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第15题评卷小结:
【题目】
15.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氧气 ②石蕊溶液 ③干冰 ④石墨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3)能用于供给呼吸的是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平均分(给分):7.28 标准差:1.93 零分人数:3756 满分人数:160
最高分:8分 人数:160 最低分:0分 人数:3756 平均分(成绩):7.3 【学生答题情况】
① 书写序号出现重复:② ④ ① ④
② 不按要求填写序号,填写名称,每空扣1分。而且抄写名称的时候还出现错别字:“石墨”写成了“石黑”等等。
③ 既写序号又写名称(学生认为这样是上了双重保险),但是评卷过程中还是被扣了1分。如: ②石墨
④ 每个空填写2个以上的序号,认为只要有一个正确就得2分,但是评卷中出现2个以上的序号是给0分的。
⑤ 书写不规范,序号不划上小圆圈或划上的是小括号,都是每个空扣1分。
15题考查了身边常见的物质的用途。氧气存在在空气中,主要用途之一是:供给动植物呼吸,该用途对于学生来而言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我们通过抽查学生,答对该题的百分率为96%,说明我们考查的目的达到了,学生能熟知常见
的身边的物质的性质、用途。答对“石蕊溶液”的学生为7.83%。在生活中“石蕊溶液”学生并不熟悉,故此该小题具有选拔性的层次感。
【教学建议】
1、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身边常见的物质的教学要注重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结构,性质,用途的联系教学。
2、 关注学生答题的情况,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填空题第16题评卷小结:
【题目】
16.今年6月初,“东方之星”号客船在长江翻沉,救援方法之一是切割船底钢板。切割原理是:利用乙炔(C2H2)与氧气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金属。请回答:
(1)乙炔属于 (填序号): ①无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
(2)乙炔(C2H2)分子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 ;
(3)已知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平均分(给分):4.18 标准差:1.32 满分人数:19615
最高分:6分 人数:19615 最低分:2分 人数:1866 平均分(成绩):4.18 【学生答题情况】
该题得4分的学生96%是答对了第(1)小题。对于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答对的只是占了4%。得5分的学生,大体是化学方程式书写时扣了1分,具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常见错误:
① 反应条件“点燃”写成了“燃烧”,“△”,“高温”,“加热”,“点”,或不标明反应条件。
② 在生成物CO2的右边添加了“↑” ③ 配平错误
④ 化学式书写错误例如: C2H2写成了(C2H2),C2H4,C2H5; O2写成了O,O3; H2O写成了H2O2,H2; CO2写成了CO,O2
⑤ 燃烧的反应物既然是C2H2+CO2 【教学建议】
从答题情况来看,化学用语在教学中仍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学生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有待加强。
填空题第17题评卷小结:
平均分(给分):3.04 标准差:1.96 零分人数:15483 满分人数:19615
最高分:6分 人数:21144 最低分:0分 人数:15483 平均分(成绩):3.05 难度系数:0.51 【学生答题情况】
得2分的学生中约85%的答对第(1)小题“A”,对于第(2)小题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大约有15%的学生答对,意味着大部分学生(85%)不会根据表格和题目提供的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也可能是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不透,到底多少克水最多可以溶解多少克固体?
得4分的学生,大部分(93%)学生答对了前(1)、(2)小题,约7%的学生计算出析出晶体的质量。
第(2)小题的答案是“不饱和”,只要出现错别字都不给分,比如:“不饱合”,“不泡和”等等。
第(3)小题,学生的答案出现了“20.9”,“.1”,“4.5”,“24.5”的情况。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个人认为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
① 20.9:学生不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乱套数据。
② 24.5(4.5):学生读题时,理解为从60℃降低10℃,。就用(110-85.5)=24.5 或是(90-85.5)=4.5
③ .1:学生直接用表格中的数据(110-20.9)=.1,没有考虑到原来的溶液中到底有多少克的溶质。
【教学建议】
对于概念的教学,要从理解的角度引导学生吃透概念,而且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概念理解题目的含义,细读题目是解题的关键。
填空题第18题评卷小结
【题目】
18.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 性;
(2)金属铝表面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填名称或化学式);
(3)资料显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用56.25g含杂质4%的铝片(杂质对产生氢气的质量无影响)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平均分(给分):2.22 标准差:1.95 零分人数:33948 满分人数:91
最高分:6分 人数:91 最低分:0分 人数:3394 平均分(成绩):2.23
难度系数:0.37 【学生答题情况】
得2分的学生,大约95%的只答对第(1)小题的“导电性”,约有95%的学生没有答对第(2)小题,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第(1)小题有答“导体”,“导热”,“导电线”等等错误答案。有3223人没有答对此题。
在答第(2)小题时出现了大量化学式书写的错误,例如:“AlO2”,“2Al2O3”,“4Al2O3”,“Al3O4”,“AI2O3”;
写出化学方程式的也有,“4Al+3O2=2Al2O3”; 名称上写错的,“三氧化合铝”,“二氧化铝”。
第(3)小题总共有15.6%的学生答对。该题综合性的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含杂质的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教学建议】
1、 关注身边物质的性质、用途的教学; 2、 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名称;
3、 如何掌握简单的化学计算,平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只顾做题,一定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善于归纳。
4、 重视基础教学,关注身边的物质,把生活与化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娱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行。
简答题第19题评卷小结
【题目】
19.(4分)善于把握关键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燃烧和灭火内容的学习中,“可燃物、氧气、着火点”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来说,灭火的原理有三种,其中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请回答另外两种灭火的原理。
灭火的原理之二: 灭火的原理之三:
【参】隔绝氧气(或空气)(2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分)
【难度系数】0.4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错别字多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隔离 格离 隔绝 隔决 扑灭 熄灭 接触 接处 赴灭、捕灭 息灭、牺灭 2、将“着火点”错误的理解为“着火的地点”
如:使氧气与着火点隔离、使可燃物远离着火点;将着火点周围的可燃物清理干净等。
3、将灭火的原理,理解为灭火的方法
如:燃烧时叫一些人帮忙灭火;燃烧时,火如果很大,请拨打119;合理运用相关的灭火器喷;用沙子盖灭;用干冰灭火。
4、回答不够准确
如:减少氧气进入、减少可燃物等。 【教学建议】
1、加强简答题的解题训练和专业性关键词的书写。
2、强化审题意识的培养,明确题目提出的问题的关键,准确进行判断并回答。
题目要求用原理阐述就不能介绍方法。
3、严格区分化学语言和生活语言。描述化学现象要用化学语言,不能用生活语言进行描述。
简答题第20题评卷小结
【题目】
20. (4分)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南海蕴含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产资源。
(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种化石燃料。(2分) (2)请你写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2分) 【参】
(1)煤;或石油;或天然气等(2分)
(2)防止金属腐蚀;或金属的回收利用;或有计划、合理地开采;或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2分)(其他答案合理均给分)
【难度系数】0.50 【答题情况及反思】 第(1)小题: 1、错字、别字较多
如:天燃气,媒等。对关键词专用词,有错别字的要扣分。在教学中要重点强调。在教学中认真规范起来。
2、有些学生写汽油,柴油,煤气,煤油甚至无相关的词语,如大理石,打火石,可看出学生缺乏化学与社会发展相关知识储备量不足。我们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应引导学生阅读除了初三两本课本外的相关化学知识的书籍,这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像温泉一样,源源不断。
第(2)小题:
注重考查学生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要学生意思相近,合理都可给分。如有学生提到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职能部门加强宣传,都给满分。
存在回答不全面的普遍现象,对金属资源缺乏全面理解,具体回答只涉及铁的防锈方法,如涂油、涂油漆等。没有从保护金属资源这个层面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加以区分引导。
学生回答有其独特的思考,如减少工厂废气污染从而减少酸雨对金属资源的腐蚀,可看出这位学生有很不错的化学知识储备,教学中,对一些学生独特的思考,不管合理与否,我们都加以呵护,正确引导,因为独特的思考,与众不同的想法,往往会是取得成功的开始。
【教学建议】
1、我们要加大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方面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避免读死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验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专业性关键词的书写,进一步促进学生化学基础素养的初步形成。
3、很多学生存在描述不准确,不通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应一味地怪他们语文学得不好,在课堂上,我们应养成多让学生说,让他们描述实验现象,结论,或者他们的解题思路,甚至是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想法。这一课堂习惯一旦形成,我们的课上得轻松,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5年海南中考化学实验题答卷分析
实验题21题的平均分约是4.5,22题的平均分是约3.2,两题的满分百分比约为15%,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一、基础知识显薄弱 1.常见的化学仪器不认识
酒精灯:写成“烧杯”、“量筒”、“酒精瓶”、“酒精台”。另外错别字的情况非常严重,酒写成“洒”,精写成“清”、“晶”……
2.基本实验操作不熟练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在选择上把握不好,浓硫酸做干燥剂时气体的进气口找不准。
3.常见酸碱盐的用途、性质混淆不清
液体干燥剂应选“浓硫酸”,学生的回答有“氢氧化钠”、“氧化钙”或者是“氢氧化钠溶液”,还有的错误是“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 ……
氢氧化钠在空气变质的产物不知道是碳酸钠,这就体现出学生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没能很好的掌握,所以学生就找不到哪种物质可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二、不能灵活、规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1.化学用语不规范,元素符号中的大小写不分,化学式中的小数字写得过大 2.实验现象描述不规范,如“没有明显的现象”写成“原来的样子”、“溶液不变”、“溶液没发生反应” ……
三、思维不灵活,综合能力较弱
22题中现象b应是“没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钠不变质,可以依据现象a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钠变质来解决问题的。
四、审题不仔细,不按要求答题
适量的A溶液的名称,部分学生写成化学式,而且又写不对。 浓硫酸干燥气体的进气口填“a”部分学生写成“A”
通过本次改卷,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一定要注重细节,要注重指导学生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实验现象描述的规范性,也要尽可能的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015年中考化学计算题评卷小结
一、试题及参 五、计算题(共 10 分)
23. 据报道,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非典”病毒类似,加强自身防护是抵御病毒的重
要方法。过氧乙酸(化学式为 C2H4O3)是常用的一种消毒剂。请计算(直接写出答案):
( 1)过氧乙酸(化学式为 C2H4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 分) ( 2)过氧乙酸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2 分) 参:23.(1)76 (2 分) (2)1:12(2分)
24. (6 分) 海南石碌铁矿, 其矿石主要成分为 Fe2O3。
请计算:某铁矿石,其中含 Fe2O3 的质量为 16t,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多少?
