍珠鸟对我的信任,它才会在我的肩膀上熟睡,沉浸在这美好情境中的“我”不由⾃主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能变成陈述句吗?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友好相处)只要我们⼈⼈⼼中充满爱,这种美好的境界就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个⾓落
2、在本⽂中,冯骥才描绘了⼀幅⼈与“⼩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画⾯,接下来请⼤家欣赏⼀组图⽚,看⼀看⼈类与其他动物,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真情。出⽰图⽚。
学习了这篇课⽂,欣赏了这些图⽚,你⼀定对“信赖”这个词有很深的感受。活动三:仿照“信赖,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写出⼀句话。
⼩组交流。要求:把句⼦说通顺。
仿句练习:信赖,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赖,能够使世界多⼀份和平。⽣:信赖,能够使⼼灵多⼀抹阳光。⽣:信赖,能够架起彼此理解的桥梁。⽣:信赖,能够使世界多⼀份温柔的⾊彩。⽣:信赖,能够使⽣活增添⼀份情趣。⽣:信赖,能够使我们⼼灵相通,真情相融。
⽣:信赖,能够让⾃然界⽣机勃勃,让⽣活五彩缤纷。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出⽰:⼀天,我漫步在森林中,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只受伤的⼩⽩兔。我轻轻地⾛了过去。
提⽰:这只⼩⽩兔见到我会有什么反应,结果会怎样?展开想象。仿照课⽂第四⾃然段的写法,可以⽤上“起先----随后----渐渐地-----先---然后---后来”等反映过程的词语。【案例分析】
⾸先,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这样才能使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珍珠鸟》这堂课中学⽣按⾃⼰喜欢的⽅式品读⽂章,⽤⾃⼰的语⾔来表达学习收获。学⽣学习兴趣油然⽽⽣,没有抵触⼼理,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式的形成,促进学⽣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其次,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阅读是学⽣的个性化⾏为,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珍珠鸟》时,学⽣通过朗读,认识了⼤⾃然的朋友;通过⾃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珍珠鸟的尊重、热爱。我没有⽤统⼀的标准去统⼀学⽣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花的闪现。再次,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在品读,研读《珍珠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尚的品质,慢慢地他们可以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对“信赖的理解”这⼀环节中,学⽣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珍珠鸟》通过⼈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展⽰了⼈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本次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积极地参与,⿎励学⽣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成为学习的主⼈,学会爱护⽣命,善待动物,使同学们在这次学习中接受了⼀次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