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来源:九壹网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一、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之洞的生平及政治思想

〔二〕之洞的教育思想

〔大学2002研;华中科技大2003研;XX师大2006研〕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劝学篇?分外两篇,篇务本,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务通,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之洞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的根底。

幻灯片3

中学为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所谓“中学〞, 之洞认为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这些学问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和根底,应当放在首位。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通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

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益而无害〞 〔之洞:?劝学篇·篇。循序第七?〕。

所谓“西学〞, 之洞将其归纳为“西政〞、“西艺〞和西史等方面,其具体容是:“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中体西用〞思想就是在坚持封建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

 评价:

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调和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文化观、教育观,

 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政治上的反动性显而

 易见。但其翻开了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变为现

 实,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

 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 2、使教育领域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 3、极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

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4、中体西用思想固守中学为体,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开展进程。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之洞认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 〔之洞,坤一:?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引自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1961年版〔上册〕第59页〕。他考察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也得出结论:“西国之强,强以学校〞。

3、改书院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科举

光绪二十四年〔18年〕上书清廷,提出改经心、两湖书院为学堂。书院改为学堂后,除经史外,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涉及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博物学、算学、格致、制造等门类。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这是他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大奉献。

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之洞也功不可没。之洞也认识到:“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学堂虽好,然“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幸运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学堂不兴,“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 〔引自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1961年版,〔上册〕第60-63页〕。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的生平及哲学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幼聪颖好读书,17岁中秀才,18—20岁曾在家乡做过塾师,其间博览群书,并开场接触西方文化。后连中举人、进士。12年,以新科进士身份,参加朝考,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4年授职翰林院编修。1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对清深感失望,遂辞官回归故里从事教育。1901年蔡元培到,应聘为南洋公学之特班总教习,宣传革新,提倡,鼓励学生自由读书。1902年4月,与章太炎等在发起组织了中国教育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参加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07年,蔡元培赴德,先在柏林学习德语,次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研究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科。1911年辛亥爆发,蔡元培应国电召回国。1912年1月,中华成立,蔡元培被委任为临时的教育总长。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辞去了教育总长职务,并于同年9月赴德留学,1913年9月,又前往法国从事学术研究,考察法国教育。1915年6月,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在法国创办勤工俭学会。1916年底,蔡元培回国,于次年1月出任大学校长。1927年国民成立,蔡元培担任了国民委员及常务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国民大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代理司法、监察院院长等职务。1928年8月,辞去其他各职,专任研究院院长,直至逝世。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健全之人格〞

蔡元培在元年,就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教育应以养成健全之人格为目标。为了实现对国民进展完全人格的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开展,他提出了五育并举〔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他对上述五育作了详尽的论述

2、“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那么

元年7月,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开会词中指出,“封建旧教育以成人之自存成见强加于儿童,不顾儿童自身的特点,阻碍儿童个性的自由开展;之新教育,那么立于儿童之地位,按照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使儿童自然地自由地开展.

七年〔1918年〕,他又作了?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演说,指出:教育要深知“儿童心身兴旺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进而提出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

在担任北大校长时,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因此,提出了对于学说,将“循思想自由原那么,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由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开展.

4、教育的主

早在1922年,他就提倡“教育〞,主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使教育

保有的资格,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教会的影响。他认为,假设把教育权交给政党,在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假设把教育权交给教会,是保守的,教义和规定会科学的开展。因此,他主教育应超然于党派和教会之外。

作为伟大的主义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异常丰富,以上所谈的四点,并不能涵盖其全部。例如,他对平民教育的重视和提倡,对读书做官发财的封建旧习的批判,以及成立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以治校的思想等等,同样都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闪光点。总之,蔡元培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不但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的开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行知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行知〔11-1946年〕,1906年入耶稣教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读书,在这里,行知承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1908年进入“广济医学堂〞,半年后,因不满学校歧视不信教的学生而愤然退学。1910年,行知考入金陵大学文学系。由于信奉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知行。1914年秋,他赴美留学,开场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此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和孟禄,研究教育,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17年秋,他在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后,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回国。

回国后,行知应高等师学校之聘,担任教育学教员,后为教授。次年又担任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1921年9月,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他继续担任教育科主任。同年冬,中华教育改良社成立,行知担任了该社的主任干事,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

