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修辞三角”的学术英语(EAP)写作研究

基于“修辞三角”的学术英语(EAP)写作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3 No.2 理论研究 Serial No.63 基于“修辞三角"的学术英语(EAP)写作研究 冯志国 (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20;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083) 摘要:“修辞三角”理论是西方修辞学重要理论之一,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中的“修辞三要素”,后经过不断 地完善与充实,最终发展成为语篇语义的研究方法。Kinneavy将“修辞三角”理论运用于语篇分析和写作教学研究中,并取 得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本文在Kinneavy“修辞三角”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学术英语写作的修辞性,提出EAP 写作具有三重修辞属性,即内容的知识性、过程的主体间性以及效果的劝说性。最后,就本研究对我国EAP写作教学研究所 具有的理论及教学启示进行尝试性探讨,指出大学学术英语研究应当多关注现代修辞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提高学生 EAP写作能力。 关键词:修辞三要素;修辞三角;学术英语写作;修辞属性 1.引言 类研究注重教学方法及理念的培养和训练,操作性强。但是 以上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均未考虑ESP中EAP 专门用途英语(En异hsh for Speciifc Purposes,ESP)研 究兴起于上世纪8O年代,经过近3O年的发展,ESP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张维君在分析了ESP国际期刊《国际专门用 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1)1980年至2010年所刊论文后,对ESP的国际研究 写作的修辞因素,忽视了EAP写作与修辞学理论的内在关 联。本研究首先在理论上讨论了国内评介甚少的James L. Kinneavy“修辞三角”理论,对其理论背景、定义和运作方式 进行论证;其次,分析将EAP写作研究纳入“修辞三角”理 论框架内考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重点结合Kinneavy 动向做出了总结:该杂志所刊论文中语篇分析占绝对优势 (24.49%),研究的具体领域则以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居首(41.78%),而EAP研究中对 “修辞三角”理论对EAP写作进行修辞学维度的论述和解 释,并提出EAP写作的三重修辞属性:内容的知识性、过程 的主体间性以及效果的劝说性;最后,提出“修辞三角”理论 对我国大学英语EAP写作教学研究的三点启示,因为“修 辞三角”理论能很好地还原EAP写作过程的修辞学本质, 写作的研究占据了主体部分(58.38%)(张维君,2011)。从 张维君的量化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国际ESP研究以EAP 写作为重点,研究维度以语篇分析为主,注重理论的构建和 教学实践的结合。 对教师开展EAP写作教学研究具有理论借鉴和教学参考, 因为只有教师具有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有效地实施EAP 写作教学。 国内ESP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研 究范式共同驱动:1)理论研究范式:探讨ESP的理论体系 构建(夏莉莉,2008;严明,2009;郭剑晶,2012),这类研究理 论性较强;2)ESP具体领域的教学模式研究范式:内容涉及 2.“修辞三角”理论评介 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学术英语、经贸英语等听、说、读、写层 面的具体研究(熊丽君、殷猛,2009;刘兵,2010;韩松、王金 霞,2010;叶云屏、闫鹏飞,2011;熊淑慧、邹为诚,2012),此 2.1理论渊源及定义 “修辞三角”理论是西方修辞学重要理论之一,其渊源 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中的“修辞三要素” 1冯志国(1978一),男,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语篇语言学、语言哲学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31. (ethos,pathos和logos),后经过不断地完善与充实,最终发 展成为语篇语义的研究方法。Kinneavy将“修辞三角”理论 运用于语篇分析和写作教学研究中,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 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 “修辞三角”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以公众演说为研究目标 的古典修辞学时代,是研究演讲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公众演 说的理论。但是,古典时期的修辞学只注重“修辞三角”中演 讲者的研究,忽视了三角中演讲者、讲稿和听众之间的紧密 关系,直到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才详细论述了各成分之间 的联系,并以此提出演讲劝说的“修辞三要素”:修辞人格 (ethos)、修辞情感(pathos)以及修辞论i ̄t(1ogos)。亚氏认为 完成一次演说行为必须考虑“修辞三要素”的平衡问题,其 中听众和写作目的是最为关键的。