参:24. (6 分) 解:设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 x ..........1 分
160 112 16t x 1分
160:112=16t :x 1分 x =11.2 t 1分 答: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 11.2t 1 分
二、本题的基本情况
23题:难度系数为0.48,平均分是1.91分。
24题:难度系数为0.473,平均分是2.62分。 三、23题失分情况与原因
1、23题的第一小题,有些考生对相对分子质量不理解,对相对分子质量不写单位不掌握,填写76g。还有些考生计算结果错,填写74、72等。
2、23题的第二小题,有些考生没有看题目的要求,答题卡上写着直接写出答案,但有些考生还是写出多余的表达式。例如:H:O=1:12等,前后答案不一致。
3、23题的第二小题,有些考生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求是求是过氧乙酸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但有些考生求出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有些考生写出三种或两种原子个数比。例如:6:1:12或2:4:3或4:3,有些考生写出氢、氧两种相对原子质量比,例如:1:16等。
四、24题答题情况
. 1、大部分考生都懂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解答出答案,得了6分或5分等。
2、失分的情况:
(1)设不规范:设没有铁、质量的关键词,设带单位等。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如乱标箭头、反应条件写错、配平不对、化学式写错等。
(3)列比例式不对
位置不对,相对分子质量带单位,x带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与质量的位置调换等。
(4)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单位换算错,有些考生认为1t=1000g,简单的计算也算错。部分考生把11.2t算错为112t等
五、教学建议与反思
1、注意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都是一个比值,不写单位。
2、注意审题。
3、教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设”的方法。
4、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如果学生化学用语掌握得好,抄写化学方程式就不会出错。
5、适当的给学生补补算术课。例如:列比例等。
6、不要给学生造成定势思维。平时教师在教化学计算题时常出现的质量单位是g,有些学生就认为化学计算题的质量单位是g,没有其他质量单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学生这种定势思维。
7、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让大部分考生来解答计算题,减少计算题0分的人数。
2014年中考化学计算题23题评卷小结
一、试题及参 五、计算题(共10分)
23、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碳氧资源。以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成功范例,该化学方程式为CO2+NH3====CO(NH2)2+H2O。请计算:
(1)尿素中C、O、N、H四种元素的质量比(直接写出答案)。 (2)若按上述方法生产120t尿素,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多少。 参:
23、(1)3:4:7:1 (3分)
(2)解:设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X。 1分 CO2+NH3====CO(NH2)2+H2O。 1分 44 60
X 120t 1分 44:60=X:120t 1分
2分
答: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88t 1分 二、本题的基本情况
难度系数为0.401,平均分是4.01分。 三、第一小题失分情况与原因
1、有些考生不懂尿素化学式中括号的意义,没有把括号外的2分别与14和2相乘,故有12:16:14:2的错误答案。
2、有些考生把元素质量比写成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12:16:14:1。 3、有些考生把元素质量比写成原子个数比,即:1:1:2:4 或1:1:1:2。
4、有些考生把比号写成顿号或等号等等。 四、第二小题失分的主要情况及原因 1、设不完整或设带单位。
2、写错化学方程式。本题已经给出化学方程式,但部分考生还是抄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但考生抄错化学方程式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考生对化学式的写法没有掌屋,对尿素等化学式没有熟记造成的。
3、计算过程的失误: ①列比例不规范,颠三倒四。
②算错相对分子质量,例如: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76等,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48等。
③漏写单位和把吨换算成千克或克,给计算带来麻烦,造成计算结果是8.8t或880t的错误。
④计算能力差,简单的口算也有考生算错。 4、画蛇添足
本题没有要求计算某物质的质量分数,但有部分考生还计算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5、改错时不规范
有些考生改错时,只在错误的数字画一条线,给评卷老师错觉。例如:2字画一条线就变成8字等等。
五、教学建议与反思
1、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特别是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学生通过学习,掌屋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的方法。
2、重视化学计算的教学,老师要耐心帮助学生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计算题的畏惧感,要要求学生不要轻易放弃化学计算题。
3、要重视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要注意教学方法,不要把化学计算课上成数学课。
一、试题及参
21、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右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 。请回答:
(
1
)
仪
器
a
的
名
称
是
___________
;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___;
(3)对照①和②,能够获得可燃物 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4)课后,小明查阅《化学实验手册》 获知:切割白磷时,应在水下进行。 其原因是________。 参:
(1)烧杯 (2)防止P2O5逸出污染空气 (3)与氧气接触 (4)防止切割时白磷自燃 二、得分情况
该题考查《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部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中《燃烧的条件》;其中第(1)、(3)题属于容易题,第(2)、(4)题属于中等题,是开放性的题目,但开放程度不大。本题共8分,平均分3.07分,满分人数(8分)4322人(占4.15%),0分人数29700人(占28.5%)。
三、评卷过程中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可以说是送分题目,但很多学生丢分较严重,主要丢分在错别字,如将仪器名称写成烧怀、烧坏、烧环、烧杆、燃杯等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就学习几种仪器的名称,但经过一年后的考试,不少学生就答不出最简单的几种仪器的名称,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除放弃学习的学生外,面对不少的学困生,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第(2)题属于中等题,题目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而且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通俗的话,生活中的常用语较多,如防止其它气体(物质)跑出来、飞出来、溅出来、弄脏空气等,但在诸多的答案中也有创意的,如隔离空气等,说明学生的思维、想象较丰富。
第(3)题也可说是送分的题目,但得分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审题不准,同时回答了可燃物燃烧需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温度达到可燃物质的着火点。真是可惜。
第(4)题属于开放程度不大的题目,但学生没能抓住与空气隔绝这一要点去做答,表述不清。例空气中的温度高;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防止灼伤手或手
摸白磷会烧伤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等,乱蒙现象严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建议
1、教学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2、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的老师因种种原因,不重视实验教学,少做或不做实验,课堂上只是讲实验,或者板书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考试的时候就不知从何想起,造成学生在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词不达意,以致于丢分严重。因此,建议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并且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能够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基础。
一、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试题中难度最大的开放性的实验探究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氢氧化钠溶液与酸碱指示剂酚酞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第(1)题的参是即使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第(2)题参的实验设计:向浓度不同的两种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可能的现象和结论:如果两种溶液都变红且不褪色,则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小无关;如果某一种溶液变红且不褪色,另一种溶液变红后褪色,则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
二、得分情况
该题满分6分,考生平均分为1.40分,难度系数为0.23,满分人数5439人,占考试人数的5.22%,零分人数66266人,占考试人数的63.5%。
三、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学生由于基础不牢,不懂得碱性溶液与二氧化碳以及酚酞的相互作用及其发生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生
成的是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而是不变色或是变蓝色;不与酚酞溶液作用;酚酞溶液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酚酞使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发生了反应等等
第(2)题针对“酚酞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变红后褪色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的猜想,应用两种浓度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进行对比,从发生的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一探究实验的设计并不难,但学生答题的情况五花八门,并不使人乐观。
1、实验设计不合理: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作对比;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5%和10%的酚酞溶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继续滴入酚酞溶液;在酚酞溶液继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配制80%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做实验;向两杯不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向两杯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等等。
2、对实验的现象表述不准确,不清楚,语言逻辑混乱:用浓度深浓度浅、浓度多浓度少、浓度强浓度弱、过量适量、多量少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大和浓度小。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无变化,不清楚是指酚酞溶液不变红色,还是变红色后不褪色。
3、依据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不合理:如果某一杯溶液变红色后不消失,另一杯溶液变红色后消失,说明酚酞变红后褪色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无关;或两杯溶液变红色后消失,说明酚酞变红后褪色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夯实基础。中考考查的内容都源于学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仅是试卷上70%的容易题,也是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那是无源之水。
2、要加强实验教学。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化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必做八个基础实验。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积极组织好学生实验,尽量想办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
