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品安全性设计指南2015

产品安全性设计指南2015

来源:九壹网


产品安全性设计指南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引用标准 ................................................................. 1 3 定义 ..................................................................... 1 4 产品安全性设计整体原则 ................................................... 3

I

5 安全性说明与标记 ......................................................... 3 6 元器件及材料要求 ......................................................... 4 7 PCB布线 ................................................................. 4 8 机械结构设计 ............................................................. 5 9 防电击和高能量设计 ....................................................... 7 10 11 12 13 14 15

安全性热设计 ........................................................... 9 防火设计 .............................................................. 10 防辐射危险 ............................................................ 11 防化学性危险 .......................................................... 11 对设计时不可避免的安全性偏离的处理 .................................... 11 常规设计验证测试 ...................................................... 11

附录A ...................................................................... 12 附录B ...................................................................... 16 附录C ...................................................................... 18

II

Q/ZX 23.019-2002

前 言

本标准主要依据公司产品国际认证和产品安全性设计的需要提出,本着“既能指导实际,又能解决问题”的原则进行编写。

电子电气产品可靠的安全性保证是其赢得并稳定市场、减少市场投诉的关键要素之一。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要求的产品往往很难通过产品安全性测试与国际认证,其安全性当然难以保证,进入国际市场也随之多了一道障碍。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公司产品的安全性和顺利获得国际认证,产品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安全性设计。因此,质企中心可靠性部根据国际相关的技术标准,结合公司产品实际,制订了本标准。在没有新的标准颁布之前和没有客户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公司产品设计中,以此标准为准。 。

II

产品安全性设计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产品设计时在产品安全性方面应考虑的要素及设计指标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安全性设计。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EC/EN 60950:2000 Safe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了以下定义:

3.0 一次电路(Primary circuit):直接由交流干线供电的电路,包括变压器、电机或其它负载装置的原边线圈。

二次电路(Secondary circuit):不直接连接到一次电路的电路,其能源来自于变压器、转换器或等效的隔离装置,亦或电池。 3.1 设备绝缘分类

I类绝缘设备(Class I equipment):依靠基本绝缘和保护性接地来实现防电击的设备。 II类绝缘设备(Class II equipment):依靠双重绝缘和加强型绝缘来实现防电击的设备。

III类绝缘设备(Class III equipment):其供电电源为SELV电路并且其本身不产生危险电压。 3.2 绝缘类型

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 为了确保设备正常工作的绝缘。 基本绝缘(Basic Insulation): 能提供最起码的防电击能力的绝缘。

补充绝缘(Supplementary Insulation): 附加在基本绝缘上的绝缘,其作用是当基本 绝缘失效之后设备仍然具有防电击能力。

双重绝缘(Double Insulation): 基本绝缘和补充型绝缘的结合。

加强型绝缘(Reinforced Insulation): 一个的绝缘体系,它能提供相当于双重绝 缘的防电击能力。

3.3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 设备中两导体间或一导体与搭接件之间沿着绝缘表面

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Clearance): 设备中两导体间或一导体与搭接件之间通过空气的最短距 离,即二者的视线距离。

3.4 安全特低电压电路(SELV circuit): 一个二次级电路,在正常工作或单一缺陷条件下工

作时其上电压都不超过安全值42.4Vpeak或60Vd.c.。

特低电压电路(ELV circuit): 一个二次级电路,在正常工作时,其任意两导电端子或一导电端子和地之间的电压不超过42.4Vpeak或60Vd.c.,但是在单一缺陷条件下工作时其上电压会超过42.4Vpeak或60Vd.c.或流经的电流超过了限流电路的要求。 限流电路(Limited Current Circuit): 在正常工作或单一缺陷条件下工作时其上流经的电流都不会产生危险。

3.5 TNV电路:设备中的一部分电路,用户可接触区被限定到此处,在正常工作或单一缺陷

条件下工作时,其电压不超过指定要求。表1提供了TNV电路和SELV电路电压的比较。 TNV-1电路(TNV-1 circuit):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其正常工作电压不超过SELV电压(即42.4Vpeak或60Vd.c.);但其上可能会有来自电信网络的过电压。

TNV-2电路(TNV-2 circuit):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电压超过SELV电压(即42.4V42.4Vpeak或60Vd.c.),但最大为70.7Vpeak和120Vd.c.;但其上不可能会有来自电信网络的过电压。

TNV-3电路(TNV-3 circuit):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电压超过SELV电压(即42.4Vpeak或60Vd.c.),但最大为70.7Vpeak和120Vd.c.;且其上可能会有来自电信网络的过电压.

表 1 SELV电路和TNV电路的电压范围对照 可能有来自电信网络的过电压吗? 正常工作电压 在42.4Vpeak和60Vd.c.范围内 超过42.4Vpeak和60Vd.c.但在70.7Vpeak和120Vd.c.范围内 有 没有 TNV-1电路 SELV电路 TNV-2电路 TNV-3电路 3.6 工作电压(Working Voltage):设备在正常使用的环境中工作时,所考虑的绝缘或元器

件上的最高电压。

峰值工作电压(Peak Working Voltage):工作电压的最高峰值或直流电压值。 危险电压(Hazardous Voltage):超过42.4Vpeak或60Vd.c.值的电压。