虽然亚氏没有直接将演 讲者、讲稿和听众三者构成的三角符号关系称为“修辞三 角”,但是亚氏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却成为后来各个时期 修辞学研究之滥觞,许多修辞学者将三者的基本关系图示 为一个三角关系,故日“修辞三角”(Rhetorical Triangle): LOGOS ETHOS PATH0S fCredibility riter)(Values,Beliefs/Audience) 传统“修辞三角”图示 受到20世纪后现代主义将一切符号化、话语化的影 响,西方修辞学逐渐吸纳了文学批评、符号学、阐释学等各 意义理论,使自身在研究对象、视角、方法上得以丰富和完 善,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意义研究的综合性理论,将自身传统 理论与人文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走向泛修辞时代,新修辞 学的研究格局逐步形成,成为信息性及劝说性的口头和书 面话语的基本原理。在新修辞学发展的浪潮中,传统“修辞 三角”理论的应用范围就突破了古典演说效果的研究范围, 与各类意释理论联姻,触角开始伸向一切与意义构建 关联的领域,关涉作者主体、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循 环往复关系,成为研究某一修辞活动的综合性修辞理论,其 中对语篇语义研究价值最大、说服力最强之处则表现在“修 ‘32‘College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辞三角”理论和英语作文研究的紧密结合。 将传统“修辞三角”理论与现代英语写作研究关联在一 起的主要学者是美国修辞学家及写作研究专家James L. Kinneavy。他以传统修辞学中“修辞三要素”为理论基石,结 合现代符号学、信息理论、语篇学理论对“修辞 要素”进行 了重新组织和解释,并在其经典论著A Theory ofDiscourse (1971)中提出语篇分析(写作研究)的“交际三角”理论 (Communication Triangle),同时将其定义为发话者、受话者 以及指称现实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expressor,receptor and language signs as referring to reality)(Kinneavy,1971:18)(图示如下)。虽然 表面上不易察觉Kinneavy“交际三角”理论定义中的修辞学 痕迹,但他本人在《修辞学与作文研究百科全书》中介绍“交 际三角”词条时就明确表明“交际三角”理论源于亚里斯多 德对“修辞三要素”的论述,后来在符号学、话语信息等理论 共同推动下,他将“修辞三要素”运用于语篇分析并提出“交 际三角”理论(Enos,1996)。可以说亚氏的“修辞三要素”是 Kinneavy“修辞三角”理论的发端,Kinneavy对亚氏“修辞三 角”做出了时代性的承袭和顺延。因为在Kinneavy看来,对 修辞学的理解有三个路径(approaches):文体的(the stylistic)、亚氏的(the Aristotelian)和交际的(the communication),第一种是修辞学的狭义理解,第二种路径 略宽但仍然有限,只有交际的视角才能涵盖所有语篇修辞 现象(Kinneavy,1971:213)。所以,Kinneavy的“交际三角”理 论是对传统“修辞三角”理论进行的补充和扩展,顺应了新 修辞学的发展趋势。由于Kinneavy的“交际三角”理论具有 浓厚的传统“修辞三要素”以及新修辞学特征,当代修辞学 理论家直接将Kinneavy“交际三角”称为“修辞三角”。故此, 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我们同样采用“修辞三角”理论的术 语表达方式来指代Kinneavy的“交际三角”理论,目的是突 出Kinneavy“交际三角”理论的修辞学理据。 解码者 decoder) 现实世界(reality) (Kinneavy’s Rhetoircal Triangle,1971) 2.2运作方式 “修辞三角”理论具有明显的话语交际属性、符号学属性,两 在A Theory ofDiscourse(1971)中,Kinneavy提出任何 者合璧突显出语篇构建的动态性。从话语交际信息论和“修 语篇行均为涵盖“修辞三角”中的四个向度,即编码信息的 辞三要素”出发,Kinneavy将所有语篇模式分为四种:指称 人a person who encodes a message)、信息所指称的现实 语篇(referential discourse)、劝说语篇(persuasive discourse)、 (the reality to which the message refers)、解码信息的人(a 文学语篇(1iterary discourse)以及表达语篇(expressive person who decodes the message)以及承载信息的符号(语 discourse),而这一划分标准就是以“修辞三角”中各向度侧 言)(the signal/language which carires the message)。“修辞三 重点不同而得出的,例如,如果语篇是适应读者(reader 角”的四个向度构筑了Kinneavy语篇理论的根基。具体来 accommodation)的话,则是劝说性的;如果是对现实的客观 说,Kinneavy认为语篇模式或目标是受“修辞三角”制约的, 描述an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则是指称语篇; 不同的语篇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语篇类型;语篇写作是一个 如果是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话,则是表达语篇;如果 动态的系统过程,是意义双向交流的行为,关涉“修辞三角” 是注重表达美(beauty of expression)的话,则是文学语篇。 中的四个向度。“修辞三角”调动了三角中的各个成分来解 但Kinneavy进一步指出,四种语篇类型的划分并非绝对, 释语篇的目的和类型,或者说“修辞三角”理论是划分语篇 每种语篇都内涵其他语篇的要素,例如指称语篇也具有劝 类型的出发点,对语篇分析特别是写作研究提供了一种综 说语篇的属性。我们认为Kinneavy“修辞三角”理论本质是 合研究视角。 一种语篇分析范式,他以传统修辞学中发话者、语篇和接受 按照Kinneavy对“修辞三角”的界定,语篇风格分析的 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点,结合现代符号学、交际理论在纵向上 重要性在于它以系统的、跨学科的方式研究不同语篇类型 分析了四种语篇的历史发展、理论流变,在横向上则具体解 的风格特征。