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视阈下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理论研究

“互联网+”视阈下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理论研究

来源:九壹网
Hot-Point Perspective

热点透视

DCW

“互联网+”视阈下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理论研究

姜 钰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成都 610100)

摘要:青少年常常将网络作为自我展示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平台。自杀意念和行为因为私密性和伴随着强烈的羞耻感而难以被传统手段识别,高风险自杀者也很少寻求专业心理帮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少年通过网络渠道构建自身人际网络,发表相关言论,甚至发表自杀宣言,为青少年自杀风险的筛查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0.03.118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0)03-0147-01

1 研究背景

自杀是危害青少年生命的严重心理问题,是15-29岁人群第二大的死亡原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精神卫生行动计划》确立将自杀率减少10%作为自杀干预的目标。但是自杀意念和行为因为私密性和伴随着羞耻感,很难被及时识别出来,并且高自杀风险者也很少寻求专业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传达出自杀的信息[1]。在中国,有关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也屡见报端,对自杀风险进行识别和干预刻不容缓。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自杀风险的筛查已经有了更加准确和及时的途径.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也更多的选用网络渠道构建自身人际网络,发表相关言论,在现实中难以启齿的话题,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尤其是微信朋友圈和qq心情,微博发言更是每日心情的晴雨表。因此,通过网络对青少年个体自杀风险进行筛查成为一个新颖并且重要的研究课题[2]。

(3)注重主体自杀意念的识别,对自杀行为的识别研究相对薄弱,对自杀心理卫生工作人员的经验判断借鉴不够,和临床实践部分脱离。

3 “互联网+”在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和干预研究的展望

3.1 需要进一步整合自杀风险筛查的基础理论研究

系统梳理自杀的相关理论(生物学论、挫折攻击假说、社会认知理论、心理韧性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挖掘中国文化中有关自杀预防的思想,并结合国内外通过互联网平台对青少年自杀风险进行筛查的最新研究,为构建青少年自杀预防和筛查平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3.2 对青少年自杀风险的网络行为预测和现实行为预测进行比较

研究

自杀风险干预建立在自杀风险的准确筛查基础上。因此,必须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预测自杀风险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准确的自杀风险筛查方案。

2 “互联网+”视阈下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网络自杀风险筛查研究现状

青少年常常将网络作为自我展示的平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因为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差异,很多信息是相对真实的。因此可以通过青少年的网络自我展示对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和分析。董颖红、陈浩、乐等(2015)通过对在线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可以从微博上识别5种基本情绪,表明社会情绪的网络测量是有效的[3]。刘兴云,孙炳丽等(2017)对网络自杀宣言进行主动识别,并发送相关量表给用户,发现用户发表自杀宣言越多,自杀意念越强,表明网络筛查可以对传统行为未接触到的高自杀风险者进行有效识别[4]。OZLEM EYLEM(2015)通过网络对青少年移民的自杀风险进行评估,并使用网络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5]。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利于数据爬取对青少年的社会情绪和自杀风险语言进行评估,可以有效的对自杀风险进行预警,为及时干预提供机会。2.2 网络自杀风险筛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一个简明的网络自杀风险征兆预警工具,仅仅通过自杀宣言难以将高自杀风险者准确筛查出来,而情绪分析等筛查工具相对复杂,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

(2)筛查工具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还处于小规模科研阶段,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难以推广到临床中。

4 结束语

自杀是可防可控的,对于自杀风险的筛查是防控最重要的手段,自杀因为隐秘性和羞耻感,在现实中表现难以被发现。而网络的发展为自杀风险的筛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一些高自杀风险者通常会给周围人足够的信号和干预的时间,及时的识别和心理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就是这样一个最有效的渠道,构建自杀风险征兆预警网络平台平台可以帮助心理卫生工作者,尤其是心理辅导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等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分辨出有自杀风险的学生。参考文献

[1] 李黎.自杀高危青少年的干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林益强,谢斌,卞茜,等.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与干预研究[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6(4),250-252.

[3] 陈浩,赖凯声,董颖红,等. 社交网络(sns)中的自我呈现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学探新,2013,33(6),541-553.

[4] 刘兴云,孙炳丽,王雪菲,等.基于微博大数据的自杀宣言主动识别与及时干预[C]. 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

[5] Eylem O ,Van Straten A ,Bhui K ,et al. Protocol:Reducing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Turkish migrant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in the UK:Effectiveness of an online interven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2015,27(1):72-81.

(接上页)参考文献

[1] 李婷,黄飞.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下的物联网时代[J].信息通信,2018(10):232-233.

[2] 富加妮.基于5G移动通信技术下传输的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2018

(07):266-267.

[3] 侯玉儒,陈萌,王婷婷.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探索[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06):42+44.

2020.03数字通信世界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