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痰 饮本质之新论 关键词 痰饮 中医病机 中图分类号 R25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0)09—0005—02 一南通体臣卫生学校,江苏南通 00 一 关于痰、饮的本质.现代中 痰涎。这种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即为 医理论一般认为痰、饮皆是机体 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排泄障碍凝聚而形成的病理性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产物。历代医家对此是一致认可的 物。笔者通过对清及清以前历代 那么我们是否就该认为这已覆盖了痰本质的全 医家有关痰饮论述文献的收集、 部内涵呢?其实元.王隐君早就指出:“髓脑涕唾胰、 整理、分析和总结,发现痰、饮二 精津气血液,同出一源,而随机感应,故凝之则为败 李 晓 者在本质上既有同一性.也有特 琴 殊性。 “饮”字在古代医籍中的出 现频率相当高.但就饮的含义. 不外四种:一是指喝。如《素问・ 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 得。”二是指水、饮料。如《灵枢・ 杂病论》:“齿痛不恶清饮.取足 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三是 指清稀的药液 如《素问.病能 论》:“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四 是指水饮之邪。如《素问.至真要 大论》提到:“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 这也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对于饮邪的实质.历代医家皆认为是人体水液 输化失调停聚而成。倘若脾气强健.运化功能正常。 则能将饮入胃之水液转化为人体所需之津液.通过 自身的输布作用与肺之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 能,将津液敷布到人体全身各部.发挥其滋润和温养 作用。反之,如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蒸化,水液 则易停聚成为病理性的水饮之邪。仲景在《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中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诸 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中曰:“诸饮者……因饮水多 停积而成痰饮。”可见,“饮”邪的本质即是病理性的 水液。后世医家对此更是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宋.杨 仁斋指出:“水之与饮,同出而异名也”f《仁斋直指. 水饮》)。其意很明确,饮是停聚而不归正化之水液。 “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破…… 痰癖”,但汉唐时期对“痰”字的理解有所不同.那时 “痰”字俱作“淡”,如《脉经》、《千金翼方》中均作“淡 饮”。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痰涎》中谓:“痰古作淡, 淡、澹通,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问,名为淡饮。今之痰 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如《金匮要略.肺 萎肺痈咳嗽上气》第七条:“咳逆上气。时时吐浊 ”……,第十二条“咳而胸满……时出浊唾腥臭……” 中提到的浊、唾即如丹波氏所言.实为“痰”.这就与 我们现在对痰的一般认识相吻合.即指咯吐而出之 痰。”(《中医痰病学》附《泰定养生主论》)气、血、津、 液、精、髓等这些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基本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如果由于人体内外某 种因素的影响.使这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则凝聚不散 而形成痰。同时他还提出:“头面四肢.胸背腹胁内 外,为病百般,皆痰形不一致也 ”朱丹溪深受其影 响,提出:“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丹溪心法.痰十三》)。这就为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如急慢性气管炎、 咳喘、神经官能症、咽喉炎、食道炎、耳源性眩晕、心 律不齐、心动过缓、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癫痫、脑 血管意外后遗症、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慢性骨髓 炎、皮下结节、关节炎、慢性溃疡性疾患、肿瘤、不孕 症等等.参照痰证辨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如此广泛 的病种,又绝非单一的津液代谢障碍所能概括.而与 气血精髓等的代谢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明.张 景岳在《景岳全书.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中云: “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 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的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 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 气即成痰涎。