例如,他对表达语篇的语义、语法和语篇特征 释各类语篇的特征、性质、表现形式以及应用层面,既注重 的综合分析方法就与指称语篇截然不同。另外,Kinneavy 理论构建又重视实践效果。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ENC0DER DEC0DER・・一一一一一一一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V .REAⅢ……  ・ : EXPRESSIVE REFERENTIAL LnERARY PERSUASIVE Examples: Examples: Examples: Examples: Of Individual Ex ̄omtory Short Story Advertising Conversation Dialogues Lyric Political speeches Journals Seminars Short Narrative Religious sermons Diaries Atentative definition of...Limerick Legal oratory Gripe sessions Proposing a solution to problems Ballad,Folk Song Editorials Prayer Diagnosis Drama Of Social Scientiifc TV Show Minority protests Proving a point by arguing from accepted premises Movie Manifestoes Proving a point by generalizing from particulars Joke Declarations of independence A combination of both Contracts Informative: ConBtituti0ns of clubs News articles Myth Report Utopia plans Summaries Reliigous credos Nontechnical encyclopedia articles Textbooks Kinneavy“修辞三角”运作方式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33・ 3.EAP写作与“修辞三角”理论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 性 3.1 EAP语写作的修辞学特征 作为ESP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的EAP写作研究历来 是西方写作教学研究的热点,维基百科对EAP重要性描述 为:“它是ELT(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中最 挑战性和度的领域,是ESP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 一一。”不同学_荇曾对EAP做过不同的定义。Scarcelta(2003: 9)把EAP定义为“在专业书籍中使用的英语,具有与学科 有关的语言特点”。Chamot&O’Malley(1994:40)将EAP定 义为“老师和学生使用的语言,用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传 授知识、描述抽象概念、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的理解。”上述定 表r{月了EAP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点,所以 EAP写作研究就需把握其本质,了解其内部运作机制等以 提高EAP写作研究的应用范围。我们认为EAP写作是按 照学术规范,就某一一学科领域知识作者向特定读者进行信 窟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情境中,作者与读者之间 向沟通的过程,与其他语篇类型写作一样,EAP写作同 样受到作者、渎者、语言和现实的制约。按照本文对EAP写 作的定义和理解,EAP写作研究可以纳入“修辞_三角”理论 的研究视域之下,因为修辞不仅蕴藏于人类一切话语行为. 而且岂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人在本 质上是修辞的人,人类的一切活动均可视为一种修辞活动, EAP写作也不例外。 3.2 EAP研究的修辞学理据 史上,修辞学与“诡辩”等同,足话语的外在“饰物”, 与知识无关,但是随着西方修辞学在20世纪初期的重新崛 起,修辞学理论的重点转向知识的渊源和地位问题。对知识 的地位及知 与语言的关系构成了修辞学的主要研究范 畴。修辞学,甚至现代科学都认为知识的发展似乎不是根据 理性旧观察和事实的记录,而是通过修辞。“我们的学问来 自阐释,我们的学科通过论辩发展,我们的社团通过话语来 黏合,找们的知识是劝说的结构,而现实本身是我们使用语 高方:式的作片j”(胡曙中,2008)。所以,Kinneavy“修辞三角” 理论作为修辞学经典理论的传承,同样关注知识的产生,注 重知识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它将知识置于一个动态的写作 ‘34。College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过程,把人、世界与语言意义关联在一起,以揭示写作活动 的本质,因为写作活动从根本上讲与人类的知识产生和传 递相关。Winterowd(1991:340—342)曾认为,作文是完成一 项象征行为,而不是创作或发现(Composition is doing symbolic action,not ifnding or making.),并建议以修辞学的 视角对待文本。说写作是象征行为,主要是指其语言符号学 特征,因为它是用语言符号来表达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人、 事和与事件相关的情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构建了一种角 色关系。所以,广义上讲,写作是人类一项特有的活动,是人 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知识得以延续的 主要方式,推动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发展与更新;狭义上看, 写作活动的本质是关于语言的,是以语言使用为根基的。而 语言的使用又与知识的产生密不可分。