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强度、直径、型号分别检测,送检试桩的单节长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8 抗弯试验用管桩的最短单节桩长 (GB13476-2009) 外径D/mm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000 1200 1300 1400 最短单节 5 6 7 8 9 10 12 14 15 16 桩长/m 9、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进场检查 (苏G/T17-2012) 9.1 规格、型号
按混凝土强度区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空心方桩 (HKFZ)(C80)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KFZ) (C60) 方桩规格(边长) 300、350、400、450、500、550、600、 按桩身抗弯性能、抗裂性能不同分为A型、AB型、B型。 9.2 外观
参照管桩要求
9.3 预应力方桩抗弯性能检测
按强度、边长、型号分别检测,送检试桩的单节长度参照管桩 10、小截面混凝土方桩进场检查 10.1 规格、型号
根据04G361《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图集,常用的沉桩方式分为锤击、静压二种,主要依据是桩的代号。
锤击桩:ZH (整根桩) JZH (接桩) 静压桩:AZH (整根桩) JAZH (接桩) 接桩方式:焊接——用脚注b表示 如 JZHb 锚接——用脚注a表示 如 JAZHa
注意:必须了解桩的代号的含义,不同代号明确了不同的沉桩方式,锤击和静压是二种完全不同的沉桩方式,配筋也不同。主要区别在锤击桩桩顶部位有附加钢筋(P16),详情可查阅04G361图集。
江苏省图集《苏G07-2003 小截面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无锤击桩的内容,一定要看清图纸。静压桩如采用锤击桩施工工艺,桩头很容易打爆,直接影响到沉桩深度,影响沉桩质量。 10.2 外观、尺寸
10.3 进场检测
混凝土方桩检测按要求需进行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检测(桩破损检测) 11、灌注桩检查 11.1 钢筋原材检测
按GB50204-2011要求, 11.2 钢筋焊接检测 按JGJ18-2012要求。 11.3 混凝土配合比单
灌注桩混凝土配合比单必须明确写明水下二字,或者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因为浇筑部位在水下,配合比要求不一样。 12、规范、图集
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0SG813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图集 10G409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04G361 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DGJ32/TJ109-20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 苏GT17-2012 先张法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 苏GT17-2008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苏G07-2003 小截面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苏G03-201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二、施工监理 1、预制桩
1.1 当打桩施工可能影响附近建(构)筑物时,应采取减少振动和挤土影响的措施。必要时,应对受影响的建(构)筑物进行加固处理并设观测点。
有深基坑围护结构的管桩基础工程,宜先打工程桩再施工基坑的围护结构。 1.2 沉桩顺序
沉桩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沉桩顺序应在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确定
布桩较密集且距周边建(构)筑物较远,施工场地较开阔时,宜从中间开始向四周进行;若布桩密集且一侧靠近建(构)筑物时,宜从毗邻建(构)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及远的进行。
宜先长桩,后短桩。
宜先大直径桩,后小直径桩。
宜先主楼(高层)桩,后裙房(低层)桩。 宜先密距桩,后疏距桩。
1.3 施工现场管桩的拖拉和起吊应进行旁站监理。 1.4 接桩
1.4.1 上下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1mm。上下节桩两端面应紧密贴合。不得在接头处出现间隙。
1.4.2 焊接可采用手工电弧焊或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层数不少于3层,且逐层进行。焊缝应饱满连续。
1.4.3 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沉桩。手工电弧焊的自然冷却时间不应少于10min。(GB50202-2002要求大于1min)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完不冷却即沉桩施工。 1.4.4 静力压桩接桩用硫磺胶泥,半成品应每100kg做一组试件(3件)。 浇注后停歇时间应大于7min。 1.5 锤击法沉桩
1.5.1 首节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25%,且最大值不应大于50mm,否则应拔出重插。
1.5.2 管桩施打过程中,宜重锤低击,每根桩宜一次性连续施打到位。 1.6 静压法沉桩
1.6.1 首节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25%,且最大值不应大于50mm,否则应拔出重插。
1.6.2 每根桩宜一次连续压到位。 1.6.3 终压标准:
一般情况以设计桩长和标高为准,最终压桩力作为参考。
桩端达到坚硬的硬塑性粘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时,以最终压桩力为准,设计桩长和桩顶标高作为参考。
1.6.4 不得将工程管桩作为送桩器使用。
1.6.5 送桩完成,应及时将送桩遗留的孔洞回填或覆盖。
预制桩的灌芯:承压桩填芯混凝土灌注深度不得小于5倍管桩外径,且不得小于2.0米。抗拔桩填芯混凝土应采用不低于C40的微膨胀混凝土,长度不应小于8倍管桩外径,且不得小于3.5米。(DGJ32-TJ109-2010 3.4.1)
管桩与承台的连接:
桩顶嵌入承台内长度不应小于50mm。且不应大于100mm。
当采用填芯混凝土内插钢筋与承台连接时,内插钢筋锚入承台内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45倍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500mm。(DGJ32-TJ109-2010 3.4.2)