想象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了基础。我们不能嫌麻烦和费时费力而少做或不做实验,只是讲实验。否则,学生感性认识不够深刻,只凭想象,遇到问题没有一定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3、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也不善于观察实验的现象,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模糊不清,颠三倒四。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简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的现象,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力求书写规范,确保不因此丢分。
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卷简答题评卷小结
简答题 (2小题,19题6分、20题4分,共10分) 一、题目:
19、实验室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经检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请从实验操作上分析造成误差可能的两点原因。
20、东晋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 内篇》中描述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可溶性铜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二、分析:
19题、是初中的基础实验,命题的目的是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该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操作。总的来说,学生的回答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的可能性较大。。
(1)利用固体食盐加水溶解来配制。符合实际,方案可行。 (2)利用浓的NaCl溶液加水稀释来配制。符合实际,方案可行
(3)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来制取。不符合题意,方案不可行。
20题、通过事例考察初中化学最基本的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该题的问题明确、答案也有严格的表述。学生容易作答。
三、得分情况:
19题得分情况:本小题赋分6分,每问满分3分。考生总人数:104125人 零分人数56053人,满分人数:2170人。平均得分1.23分,得分率:46.214%, 20题得分情况:本小题赋分4分,每问满分2分,考生总人数:104125人 零分人数:66312人,满分人数:20566人,平均分:1.13分,得分率:36.37%
四、学生在答题中良好的表现有
1、思维活跃。他们能选取不同的方案来完成溶液的配制。
如有的选用称取固体食盐加水溶解来配制的方法,有的选用量取浓度大于10%的NaCl溶液加水稀释来进行配制的方法,这些思路很好,说明学生思维敏捷,实际应用能力很强,可以活学活用。
2、实际操作能力强
有些学生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对由操作造成的误差进行分析。如称取固体食盐加水配制。懂的从溶质和溶剂两个方面的操作进行分析。如用浓度大于10%的NaCl溶液加水稀释来配制,懂的从量取浓溶液和量取水两个方面的操作进行分析。体现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
有些学生没有认真阅读,不能抓住题中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和理解。如19题“请从实验操作上进行分析”的关键词语。题目中强调操作过程和结论。而学生有的在、只分析操作过程没有谈及结论。有的学生只讲结论没有操作过程等还有许多的做答情况。
2、实验操作不规范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如出现固体药品用手抓,液体药品用手摸,砝码用手拈等一些错误操作。
3、逻辑思维混乱,语言不规范
如量水的质量,溶液飞走了,他以为是发生了水龙卷啦、还有的表述成溶质水,溶剂食盐、如固体的溶解讲成“固体化了”等等。学生用生活语言表述化学现象和问题也比较严重。
4、错字、别字现象严重
许多学生在描述时错字、别字现象很严重。如烧杯写成“烧怀、”置换反应写成置还反应、等等
六、建议
1、落实实验基本操作,严格实验操作规程
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想方设法认真落实在行动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好学生实验。(1)严格实验操作规程。(2)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意识和实验习惯。(3)训练学生熟练做好初三化学的八个基础实验。
2、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化学学习是需要方法的。化学教学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我们责无旁贷。培养学生遵循原则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可行的方法。
3、语言表述科学、准确
学生在表述中老师要强化用化学专业用语进行描述。训练学生的表述尽量规范科学。
4、纠正错别字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书写的错别字,这种现象很普遍如不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化学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以上是本人对简答题阅卷工作的简短小结,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4年7月15日
15.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①生石灰 ②小苏打 ③氧气 ④聚乙烯。
(1)可用于制作糕点的是 ;(2)可用于金属切割的是 ; (3)可用作塑料薄膜的是 ;(4)可用于干燥食品的是 。 答案为:②③④①。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P22中的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所以15题考察的目标为“身边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用途,所选择的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用法。今年该题的难度有所下降,不再要求学生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只要求学生能在了解物质的用途的基础上,判断并写出序号。
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了下列几项:
①序号书写不清楚,造成评卷的难度。例如:②和③的书写,经常受到小圆圈的干扰,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跟学生强调书写时,小圆圈可以圈大点。②不按照要求填空。题目要求填写序号,有个别学生书写名称却还抄错。希望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先审题后按照要求作答,否则在回答简答题和论述类的题目时候,往往会答非所问,在那里浪费感情。
16.右图是一瓶刚开启的“XX牌”碳酸饮料的示意图。请回
答:
(1)该饮料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开启时,大量的气泡从罐内冒出,说明随着压强的减小, 气体的 减小。
16.右图是一瓶刚开启的“XX牌”碳酸饮料的示意图。请回答:
(1)该饮料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开启时,大量的气泡从罐内冒出,说明随着压强的减小, 气体的 减小。 答案是:混合物、溶解度。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
P23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P20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包含影响溶解度的各种因素)。 16题考察了物质的分类以及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载体是学生生活中常喝的碳酸饮料。学生的答题情况仍然和往年一样,出错在错别字上,要不就是只是写了“混合”、“溶解”两个字。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还不是很了解溶解度的含义,所以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去教书。
17. 在我省文昌建成的航天基地发射卫星的火箭将使用液氢作为燃料。请回答: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使用氢能的一个优点 ;
(3)为了研究氢气的爆炸极限,需要收集不同纯度的氢气。如何收集一瓶纯度为80%的氢气[V(H2)∶V(空气)= 8∶2] 。
点燃 答案:17.(1)2H2+O2==2H2O
(2)热值高(污染少、资源丰富)
(3)集气瓶中盛80%(其容积)的水,盖上玻片,倒置放入水槽中。移去玻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至满,在水下盖上玻片,从水中取出倒置放在桌面上。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P28中的
1. 1.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③④
17题的平均分:1.82;难度系数:0.30。
17题针对我省文昌建成的航天基地发射卫星的火箭燃料铺开思路:从物质的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知道氢气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可燃性。那么作为燃料的氢气与三大化石燃料相比,其优点都有哪些呢?(通过对比,从而了解氢气是最理想最清洁的燃料。)可燃性的气体都可能发生爆炸,那么如何收集不同纯度的氢气?第③小题就提出了如何收集一瓶纯度为80%的氢气[VH2∶V(空气)8∶2],答对的学生有3.13%,比例虽少,但是答题的精彩之处还是有的。
精彩之处:
①语言描述简明扼要型:
用排水法,集气瓶内先装80%(4/5、8/10)的水,再收集氢气,水排完即可得到80%的氢气。
②仪器创新型:
除了使用集气瓶,还有使用多功能瓶的;注射器法;试管法等。 ③还有画图法的。
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五花八门,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敢”,体现了90、00后的孩子们的一个特点: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18. 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在生产、生活及实验中用途广泛。请回答: (1)乙醇属于 (填序号); ①氧化物 ②碱 ③有机物
(2)将少量碘加入酒精中,充分搅拌至碘溶解,酒精在这里可称作 (填序号);
①溶液 ②溶剂 ③溶质
(3)己知乙醇不完全燃烧时,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现有46g乙醇不完全燃烧,经测定生成二氧化碳70.4g。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
P28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③④
P19 4.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P27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质量关系。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②
18题考察乙醇的分类以及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给出的溶液是“碘酒”,常见的物质。第(3)小题考察学生能从元素守恒观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从而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时渗透进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捏造事实上不存在的反应。例如:46g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70.4g的二氧化碳,这就是质量事实。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原子守恒。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往往只是考虑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的书写,然后自行配平,就违背了守恒观和客观事实。第(3)小题的得分率为0.59%。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给学生渗透遵循客观事实和守恒观的思想。但是也不可以忽略其他观的教学,比如“转化观”“微粒观”等。针对该小题,我们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灌输质量守恒观的思想,使初、高中的教学不至于出现严重的脱节,让计算题有效的连接起来。
中考化学第20题评卷小结
儋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洁
试题
20.比较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三个化学方程式: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写出其中两点。
参:(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2)都是与氧气的反应(3)都是氧化反应(4)生成物都是氧化物(5)都是化合反应 (答出两点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题目选取初三化学教材中常见的三个化学反应,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后找出其共性加以归纳,只描述两点既可。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见如下统计。 参考总人数1099人
本题总分6分,平均得分3.08分 满分人数38575人,占35.18% 零分人数39049人,占35.61% 得分 人数百分数 从以上情况分析
1、令人欣喜的是有38.18%的学生关于分析、归纳,并能正确的加以表达。 2、令我们费解的是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该题一字未答,化学学习处于放弃状态。
3、学生所填答案、五花八门,阅卷中发现有些学生表达,词不达意,表达不清。
从以上信息中反映和折射出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35.61 0. 1.44 0.46 1.16 2.05 12.38 2.5 2.09 0.92 1.93 3.4 35.18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1、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学会用化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那些放弃的学生重新回到化学学习的行列中来。