……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 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 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 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 日消,而痰涎日多矣。”这不仅阐明了痰之病因病机. 而且指出了痰与气血相互消长的关系:人体元气旺 盛,脏腑功能正常.尤其是脾胃腐熟运化水谷的功能 正常,则气血得以正常滋生输布,而无痰病之患:相 反,则化为痰涎,为病多端。他在论经络痰邪时还说: “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也 ”《血证论.瘀血》 亦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明.周子干还明确 指出了痰与精气的关系:“痰者,精气之变也.精并于 上而为痰,得肝火扶之,内而心胸上下。外而经络手 足,无非痰气矣。盖肝主气,心主脉,肾主痰,心、肝、 肾之经之证,而心、肝、肾三经之经络,皆痰之道路 也。”精乃无形之物,与气并行,无处不到,滋养全身: 火乃气之余,灼精为痰,并助无形之痰气上下内外四 中压 l ll。 l学|_ L l术_|露 l探≯t。| 讨一 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方法探讨 王 荣 牛 阳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摘 要 叶4-t-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署温偏于湿热 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 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关键词 温病辨证叶天士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0)09—0006—02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心)营之趋势,由于心主血脉。故见痰中偶带血点, 体系.奠定了温病学之基础 鉴于目前温病的多发 但是尚未见到热扰心神及逆传心包的症状.故叶氏 性、流行性,中医温病学理论在临床中更具有现实的 辨为风温仍在肺卫气分,故治法宜清肺卫气分之热. 指导意义.笔者对叶氏治疗温病的辨证方法进行了 佐以养阴清热之法 进一步探讨,兹述如下: 又如,《指南》卷五・暑第35案某,“初病伏暑,伤 1卫气营血辨证的同时运用脏腑辨证 于气分,微热渴饮。邪犯肺气。失治邪张.逆走膻中遂 叶氏在《温热论》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 舌绛缩,小便忽闭,鼻煤裂血,口疮耳聋,神呆。由气 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 分之邪热蔓延于血分矣 夫肺主卫,心主营.营卫二 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气,昼夜行于经络之间,与邪相遇,或凉或热,今则入 散血”.明确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乃 于络。津液被劫,必渐昏寐.所谓内闭外脱。”患者初 是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临床阶段的不同证候.以此 病,伏暑热邪尚在肺卫,由于肺主气属卫,叶氏常以 反映温热病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 气分代表肺卫.本当清肺卫气分之热而解暑.由于失 轻重、病势的进退的规律性,直至今天,对于温热病 治,津液耗伤,暑热逆传于心胞.心胞络为心主之宫 的辨证论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可忽 墙,受热邪之蒙蔽,影响心主神志功能,故见神呆之 视的是叶氏在治疗温病过程中,经常运用脏腑辨证。 证,说明暑热逐渐内陷心营,且心主血脉,暑热邪气 例如,《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卷二・ 入血分迫血液妄行.见鼻煤裂血(指鼻中色焦黑而有 咳嗽第19案邱,“向来阳气不充,得温补每每奏效。 出血).现血分之证.故叶氏辨为热入营血,治法以清 近因劳烦,令阳气弛张.致风温过肺卫以扰心营。欲 心凉营为主.开窍解毒为辅 咳嗽心中先痒,痰中偶带血点。不必过投沉降清散, 2运用三焦概念对温病进行定位 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 蔬食安闲,旬日可安。”此 三焦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将人体从咽喉至 患者感受风温邪气,邪在气分,肺主气,此即说明风 二阴。根据不同功能.划分为三个部位。从咽喉至胸 温之邪先伤及肺卫.肺之宣发功能失常而见咳嗽,而 膈称上焦。包括心肺二脏:膈下至胃下口的上腹部称 患者平素体内阳气不充.风温侵袭肺卫同时,有内扰 中焦,包括脾胃等脏器:由胃下口至二阴的少腹部 处流窜为害。这些医家对痰本质的认识都突破了“津 础——津、液,但是这并不能包含痰的物质基础的全 液”病理形成的实体范畴.拓宽、外延和发展了痰的 部内容.它还有气血精等水谷所化之精微物质,这即 物质基础的内涵。 是痰在其形成的物质基础上与饮所不同的特殊之 现在.我们可以对痰、饮的本质作这样的描述: 处。 痰与饮同源而异流.皆是水、谷代谢失常的病理产 第一作者:李晓琴(1979一),硕士,助理讲师,中医临床基 物。其中津、液代谢失调,停聚于人体局部不散则形 础专业。 成饮,而气、血、精、津、液等的代谢失调,则都可凝聚 收稿日期:2010—03—23 成痰 可见痰的形成虽然有着与饮相同的物质基 编辑:傅如海 ll罂 !兰 竺兰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