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史之盐业史(1949年以前)
130132011010 11级海洋经济 柯冬利
中国海洋经济从最早的渔业发展至今,海盐业的发展是其一个重要的分支。海盐业的发展同制盐技术的发展以及各时期统治者对海盐的管理制度三者是众多学者研究中国制盐业的主要三个方面。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中国海盐业起源应是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或略早,制盐地域应在现今山东北部寿光至广饶一带。
关于海盐技术的实物考古显示,鲁北地区是我国用淋煎法生产海盐的最早地区,并且早在距今3000年前后就已发展出一套初具规模的技术流程,流程包括摊灰刮卤和煎卤成盐两个环节;在《管子》所载海盐生产资料中,“煮海为盐”实际上只是泛指当时山东北部沿海出产海盐,并非仅指用海水煮盐,也包括利用地下卤水(即“煮泲水为盐”的“泲水”)煎煮成盐,“煮海为盐”的煮盐器具应是山东北部沿海商周遗址常见的盔形陶器,煮盐设施是圆形或长方形盐灶。
故我认为制盐真正能成为有专门技术和记载的一门技艺应该从商周时期开始。
海盐的制造技术最开始是直接刮取海滨咸土,淋制卤水,这也是从商周开始时的制盐方法,直到唐宋时期为止,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改革。
第一次是在唐代的广东、江淮一带,改直接煎煮海水成盐为晒沙土淋滤制卤,再煮卤成盐。具体做法是,在海滨开辟滩场,将草木灰或泥、砂等平铺于场面,引海水浸润、浇
洒,经风吹日晒,使大量盐分附着在草木灰和泥、砂上;然后收集挑入坑中,以海水冲淋,盐溶于水,经坑底卤管流入卤缸;接着再将坑内灰砂起出,铺开、浇洒、晾晒如前。所得卤水用莲子测试浓度:莲子下沉的为淡卤,浮而直立的为半淡卤,浮而横卧的为浓卤,原理和现代的比重计相同。由卤成盐,全用煎法。煎盐工具,汉代用“牢盆”,唐、宋时改用盐盘。盘有两种:一为铁盘,重数千斤,由若干块铁板拼成,合缝处用卤水合泥嵌实;一为竹盘,用竹篾编成,上下涂以蛎灰。盐盘直径约1丈,深约1尺,平置灶上;灶有7眼、8眼到12眼、13眼,由灶户共同煎煮。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煎盐逐渐改用小而薄的锅,由灶户分散煎制。
第二次是在宋元时期的福建,广东一带,改煮卤成盐为晒卤成盐。即将淋出的浓卤放入浅池中,日晒结晶成盐,大省柴薪。后逐步发展为以砖石砌晒池,或用陶片平铺池底,以提高盐质,减少渗漏,谓之坎晒。到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福建盐运司所辖10个盐场,已有6个采用此法。其后广东的晒,浙江南部的坦晒,均与此近似。
第三次是元世祖时期的河北天津一带,改晒沙土淋滤制卤为晒海水制卤,再晒卤成盐。当地盐户根据福建晒卤成盐的经验,结合本地区蒸发量大、降雨量小的气候特点,开始直接用海水晒卤、晒盐。最初修筑的盐池,分大、中、小3段。先引海水入大段,隔数日放入中段,最后放入小段,10余天后结晶成盐。后来逐渐发展为在近海滩涂上修筑多级有落差的蒸发池,将海水戽入最高一级,一面逐渐流下,一面蒸发浓缩,形成浓卤后,再放入结晶池晒盐。明嘉靖元年(1522)以后,在全区推广。几乎与此同时,江苏淮北盐区也在推行晒盐。明嘉靖八年(1529),淮北五场全用晒盐。后道清末发展成为工艺成熟的滩晒法。
这三次大的制盐技术变革在中国古代制盐史上代表性比较强,其他各时期也有部同程度的改进。
再说对海盐的管理制度。对于海盐的管理,史料记载的较多的是官营制度。盐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管理阶层将其收归官营,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一方面作为管理国家的一个手段。盐铁专卖,一种观点认为盐铁专卖这种制度始于西周末年,周厉王是推行这一制度的鼻祖。当时为了抑制庶家经济的增长,从生产到流通领域全面垄断了盐、铁等山泽之利;另一种观点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官山海”,才是古代盐铁专卖制度的最初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盐铁专卖制度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历史的东西,不能片面的去看待,也不能单于某个视角去看待,因为每个人对于历史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也无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