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9期 2011年9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9,No.9 Sep.2011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 黄东升,易连云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科技推动工业化不受限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将给大学生带来重大 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优越,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风险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2—5379(2O11)09—0187—03 势的日益明显,很多现代风险成为超越国界的问 一、风险社会的到来 题,作为“地球村”的重要一员,中国无法逃避。与 此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必须面对许多在工业 “风险社会”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于 化国家中已经基本得到遏制的传统风险的挑战; 1986年在其扛鼎之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来的, 随着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英国疯牛病等一系列事件 的发生,“风险社会理论”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并 得到深入研究,“风险社会”由此得到了与“全球化”、 其次,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还面临着更为紧迫 的经济发展任务,然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 能会带来更多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冲击。从这 个意义上,我国将同时承担着发展经济和控制风 险的双重重任。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 信息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 “后现代”、“知识经济”等同地位的关注。贝克认为, “风险是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换句话 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率并依赖于人 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 现代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这 种转型如同贝克所形容的那样,是“压缩饼干”式 的转型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时空压缩性。社会转 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 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 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 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 型中各种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当前的社会孕 育更多、更难以预料和难以应对的风险。从某种程 度上说,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后果,它是指在全球化的影响 下,人类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所 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人类进入2l世纪以后, SARS、禽流感、仝球金融危机、特别是最近日本地 二、风险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风险社会里,各种风险层出不穷,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代“80后”、“9O后”的大 学生,由于成长经历比较单纯,没有遭受挫折和磨 难,缺乏社会阅历,所以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化解与 震引发的核辐射……无一例外地警示人们,风险社 会已经到来。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期中的大 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首先,全球化趋 收稿日期:2011—06—02 作者简介:黄东升(1979),男,广西靖西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18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规避风险的能力,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将给大学生 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就个体行动者而言,贝克指出,“阶级社会的推 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 力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1 ”“害怕”是 当代风险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典型反映。风险社 会体现在个体层面的是“存在性焦虑”,体现在人际 关系层面则是“信任危机”_2j。 (一)风险社会将会导致大学生的存在性焦虑 存在性焦虑是一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对于不 确定性的恐惧,不确定性是恐惧的根源。。 。当代 大学生所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风 险社会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因为“人的生活需 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 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 例”¨4]。在风险社会里,大学生的本体性安全和信 任感受到了挑战,所以就会产生存在性焦虑。其 表现形式就是焦虑、烦躁、悲观、抑郁,如果得不到 有效的释放,就会产生道德失范、价值观异化等连 锁性的风险。正如贝克所说:“‘世界风险社会’这 一概念把注意力引向对风险——我们为自己制造 的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力上。主要的问题是, 在人为的不确定性的状况下如何做出决定。这种 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不完全的结 果,而是更多更好的知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 定性。”[5 可见,即便在知识的拥有量上占据优势 的大学生,与同龄人相比,仍然存在较多的自杀率 和更为严重的焦虑、抑郁及悲观情绪 。 (二)风险社会也会弓『发大学生的信任危机 风险社会的特征体现在人际关系层面是“信 任危机”。由于社会的不完善,市场信号容易 失灵。因此,在风险社会中,由于发生风险的可能 性和风险的复杂性不断增强,学生为了保护自己, 不得不处处提防,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经济活动和 社会交往中的成本不断加大,也使得他们为了个 人利益或在经历所谓的“关键时刻”时放松对自己 的要求,甚至丧失责任感和信任感。今天已经进 入了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是媒体工具的主要利用 和传播群体,如果风险社会造成的存在性焦虑和 信任危机得不到有效化解,将会导致网络领域的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2011年9月 更大风险。 三、对大学生进行风险教育的策略 (一)认知风险,提高风险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意味着 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而当代大学生,不仅风险意识淡 薄,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面对风险,更是缺乏 规避和处置的能力。因此,高校应把风险教育作为 一门课程来抓,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教育,增强其风险 防范意识和应对风险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风 险化解和处置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风险观,树立战胜风 险的信心和勇气,正确理解风险与机遇是辩证统一 的,面对可能的风险,只要有充分的思想和措施的准 备,就会迎刃而解;其次,要让学生了解风险,我国是 自然灾难多发国,既有地震、台风、干旱等自然风险, 也有环境污染、差距、失业等人为风险。既有本 土风险,如贪污、食品安全等,也有全球性的风 险,如全球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等,特别是要让学生 充分了解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加复 杂。快速的社会变迁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特 征:从某些方面看,中国社会仍表现出强烈的传 统——现代特征,而从另一些方面看,中国社会已经 进入了后现代社会。这些错综复杂的风险景况使得 当代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处于一个“高风险社会” ; 最后,要教育学生面对风险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保 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风险,正确评价风险,认识 和把握风险的特点与规律 J。 (二)开展实践性的风险教育活动 传统的学校风险教育主要停留于表面形式,教 育内容空洞,方法单一,如采用大班授课进行风险知 识的灌输、参观风险灾难图片展、观看逃生演习等相 关影片 ]。这种静态的教学模式难于调动大学生的 积极性,取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原因在于缺少学 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现代学校的风险教育方式应 该是参与式、体验式的教育,这样才能取得实践性的 效果。 在实践性的风险教育活动中,应坚持教学情境 的可拟仿性原则,即学校教育教学的场景及其所传 第9卷第9期 黄东升等: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 l89 授的知识、方法在教学情境以外也是有效的,学校教 学设置的模拟性场景与现实发生的情境基本相符, 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相似的情境发生时 仍然能起到实际的效果 。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的风 险教育应重视教学情境的“仿真”性,即采用必要的 音响效果和专业设备,最大限度地模拟、还原某一具 体灾难发生的场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 。在这 样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临危不惧、处 乱不惊的心理品质,而且还掌握了实用、高效的应对 方法,形成科学对待风险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这个全球风险社会里,风险已经超越了国界 和种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人类的合作才能具 有面对风险的勇气与战胜困难的力量。团结合作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 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认为,一个 人事业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 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 于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 。当人类 面临危机的时候,集体的力量是最有效的,合作精神 是应对危机的最重要保证。因此,培养大学生合作 与信任的品质,坚守道德责任和组织纪律,是提高大 学生应对风险能力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E2J楚江亭.风险卒十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省思[J]. 人文杂志,2O10(1):177 185. [3] 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 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EJ].哲学研究, 2O07(6):113 11 7. E43吉臀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1998:译序. [5]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E6]钱亚梅.论风险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EJ].思想理论教 育,201o(1):50—56. E73 覃翠玲.风险社会与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O10(9):182 183. E83姜义飞.当代学校风险教育及其方审视[J].江苏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88 90. E9]何宇红.浅议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E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4(3):148—149. 责任编辑:周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