因此,写作活动是人 类一一种修辞性象征行为,修辞学理论与写作活动的结合会 揭示写作的本质特征。作为表达和传播人类学术思想重要 途径之一的EAP写作,由于其独特的内容和特殊的写作要 求,同样也具有知识性(关于EAP写作的知识性下文详 述),如果我们把EAP写作视为一项修辞活动的话,那么这 项活动必然涉及“修辞 角”中的各个向度。知识以及知识 与语言、人、现实世界的关系构筑了“修辞三角”理论与 EAP写作之间的联姻;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在于对知识产生 与传递上,必要性在于对EAP写作研究方法和视角的拓展 与创新,而作为语篇意义研究的综合性理论的“修辞i角” 理沦能很好地解释EAP写作活动并体现其修辞属性。 4.EAP写作的修辞性 4.1 EAP写作内容的知识性 知识是人类彼此之间交流的产物,是通过修辞实践在 话语层面构筑起来的。虽然修辞学历来是一门关于写作的 学问,但是修辞学在与知识无关,只是一种修辞技巧,无助 于知识的产生。直到上世纪初,修辞学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羁 绊,众多哲学家、修辞学家(I.A.Richards;Kenneth Burke: Charles Pierce;Wayne Booth)开始重新审视修辞学的本质 和作用,强调修辞学在知识构建中不可获取的作用。“对知 识的追求离不开修辞学”(Booth,2004)。作为语篇修辞研究 的对象之一的学术语篇,不仅是一种语篇类型,它还与学术 知识传递的方式和过程关联,因为学术语篇本质上就是新 知识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是知识的构建和知识观点的协商 媒介。在EAP写作中,作者从总结和描述信息到质疑、评 价、重组信息,再到有意识地探索新的思想、论据、阐释。在 这种较高要求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求语言的正确性外,更 要求所阐述思想、观点的知识性和论述的科学性以及劝说 性。EAP写作的知识性集中体现在“修辞三角”中各个组成 部分的运作机制。具体说来,作者在构建学术语篇时要考虑 读者的接受力、语篇的社会性以及表达的劝说性;读者在解 读学术语篇时是一个意义重新构建的过程,读者不再是对 语篇意义的简单接受而是在语篇意义阐释时积极的参与 者。这样,作者、读者、语篇和现实世界一同参与了写作的知 识构筑的过程,明白这一点对作者在创作学术语篇时是极 为重要的。 诚然,学术语篇知识性不单纯在语言层面,还体现在作 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EAP写作是作者以文本为载体 向读者传递特定的信息(知识),通过所传递的信息来影响 读者,使读者作出写作者所期待的相应反馈的一种活动。从 表面上看,这一活动似乎由作者掌控,与读者无关,读者处 于被动地位,实际上,文本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作者的写 作意图的实现要通过读者通过阅读接受、并做出反应才能 得以实现。所以EAP写作的知识性就体现在作者、读者之 间的互动过程,作者不能忽视读者的存在,读者存在于写作 活动过程中,正是作者和读者构成的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促成了知识的产生,同时也体现了EAP写作的 主体间性和劝说性的修辞学属性。 4.2 EAP写作过程的主体间性 现代修辞学认为现实(reality)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 的,而是流动性的(fluid),是通过人们努力来获得理解并具 有意义,体现在主体间性。我们不是作为个体人来体验现实 世界而是作为话语社团来体验的,真理和知识是通过公共 认同(communal consensus)得以实现。金曾强调意义产 生于主体间拥有的一个辉煌瞬间;哈贝马斯强调意义产生 于主体间的敞开和对话,二者都意味着主体作为未完成的 构建,向主体间延伸。这种“主体间”性能为我们理解语篇提 供帮助,是以一种动态的或者生态的方式解决语言、个人和 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语篇同样也是社会的语 篇,任何语篇不是自封、自足的封闭系统。EAP写作是一种 社会行为,为了能使自己的学术观点让学术界听到,作者就 需要通过这一社会行为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作为“学术话 语社团”的一员,作者需要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观点与 他人研究及前人文献关系起来,同时与读者进行交流,将信 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这种传递不是单向过程,读者也要积 极参与语篇意义的构建和理解,所以意义是在作者和读者 的“主体间”(intersubjeetivity)形成的。 Kinneavy“修辞三角”理论中同样强调了语言与现实、 语篇参与者与现实的关系,体现了语篇构建的社会屙陛。在 写作中就表现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对作者 来说,写作活动是一种保证取得关联的明示行为;就读者而 言,对作者语篇的阅读是一个识别作者意图、推理、解读语 篇信息的过程。这种主体间性体现在EAP写作中,就是作 者和读者的双向互动关系,换言之,语篇意义产生于“主体 间”的对话,语篇意义在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体现 了“修辞三角”中在一定语篇语境中,作者和读者的双向互 认。这样,EAP写作过程不再是线性的(1inear),而是循环往 复的(recursive),这个循环的过程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故 此,作者在创作学术英语语篇时,必须考虑语篇的读者、读 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修辞情境等因素,因为EAP写作的作 者与读者是同处一个“学术话语社团”(academic discourse community)之中的。“修辞三角”将“主体问性”内化在其运 作方式中,使知识、真理在“主体间”成为可能。 4.3学术英语写作效果的劝说性 语篇的劝说性可以视为西方修辞学的标志性特征,最 早可能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修辞学》对演讲话语的研究。 