2、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化学学习是需要方法的。化学教学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我们责无旁贷。
3、化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唯有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领,才有希望跟上时代步伐。
以上是本人对20小题阅卷工作的简短小结,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考化学科实验题评卷分析
琼海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陈继宏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2分) 22.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a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制备和收集O2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序号);写出此套装置制备O2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B装置制取O2时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 ;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在实验室中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
①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②氢气与氧气混和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之前必须先 。 参:
(1)试管(2)AD AE或BD BE
(3)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2KCl+3O2↑对应AD或AE
2H2O2= 2H2O +O2↑对应BD或BE(无法把“反应条件”输入,见谅!好在大家都是专业人员)
(4)用止水夹夹紧导管中间的橡皮管,从长颈漏斗口注入适量的水至漏斗中部形成一段水柱后,静置片刻,若看到水柱液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其它合理答案也得分)
(5)① B ②检查氢气的纯度
下列是中考化学科实验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表:
22.(1)(2)题平均分3.19分,难度0.53。零分率14.7%,满分率21.9%。
22.(3)(4)题平均分1.46分,难度0.24。零分率44.95%,满分率0.53%。
整道实验题平均分4.65分,难度0.39。
从此可以看出,我省实验教学非常薄弱,其中,除了当地对实验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少的客观因素外,主观上,实验教学并未引起广大一线化学教师的真正重视,“画饼充饥”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连演示实验都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代替,更谈不上开展学生实验了,化学实验教学只有在复习阶段集中“补钙”,而且补的还是只想象中的“钙”。这势必必造成看实验、记实验、乃至背实验的现象出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可能得到培养。22.(3)小题零分率44.95%,满分率0.53%,就不足为奇了。
这应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中考化学计算题23题评卷小结
东方市第二中学 王永红
一、试题及参 五、计算题(共10分)
23、为检测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纯度,取该样品12g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3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共42.6g。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参:
23、(1)4.4 (3分)
(2)解法一:解: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1分
CaCO3 + 2HCl====CaCl2+ H2O + CO2↑ 2分 100 44
X 4.4g 1分
100:44= X:4.4g
X=10g 1分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g/12g ×100%=83.3% 1分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1分
解法二:解: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1分
CaCO3 + 2HCl====CaCl2+ H2O + CO2↑ 2分 100 44
12gX 4.4g 1分
100:44=12gX:4.4g 1分 X=83.3% 1分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1分
二、本题的基本情况:
难度系数为0.37,平均分是3.66分。 三、第一小题的阅卷分析:
第一小题是填空题,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的,解法如下:12g+35g-42.6g=4.4g,在空格上填4.4就得满分(3分)。但有些考生得了零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1、不理解题意。不懂得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来解题。2、理解错题意。部分考生把12 g当成碳酸钙的质量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5.28 g的二氧化碳,这些考生在第二小题计算中,又用5.28 g二氧化碳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结果得出碳酸钙的质量是12 g,再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分数是100%,这些考生还没有醒悟,照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100%。3、计算能力欠佳。部分考生不注意小数点的计算,计算结果是44g。这样丢分,有些可惜。
四、第二小题失分的主要情况:
1、设不规范。例如:设碳酸钙为X,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g,小部分考生直接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但在实际计算中X是碳酸钙的质量,不是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这样的设也丢分。
2、书写化学方程式不规范。例如:不标箭头,不配平,配平错,把等号写成加号,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把盐酸的化学式写成硫酸的化学式,化学式书写错,例如:把CaCl2 写成CaCl,把H2O写成H2,把CO2写成O2,把CaCO3写成CaCO2等。
3、漏写单位。 4、列错比例。 5、没有答。
6、算错相对分子质量。等等。 五、取得的一点可喜的成绩。
这次第二小题的阅卷时,发现可喜的地方是:把12 g放进化学方程式里计算的考生较少,说明教师在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方面取得的一点可喜的成绩。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2、给学生适当补数学课,内容是:计算、列比例、解比例的方法等。 3、重视审题的教学。
4、重视化学计算的教学,要耐心帮助学生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计算题的畏惧感。
初中考化学科填空题
(15、16、17、18、19)题评卷总结
海口市东升学校 吴境星
东方市教研室 符吉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5、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字母序号): A、盐酸; B、二氧化碳; C、水; D、氢氧化钙 (1)最常见的溶剂是 ; (2)可用于灭火的气体是 ; (3)可用于清除铁锈的是 ; (4)溶液pH大于7的是 ; 16、为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人们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使尾气中的CO和NO转化为N2和CO2。写出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17、节假日,同学们喜欢外出野炊。请回答下列与野炊有关的问题。 (1)野炊时同学们用铁锅烧饭做菜,是利用金属铁的 (填字母序号); 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
(2)野炊食谱如下:馒头、猪肉、矿泉水、牛肉干。从营养均衡角度来看,你认为食谱还应添加 (填字母序号);
A、鸡蛋 B、面条 C、黄瓜 D、兔肉
(3)引燃“灶”火后,如果往“灶”火里塞的干枯枝太满,“灶火”反而燃烧不旺,且产生很多浓烟,其原因是 。
18、甲醛是装修材料中常见的污染物,其化学式为CH2O。 (1)甲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甲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9、右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2)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3)在实验室中,用固体甲和水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药匙、胶头滴管和 。
参:
15、(1) C (2) B (3) A (4) D 16、2CO+2NO催化剂N2+2CO2
17、(1)B (2)C (3)空气不足,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小,燃烧不充分。
18、(1)6∶1∶8 (2)40%
19、(1)相等 (2)DE (3)量筒、玻璃棒
为期9天(7月2日——7月10日)的中考化学评卷工作已结束,我代表本题组做个评卷小结:
15题:本题考查了初中化学几种常见典型物质的用途及性质;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属于较易题,评卷表明多数学生都能适当得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审题不够细心,题目要求写字母序号,可相当部分学生却写名称或写化学式,建议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注意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才不会失分。
16题: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虽然该反应方程式不是初中教材常见的,但题目已明确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并写了化学式,属于较易题,可评卷表明,部分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有“缺胳膊少腿”的现象,化学式书写不规范,如将CO的化学式写成错误的Co,氮元素符号快写成氢元素符号等,化学方程式不配平,不写反应条件,多标箭头等。
15—16题满分为10分,平均分为6.13分。
17题:考查化学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属于中等题,题型也比较传统,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第③小题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列举如下:
①由于枯枝太满,没有空间燃烧,不容易燃烧。 ②由于CO2比O2多 ③没有空气流通 ④灶里不通气
⑤枯枝塞的太满,造成空气无法流通
⑥枯枝塞得太满,会使O2不能流通进来便产生浓烟 ⑦干枯枝放的太满的话,会使大气压流不通。等等
从学生对该题的回答中,建议今后的教学,更要教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学会简练,言简意赅,对于简述题来说主要抓住化学知识点,切中要害,不要说成平常的话,语言表达词不达意。该题平均分4.05分。
18题:考查了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相应的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属于中等题,大多数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得分,答题存在的问题:①元素的质量比没有写成最简整数比,②质量分数的表示五花八门。例如:40/100、2/5、4/10、0.4等
建议教学中也要加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19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①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分情况较好。
②题学生得分情况较差,单选D或E给1分,学生存在多写或漏写情况。 ③题考查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所需仪器,学生存在多写或漏写仪器及仪器名称错别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建议教学中要重视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更要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18和19题满分为10分,平均分3.81分。
中考化学卷21题评卷小结
一、试题分析 原题
21.亚钠有良好的着色防腐作用,常用做肉类食品添加剂。亚钠有咸味,外观酷似食盐,容易被误食,过量食用会致癌,因而用量严格。
亚钠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钠,加热至320℃以上或遇强酸则分解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二氧化氮气体。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亚钠的保存方式是 。 (2)区分亚钠和食盐的方法是 。 参: (1)密封保存。
(2)各取少量固体溶于水,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的为亚钠。 或各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有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为亚钠。
二、得分情况