3.7 可插入式A型设备(Pluggable Equipment Type A):通过非工业插头和插座连接到建筑

物安装线路中的可插入式设备

可插入式B型设备(Pluggable Equipment Type B):通过工业插头和插座连接到建筑物安装线路中的可插入式设备

永久性连接设备(Permanently Connected Equipment):通过螺钉或其它可靠的方法连接到建筑物安装线路中的设备

可移动设备(Movable Equipment):非固定的不超过18Kg或带有轮子便于操作者移动的设备。

2

手持式设备(Hand-held Equipment):在正常使用时被手提的可移动设备或某种设备的一部分。

3.8 正常工作:指严格按照用户手册或操作说明书的要求工作的状态。

单一缺陷:指某单个部分、元件功能失效,或某单个部分或元件处于不正常工作状态,如某单个电阻短路/开路,某输出过载等等。

4 产品安全性设计整体原则

产品开发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总体设计时首先必须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即对使用者提供可接受的保护措施以免使用者在正常或非恶意的不当操作下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如果在安全性和经济利益等产品其它因素之间发生冲突时,应该优先考虑安全性的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七个方面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机械性伤害、电击、火灾、能量伤害、烫伤,放射性伤害和化学性伤害。

5 安全性说明与标记 5.1 产品铭牌(Label)

任何产品铭牌上的标记应包括

―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以V为单位

额定电压范围的表示: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用“-”隔开,如100-240 多额定电压和多额定电压范围的表示:用“/”将不同的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

范围分开,如120/220/240V,100-120/200-240

-额定频率或频率范围,以Hz为单位(直流供电除外) -额定电流,以mA或A为单位

多额定电压和多额定电压范围对应的额定电流的表示,请参照以下实例:

针对多额定电压 120/240V: 2.4/1.2A 针对多额定电压范围 100-240V:2.8A 100-240V:2.8-1.1A

100-120V:2.8A

多额定电压范围 200-240V:1.4A

——若为直流,应有直流电源属性符号 “ ”

——制造商名称、商标或识别码 ——制造商的型号或参考类型

——如果是II类(Class II)设备,应有II类设备符号 “ ” 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允许有其它标记存在。 5.2 保险丝(Fuses)

应在保险丝座或其附近的地方标明保险丝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及其熔断特性(如快速熔断F)等,各标记应在PCB组装后应清晰可见。

3

如果不在操作人员进入区或焊接在操作人员进入区,允许在服务手册上提供一个清楚的对照表,其中包含与对应的保险丝相关的说明。

5.3 保护性接地符号“ ”应标记在设备第一个保护性接地连接处附近,此符号在PCB组装后应清晰可见。 5.4 标记语言

说明书和设备上的标记必须采用设备使用国或地区所接受的文字,比如产品在美国使用,应该用英语;在中国使用,应该用简体中文。

6 元器件及材料要求

产品要能完整地符合安全性要求,即防火、防电击和防过高温等,就必须严格选用和控制安全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产品设计时,在选材料和元器件方面必须首先遵循以下规则: 6.1 PCB板:UL认可的具有94V-0或94V-1可燃性等级的材料。

6.2 保险丝和保险丝座:UL(或CSA)和VDE(或TUV、NEMKO、SEMKO等)认可。 6.3 EMI电容:UL(或CSA)认可和VDE(或TUV、NEMKO、SEMKO等)认可。 6.4 光电耦:UL和VDE(或TUV、NEMKO、SEMKO等)认可。

6.5 继电器:UL(或CSA)和VDE(或TUV、NEMKO、SEMKO等)认可的元器件。

6.6 电源开关和电压选择开关:UL(或CSA)和VDE(或TUV、NEMKO、SEMKO等)认可的元

器件。

6.7 电线电缆:UL和CSA认可并标有足够的电压、可燃性等级和温度额定值。 6.8 交流输入插座:UL认可并且可燃性等级至少为94V-2。 6.9 变阻器:UL认可。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绝缘片和绝缘套管:UL和CSA认可。 NTC热敏电阻(用于控制电路中):UL认可。

产品内的塑胶材料:必须具有可燃性等级UL 94V-0、94V-1或94V-2。 连接器:由可燃性等级UL 94V-2、94V-1或94V-0材料组成。

设备中的激光模块:UL(或CSA)和VDE(或TUV、NEMKO、SEMKO等)认可。 设备中的电源模块:UL(或CSA)和VDE(或TUV、NEMKO、SEMKO等)认可。 V-1级,V-1级优于V-2级,V-2级优于HB级。

2).有时,需要根据特定的客户要求或特别的认证机构要求选用元器件和材料。

7 PCB布线

PCB布线是安规设计的要素之一。总体原则是:即要考虑PCB板上电气走线之间的距离,还要考虑PCB板走线对装配后元器件安全性的影响。以下一、二次电路意味着PCB电气走线和装配后的元器件。 7.1

对I类绝缘设备(表2): 在一次电路和地线之间,必须满足基本绝缘的要求。

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之间,必须满足加强型绝缘的要求。

在一次电路中,交流输入端保险丝之前的线路,L线和N线之间应满足基本绝缘的要求,L线、N线和一次侧所有的元器件之间应满足基本绝缘的要求。

4

注:1).本标准中,认为HF-1级材料优于HF-2级,HF-2级优于HBF级;5V级或V-0级优于

表 2 I类绝缘设备不同电路之间的绝缘类型要求

一次侧保险丝前L 一次侧保险丝前N 一次侧其它电路 7.2 II类绝缘设备(表3):

在一次电路和外壳之间,必须满足加强型绝缘的要求。 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之间,必须满足加强型绝缘的要求。

在一次电路中,交流输入端保险丝之前的线路,L线和N线之间应满足基本绝缘的要求,L线、N线和一次侧所有的元器件之间应满足基本绝缘的要求。

表 3-II类绝缘设备不同电路之间的绝缘类型要求

一次侧保险丝前L 一次侧保险丝前N 一次侧其它电路 7.3 PCB布线时如果不能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可以采用开槽的方法。所开槽的宽度应不小于1.1mm.