Kinneavy本人承认语篇劝说性的普遍性,但他认为亚氏对 劝说的研究具有局限性,是一种局限性的劝说(1imited persuasion),因为亚氏对劝说研究只停留在议政演说、宣德 演说和法学演说,古典修辞学只关注听众,忽视了现实 (reality)(Kinneavy,1971:214—215)。Kinneavy认为只要有 语言的地方就有劝说的可能性,劝说甚至包括所有指称性 语篇,不管它是科学性、说明性或者信息性的(Kinneavy, 1971:212)。Kinneavy扩大了语篇劝说性的适用范围,在他 看来,语篇的劝说性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行为 中,劝说不再是发话者对受话者的“劝说”努力,而是两者在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5‘ 一定情境下的“同一”过程,这一点与Burke关于“劝说”的 普遍性是一致的。 如前所述,Kinneavy将语篇模式(discourse models)分 为指你语篇、劝说语篇、文学语篇以及表达语篇,其中劝说 语篇是以读者为中心,重点在语篇的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和劝说性(persuasiveness);而指称性语篇是 对现实的准确描写(accuracy)。一般认为,学术语篇被认为 是指称性语篇,主要向读者传递学术知识,强调语言表达、 文体风格的客观、准确,不涉及作者的个人感情。而 Kinneavy认为,任何写作活动(语篇构建行为)都是一种象 征行为,具有劝说性效果,是作者通过写作(语篇构建)来劝 说读者,诱发行动并最终与读者达成“同一” (identiifcation)。EAP写作表面上看是作者表达自身学术观 点、传递学术知识的过程,但是作者在构建语篇时不会仅仅 只注重语篇的学术性和知识性,他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 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参与语篇的构建,都会为最终语 篇的表达效果服务,即“劝说性”服务。所以,EAP语篇的构 建涉及编码者(作者)、解码者(读者)和社会现实各项因素 的制约,都是服务于EAP语篇的劝说性。由此可见,EAP写 作与其他交际形式一样,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 身份认同行为,不仅传递学科知识,还体现在学术写作中作 者身份的构建,因为作者学术权威身份的塑造会有助于其 学术观点的传递与接受,达到EAP的劝说目的。换句话说, 作者在EAP语篇中不仅仅报告研究结果或发现,还要利用 各种修辞资源引起读者注意,影响并劝说潜在的读者并诱 发合作。这样就涉及作者如何增强语篇劝说性的方式问题。 5.本研究的教学启示 Kinneavy的“修辞三角”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而且在 实践层面都对我国大学学术英语写作具有启示意义,因为 没有理论的教学实践就如同缺乏实践的教学理论一样,都 是不全面的。理论层面,修辞三角理论强调了EAP写作本 体研究,有助于教师在认识论高度理解EAP写作的修辞 性,把握修辞学与EAP写作之间的亲缘关系,理解EAP写 作过程的动态性及复杂性。在实践层面,目前我国大学英语 教学的一种倾向是以ESP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强调学 ‘36。CoHege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生大学英语学习中专门类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中 EAP写作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我们提出以下三点EAP写作教学研究 启示: 1)教师应当突破传统EAP写作教学中单纯篇章结构 和学术词汇教学的局限,把握EAP写作中“修辞三角”各向 度的作用,因为EAP不再是单纯的学术信息的单向传递, 而是在一定情境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是作者和读 者的主动性及创造性的体现; 2)注重EAP写作教学中学生批评性阅读分析能力的 培养。批评性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一种质疑的方式来审 视文本,读者的角色置换即“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和“以作者 的身份阅读”。具体而言,学生在进行学术写作前要进行文 本的批评性阅读,把握“修辞三角”各要素的特点,变换阅读 视角、汲取有效信息、内化EAP写作中跨文化因素等; 3)EAP写作研究可以在修辞学理论中找到其研究的 理论根基,拓展现有EAP写作研究视域,将写作研究回归 修辞学的沃土。例如,Robbins(2011:319)认为与单独模仿 式的教学相比,修辞学理论与法律写作课堂实践的能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过程并能帮助学生培养通用技能 (transferbale skills o 质言之,Kinneavy所倡导的“修辞三角”理论是一种多 元理论驱动下的语篇修辞研究范式,同时更是语篇构建行 为的有效理论,所以,“修辞三角”理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 层面均对EAP写作研究播撒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灵光。 课题项目:本文为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第七届研究 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登记号:1207133)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Booth,Wayne.The Rhetoric of RHETORIC[M】.Malden, MA:Blaekwell Pub,2004,59. 【2】Chamot,A.U.&O’Malley,J.M.The CALLA Handbook: Implementing 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94. [3 Enos3】,T.