第(1)题属于容易题,第(2)题属于中等题,是开放性的题目。本题共4分,平均分1.66 分,难度系数0.42,大致的得分情况如下: 分值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得分人数 384 % 36.7 8652 17513 284 11902 8.2 16.6 27.1 11.3 三、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这一题答案的关键词是密封,如能加上“干燥,常温下”则更完美。
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
1、错别字:如密丰,密锋,密壁,蜜疯,蜜蜂,蜂蜜等等
2、表达不清:不要暴露在空气中;隔绝空气,氧气;保密,封密;远离水体;远离火体;常温放于封闭;盖好不出气;不得放于干燥潮湿处
3、乱蒙:把亚钠放在箱子里,过两三天再拿出来,连续几次这样就可以了;
4、 在诸多的答案中也有一些有创意的:如真空包装,用氮气保存等 第(2)题属于中等题,是物质鉴别的开放性的简答题,题目难度不大。所用试剂也可以是石蕊,盐酸,硫酸,强酸,pH试纸等。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而且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错别字多。这次评卷,我们严格其答案标准,杜绝了乱蒙而赚取笔墨分的想法,但也增加了评卷的难度和工作量。
学生在考试中失分最多的地方是没有取样这一步骤。从节约药品,防止意外,易于操作的原则出发我们应取适量的药品用于实验。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的老师就不重视实验,少做或不做实验,课堂上只是讲实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考试的时候就不知从何想起。造成学生在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时答案不完整不规范,现象和结论没有完整规范的表述,或者是相互颠倒。常见的答案是:加入水,滴加酚酞,亚钠溶液变为红色;加热,亚钠生成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等。还有的就照抄亚钠的化学性质。还有的乱蒙:加水溶解,过滤,晾干,蒸馏来区分;
有学生想到某些方法,但没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或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而失分。如用水来区分,溶解快的是亚钠;分别溶于水,然后用测电笔来检验;用磁铁吸;用HCL等等。其中最雷人的答案是吃了看致不致癌。
四、教学建议
1、教学要以课标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既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
2、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悟出物质性质决定贮藏方法、而贮藏方法反映物质性质的化学学科特点。
3、重视实验教学,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积极组织好学生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了基础。我们不能嫌麻烦和费时费力而少做或不做实验,只是讲实验。否则,学生认识不够深刻,遇到问题没有一定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实验同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对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能做出完整规范的表述。
2012年中考化学简答题(19、20题)评卷小结
琼海市海桂学校 周华香
评卷工作结束后,全省的许多化学同仁都打电话给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今年学生中考答题情况。现简要分析简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答题是一种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好题型,所以是我们省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型。
原题再现:
19. 小明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开展课外实验。一星期后,铁丝锈迹斑斑。
请回答:
(1)他还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一项措施。
20.暑假期间小亮在农田施肥时,发现洒落在地上的化肥碳酸氢铵不久就消失了。请回答:
(1)化肥消失的原因; (2)保存或施用碳酸氢铵时应注意的事项。
2012年中考共有以上两道简答题,共12分,平均分是5.93分,这个得分率,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具体得分情况如下表:
19题满分6分,平均分3.02分 ,难度系数约0.503,各分数段人数如下: 分数 0 1 2 3 4 5 6 备注 双评 806 2930 4730 71948 12014 51952 31044 全省总人数 人数237218
20题满分6分,平均分2.91分 ,难度系数约0.485,各分数段人数如下: 分数 0 1 2 3 4 5 6 备注 双评 60291 14329 11458 51321 40340 22759 38276 全省总人数 人数237218
答题情况及相应对策
1、 氨与铵不分
NH3 : 氨(应该读ān)气,NH4:铵(应该读 ǎn)根,试卷中,把氨气写成了铵气,碳酸氢铵写成了碳酸氢氨的比比皆是。在评卷时,一碰到这两个相混的字,越看越觉得别扭。
平时只要我们读准了这两个字的拼音,完全可以避免犯这种错误。 2、 答非所问 重现学生的一些答案:
观察到什么现象: 棉花吸水,导至铁生锈。
如何防锈: 是干棉花防止铁丝落下所造成生锈 碳酸氢铵为什么消失: 不知道,你去问出题的老师 保存方法: 放在一个很好的地方。
出现这种答案,可能是学生不认真看题,也可能是理解不了题意。不管是何种情况,其关键点都在不懂审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审题。这当然是一项长期且很艰巨的任务。不过只要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长久的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另我们满意的结果。
3、 化学用语欠缺
如在讲现象时:水跑到棉花上了,
碳酸氢铵为什么消失时:是因为被土地吃了或者是由于受热时产生了CO2飞走了就不见。
化学用语的学习,一般都较抽象,学生觉得很枯燥亦无兴趣而易忘,在应用中,出错也在所难免啦。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无意的多次出现,反复的强调。促进学生的记忆并强化应用。
4、 错别字太多
如讲现象时,水没有到答低布(即到达底部)。 碳酸氢铵为什么消失时,是由于荣杰(即溶解)
现在的学生喜欢上网,打字用的大多是拼音输入。久而久之,很多字都不会写啦。评卷中出现这种情况时,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要费很多时间去猜学生的意思,对老师的工作是一大考验。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些关键的字,一定要学生一笔一画的写出来,而不是仅停留在口头表达上。不要觉得麻烦,会有好的效果的。
2012年中考化学计算题(23、24题)评卷小结
东方市第二中学 王永红
一、试题及参
五、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3.现有一瓶葡萄糖(C6H12O6)溶液,部分标签如右表所示,请计算
(本题只要求写出计算结果): (1)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2)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的质量。
24.为了测定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取生铁样品5.8g放入足量的硫酸溶液中,使之完全反应至无气泡产生(杂质不参加反应),所得氢气的质量为0.2g。请计算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参:23、(1)180 (2) 25g
参:24、解法一:解:设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1分
答: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6.6%。
二、计算题的基本情况:
23题难度系数为0.42,平均分是2.48分。24题难度系数为0.32,平均分是1.分。
三、失分的主要情况: 23题。
1、写错单位:23题(1)写了单位,例如:180 g,23题(2)没写单位,例如:25。
2、计算错,例如;23题(2)有些学生得250 g,有些学生的2.5 g等。 24题。
1、 设不对:有部分学生设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x g,好多学生设的未知数是生铁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但用于计算的未知数是铁的质量等。
2、 化学方程式书写不对,化学式书写错,不标箭头,把等号写成加号,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把硫酸的化学式写成盐酸的化学式等。
3、 部分学生把不纯量当成纯净物的量放进化学方程式里计算。 4、 部分学生不会列比例。 5、 漏写单位。
6、 最后的计算结果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等。
四、失分的主要原因 23题
1、23题(1)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掌握不好。 2、对百分数不理解,造成小数点计算误差等。 24题
1、部分学生不懂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计算题。 2、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掌握不好。
3、不注意审题。把5.8 g当做纯净物的量来计算、把硫酸当做盐酸、最后的计算结果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计算能力差。5.6g/5.8g×100%不会计算等。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2、给学生适当补数学课,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列比例、解比例的方法等。
3、重视化学计算的教学,要耐心帮助学生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计算题的畏惧感。
2012年中考化学实验题(22题)评卷小结
乐东县研训学校 羊文俊
为期九天的评卷工作已经结束。本小组负责第四大题——即实验探究题22小组。
22.(8分)某实验小组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小军认为生石灰已变质,试剂瓶中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并开展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一定含有CaCO3 一定含有CaCO3 甲 取试样加入水中,充分产生白色浑浊 搅拌 乙 取试样加入稀盐酸中 产生无色气泡 请回答:(1)比较甲、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够合理 ,理由是 ;
(2)小红认为放置时间过长,可能全部变成了CaCO3,请你利用实验验证小红的猜想 ;
(3)小林认为不可能全部变成CaCO3,一定还有CaO,请你利用实验验证小林的猜想 。
该题属于命题标准7︰2︰1中难度最大的开放性的题目,平均分为1.49,难度系数为0.19。该题主要考查CaO、Ca(OH) 2、CaCO3与水的作用、现象及与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相互作用的现象和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属沪教版第五章第四节和人教版第六单元、第十一章元的重要内容。答案来自于教材但又不拘于教材,该如何把握评分标准,需要有把尺子去度量。所以,我们本着对全省
118609名考生和千千万万家庭认真负责的态度,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首先由我们试评小组经过两天(7月5—6日)的试评,通过采样,然后集中讨论,最后才得出了一个评判标准,作为老师们给分的依据。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个性和思维的人,其答案不拘一格、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比如第一个问第二个空的理由,有“不一定只有CaCO3”,“除了CaCO3可能还有其他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CaO和Ca(OH) 2都不溶于水,都沉淀”,“CaO溶于水后放热,会使Ca(OH) 2溶解度降低,析出”,“不一定含有CaCO3”,“ CaO也能与水反应”,“ Ca(OH) 2与CO2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当样品中有Ca(OH) 2或CaO时,与水充分搅拌会与CO2反应生成CaCO3”等;第二个空有“取试样加入水中,然后过滤溶液,再向滤液中加入Na2CO3,若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小红猜想正确”,“称取试样5g,溶解、过滤、干燥后,称其质量仍为5g,则小红的猜想是对的”,“取样加入CuSO4溶液,无蓝色沉淀,则全部为CaCO3”,“取样于烧杯中,先滴加清水,若温度不升高,则无CaO,后加碳酸氢铵溶液,若无刺激性气味,则无Ca(OH) 2,则全部变成CaCO3”等等;第三个问有“取样品加入有水的试管里,并在试管口绑一个气球,若气球膨胀,则一定含有CaO”,“取出试样加入稀HCl中,有气泡产生,则有CaCO3;取样加入矿泉水瓶中,盖好盖子,矿泉水瓶膨胀,则有CaO”,“取试样放入水中,若水温无变化,则一定没有CaO”,“取样品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加水,有热量放出,则证明有CaO”,“取样通入过量的CO2,再溶于水,若放热,猜想正确”,“把试样加入水中,充分搅拌,有气泡冒出,说明还有CaO和水反应生成Ca(OH) 2”,“加水如有反应说明为CaO”,“取样品分别加入盛有水的试管和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等等。我希望以上案例能引起我们一线老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纵观学生答卷,我们不得不为我们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拍案叫绝,他(她)们的许多创新性的答案令参加命题的我自叹不如,许多答案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CaO溶于水后放热,会使Ca(OH) 2溶解度降低,析出”,学生利用Ca(OH) 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少的特点;又如“取试样加入水中,然后过滤溶液,再向滤液中加入Na2CO3,若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小红猜想正确”,“取足量的试样用纸袋包装好,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再将装好的纸袋放入试管中,过一会儿,试管中的水减少了,则小林的猜想正确”,等许许多多有