7.4 含有危险电压电路的多层板,危险电压布线层与其它层之间的厚度应不小于0.4mm. 7.5 以上基本绝缘和加强型绝缘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根据该产品设计的工作电压和附表A.1、附表A.2、附表A.3和附表A.4确定。(参见附录A)

7.6 保护性接地线的电气走线:与一次侧的任何电气走线和元器件应至少具有基本绝缘。 注:如有客户特殊要求,有时需具有加强绝缘。对额定电流Irating不大于16A的设备,任何一段在PCB上的保护地的铜箔走线的电阻不得超过0.1欧姆;对额定电流Irating大于16A的设备,任何一段在PCB上的保护地的铜箔走线的电阻不得超过2.5V/2Irating。

8 机械结构设计

8.1 应没有尖锐的边缘、角和毛刺;应有很好的机械稳定性,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至少在

10度的倾斜台上不会翻转;外壳应能承受足够的外力冲击。

8.2 PCB板和组装后的产品所有元器件应满足相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具体要

求同PCB布线。

8.3 变压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应满足加强型绝缘要求,其加强型绝缘抗电强度测试电压和

绝缘距离应根据其产品的实际工作电压查附表B.1、附表A.1、附表A.2、附表3和附

5

一次侧保险丝前L -- 基本绝缘 基本绝缘 一次侧保险丝前N 基本绝缘 -- 基本绝缘 SELV(二次)电路 加强型绝缘 加强型绝缘 加强型绝缘 保护地 基本绝缘 基本绝缘 基本绝缘 一次侧保险丝前L -- 基本绝缘 基本绝缘 一次侧保险丝前N 基本绝缘 -- 基本绝缘 SELV(二次)电路 加强型绝缘 加强型绝缘 加强型绝缘 设备外壳 加强型绝缘 加强型绝缘 加强型绝缘

表A.4确定。

8.4 安全隔离变压器的线匝或绕组应有措施确保不得移位;若安全隔离变压器装有用作保

护目的的接地屏蔽层,则其接地屏蔽层与其接地端子之间的电阻不得超过0.1Ω。 8.5 保护性接地端子应能抗腐蚀,应选择能耐受产品额定电流的两倍的接地导线,接地导

线的绝缘层应为黄绿色,保护性地与外壳(或PCB)的螺钉连接应有齿状垫圈以便保护性接地可靠稳定。

8.6 在空气隔离不能满足绝缘要求时,可通过绝缘介质或多层绝缘薄片的办法来实现绝

缘。用作基本绝缘的绝缘介质没有厚度要求,用作补充绝缘和加强型绝缘的介质,其厚度应不小于0.4mm. 如果用绝缘薄片来实现绝缘,应满足表4要求:

表 4-用绝缘薄片实现绝缘的最低要求

补充型绝缘 由两层薄片组成,则每一层要能通过补充型绝缘对应的抗电强度测试。 或 由三层薄片组成,则每两层结合在一起要加强型绝缘 由两层薄片组成,则每一层要能通过加强型绝缘对应的抗电强度测试。 或 由三层薄片组成,则每两层结合在一起要能通过补充型绝缘对应的抗电强度测试。 能通过加强型绝缘对应的抗电强度测试。 8.7 任何电气连接的螺钉啮合到金属板、螺母或金属嵌装件时不得少于两个完整的螺纹,

不得使用绝缘材料的螺钉进行两导线端子的电气连接。

8.8 使用绝缘材料的螺钉进行非电气性的安全连接,这些螺钉至少应啮合两个完整的螺

纹。

8.9 对于落地式设备外壳的可接触的传导部分或桌上型设备的非垂直上表面,如果要求其

与危险电压元件之间具有加强绝缘且通过空气间隔来实现,则此空气间隙距离不得小于10mm. 对于可插式A类设备外壳的接地的可接触的导电部分与危险电压元件之间的基本绝缘,如果设计通过空气间隔来实现,则此空气间隙距离不得小于2mm. 8.10 排放孔和通风孔应装有防护板、筛网等来加以防护,以便使熔融的金属、燃烧的物

质等不能掉落在防火防护外壳的外面。

8.11 防火防护外壳和电气防护外壳的顶部、侧面的开孔在任何方向上的尺寸不应超过

5mm或在任意长度下宽度不超过1mm,除非采用了其它能足以防止外来物直接地垂直进入防护外壳的设计方法。

8.12 若防火防护外壳底部有开孔或筛网,则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在PVC、TFE、PTFE、FEP和氯丁橡胶绝缘导线及其连接器等零部件下面的开孔大小没有;

-在由阻抗保护的电动机和带热保护的电动机下面,开孔大小没有; -在可燃性等级为V-1级或更优等级的材料制造的元器件或零部件下面,每个开孔的面积不得大于40mm;

-金属底部筛网的网眼不大于2mm×2mm,而且金属丝直径不大于0.45mm. -采用如下图1所规定的挡板。

6

2

2X但不小于25mm 挡板(可以位于防火防护外壳底部的上面,也可以位于防火防护 外壳底部的下面) X 9 防电击和高能量设计

电击和高能量是由于过高的电流流经人体或大能量(电压)接触人体引起的伤害和不正常反应,在干燥的环境中,不高于42.4Vpeak或60Vd.c.的电压被认为不会产生电击。实际中必须要被触碰的裸露组件应该接地或被恰当地绝缘,正常情况下应提供两级基本绝缘型防电击保护。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对可能接触到的过电流、过电压和高能量的防护。 9.1 应确保用户可接触部件的电压在正常工作或单一缺陷条件下不超过42.4Vpeak或

60Vd.c.。

9.2 在危险电压和非接地的零部件或SELV电路之间应采用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隔离,即应

维持加强绝缘要求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及抗电强度。对I类绝缘设备,也可采用接地的导电屏蔽层或零部件将SELV电路与其它电路隔离.在采用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实现隔离时,在满足绝缘距离的前提下,可用两个相同的隔离器件串联作为一个组合件来满足隔离电压的要求以便实现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隔离。 9.3 接触电流:

对于手持式I类绝缘设备,最大接触电流不应超过0.75mA; 对于II类绝缘设备,最大接触电流不得超过0.25mA.