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 Communication from Ancient Tiems to the Information Age[M】.New York:Routledge,1996:121—122. ZUU8:73. [4】Kinneavy,J.A Theory of Discourse[M].NJ:Prentice-Hall, 【12】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1971. 社,2012. 【5】Robbins,K.A Call to Combine Rhetorical Theory and 【13】刘兵.学术通途英语写作课程设计[J].中国ESP研究, Practice in the Legal Writing Classroom[J].Washburn Law 2010(1):136-143. Journal,201 1(5o1:3 19-340. [14】夏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 【6】Scarcella,R.Academic English:A conceptual framework 出版社,2008. 【Z】.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nguistic Minority 【15】熊丽君,殷猛.论非英语专业学术英语写作课堂的构 Research Institute Technical Report,2003-1. 建——基于中美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J】.外语教学, 【7】Sipiora,P.Rearticulating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The 2009(2):50-56. Influence of a Theoyr of Discourse[J].Journal of 【16】熊淑慧,邹为诚.什么是学术英语?如何教?——一项 Advanced Composition.1988:125-136. 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的课堂实验研究[J】.中国 【88] Winterowd,R.A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J].Rhetor/c 外语,2012(2):54—64. Review,1991(2):340-348. 【1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9]蔡基刚.综合英语还是学术英语—~个必须正视的方 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向性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l8】叶云屏,闫鹏飞.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探索[J]. (1):94—96. 外语界,201 1(5):40—47. 【l0】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 【l9】张维君.国际学术界ESP研究历史与现状:《国际专门 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5—49. 用途英语》期刊论文分析[J].中国ESP研究,201 1(1): 【1 1]胡曙中.英汉修辞跨文化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 128-14O. A Study on EAP Writing Based on the Rhetorical Triangle Abstract: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theories of western rhetoric,Rhetorical Triangle,takes its root in Rhetorical Appeals of Aristotle’S Rhetoric and has been blossomed into a way of study on discourse analysis.Kinneavy applied Rhetorical Triangle to the field of composition stud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The paper,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hetorical Triangle,offers a rhetorical approach to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writing wiht the aim to explore the rhetoricity of EAP wriitng.Three attirbutes of EAP wriitng,namely,knowledge,intersubjectivity and persuasiveness,are proposed and,then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for Chinese EAP writing are tentatively explored.It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to change current teaching ideas and improve students’EAP writing,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modern rhetorical theories into EAP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rhetorical appeals;rhetorical triangle;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rhetorical attributes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