创意得满分或虽有创意但又不得分的答案。但是,看到了成绩也要正视现实,我们的学生在答题中也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归纳起来我觉得学生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基础不够扎实,对物质之间相互转化规律掌握不够,缺乏实验操作的技能,平时不注意也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描述起来模糊不清。如,想描述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却写成“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把“紫色”和“红色”等同;想描述紫色石蕊试剂遇碱变蓝,却写成“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②对物质鉴别的理论描述考虑不够严密,造成前后干扰,影响鉴别结论。如“把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如有气泡冒出,则有CaCO3;然后滴加无色酚酞(或紫色石蕊)试液,如变色,则小红的猜想不正确”;又如,“取样品加入CuSO4溶液中,若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全部变成了CaCO3”,不考虑水量充足与否,如水不足,不排除还有CaO存在;又如,“取样品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加入水,有热量放出,则证明有CaO”,稀盐酸与CaCO3反应本身放热,不能确定,也属于干扰反应。如“加水如有反应说明为CaO”,“如有反应”怎么解释,现象如何?稍分析其理论就站不住脚。③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够,不是围绕着问题作答,对问题避重就轻,有些甚至是“答非所问”,如第三个问,有考生这样回答:“把样品加入稀盐酸,如无气泡则有CaCO3,再取样加无色酚酞试液,如变红,则有Ca(OH) 2”,又如“把含有水蒸气的空气通入样品,再放入无水硫酸铜,如不变色,则全部是CaCO3”,操作繁琐,CaO能否吸收完水蒸气等因素却不考虑;如“当样品中有Ca(OH) 2或CaO时,与水充分搅拌会与CO2反应生成CaCO3”,与该题类似的有很多很多,可见许多学生不是认真的审题,有“以矛攻矛”之嫌。
在评卷中,该如何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分数,这些都要靠我们在评卷的过程中,及时收集,及时分析,准确判断,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后形成一个标准。经过最初两天不断的总结和积累,本题组评卷员都能较好地掌握评判的标准,并予以为尺去度量给分。不但提高了个人评判的质量,使大家给分都趋于标准,大大降低了误差,而且使评卷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全面提高了本小组评卷的质量和速度。
在近九天的评卷工作中,作为题组长,在吴益平主任的信任和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了评卷准则和标准,完全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履行我的职责。我时刻关注着显示屏,对工作量,给分公布,标准差,平均分,评分误差,试卷抽查等进
行全面监管。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与组员进行沟通,共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让当事人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尽可能把误差降到最低。比如,我每天都把评分偏大或偏小的老师找出来,然后分别让组员前来观看视频,并与组员分析原因,让他们及时纠正,避免造成大的误差;又比如,评卷的首两天,我除了把发现的问题逐渐与组员进行沟通外,还利用休息时间集中全体组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大大提高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评卷第三、四天,通过逐个抽查,我发现原来质量把握较好,速度较快的老师,一下子突然出现了大的偏差,速度也明显下降,我就及时找当事人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原来有的老师因身体不适而受到影响,有的是因家里有事分心,知道这些原因后,我就从精神上给予安慰和关心。谈话后,这几位老师都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立刻打起精神,卸掉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下子,误差就趋于标准,速度也上来啦。
我认为评卷最讲究的是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只有具有很强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才能力求做到尽心尽职、公平公正,问心无愧。
不知我们老师是否有同感,我们对于学生的答卷,满分的倍感欣慰,但对于那些有创意、有开拓性、创造性却不得分的答卷,我们该作何感想。我认为,分享成功是一种快乐,分享错误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超越。我常想,作为一名老师,只要我们把心都交给课堂、交给学生,就会少一些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点牢骚多一份责任。人们常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却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只有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借鉴于教学的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一个快乐的化学老师!”请允许我套用吴益平主任的话与各位同行共勉吧!
2012年7月16日
2012年中考化学实验题(21题)评卷小结
白沙县教研室 黄泽勤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6分) 21.(8分)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说出使用该仪器时应注意的事项之一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若用D装置收集,则气体不够纯净;若用F装置收集,则气体会有损失。欲使CO2既比较纯净,又很少损失,请提出一种合理的收集方法 。
一、试题分析
第(1)题的答案是酒精灯,和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2)题答案是A,以上两小题都是容易题。
第(3)题的最优答案是:排温水法收集,排稀酸法收集。这一题较难。 二、得分情况
21题共8分,平均分3.75分,难度系数0.47 分值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6 0.77 得分人数 23671 1337 11811 42 21362 14354 36336 2463 %
三、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
1、错别字:如油精灯;水晶灯;酒精台;酒精瓶;酒精杯
20.21 1.14 10.08 4.18 18.24 12.26 31.02 2.10 2、不懂而乱猜:燃烧瓶;取火灯;化学杯;试剂瓶。可以毫不隐讳地说,这样的学生是与书无关。
3、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是为防止发生事故的三点,但与之相关的事项也很多。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相关不相关的,沾边不沾边的都有。几乎没有学生让它空着。如不能握住酒精灯,用完不能用手拿,不可风吹灭等等。还有的学生说成加热时使用试管所要注意的问题。
第(2)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把收集装置也写上去,这也是学生常犯的错误。 第(3)题。答对的学生很少,有些学生想到某些方法,但没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或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而失分。如在水面上盖一层油,用排水法收集。用HCl。把集气瓶里的空气抽空后收集等等。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积极组织好学生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了基础。我们不能嫌麻烦和费时费力而少做或不做实验,只是讲实验。否则,学生认识不够深刻,遇到问题没有一定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而这是优秀学生之间的差别所在。如第(3)题,有的学生想到在水面上盖一层油,也有想到利用洗气瓶来收集,但没有正确的方法而失分。
2、为解决某些优秀学生平时吃不饱,在中招考试时又考不好的问题。我们要发动优秀学生参加化学学科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其它学科争时间,同时也可消除某些学生的骄傲情绪。
2012年中考化学填空题(15、16、17、18)评卷小结
海口东升学校 吴境星 海口市灵山中学 李金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5.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在他翻译的化学书籍中,称一种气体为“养气”,该气体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请回答:
(1)“养气”的化学式 ;(2)“养气”的一种用途 。
16.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①甲烷②食盐③浓硫酸④氨水⑤氮气。
(1)可用做干燥剂的是 ;(2)可用做灯泡填充气的是 ; (3)可用做调味品的是 ;(4)可用做化学肥料的是 ; (5)可用做清洁燃料的是 。
17.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其主要成分如右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豆腐的主要成分 物质 每100g含有 水 蛋白质 油脂 糖类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钙 铁 其它 0.24g 1.40g (1)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0.03mg .30g 4.70g 1.30g 2.80g 0.06mg (1)其中的铁、钙是指 (填序号); ①分子 ②原子 ③元素
(2)当人体缺钙时,可能引起的疾病是(填序号); ①骨质疏松症 ②贫血症 ③夜盲症
(3)豆腐中除了蛋白质、油脂、糖类、无机盐、 水之外,还包括的营养物质是 ;
(4)豆腐常用塑料袋包装,请指出使用塑料袋 包装的利与弊(各答一条)。利: ;弊: 。
18.我省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某镁冶炼厂利用海水提取镁,其主要流程为:
(2)现有含MgCl2 0.475%的海水200t,经上述反应后可制得镁 t。(假设上述各步反应中,镁元素一共损失10%)
15题:
以化学发展史为背景,考查氧气的化学式以及氧气的用途。平均分为2.43,难度系数为0.61。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书写出氧气的化学式,这种考查物质的化学式的考点,在历年中考中都考查了较多的物质的化学式,学生对这些物质都不是很熟悉,可是初中重点学习的物质:氧气、水、二氧化碳、铁等等,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内容。第(2)小题要求说出氧气的一种用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予考生多点求解的机会,只要考生知道氧气的任何一种用途(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炼钢,气焊等),即可得分。评卷表明,学生基本上知道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存在的问题是语言表述存在词不达意,错别字过多,漏字也是常见。
16题: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酸、碱、盐、单质、有机物的用途,满分为10分,平均分6.15,难度系数为0.615,属于容易题,36.5%的考生得满分。存在的问题有:评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序号③,学生在书写的时候不注意规范书写,以至于评卷老师看花了眼,建议今后能在出题时是否考虑换其他的符号。还有该题只是要求填写序号,是明显的降低了难度,但是学生并不按规则出牌,反而填写了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但又偏偏填写不对,如:氨水写成了氨气;氮气写成了氨气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记住要提醒学生严格按要求填写而且书写要清晰并规范。
17题:
本题以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豆腐为载体,考查了化学物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满分10分,平均分为7.12,难度系数为0.712,属于容易题,题型也比较传统,尤其是塑料使用的利与弊,相关内容在今年的省调研题上就出现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利:轻松,方便,便捷,质轻,成本低
弊:污染环境,不环保,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危害,塑料含有有害物质, 这些可能是前段时候新闻媒体宣称的一次性塑料快餐盒带来的影响。说明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是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化学学科,避免学生对化学、对生活产生恐惧感!
18题:
本题以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背景,以镁冶炼厂利用海水提取镁为载体,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化学计算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守恒观。考查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知识原点上的延伸,显得知识的活学活用,题型新颖。第(1)题属于中等题,第(2)题属于较难题,满分4分,平均分为0.66,难度系数为0.17。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化学式书写“缺胳膊少腿”、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等;第(2)题有的考生的答案为0.24t,忽视了镁的提取过程中10%的损失。
虽说得分率不高,但是相信今后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上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有老师说:学习语文只要求会说普通话;学习数学只要会加减;学习物理只要会换灯泡;只有学习化学才会学会更好的生活,这说明了化学在生活中有多么的重要!)