9.4 能量限:在任何电压达2V以上的两个用户可接触件之间能量不应超过240VA。 9.5 手持式设备的额定电压不应超过250V。

9.6 正常负载下设备的稳态输入电流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110%。

9.7 设备-电源输入端的设计应满足:在电源输入端断电后1秒内,设备输入端的插头的

滞留电压应降至其原始最高值的37%以内。

9.8 含有限流电路的设备,限流电路在设计上应保证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和在任何基本绝缘

一旦击穿或某一元件一旦失效,以及由于这种击穿或失效所直接引起的任何失效时,电流不会超过下列值:

-频率不超过1KHz时,在限流电路中的可触及零部件与该限流电路中的任意一极或地之间接2000Ω的无感电阻器,流过该电阻器的稳态电流不应超过0.7mAa.c.或2mAd.c.;

-频率高于1KHz时,则该电流应不超过0.7mA乘以KHz为单位的频率值且始终不超过70mAa.c.;

-电压不超过450Vp或Vd.c.的可触及零部件,其电路的电容量不应超过0.1uF.

9.9 保护性接地与搭接设计要求

-保护性接地只适用于I类设备或系统。

7

防火防护外壳的底部 图1 挡板结构

对于非手持式I类绝缘设备,最大接触电流不应超过3.5mA;

-保护性接地符号“ ”应标记在设备第一个保护性接地连接处附近,此符号在PCB组装后应清晰可见。 -保护性地的连接必须非常结实可靠,如果保护性接地线和一保护性接地连接端子相连,一定要用钩焊。

-保护性接地端不得含有开关或过流保护器件。 -保护性接地导线要用黄绿色线。

-断开一个组件的保护性接地时不应断开系统其它任何组件的保护性地,除非它同时断开了其它组件上所有的危险电压。

-保护性接地的设计应能实现:在接入电源时,首先接上的是保护性地;断开电源时

应能实现最后断开保护性地。

-保护性搭接可以使用切削螺纹螺钉和宽螺距螺钉连接来保证接地连续性,但在这种情

况下,该连接处应是在正常使用时无需再做变动,且每一连接至少应使用两个螺钉。 -对额定电流Irating不大于16A的设备,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触件与需要接地的零部件之

间的连接电阻不应超过0.1Ω;对额定电流Irating大于16A的设备,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触件与需要接地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电阻不应超过2.5V/2Irating。

-设计上,应能保证在维护时在没有断开危险电压的情况下不必断开保护接地。 -不得依赖于电信网络实现任何保护性接地功能。 9.10 电信网络的连接与对地隔离

在决定连接到电信网的TNV电路工作电压时,如果电信性未知,则该TNV电路的正常工作电压做如下假定:-TNV-1电路,工作电压为60Vd.c.;

-TNV-2和TNV-3电路,工作电压为120Vd.c.。

9.10.1用于直接连接到电信网络的线路应该满足SELV电路或TNV电路的要求.如果电信网络的安全依赖于设备的保护性接地,安装说明书应申明要求确保保护性接地的完整性。 9.10.2 通信网络对地隔离(Separ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om earth)在用于直接 连接到电信网络的线路和接地的部件或电路之间应有足够的绝缘。桥接在此绝缘上的浪涌抑 制器的直流闪断电压(sparkover voltage)应至少为设备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上限的1.6倍。 通常用抗电强度测试来判断该绝缘是否合格。如果在对该绝缘做抗电强度测试时,桥接在该 绝缘正常位置的元器件,包括浪涌抑制器,不应被损坏。

抗电强度测试电压为:-标称供电电压超过130Va.c.的设备,1500Va.c. -其它设备,1000Va.c.

在做此抗电强度测试时,除了电容外,桥接在被测试绝缘上的元器件可以被取下来。如果这样,则必须做一个如图2的附加测试。测试时,将所有的元器件置于其正常的位置,测试电压等于设备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上限,此时测试电路上的电流不得超过10mA。 交流电源端 (不连接) 保护地或保护地电路的连接 EUT 绝 缘 桥接在绝缘上的元器件

电信网络的连接端 (不连接)

欧姆 5000 ~ mA 以上9.10.2的要求不适用于永久性连接设备或B型可插入式设备、不适用于由服务人额定电压

图2 电信网络和地之间的隔离测试

8

员安装并且说明书要求该设备被连接到带有保护性接地的插座的设备,也不适用于含有永久性连接的保护性接地端子的设备。 9.10.3 用户与电信网络的过电压隔离

在具有TNV-1或TNV-3电路的设备中某些组件和TNV-1或TNV-3电路之间应该有足够的电气隔离。这些组件主要为:

a): 正常使用时手握或能触及的非接地组件和非导电组件; b): 用测试指能触及的组件和电路。

c): 用于连接其它设备的电路(不论是否可触及)。

结合图3,选择稳态抗电强度试验(Steady-state Hi-pot test)来以判断其是否合格:

此抗电强度测试电压为

-对下图中情形a),取1500V; -对下图中情形b)和c),取1000V。

与通信网络的连接端

(不接通信网络,本身短接)

~ L N PE EUT (受试设备) *抓握零部件实例 ≈

* b) a) 测试仪

金属箔 仅连接c) c) 图3 网络设备抗电强度测试电压的测试点

以上稳态抗电强度测试,如果浪涌抑制器本身(单独做测试)已经通过了脉冲测试,对图中情形b)和c),测试时可以将浪涌抑制器取下。但对图中情形a),浪涌抑制器应留在原位。

10 安全性热设计

由于在能量转换控制中,某些元器件在正常工作或单一缺陷工作条件下可能产生过高温而导致着火、烫伤及绝缘或安全元器件功能降级等危险,故设计时应尽量将设备各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对不可避免的过高温,应有防护措施或警告标签来防止用户接触。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规则(以下的温度由热耦法测得): 10.1 严格按本标准要求选用应该控制的元器件和材料。

10.2 选用UL认可的热绝缘系统中恰当的热绝缘材料(如Class F,Class C等),严格遵

循本标准对该热绝缘材料类别的温升要求。表5和7.

10.3 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所有待测件的温度不得表5和表6之规定。

9

表 5 正常工作时热绝缘件允许的最大温度Tmax

(假定设备要求的工作环境温度为25℃) 元器件\\材料属类 Class A Class B Class E Class F Class H 线圈 90 ℃ 105℃ 110℃ 130 155℃ 线圈之外热绝缘件 100 ℃ 115℃ 120℃ 140 165℃ 表 6 正常工作时接触件允许的最大温度Tmax (假定设备要求的工作环境温度为25℃) 元器件\\材料 金属 玻璃 瓷器 玻璃钢 塑料、橡胶 设备外表面 70℃ 80℃ 95℃ 短时间使用的手柄、 60℃ 70℃ 85℃ 抓手、旋钮等 持续使用的手柄、 55℃ 65℃ 75℃ 抓手、旋钮等

10.4 在异常工作条件下,除了热塑料外,所有热绝缘物的温升不得超过表Ic之规定。

但如果该绝缘损坏后,不会产生可接触的过高温、危险电压或危险能量,则最大温度可达到300℃。

表 7 异常工作时允许的最大温度(假定设备要求的工作环境温度为25℃) 热绝缘材料类别 Class A Class B Class E Class F Class H (热塑材料除外) 最大温度(℃) 150 175 165 190 210 10.5 通信配电系统过热的防护

被用于通过通信配线系统提供能量给远端设备的产品,其连续输出电流应不得超过该 配线系统中最小线径的电流限。如果配线没有指定,则该输出电流不得超过1.3A。

11 防火设计

由于温度过高、设备过载、元件失效和绝缘击穿、连接松动等原因可能会引起燃火的危险。不论怎样,设备中的材料、元器件等都必须有足够的能力防止火焰延伸到火源以外的地方。为减小这类危险,可采用:

-提供过流保护

-使用可燃性能恰当的材料

-采用散热件以防止可能引火的高温

-使用防火屏、罩将可能的火源与其外部隔离等等

实际工作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1.1 在电路设计中,有过流保护以防止单一缺陷工作条件下因过流而产生高温导致火灾。 11.2设计时,严格按照本标准选用应该控制的元器件和材料,应将那些无法避免的会产生 过热的元器件安放在可燃性等级UL94V-1或UL94V-0的材料上。并且,这样的过热的元器件 应该和比它可燃性等级更低的元器件或材料保持至少13mm的空气距离,或者应该用UL94-1 或UL94V-0的材料将这样的热源和比它可燃性等级更低的元器件或材料隔离。 11.3用于做防火屏、罩的材料应至少具有可燃性等级达UL94V-1.

防火防护外壳内部的元器件或其它部件的材料(电气、机械附件等)至少具有U94V-2 或HF-2级的可燃性等级。

防火防护外壳外面的元器件或其它部件的材料(附件及装饰件等)至少具有HB或HB

10

级的可燃性等级。

11.4空气过滤器装配件应该有可燃性等级UL94V-2或HF-2以上的材料做成, 除非它与可能 产生引燃温度的电气零部件通过金属屏蔽隔离。屏上可以开有符合8.11和8.12的孔。 11.5电池(Batteries) 含有电池的设备,在正常条件或单个组件失效的情况下应该不具 有这样的危险:火灾、爆炸和泄漏化学品。

电池电路应该具有下列特点:

-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特性应与它的可再充电电池兼容; -应能防止对不可再充电电池造成过速放电或非故意充电; -应能防止对可再充电电池造成过速充电、放电或反向充电。

11.6 对使用油、油脂和液体、粉末、气体或产生灰尘的设备,除了不能导致火灾、

不能有危险物释放或泄漏出来之外,还必须满足所有要求的绝缘隔离。如电气间 隙距离、爬电距离和绝缘介质的厚度等。

12 防辐射危险

应避免用户暴露在激光、臭氧等下面,如果产品设计涉及到激光或臭氧辐射模块,该类模块应严格控制并被UL、TUV或NEMKO等权威机构认证符合EN60825。

13 防化学性危险

接触危险的化学品及其蒸汽和烟雾会引起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应采取

适当防护措施将其屏蔽或隔离或者使用警告标签预防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用户与它接触。

14 对设计时不可避免的安全性偏离的处理

原则上,在设计时应采用直接安全性措施(如隔离、散热、限流保护等)来确保产品符合所有的安全性要求,但对于那些凭直接措施仍然不可避免的安全性偏离,如I类绝缘产品的接触电流大于3.5mA、某用户可接触件不可避免会存在高温等等问题,可以采用间接的安全性措施:加警告标签或在操作说明书或用户手册上明确说明。例如:在设备的安全性偏离处附近贴上明显的与以下类似的警告标签:

WARNING HIGH TOUCH CURRENT EARTH CONNECTION ESSENTIAL BEFORE CONNECTING SUPPLY

若不方便于以上处理,可以将这种安全性偏离的状态做出完整的表述并编入用户手册或安装说明书中,并且应说明此手册或安装说明书是该设备的组成部分。 15 常规设计验证测试

为了验证产品设计的安全性,规定了公司任何产品都必须做以下最基本的设计验证测试:

15.1 抗电强度测试:施用于所有要求绝缘隔离的地方及作为基本绝缘或加强型绝缘用的

绝缘介质。测试电压的确定请参见附录B。

15.2 接触电流和对地漏电流测试:针对的设备单元或由设备单元互连构成的系统。测 试方法及判定请参见附录C。

1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

A.1 一次电路的绝缘及一、二次电路之间的绝缘的电气间隙 (Clearance in primary circuits and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ircuits):由工作电压(Vrms和Vp)、要求的绝缘类型和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等因素决定。准确的间隙距离等于附表 A.1和附表A.2查得的结果之和,即

Cl=Cl1+Cl2

Cl1:由附表A.1得出,依赖于工作电压之Vrms(取自于标签标称值) Cl2:由附表A.2得出,依赖于工作电压之Vp(取自于实际测量值)

说明:只有当实际工作电压的峰值超过供电电压峰值时,才需要考虑附表A.2,否则Cl2=0。 具体查附表A.1方法(即求取Cl1)如下:

a. 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电源瞬态电压U。根据其值判断其属于哪一列,U≤150V or

150Vb. 确定设备的污染性程度。

Pollution Degree 1:设备设计非常严密,灰尘和湿气都不可进入。

Pollution Degree 2:设备被设计用于干净的环境,但灰尘和湿气可自由进入。适用于所有EN/IEC60950的设备。

Pollution Degree 3:适用于某特定环境、必能传导污染的设备。

c. 依据本标准7.1和7.2确定所要求的绝缘类型。B:基本绝缘,S:补充型绝缘,D:

双重绝缘,R:加强绝缘;F: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

d. 确定工作电压Vrms或Vd.c.。若此时的工作电压为交流,应该是真值r.m.s.(True r.m.s.)

值。通常,取设备标签上的标称的供电电压值作为给附表A.1的工作电压之Vrms。若工作电压介于附表A.1中的两电压之间,查表时,取其中较大者。 e. 根据工作电压所对应的行与a~c所对应的列查出要求的最小电气间隙(Cl1)。

附表A.1:一次电路的绝缘和一、二次电路之间的绝缘的最小电气间隙 最大工 作电压 额定电源电压 ≤150Va.c. (瞬态额定值1500V) 峰值或直流 V 71 210 420 正弦有效值 Vrms 50 150 300 F 0.4 0.5 1.5 污染等级 1和2 B/S 1.0 1.0 2.0 R F 污染等级 3 B/S 1.3 1.3 2.0 R 2.6 2.6 4.0 F 1.0 1.4 1.5 额定电源电压 >150Va.c.,≤300Va.c. (瞬态额定值2500V) 污染等级 1和2 B/S 2.0 2.0 2.0 R 4.0 4.0 4.0 F 1.3 1.5 1.5 污染等级 3 B/S 2.0 2.0 2.0 R 4.0 4.0 4.0 2.0 0.8 2.0 0.8 4.0 1.5 12

840 1400 600 1000 3.0 4.2 3.2 4.2 6.4 3.0 6.4 4.2 3.2 4.2 6.4 6.4 3.0 4.2 3.2 4.2 6.4 6.4 3.0 4.2 3.2 4.2 6.4 6.4 具体查附表A.2(即求取Cl2)方法如下:

a. 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U。根据其值判断其属于哪一列,U≤150V or 150Vc. 依据本标准7.1和7.2确定所要求的绝缘类型。其定义同附表A.1。

d. 确定测量出的实际的峰值工作电压Vp。如果Vp小于供电电压峰值,则附表A.2不用考虑,Cl2为0。如果峰值工作电压介于附表A.2中的两电压之间,查表时,取其中较大者。 e. 根据峰值工作电压所对应的行与前a~c所对应的列查出要求的附加电气间隙(Cl2)。

附表A.2:峰值工作电压超过交流电源电压的一次电路的绝缘的附加电气间隙 额定电源电压 ≤150Va.c. 额定电源电压 >150Va.c.,≤300Va.c. 污染等级1和2 最大峰值工作电压(V) 210 298 386 474 562 650 738 826 914 1002 1090 - -

A.2 二次电路的绝缘的电气间隙(Clearance in secondary circuits) 具体查附表A.1方法(即求取Cl’)如下:

a. 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二次电路应承受的瞬态额定电压U。根据其值判断其属于哪

一列,U≤150V or 150V13

附加电气间隙 mm 污染等级3 最大峰值工作电压(V) 210 294 379 463 547 632 715 800 - - - - - 污染等级1、2和3 最大峰值工作 电压(V) 420 493 567 0 713 787 860 933 1006 1080 1153 1226 1300 绝缘类型 F、B或S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b. 确定设备的污染性程度。

Pollution Degree 1:设备设计非常严密,灰尘和湿气都不可进入。

Pollution Degree 2:设备被设计用于干净的环境,但灰尘和湿气可自由进入。适用于所有EN/IEC60950的设备。

Pollution Degree 3:适用于某特定环境、必能传导污染的设备。

c. 依据本标准7.1和7.2确定所要求的绝缘类型。B:基本绝缘,S:补充型绝缘,D:

双重绝缘,R:加强绝缘;F: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

d. 确定工作电压Vrms或Vd.c.。这里工作电压为实际测得的值。若此时的工作电压为

正弦交流,应该取其真值r.m.s.(True r.m.s.)值;若为非正弦电压,则取其峰值或d.c.值。若工作电压介于附表A.3中的两电压之间,查表时,取其中较大者。

根据工作电压所对应的行与a~c所对应的列查出要求的最小电气间隙(Cl’)。

附表A.3:二次电路的绝缘的最小电气间隙(单位:mm) 最大工作电压 (V) 额定电源电压 ≤150Va.c. (二次电路瞬态额定值800V) 额定电源电压 >150Va.c.,≤300Va.c. (二次电路瞬态额定值1500V) 不承受瞬态过电压的电路:适用于可靠接地的直流二次电路 peak r. m. s. 50 100 150 200 300 500 600 污染等级 1和2 F 0.4 0.6 0.6 1.1 1.6 2.5 3.2 污染等级 3 F B/S R 1.3 1.3 1.3 1.4 1.9 2.5 3.2 4.2 污染等级 1和2 F B/S R 1.0 1.0 1.0 1.4 1.9 2.5 3.2 4.2 污染等级 3 F B/S R 1.3 1.3 1.3 1.4 1.9 2.5 3.2 4.2 污染等级 1和2 F B/S R 0.4 0.7 0.7 1.1 1.4 2.5 3.2 4.2 0.8 1.4 1.4 2.2 2.8 5.0 5.0 5.0 或 d.c. B/S R 0.7 0.7 0.9 1.4 1.9 2.5 3.2 4.2 71 140 210 280 420 700 840 1.4 1.0 1.4 1.0 1.8 1.0 2.8 1.1 3.8 1.6 5.0 2.5 5.0 3.2 5.0 4.2 2.6 0.7 2.6 0.7 2.6 0.7 2.8 1.1 3.8 1.6 5.0 2.5 5.0 3.2 5.0 4.2 2.0 1.0 2.0 1.0 2.0 1.0 2.8 1.1 3.8 1.6 5.0 2.5 5.0 3.2 5.0 4.2 2.6 0.4 2.6 0.6 2.6 0.6 2.8 1.1 3.8 1.4 5.0 2.5 5.0 3.2 5.0 4.2 1400 1000 4.2 注:非固定的非屏蔽的需承受高压的二次电路应按照附表A.1和附表A.2确定电气间隙Cl’。

A.3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由实际工作电压Vrms(通过测量得出)、要求的绝缘类型和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材料属性(由CTI值决定)等因素决定。准确的爬电距离(Cr)根 附表A.4查得。

具体查附表A.4(即求取Cr)方法如下:

a. 依据本标准7.1和7.2确定所要求的绝缘类型。其定义同附表A.1.

14

b. 确定设备的污染性程度。其定义同附表A.1。

c. 确定被测量材料的所属组类。通常,如果没有确切资料标明组类,则Material Group IIIa or IIIb被选用。

d. 确定实际的工作电压之Vrms(通过测量得出)。不需要考虑短期条件下的工作电压,如TNV电路中有节奏的铃声信号和瞬间干扰。如果该Vrms值介于附表A.4中的两电压之 间,查表时,取其中较大者。

对于特性未知的通讯网络中TNV电路的工作电压,正常的工作电压被这样假定:TNV-1电路为60Vd.c.、TNV-2和TNV-3电路为120Vd.c.。

为了方便设计,亦可采用线性插入法,求得的最终结果采用“进一法”保留一位小数。 e. 然后根据测出的工作电压Vrms所对应的行与a~c步所对应的列查出要求的爬电距离(Cr)。由于附表A.4中没有加强型绝缘项,当要求的绝缘类型为加强绝缘时,其Cr为表中基本绝缘查得的结果的两倍。

附表 A.4-最小的爬电距离(单位:mm) 工作电压 Vrms 或Vd.c. ≤5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400 600 800 1000 使用附表A.1或附表A.3中对应的值。 0.6 0.7 0.8 0.8 1.0 1.3 1.6 2.0 3.2 4.0 5.0 0.9 1.0 1.1 1.1 1.4 1.8 2.2 2.8 4.5 5.6 7.1 1.2 1.4 1.5 1.6 2.0 2.5 3.2 4.0 6.3 8.0 10.0 1.5 1.8 1.9 2.0 2.5 3.2 4.0 5.0 8.0 10.0 12.5 1.7 2.0 2.1 2.2 2.8 3.6 4.5 5.6 9.6 11.0 14.0 1.9 2.2 2.4 2.5 3.2 4.0 5.0 6.3 10.0 12.5 16.0 污染等级1 材料 I,II,IIIa或IIIb I 功能绝缘、基本绝缘和补充型绝缘 污染等级2 材料 II IIIa或IIIb I 污染等级3 材料 II IIIa或IIIb

在设计检验时,都必须施以以下作用后用标准要求的最小电气间隙(Cl)和爬电距离(Cr)去判断其是否合格。1).对设备内部的零件施以10牛顿的力,推至最不利的位置。2).对于不超过18公斤的设备,用直径30mm的圆板,对设备外壳的各个面施以250牛顿的力持续5s钟,推至最不利的位置。3).以无弯节测试手指,对设备的用户可进入部分,施以30牛顿的力持续5s钟,推至最不利的位置。

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抗电强度(Electric Strength)测试:即耐高压测试(Hi-pot test)