详情可查阅省标DGJ32-TJ109-20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 2、灌注桩
2.1 桩径、混凝土强度
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
C25、C30、C35、C40。 2.2 钢筋笼制作、安装
按照图纸要求,核对钢筋主筋的规格、型号、数量,长度。钢筋笼长度一般为灌注桩长度的2/3。主筋总长度应包括锚入底板(承台)的长度,一般情况锚入长度为0.8~1米。
螺旋箍的间距按图纸要求,螺旋箍加密区的长度一般为灌注桩直径的5倍,
加劲箍的位置:JGJ94-2008 6.2.5-3 加劲箍宜设在主筋外侧,当因施工工艺有特殊要求时也可置于内侧; 10SG803 P12注明 :加劲箍设在主筋内侧。据此,加劲箍设置在内外均符合要求,主要看图纸的设计说明。
钢筋笼的焊接,加劲箍与主筋必须焊接可靠,不能间隔跳焊。螺旋箍与主筋的焊接可以间隔跳焊,但必须保证不散架、不脱落。
上下节钢筋笼连接区段,主筋搭接焊长度按单面焊要求为10 D,主筋错位间距为主筋的35 D,且≥500,连接区段螺旋箍间距按GB50204-2011要求,应加密处理。钢筋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机械式接头。
钢筋笼制作、安装的允许偏差 (10SG813) 项 目 允许偏差(mm) 主筋间距 ±10 箍筋间距 ±20 钢筋笼直径 ±10 钢筋笼长度 ±100 钢筋笼安装时,吊杆长度直接关系到钢筋笼高低位置,吊杆偏细容易引起钢筋笼上浮,一般直径不小于12。
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应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和自由落下,就位后应立即固定。
2.3 设计试桩、工程试桩桩顶构造
顶部增加Φ10 @80双向钢筋网片共四层,上下间距50。 2.4 试块制作
JGJ94-2008 6.2.7 直径大于1m 或单桩混凝土量超过25m的桩,每根桩桩身混凝土应留有1组试件;直径不大于1m 的桩或单桩混凝土量不超过25m3的桩,每个灌注
3
台班不得少于1 组;每组试件应留3件。 GB50202-2002 5.1.4 每浇注50m必须
3
有1组试件,小于50m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相对来说,JGJ94-2008比较合理,实际操作中,主要看图纸的设计说明,如不明确,可以提前和质监站沟通,以免不必要的麻烦。保险起见,每根桩做一组试块。 2.5 孔深控制
实测灌注桩机台(转盘处)标高,根据图纸规定孔底标高,计算出总长度(孔深),作为孔深控制基数。 2.5.1 绳测法
钻孔到预计深度时,用测绳实际丈量孔深,达到孔深控制基数时,判断孔深已符合要求。
2.5.2 杆长控制法
实测钻头高度、导杆长度、钻杆总长度,三者相加,称为钻具总长度。钻具总长度减去孔深控制基数,称为理论机余,理论机余应小于导杆长度。
现场施工时,可以把理论机余直接标注在导杆上。
现场钻孔时,预备使用的钻杆全部用完且理论机余控制线到达机台(转盘处),孔深即达到要求。
导杆露出的长度,称为实际机余。理论机余与实际机余的偏差应控制在±100范围内。
2.6 清孔、沉渣厚度
清孔的目的是减小泥浆的比重,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清孔分为钢筋笼安装前和混凝土浇筑前。重点是第二次清孔。 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 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5。
泥浆比重的测定一般用泥浆比重计。施工单位在现场基本上未配备,仅凭经验判断泥浆比重,这是不可取的,应要求配备。
沉渣厚度一般不大于100。 2.7 混凝土浇筑 2.7.1 导管安装
根据机台到孔底的距离,实测现场每节导管的长度,配置导管的总长度。要求导管底距孔底不大于50厘米。导管连接可靠、畅通。 2.7.2 查验混凝土配合比单
确认到场混凝土的品种、强度等符合设计要求。 2.7.3 浇筑混凝土
浇筑应连续进行,浇筑过程中导管应上下抽动,起振捣作用。拆除导管时要确保埋入混凝土五米以上,防止拆除过快,引起断桩。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前,现场监理和施工人员应对混凝土浇筑高度进行检查,浇筑高度应控制在桩顶标高一米以上,翻浆高度只能高不能低,防止出现烂桩现象。 三、桩基检测
设计试桩和工程试桩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作用完全不同。 设计试桩的作用是复核设计意图是否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工程试桩的作用是检查实际施工的质量情况。
工程桩检测前,应由检测单位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编制工程桩检测方案,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共同确认、盖章,报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1、工程桩检测
1.1 静载检测桩数量 1.1.1 按图纸规定。
1.1.2 按楼号或单体图纸,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少于50根的,不少于2根。
1.2 低应变检测桩数量 1.2.1 按图纸规定。
1.2.2 按楼号或单体图纸,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30 %。 1.3 高应变检测桩数量
按图纸规定。 2、桩位偏差
2.1 灌注桩成孔施工允许偏差
灌注桩成孔施工允许偏差 (JGJ94-2008) 桩位允许偏差(mm) 桩径偏差 桩径 1~3 根桩、条形桩基沿垂直轴条形桩基沿轴线方向和 (mm) 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 群桩基础的中间桩 d≤1000mm ≤-50 d/6 且不大于100 d/4 且不大于150 d>1000mm -50 100+0.01H 150+0.01H H 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d 为设计桩径。 2.2 灌注桩最终桩位偏差
灌注桩最终桩位偏差待基坑开挖,在垫层划定轴线后确定。 四、资料管理 1、甲方提供资料
1.1 测绘院提供的坐标、标高基准点报告 2、检测资料
2.1 预应力管(方)桩抗弯检测报告
按混凝土强度、直径(边长)不同,分别检测。 2.2 混凝土方桩钢筋、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
按混凝土强度、边长不同,分别检测。 2.3 钢筋原材料检测报告
按不同直径、型号分别检测 2.4 钢筋搭接焊检测报告
不同直径的主筋分别检测 2.5 灌注桩混凝土试块检测报告 一般情况每根桩做一组试块 3、施工单位资料 3.1 进场材料报验单 4、监理资料
4.1 监理细则(灌注桩、预制桩分别编制) 4.2 定位放线复核记录 4.3 旁站记录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