2011年中考化学填空题(36、37题)评卷小结
嘉积中学海桂学校 周华香
从7月12日中考评卷结束至今,本人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触颇多。现对今年的36、37两填空题浅做分析,希望各老师对学生的错误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咱们今后的教学中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原题再现:
36.现有H2、O2、H2 O、CO、NaHCO3、NaOH等物质 (1)请从上列物质中选择填空。
①空气中占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 ;②常见的溶剂: ; ③选成空气污染且有毒的气体: ;④一种常见的碱: ; ⑤常用于制作馒头的盐是: 。
(2)从上列物质中选择反应物,写出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分解反应: 。
37.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放射性碘—l31(“131”是该碘原予中的质子数和中予数之和)是核反应的产物.它在衰变时产生核辐射。人服用碘片(KI)后.因吸收碘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52 Te 碲 127.6 53 I 碘 126.9 54 Xe 氙 131.3
(1)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碘—l31原予与碘元素的其它原予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数,则碘—131原子中的中子数
为 ;
(3)碘片中的有效成分是 元素。
一、 试题分析
这两道填空题是对课本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查,属于容易题,是化学试题中的常考题型,如果考生对双基掌握地牢固,只要细心,考满分问题不大。
二、得分情况
36题满分12分,平均分6.26分 ,难度系数约0.52,各分数段人数如下: 分0 数 双531评91 人数
37题满分8分,平均分2.77分 ,难度系数约0.461,各分数段人数如下: 分数 双评 人数 0 1 2 3 4 5 6 备注 943196 84 1504436179591095021722782 5515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1 57 36 44 33 18 35 79191 7 49963 20 75313 8 509 全省总人数255401
三、答题情况(注:反应条件写成:点燃、加热、高温等,化学方程式不配平,不标状态符号,不打等号或打成箭头的大有人在)
第37题的
1)乱写的: 5:3 、 5—3 、 与3 、 126.53 、 7g 2)写错别字的:碘写成金字旁的碘或少两点、或写成石油 3)写不规范的:I写成1、l、2等。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夯实基础
平时注重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把好这一关,不仅可以在填空题部分拿到理想的分数,拿下试卷上70%的容易题(包括常规题和概念题),也是进行更高层次学习、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
2)发散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讲解某一知识点。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微妙变化,动笔就写,从而出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36题中要求从上列物质中选择反应物,写出一个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许多学生不加思索,
就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这也许是由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讲到分解反应,就举实验室制氧气的例子而造成的。
3)作题规范
时常训练化学用语、化学符号,力求书写规范,确保不扣分。
另外,学生涂改时擦得不干净以及随意答题的现象非常普遍。评卷老师根本就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而难以辨认出答案。或者几个答案同时存在。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时常强调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做题习惯。能得的分,一分都不要丢。
2011中考化学计算题分析 国兴中学 李秋芳
一、试题及参
原题:九、计算题(共l 2分) 45.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若要完全中和这些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多少克?
参:
解:需要NaOH:50gX 4% =2 g;需要水:50g—2g=48 g 设: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NaOH + HCl = NaCl + H2O
40 36.5 2 g 3.65%x
40 / 2g = 36.5 / 3.65%x x=50 g
答:需NaOH2g,水48g,需3.65%的稀盐酸50g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有关数据
今年的计算题只有一小题第45题,满分为12分,题目有两个问,一是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二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牵涉到的化学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都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从题目本身看,难度并不大,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与近几年中考化学计算题的得分情况相似,
得零分的人数居高不下,今年得零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约51.88%(2010年第48题约51.46%,2009年第49题约50%)。
今年本省考生共1228人,第45题满分12分,平均分仅为3.25分 ,难度系数约0.28,据初步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如下: 分数段 人数 分数段 人数 0分 63770 7分 2056 1分 8880 8分 2468 2分 37 9分 2608 3分 3025 10分 4228 4分 4983 11分 9383 5分 8168 12分 7243 6分 3175 (二)一题多解
大多数学生除了用类似参所示解题方法外,还有以下几种: 1、 设: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为x NaOH + HCl = NaCl + H2O 40 36.5 2 g x
40 / 2g = 36.5 / x x=1.25 g 1.25g/3.65%=50g
答:需NaOH2g,水48g,需3.65%的稀盐酸50g
2.设水的质量为x,设HCl的质量为y,先用2gNaOH求出水的质量为0.9g,再用0.9g水求出HCl的质量,或先求NaCl的质量,再用NaCl的质量求HCl的质量。
3.先利用NaOH的质量求出NaCl和水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HCl的质量。
4.利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进行计算。
5.需要NaOH:50gX 4% =2 g;需要水:50g×(1—4%)=48 g 四、主要错误
1、把HCl与盐酸两种物质混淆。认为HCl就是盐酸,设盐酸的质量为x,却把盐酸当溶质HCl代入方程式计算。
2.写错化学式和元素符号。如:Na(OH)2、Na(OH)、NaCl2、Na2Cl2、CI、CL,或把盐酸当作硫酸写方程式计算。
3.方程式配平错误。或不化简,如:2NaOH + 2HCl = 2NaCl + 2H2O。 4.解题格式不规范。如漏写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与相关物质不对齐,不列比例式,直接得出结果,不答等等。
5、设未知量和单位错误。如:设盐酸(或HCl)为xg(或x克);设盐酸(或HCl)质量为Xg,运算过程已知量和计算结果不带单位或写“克”,如:50×4%=2,50×4%=2(g),50-2=48、3.65%xg等等。
6、今年的考试不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计算错误的情况相当多,如计算相对分子质量错,小数点错如50g×4%=20g,0.2g。
五、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生如果连化学式、方程式都不会写,就别谈计算了,有许多学生在解题时,不会写方程式,把题目中的数据随便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可能是想赚点笔墨分吧,可跟题意一点都不沾边,很难给分。
2.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中,要强调解题规范化,因为评分标准是按步骤给分的,漏掉了某一步,就会丢分,而只要设未知量对了,都可得到1分。
3.设未知量和单位问题。今年的计算题得11分的人数比12分的人数多,被扣掉的1分主要是单位和设未知量的错误,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设某未知物的“质量为x”,x本身是个物理量,即包含了数又包含了单位,而x的单位是与已知量的单位一致的,因此已知量一定要带单位,通过列比例式计算,运算结果x自然就有单位了,换句话说,x的单位不是设出来的,是通过运算“生成”的。“质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有“mg”、“g”、“kg”、“t”等,你若在数据后面写上克或千克就不规范了,有的老师和学生认为在运算时用g,如50g,在答的时候可写50克,这也是不规范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强调这个问题。
以上分析是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
2011年初中毕业考试
化学科试题评卷小结(41、42题)
万宁市教育局中学教室 王爱菊
2011年我省初中毕业考试评卷工作于7月4日开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评卷组长、题组长、总纪检员的试评,为时一天;第二阶段是全部评卷员的试评,为时半天;第三阶段经过充分的试评,采集众多考生的答题情况,疏理归类,制定较易量分的评分细则,让评卷员在较短时间内熟悉量分要求,从而进入紧张的评卷状态,为时7天。各位评卷员个个神情专注,评卷秩序有条不紊,给予考生公平、公正的量分,保证了评卷的质量。
一、试题分析
41、42题从命题角度都属于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化学走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化学的学科思想。
41、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本题平均分为3.03分,难度系数为0.505。主要考查物质的燃烧条件,是一种基础题型,考查点分为: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着火点等三个采分点,每个采分点2分,共6 分。但评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把燃烧条件答成了成了灭火的原理。有些学生对这些专用名词表述不清,例如:“可燃物”与“助燃物”混淆、还有不少“可烧烧”、“可引火”、“点火的”等答案。“着火点”写成“提高着火点”、“降低着火点”“在着火点以下”等。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的不深入,不求甚解。原因之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教学上不到位。
42、某品牌食盐包装上的说明书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配料:食用日晒盐、碘酸钾、亚铁(抗结剂)。 碘酸钾含量(以I计): (20~60)mg/kg。 贮藏指南:避热、避光、密封、防潮。 产品说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住址摄入量不要超过6g。 (1)从“贮藏指南中”可推断,该食盐产品中的成分可能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我省各盐场从海水制取食盐采用日晒蒸发法而不用降低饱和海水温度的方法。为什么?
