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回归人的本真存在

回归人的本真存在

来源:九壹网


回归人的本真存在

生态美学逐步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实质上是“天人合一”运思方式对“主客二分”运思方式的超越。传统本体论美学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传统“主客二分”的运思方式造成的,虽然这种思维路径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其深远和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又是相对的。生态美学消除了人与世界的对峙,以此回归人的本真存在,从而在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中获得自由。

标签:生态美学;运思方式;主客二分;超越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前提下,生态美学作为新时期美学理性反思的极大成果,以其无可争辩的合理性大显燎原之势,毋庸置疑,在倡导环保理念的今天,生态美学成为显学的可能性正在转化为现实。但是,当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生态美学时,却发现这似乎是一个更困难、更沉重的话题,在生态美学迅速崛起的背后,实质上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对“主客二分”运思方式弊端和偏颇的纠正和反拨。

一、生态美学概述 所谓生态美学,是从美学的视角对当下的生态问题进行审视,从而改进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便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海德格尔所期待的“诗意地栖居”的审美化生存境界。生态美学以西方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深刻反思[1]。

最早提出生态美学概念的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著名作家莱切尔·卡逊,他于1962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寂静的春天》。此后,美国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哲学、美学、人文学科领域的热切关注。当今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时期,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成为人们必须考虑和面对的现实问题,生态美学正是应现实的需要而生的。生态美学的兴起恰恰吻合了从传统的主客二分的运思方式过渡到消解主客的天人合一运思方式的嬗变历程,是对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旨归的回归。

二、传统本体论美学的运思方式及其缺陷

生态美学是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审美超越、总结与反思的理论成果。传统本体论美学突显了人类主体地位和人的价值。但其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在肯定人和高扬人的价值的时候,轻视了对自然本体地位的积极肯定,甚至抹杀自然本身特有的美学价值,从而过度地将自然的审美价值依存于人的价值。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中,美学家们较少论述自然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轻视自然美的事实有目共睹,他曾说:“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2]16到了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一再强调:“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每一个人内心都能见出一种不同的美”[2]106。18世纪的英国艺术家越诺尔慈也多次否定自然美:“自然展现给我们看的一切事物,如果经过仔细考察,都会发现毛病和缺点,连最美的形式也会有类似软弱,纤细,或不完美的东西在内”[2]115-116。在黑格尔看来,美学就是艺术哲学,这实质上“就把自然美开除了”。朱光潜认为,“黑格尔轻视自然美,这确实是事实”[3]。

所以,因为自然美的缺席,我们所谓的美学从本质上而言,不过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构筑的人本主义意义上的美学,不可否认,这种美学有一定的认识论价值,

但在当代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时代语境下,它的片面性已暴露无遗。传统本体论美学的弱点是迷失了人类自然本体真实生命与天地相融相合的精神境界追求美,失掉了人的诗性生存境遇,同时也破坏了天地人的亲和关系,失却了人文意蕴的情感关怀,从而成为一个机械复制,灵性流失,概念泛滥,生命生态严重异化,人文内涵追求日益淡化的所谓的美的世界。

究其传统本体论美学缺陷的方根源,仍然是主客二分运思方式的作祟,在传统本体论美学阶段,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界线十分明显,这造成了人与物的简单对立,势必有走向极端的危险。所谓“主客二分”就是把主体与客体分离,然后以客观态度对对象进行外在的描述性、判断性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研究。翻开西方哲学史,“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始于笛卡尔,笛卡尔倡导“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突现了出来,高唱人的理性,正是因为理性,人才能将自身从万物中区别开来,与自然界相分离,而当人成为主体时,自然则变成客体。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简化为主客体关系,并由此引发出人类如何征服自然、怎样改造自然的问题。

毋庸置疑,遵循着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人类的巨大进步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展开的,但这种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越了这个限度,主客二分知性结构方式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也因此造成主体自身的和客体的加剧。一方面主体因偏重于对客体的解构而忽视了自我完整的精神生态的建设,使人的心灵发生了自我异化,表现为意识中真实生命的“自我”与表现为社会意义下的理智“自我”的严重错位,后者对前者强制扭曲与控制,并使真实“自我”彻底丧失;另一方面因人类长期面对这种分割而使主体内在的完整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与破坏,从而使主体陷入结构性的心理、心身失衡状态,反使主体因受心理补偿机制的作用而被客体逐步异化为“物”,为“物”所灌注,主体被客体化了。这样又造成了另一个更加可怕的反向性运动:主体一旦被“物”所化,也就成为“无情”之物,也即主体被“无情化”了,成为一股更加疯狂、更加盲目、摧毁力量更加巨大的力量。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4]。这正是当代人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三、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径及其意义

生态美学是为解决这一困境而提出的,是从“天人合一”运思方式重新审视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从而彰显出美学其本身充满生命灵性的人文学科特质。早在先秦时期的先哲们的真知灼见中,就已闪烁着“天人合一”思维路径的光辉,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思想归宿处。”经典著作《周易》中记载“天地人,三才之道”,庄子也坦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庄子·齐物论》),荀子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涌,仿仿如河海,暴暴如山丘”(《荀子·富国》),《吕氏春秋》曾言:“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张载也明确指出“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这些思想虽然具有朴素的色彩,但那强烈的伦理关怀,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共生共存、圆融共舞的生态美学观,在今天,对于我们如何保护自然、建立人类美好的家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都不失为是我们伟大的中

华民族精神的精华。

毫无疑问,“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人与自然(或宇宙)关系的独特领悟和概括,是中国古人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根本出发点,它既是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又是认识论、方和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体现着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与终极关怀,是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态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生长点和核心范畴,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运思方式,因此,生态美学不再偏执于“心”与“物”的二元对峙,也不将主客体关系绝对化,而是立足于人类普遍的整体利益,把人类的命运与整个大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高度关注自然本源和生命存在,用有机整体观看待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将人类文化、艺术、审美也纳入整个生命动态系统范围,从观念上解构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人为中心的理性思维构架模式,从而进一步解决人类当下局促的审美理论困境。隐匿于生态美学之后的“天人合一”运思方式,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功利价值观,抑制过分膨胀的主体性欲望,这无疑是缓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日益尖锐矛盾冲突的一剂良药。生态美学较之以往我们所谈论的传统本体论美学来说,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境况,从而回归人的本真存在,让人与世界重新建立和谐共存的美好关系。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10-14.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85-28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