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审稿人外审意见:
航线的定价和舱位控制问题是航空收益管理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问题,文章在单航段及多航段机票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将航线网络拆分为单与多航段组合形式,利用重叠航段旅客流量一定的特点,建立各航班机票销量间联系,所提问题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章对相关研究现状和不足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分析和评述比较到位,研究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章中的专业术语缩写在第一次引入时最好给出全称;
2、模型中所提到的部分变量没有给予说明;
3、文章是在文献[11]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是在引用文献[11]的模型时,没有阐述模型的假设条件。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该论文进行相应的修改后发表。
审稿评价:
评价创新性:较高
评价理论性:较高
评论应用性:高
审稿人审稿结论:修改后发表
二、第二审稿人外审意见:
1、基于航线网络,综合考虑超售、舱位控制、定价,其主体思想创新性明确,基本原理,即公式(1)有一定的新意;
2、基于公式(1)建立的后续模型:直达与中转组合、中转与中转组合的分析,思路比较清楚,创新意义明确;
3、认为存在下述问题:
1)稿件11页图的编号和正文里叙述的编号不一致,编号次序不规范;
2)稿件3-4页,将选择航班出行的人数和机票价格对应起来,脱离实际较大,特别是在公式(8)-(12)的推导过程,都以此为依据,不符合实际情况;
3)按照本文研究目标,模型的建立,应最终求解超售数、价格区间、座位分配数变量,这3个变量才是指导航班销售控制的基本变量,本文的模型,推导
到公式(18)和(19),包括后面的算例,都是以航班总收入为计算结果的,对上述3个决策变量,并未给出明确的求解方法和求解公式。
4)关于本文对超售的考量:超售只有在航班需求大于航班可销售座位数之时,才有实际意义,所以,超售数大部分是在航班销售的晚期才决定的,且超售
一般都是全价票。公式(1)并不区分航班销售的时段,且NOshow的考虑并未考虑各种票价不同旅客的不同分布(注意:虽然本文的意思是不考虑各种
票价分布,但本文后面算例给出的数据却是基于不同舱位等级给出的,见第10页,这一点是和本文的主题不相符的),这样的考虑,未免粗糙一些。
5)示例求解结果集中体现在11页的图上,针对这些结果,异议如下
5.1)T轴,到底表现了销售周期从远到近,还是表现旅客需求?从文中表述,T越大,订票需求越大,所以图中的T只能理解为订票需求了。但预售期大指的是离起飞时间近,还是离起飞时间远?图中的数据变化,好像有悖论。
5.2)图8,航班12、23销量图,按照文中第10页,对横轴T的解释,在航班需求50个座位、60、70.等等,却存在超售数,需求低于座位数150,却有超售,和超售的本意违背。
5.3)图10,在需求50、60、70的时候,特别是70的时候,图8中都已经超售了,图10、图11中却那么低的票价,有改善余地;
6)算例1,对航班B,3段的座位是相互影响的,12段销售过多,会导致本航班13段可销售数减少,23段类似,模型中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应考虑之。
审稿评价:
评价创新性:高
评价理论性:一般
评论应用性:一般
审稿人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