本题平均分为0.94分,难度系数为0.157,共6 分。
(1)此小题以学生常见物质食用盐的说明书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从指定商品说明的信息中,分析归纳出来自课本的两个知识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每个考点2分。解题出现的误区有:把贮藏方法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混为一谈,“密封、贮藏”答为物理性质,“避热、避光”答为化学性质;有些把 “密封”推论 为“挥发性”,还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题意要求从“贮藏指南中” 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不少答案写成“白色固体”等等。
(2)另外的一个知识点是从我省日晒食盐的方法中考查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学生表述如下:(“海水”或“食盐溶液”或“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或影响很大等,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答非所问。
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学要以课标为依据,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化学走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化学的教学思想。
2、概念教学要联系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进行本质区别,才能恰当运用到解题之中。
3、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减少定向思维的模式形成。 4、要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抓住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42题的(1)题意要求学生从“贮藏指南”中的指向中寻找信息来回答问题,而不少学生凭记忆回答与题意要求无关的答案。
5、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梳理,使所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悟出性质决定贮藏方法、而贮藏方法反映性质的学科特点。
6、培养学生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011年中考化学填空题(38、39、40题)评卷小结
海口市灵山中学李金梅
一、 试题和学生卷面情况分析: 原题如下:
38.卫生部6月1日发布2011年第16号公告,公布了一批食用后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的郐苯二甲酸醋类物质(即塑化剂),该类物质中有一种叫做邻苯二甲酸二酯,其化学式为C26H3804,该物质由 种元素组成: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予个数比为 。
39.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电火花作用下充分反应.测
得反应前后备物质的质量如下: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A 20 2 B 5 32 C 0 D 1 56 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的4倍,则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与B的化学计量
数之比为 ;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写一点叩可)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 (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选项的字母代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E.无法确定 40.右图是某化学反应体系的微观模拟图,
图中○和●分别裘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写出一个符合右图的化学方程式: 。
38题2个空(4分)平均分:2.43分,难度系数为0.61;0分卷:39573份。本小题以社会热点塑化剂所含成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中的一种“邻苯二甲酸二酯”为载体,考查初中化学中的知识点:化学式所提供的信息。该题的考查点是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原子个数比。相对而言,化学式所提供的信息考查的内容有:物质组成的元素种类、原子个数比、元素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与元素之间的质量换算等等。2011年考查的知识点是最基础的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成分的考查。从学生的卷面情况来看,38题第1个空失分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没有仔细审题,造成答题时答非所问。比如,学生的答题存在以下的答案:分子和原子;氧气;酸;苯元素;混合物;矿原数;二氧化碳;C24等等,这些都是不清楚题目所问而造成的。
2、 判断上的失误。例如,答案存在的情况为:两(2)种;;四(4)种;五(5)种;16;8;66;原子总数等等。
3、 对元素符号不熟悉(不记忆元素符号)往往写出了碘元素;氙元素等等。 4、语言表达不到位。例如,碳、氢、氧;C、H、O;造成丢掉1分的情况。 38题第2个空的卷面情况:
1、表达方式上的失误。比如:12、19、2;24<38>4;C24:H38:O4;C24=H38=O4;还有学生直接写出化学式C24H38O4的。
2、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化简,甚至有学生化简过了头。如,24:38:4 ;6:9.5:1。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体上有:(1)学生还不会识别化学式,对于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不理解,对于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没有搞清楚,所以造成判断元素种类上的失误,才有了种元素,66种元素之说。(2)在表示原子个数比或质量比时,表达方式上存在错误,如:12、19、2或24〈38〉4等等。我们教师平时在进行比例式计算时,没有重点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39题3个空(6分)平均分:0.99分;难度系数:0.165;0分卷:1422份。该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前后守恒的有哪些;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得2分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第2个空得分,答案大体上为:原子、元素种类不变;总质量;ABCD四种物质的总质量;原子数目;原
子质量不变等等。第1个空通常出现的答案为:1 :4;4 :1;1 :2;1 :1;2 :3;3 :1;20 :5;1 :16;2 :5 :20 :32等等。该空对于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提到“化学计量数”,所以学生对于该名词感到陌生,大多数学生计算的是质量比(2:3),还有相对分子质量比(1:4或4:1),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教学。39题的第3个空,得分情况为E或无法确定;学生大体上选择C或D的较多。从表格中反应前后的质量推导出了反应的表达式为:A+C→B+D 学生马上就认定为置换或复分解反应,说明学生只是看表面而没有真正理解反应的本质,类型的判断,有个别学生不敢选择D,可能是因为平时定论判断选择做得多了,学生得思维轨道形成了习惯性的定论。所以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一些训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的题型,答案中须含有可能性的情况,比如: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中沉淀物含有什么?又比如:某固体物质加入水中,形成的溶液存在哪几种情况?等等。
40题1个空(2分)平均分:0.20分;难度系数:0.1;0分卷:215002份。40题与2010年的中考题的34题.“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其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C.反应后分子个数变少了 D.反应后原子个数变少了
存在相同的知识点,只是比2010年的34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就是反应前后微观模拟图中全部给出过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图,造成学生看图判断上的困扰,往往学生只是删除反应剩余的反应物,而忽视了生成物的过量。所以写出正确的答案的学生不多。每年的看图、看表格、看标签、看坐标的题型学生往
往得分率不高,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和训练与图表有关的题型(大家可以参考化学频道上的梁老师的数形结合专题的训练题)。
二、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1、以课标为教学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2、化学用语的教学还需要加大力度,化学符号和数字的含义更不可以忽视。 3、解题格式要规范化。
4、教学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可以误导学生定向思维的模式。 5、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学习归类教学。
6、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建议类比往年的中考题型,累积教学经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2011年中考化学实验题(第43题)评卷小结
东方市第二中学 王永红
一、试题分析
今年中招化学科考试题第43题是一道实验题,原题如下: 八、实验题(共14分) „
43.下列实验装置图是实验室中常用于制取气体的装置。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若用装置A制取气体,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是: (选“需要加热”或“不需加热”)。
(3)若用装置B制取气体,对反应物的状态要求是: ; (4)若制取的气体难溶予水、不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的小,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
是 。
43题(1)考查的是常见仪器的名称,答案是:铁架台。属于容易题。 43题(2)考查的是根据置B制取气体选择反应条件:“需要加热”或“不需加热”。答案是:不需加热。这种二选一也是容易题。
43题(3)考查的是根据装置B制取气体选择反应物的状态,暗藏选“固体”或“液体”。答案是:必须是固体。这种暗藏的二选一,比43题(2)难一些。
43题(4)考查的是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暗藏选C或D。答案是:D。这一小题比43题(3)容易,比43题(2)难一些。
二、考生的得分情况
本题满分8分,平均分4.52分 ,难度系数约0.565,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及百分比如下: 分数段 人数(双评) 百分比(%)
三、考生答题情况 43题(1)答题情况是:
18.7 0.4 14.9 1.5 14.0 2.9 15.0 2.5 30.0 45353 1062 36025 3747 33850 6982 357 6103 721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1、写错别字较多。例如:铁钾台、铁价台、铁架子、铁架管、铁架抬、钱架台等。
2、对仪器名称一知半解。例如:支架、试验架、架台、架铁等。 3、有少部分考生不理解仪器名称,例如:铁架台的铁柱和铁架台的铁管。 43题(2)答题情况是:大部分答对,有部分考生是乱蒙,对题意不理解,有些考生填写好不需加热,后来就把“不”字划掉,有20%左右的考生都懒得去选。
43题(3)答题情况是:
有部分考生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例如:生成固体、高锰酸钾等具体的物质名称等。有部分考生填写:粉末、块状、晶体等。回答不全面,有些考生填写:液态、液体、液体和固体、气体和固体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考生在这小题丢分。
43题(4)答题情况是:
有部分考生不认真审题,脱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答非所问,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例如:向上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A和D、A和C、B和C、B和D、C、不需要加热、需要加热等。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如不懂得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来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不理解什么是收集装置?什么是发生装置?不懂得审题等等。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要加强实验教学
1、重视常用仪器的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的教学工作。
2、要想办法让学生懂得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等。 3、应尽量想办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4、加强审题训练,减少无谓失分。
5、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所以然。例如: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制取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的小,用排水法的收集,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制取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的小,要用排水法的收集等。
(二)开学初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让学生爱上化学
2011年中考化学评卷第44题小结
儋州市第二中学 符忠
一、试题分析 原题如下:
44.某同学经查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该同学设计了
以下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实验l:取一小块经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的纸(以下简称“纸修),往纸上滴上几滴稀醋酸,纸变红色。
实验22取一小块纸.往纸上滴上几滴纯净的水,纸不变色。 实验3:
实验4: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一会儿,用胶头漓管取其中的溶液滴到纸上,纸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2的目的是: ; (2)补充实验3: ;
(3)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4题(1)考查的是“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使纸变红,而单是水不能使纸变红”。本题给出实验过程、结果,让学生自主总结。这道小题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而是考查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结果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能力。
44题(2)考查学生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这道小题是考查学生通过对照上一小题找出“单是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纸变红”,从而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整的写出实验中实验现象、结果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能力。
44题(3)考查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能力。 二、考生答题情况
本题通过双评,部分还经过仲裁,最后的平均分为1.85分。在13万名考生中:0分占将近40%多一点。满分占15%多一点。
44题(1)问的是“目的”。有一部分考生不会审题,或者不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直接把“取一小块纸.往纸上滴上几滴纯净的水,纸不变色”搬上去。有的学生弄不清楚变色主题,例如有的答“证明水遇纸不变色”。有些学生分布清“酸碱性”和“酸碱度”有的学生答:”检验水的酸碱度”或“水的pH=7”等等。
44题(2)是一道考查学生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的题,有一定的难度,完全正确答案并不是很多,多数考生都答得不是很全面。大部分学生答不出“干燥”这个条件。正确的答案是“将干燥纸放入CO2中,干燥纸不变色”。这个小题答得有点瑕疵的答案有:“取一小块纸,将干冰放在纸上,,纸不变色”、“用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将纸放入瓶中,纸不变色”、“将二氧化碳(液态)滴几滴到纸上,纸不变色”、“将二氧化碳通入无水的试管中,滴几滴溶液到纸上,纸不变色‟。
44题(3)考查的是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存在的严重问题:错别字较多,书写潦草,表达问题具体、不完整、说大话,化学用语及化学专用名词含糊,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或物质名称书写不准确,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或配平错误或条件不注明,“↑”使用不当,审题能力差。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化学教学应体现化学既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之中的特点。
2、要加强实验教学。应尽量想办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3、加强审题训练,减少无谓失分。有些考生是因为审题不细失分的,这样很可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在教学中,要强化审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减少无谓的失分。
4、在教学中不要总是把得分点一一罗列出来,而是让学生抓住知识的主干,以不变应万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