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缘情达意(1)(1)

缘情达意(1)(1)

来源:九壹网


缘情达意 积极参与朗读

高州市潭头镇中心小学 白建翠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朗读是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缘情达意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

一、 巧设导语,诱发情感

李吉林老师说过:“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识心理,而且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进行观察、体验、思考、想象。”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课文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穷人》一文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海边的一间小屋,我们仿佛看到在那又黑又冷、狂风呼啸的夜晚,桑娜正坐在火炉旁一边补着破帆,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的情景。当桑娜听到屋外那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她走出门,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小船,但是海面上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桑娜又想到那个生病

1

的女邻居西蒙。”这样形象的描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情不自禁地关心桑娜和西蒙两家人的命运。教师、学生、作者的感情就融为一体了。

二、 自读课文,满怀情感

通过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满怀情感。如我在教学《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时,学生自读前四段时提出:陈嘉庚回到故乡看到小时候念的私塾已经关闭了,心里是怎样想的?自读第5——8自然段时提出:陈嘉庚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自读第9自然段时提出:陈嘉庚办学的动机是什么?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议议,满怀着陈嘉庚几十年如一日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啊!

三、 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激发情感

学生自读了课文后知道大概的内容,但未能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古人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会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激发情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激发情感才有保证。特别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激发情感的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深入理解,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

2

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陈嘉庚办学》一文中我抓住:“着急”、“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每次……总要……..”、“拼命工作”、“源源不断”、“全部积蓄”等词语来品读,让学生体会陈嘉庚的崇高爱国精神,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迸发出爱国情感。又如教学《穷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是穷人桑娜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优秀品质的高度浓缩。抓住这句话去理解,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品读,从中体会到桑娜什么样的品质?桑娜善良的本性和强烈的同情心,促使她来不及仔细想为什么要抱走孩子的理由,更顾不上考虑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困难。学生通过品读理解了句子,深深地被桑娜那种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唤起了强烈的同情心。

四、 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训练,深化情感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产生情感体验,深化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还指出:“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段话道出了朗读对情感的激发和熏陶的巨大作用。积极朗读,关键在点拨上下功夫。点拨得法,则能让学生品味“文中味”,悟出“文外味”。

3

1、 变换训练形式,促使主动操作

课堂上“读”的训练形式可以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跟着播放的录音轻声读,比赛谁读好,谁最快读熟等,使学生练的积极性持久。还可以把语文活动课扩展到课外,组织朗读课文的录音,拿到学校来播放评比,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很浓。通过课内外结合、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水平线上主动操作各有提高。这样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能够逐步把文章那些饱含喜怒哀乐的情感表露出来,文章里面包含的意义也能得到深刻理解了。

2、 及时反馈矫正,激励差异的训练形式

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篇目,老师都要注意检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及时反馈和矫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要求,承认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在自己的水平上逐步提高。对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往往教师亲自验收,及时纠正错漏或不合要求的地方,评分公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积极主动投入训练,深化文章要表达的情感。

总而之,要使学生与作者缘情达意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激发学生情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重视通过朗读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去广化、深化、美化、细化学生的情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