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法,不同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三、教学程序:
(一)描一描,说一说
1、同学们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树叶不断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漂亮的树叶并带来了,能不能把你们漂亮的树叶的形状描下来?好,请你们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色电视笔沿着树叶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树叶?请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这一环节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找一找,摸一摸 1、揭示课题
师:谁还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些物体来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可能会说,课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教室门框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让学生边摸边说,引导说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片树叶,谁来说说它的周长? 生到前面边摸这边说。
师:刚才大家在指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都沿着哪里指? 生:沿着边。(师板书:①沿边线指)
师:大家在摸边线时,都是从哪里出发,又回到了„„ 生:回到一开始的地方。
师:也就是回到了起点。(板书:②又回到起点)
从而得出: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宽了学生感性的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出示一个角。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角,谁来说说它的周长? 生跑上前来指一指,说一说。 师:有不同意见吗?
部分学生会结合刚才的小结的:②又回到起点,提出质疑。
(这一设计是通过不封闭的图形说周长引起的争论,使学生体会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找出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并且说一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三)估一估,量一量。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幻灯片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
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四)练一练,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三角形要量几条边?四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 (逐渐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般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五)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同时教师提出希望。)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后选一些你喜欢的物品,找到它的面去测量它的周长,然后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① 沿边线指 ② 又回到起点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