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地提倡和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他在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实验乡村师学校,后改名晓庄师学校。1930年4月12日,反动下令查封晓庄师学校,行知也受到通缉而被迫逃亡日本。1931年春,行知回到国,在发起“科学下嫁〞运动。 1932年,行知在创办了“山海工学团〞。他认为“工学团〞是中华民族的救命圈,主“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1933年9月,行知在发起组织“中华普及教育促成会〞,并在1934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半月刊,阐述其生活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的主。

1938年夏,行知回到国,10月到,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二次会议。同年12月,“生活教育社〞在正式成立。1939年7月,他又在创办了蜚声中外的育才学校,育才学校培养了大批战士和专业人才。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行知又适时提倡“教育〞运动,批评推行封建法西斯教育,提出“的、科学的、群众的、创造的〞四大教育方针。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而与世长辞,年仅55岁。

〔二〕行知的教育思想

1、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

普及民众教育,是行知一生中都在孜孜以求的理想。早在1914年求学期间,行知就在其毕业论文?精义?中,强调指出,“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就是要给程度实有缺乏的众庶,“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国家之主人翁之资格焉〞。在?平民教育概论?中,他认为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在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的东西,能够为我们今天普及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一、他非常关注女子教育和老人教育问题,并想出了用“小先生制〞的方法来解决。

其二、行知非常重视向劳动人民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其三、行知非常重视教育时机的均等。

此外,行知将普及教育与控制人口增长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有意义的。

2、关于师教育改造的思想

其一、关于师教育改造必要性的认识。师教育在行知的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师教育实乃“国家所托命〞,它“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 他说“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着有生活力的师学校训练的〞 。

其二、关于师教育改造方向的认识。

行知就在一次关于师教育的讲话中指出:“现在的师多设在城市,因之乡村受益少。因乡下学生入师后,都不愿在乡下做事而愿在城市做事〞,而“中国的农民占85%,设立师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因此,他认为,应当将好多师学校设在小镇上〔行知:?对于师教育的意见?〕。

1926年1月,他发表了?师教育下乡运动?一文,指出:“中国的师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适应。城里的师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是不愿到乡间去的。就是乡下招来的师生,经过几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效劳了。所以师学校虽多,乡村学校的教员依然缺乏〞〔?新教育评论?1卷6期1926年1月〕。

其三、关于艺友制师教育。

行知认为,现行师教育将学理和实习分为二事,“简直是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所出人才和普通中学没有什么分别,也由于感觉各行各业 实行艺徒制之实效,于是提出了艺友制师教育的方式。他指出,艺是艺术或手艺,友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教师的生活或职业也是一种艺术或手艺,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从师或访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教育。他认为“凡学校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便可招收艺友〞〔 行知:?艺友制师教育答客问?〕。

3、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行知竭力反对传统教育,认为其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与生活别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教育是生活的影子〔?行知全集?,·教育1991年版,第三卷246页、715页〕。“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行知全集?,·教育1991年版,第三卷247页、638页〕。

2〕“社会即学校〞

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人为地造了一道高墙,以至于“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学校与社会隔绝;改良主义的教育固然已经觉得学

校是离不开社会的,提出了“学校社会化〞、“学校即社会〞的主,把社会的东西,诸如、卫生局等,拣选几样,缩小一下,请到学校里来,但这样的学校不过象是一个大鸟笼,鸟笼再大,即使再塞一些树枝,它也决不是鸟世界,同样,学校即使是包罗万象,它与社会依旧是隔膜的〔?行知全集?,·教育1991年版,第三卷532,594,246页〕。在他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行知全集?,·教育1991年版,第三卷246-247页〕。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行知全集?,·教育1991年版,第一卷第126页〕。“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转引自黄书光著?中国教育哲学史?,教育2000年,第四卷第403页〕。

行知 “儿童创造力〞的思想

一要儿童的头脑,使其从迷信、成见、曲解、梦想等“裹头布〞的层层的包缠中出来;

二要儿童的双手,家长、保育员、教师应当允许小孩有动手的时机,不要动手就打手心,那样会摧残儿童的创造力,说不定就把中国的“爱迪生〞给毙了;

三要儿童的嘴,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因为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只有得到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要儿童的空间,要让儿童有时机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接触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象这样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在的创造力;

