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徐平珍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初中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众多学科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这对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初中科学教材的许多童节可以发现德育的契合点。如在学习了“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建立一个家人的健康信息档案,让其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家人;在学习火山和地震这一节时,可以结合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耳濡目染的自然灾害,让学生意识到遇到灾难时要沉着冷静、要坚强、要有勇气面对困难、要有爱心,学习关心他人;在学习地球上的生物时,可以激发学生亲近自然、探究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激发热爱家乡、热爱中国的情感。

在学习地球上的生物圈中,让学生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又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近年来频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联想到人们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从工厂里林立的烟囱冒出来的滚滚浓烟,联想到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从鱼虾死亡、泛着泡沫的黑臭河水联想到本就匮乏的淡水资源却再被化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等等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明白社会发展要依靠科学,遵循生态规律,才能持续发展,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状态。 二、结合儿科学史料学史料和著名科学家渗透德育

科学课本中通过STS(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科学家小注等内容穿插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的内容。如生物学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知识,他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微生物学的鼻祖巴斯德对于他的成功说:“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成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地工作,必有成功的一天。”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在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后,用长达23年的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摆在田间地头,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2001年中国授予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蕴藏在知识背后的那些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陶冶其高尚情操。 三、结合科学探究活动渗透德育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从中体验学习科学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技能。其中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中学生的观察随意性强、精确性差,尤其是对于长期进行观察的活动缺乏耐性。像《月相变化》、《种子发芽实验》等内容都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此时教师应该从旁监督与引导,及时鼓励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观察任务,最后把学生的观察记录或成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成功的观察体验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做到有始有终;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耐性,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实验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中学生正是好动贪玩的年纪,对动手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但其目的性不强,因此在实验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体验到学习科学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思想道德品质。

四、结合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总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因学生的类群不同、每个人的思想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不可预见性。但如果处理得当的话,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在什么是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提问如何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正想举“某人肚子疼”这个例子时,发现台下有个学生趴在桌子上似乎要睡着了。于是说:“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施同学有点想睡觉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施同学上课时想睡觉呢?猜想一下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昨晚做噩梦了没睡好,可能中午午休时没有休息好,可能下午身体不舒服了,这些都是建立的假设。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收集证据”学生问答,“为了证实可能昨晚做噩梦了没睡好这个假设,我可以问一下他同寝室的同学,他昨天晚上有没有大喊大叫,如果有说明他可能是做噩梦了,否则假设不成立。为了证明他中午午休时没有休息好这个猜想,可以怎么收集证据?”“可以咨询一下同寝室的同学”。此时施同学自己回答说:“是中午没有休息好。”他的回答证实了我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假设成立,由此也可以得出这一个结论:施同学由于午休没有休息好,所以在下午第一节的科学课上表现出了睡意。由此可见中午的午休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相当重要的,同学们要自觉的遵守午休的纪律,否则下午上课时就会没有精神,影响听课的效率。这一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遵守午休纪律的重要性,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结合习题讲解渗透德育

清代学者张履祥在他的备忘录中写道:“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则业盖修,业盖修则德益盛,两者交养互发。”道德教育形式是多方位的,它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在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在习题的讲解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善于把握,善于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转化。例如在讲解习题: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从中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很多同学选择了D选项,而正确答案是B。通过此题让学生明白要按题目的意思来进行答题,而不能将自己主观的意识强加上去。就如好学生不一定就不会犯错误,也不能因为一件事做错了就否则他是一个好学生,我们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在讲解探究题蚂蚁是否是依靠触角回家的?其中为什么不能只用一只蚂蚁做实验呢?有学生说万一这只蚂蚁死了就不能进行实验了,也有的说一只蚂蚁做实验容易出现意外,万一这只蚂蚁行为异常,实验就不可靠了。犹如我们不能因为班里的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就否认班里所有的同学;也不能因为一个学生表现很好,就确信这个班级是一个优秀班级。从而让学生明白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