五要儿童的时间,学校和家长不要把儿童的时间排的太紧,要把儿童从赶月考、赶学期考、赶会考、赶毕业考等众多的赶考中出来,多留一些时间让儿童去承受大自然

四、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黄炎培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黄炎培〔1878—1965年〕,号楚南,后改号韧之、任之,笔名抱一,川沙县〔今属市〕人。黄炎培出生于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充任督抚幕僚,常年在外,幼年由母亲教他念书认字,后入南汇县外祖父家的家塾读书,深受儒家“泛爱众而亲仁〞、“亲亲而仁民〞思想的影响。20岁时任塾师。19年,应松江府试,以第一名考取秀才。1901年,考入上洋公学特班,师从特班总教习蔡元培,深受其爱国主义、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

响。在南洋公学期间,曾于1902年秋应江南乡试,考中举人。1903年,南洋公学后,返回故里,创办了川沙县第一所新式学堂,即川沙小学堂。教学之余,他经常以演讲的形式,痛国家民族的危机,揭露清廷的。因此,1903年6月23日,被南汇知县以“党〞的罪名抓捕入狱,后逃到日本。

1914年2月,为了反对袁世凯统治,黄炎培辞去教育职务。此后,以省教育会常任调查干事、?申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先后赴、、、、等省考察教育。1915年4月,参加农商部游美实业团,在美国考察职业教育。之后,他又到日本、菲律宾等地考察,更加坚决了提倡职业教育的决心。1916年9月,主持成立了省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5月在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任办事部主任。“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12月,发起组织中国建国会,被推为召集人,积极为国和平奔波。中华人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全国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中国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

〔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1、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

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在发布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上述思想得到了明确表达:“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需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当然,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1918年5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一周年之际,他对职业教育的目的,作了归纳: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效劳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二十年代后,他又把“谋个性之开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抗日

战争爆发后,随着政治思想的跃进,他又把职业教育的目标同社会改造的任务联系起来,例如,1939年5月,他在一次会上说:“职业教育的目的何在呢?〞往远处说,是在实现一个民生幸福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确切到达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目的。要使社会上没有无业者,也没有不乐业者,职业教育,本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的任务,才算是真正完成〞。

2、对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认识

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在他看来,社会化和科学化是职业教育所应遵循的根本办学方针。

所谓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用黄炎培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教育宜以经济为中心〞,“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那么,着重在社会需要〞〔黄炎培 ?断肠集?〕。1925年以后,他又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指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分一局部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他说:职业教育机关“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怎么?就是——社会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

所谓科学化,就是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他把办理职业教育的工作归纳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物质方面,如农业、工业、商业、家事等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编写、教学训练原那么确实定、实习设施的配置等,都力求因地因时制宜,经过试验,取得经历,逐步推广;一类是人事方面,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的自身建立。

黄炎培试图将职业教育建立在职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根底之上,指出要“因职业的各各不同,与人的天性、天才、兴趣、环境的各各不同,替它分别种类,谁那么宜某种,谁那么不宜某种〞 〔黄炎培:?我来整理整理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3、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原那么

黄炎培认真总结了清末以来开办实业学堂的经历教训,指出所谓实业学堂或学校的功课设置,其重理论而轻实习,“所谓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 〔黄炎培等:?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从而导致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 〔黄炎培:?河车记?〕。并认为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为此,他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作为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教学原那么。

4、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

黄炎培非常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概念,从涵上讲,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真义。

黄炎培所说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其根本容是“敬业乐群〞。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文安:?最近之中华职业学校?,转引自王炳照、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教育1994年,128页〕。黄炎培反复告诫青年学生:“诸君须知,人生必须效劳,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假设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

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职业平等,无上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 〔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礁?〕,中华职业学校还将“敬业乐群〞作为学校校训。后来将“敬业乐群〞具体化,容有:认识职业之真义在效劳社会;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精神;养成对所从事职业之乐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和政治思想的转变,黄炎培不断地赋予职业道德教育以新的容。1933年,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他号召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公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国家社会效用〞 〔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办?〕,所谓“人格好〞,他解释为:“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而更须以坚强贞固的节操战胜千难百险的环境。……将吾整个生命,完全献给我国家民族生存工作上〞〔 黄

炎培?吾人在非常时期将以何者为最大奉献乎?〕。

思考题:

1、评述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2、论述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前根底教育改革的启示。

3、试比较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