其实质就是设备中使用到的绝缘的电气绝缘承受能力。通常用抗电强度实验来判断设备中所要求的绝缘或隔离是否合格。实际工作中,很多安全设计项目都是用抗电强度实验以检验其安全设计的合理性,如:设备环境适应性,电信网络对地、对过电压的隔离等等。

抗电强度测试步骤如下:

a. 先确定测试电压Ves。根据受试设备的实际峰值工作电压或直流工作电压和被检测处所要求的绝缘类型(依据本标准7.1和7.2确定)等要素查附表B.1即可得到做抗电强度实验的测试电压Ves。附表B.1中U是指工作电压(峰值或直流),查得的Ves是交流电压。

b. 再在要做抗电强度测试的绝缘上施加电压,从0开始一步一步加到测试电压值Ves。 c. 保持Ves在所测试的地方持续60秒钟。

e. 若想用D.C.电压做抗电强度测试,测试电压应为以上查得的Ves乘以1.414. 测试完毕,只要无绝缘崩溃(即电流以难以控制的方式迅速上升)情形发生,即算通过此测试。

注意:火花放电或是电晕放电并不算是绝缘崩溃;若有电容器(例如:射频滤波电容器)横跨于待测绝缘上,则建议使用D.C.电压做测试;待测绝缘旁若有并联零件且形成D.C.通路时(例如供滤波电容用的泄放电阻及一些限电压装置),在进行测试前,应先将这些并联零件断路。

附表B.1―抗电强度测试电压(第一部分) 测试电压的测试点 一次电路和机身、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 一次电路零部件之间 工作电压 U≤184V peak或d.c. 绝缘等级 二次电路和机身之间 的二次电路之间 工作电压 184VUpeak 或Ud.c. Va rms 500 507 513 526 539 551 5 575 587 598 609 620 630 1 651 661 670 680 690 699 708 717 726 735 744 765 785 805 825 844 862 880 Vb rms 800 811 821 842 863 882 902 920 939 957 974 991 1008 1025 1041 1057 1073 1088 1103 1118 1133 1147 1162 1176 1190 1224 1257 1288 1319 1350 1379 1408 附表B.1―抗电强度测试电压(第二部分) Upeak Upeak Upeak Va Vb Va Vb 或或或rms rms rms rms Ud.c. Ud.c. Ud.c.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2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184 185 190 2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7 915 931 948 9 980 995 1436 1463 1490 1517 1542 1568 1593 35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520 540 560 580 588 600 620 0 660 680 700 720 740 760 780 800 850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474 2359 1494 2390 1532 2451 1569 2510 1605 2567 10 2623 1674 2678 1707 2731 1740 2784 1772 2835 1803 2885 1834 2934 18 2982 1875 3000 13 3000 1922 3000 1951 3000 1979 3000 2006 3000 2034 3000 2060 3000 2087 3000 2113 3000 2138 3000 21 3000 2225 3000 2285 3000 2343 3000 2399 3000 2454 3000 2508 3000 2560 3000 1200 1250 1300 1350 1400 141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2700 2800 2900 3000 3100 3200 3300 3400 3500 3600 Va rms Vb rms 34 35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2611 3000 2661 3000 2710 3000 2758 3000 2805 3000 2814 3000 2868 3000 2934 3000 3000 3000 3065 3065 3130 3130 3194 3194 3257 3257 3320 3320 3444 3444 3566 3566 3685 3685 3803 3803 3920 3920 4034 4034 4147 4147 4259 4259 4369 4369 4478 4478 4586 4586 4693 4693 4798 4798 4902 4902 5006 5006 5108 5108 5209 5209 5309 5309 1000 1600 1000 1617 1000 11 1000 16 1000 1688 1000 1711 1000 1733 1000 1751 1097 1755 1111 1777 1137 1820 1163 1861 11 1902 1214 1942 1238 1980 1261 2018 1285 2055 1307 2092 1330 2127 1351 2162 1373 2196 1394 2230 1414 2263 1435 2296 1455 2328 17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接触电流(Touch Current Test)和对地漏电流测试

测试电压:额定电压的106%或者额定电压范围上限的106%。 测试频率:额定频率或额定频率范围的上限。 环境温度:20℃~30℃。

负 载:EUT网络端口不接负载。

测试器械:漏电流测试仪和如图C.1所示的测量装置。 测试步骤及判定:

1.对所有的设备都需要按下图进行测量:漏电流测试仪A端通过测量开关S1连接到设备电源输入端的一极P1,然后漏电流测试仪B端通过测量开关S2轮流连接到设备的P’1,P’2或P’3等每一个可接触件或可接触电路进行测试。记下每一次测试时漏电流测试仪的电流。若该EUT有保护性接地端子,接地导线开关E需开路。图中P’1为EUT外壳。

2.漏电流测试仪A端通过测量开关S1连接到设备电源输入端的另一极P2,然后漏电流测试仪B端通过测量开关S2轮流连接到设备的P’1,P’2或P’3等每一个可接触件或可接触电路进行测试。记下每一次测试时漏电流测试仪的电流。若该EUT有保护性接地端子,接地导线开关E需开路。

3.取以上所有电流中最大者作为该受试设备(EUT)的接触电流或对地漏电流。并将其与下值比较,若超出以下要求值则为不合格。 有保护性接地的手持式设备:0.75mA

有保护性接地的固定或可移动的设备或系统:3.5mA 没有保护性接地设备或系统:0.25mA

明显可预知漏电流会大于3.5mA的接地设备或系统:设备额定电流的5% 4.该受试设备( EUT)可以是一个单独的设备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终端系统。

网络接口 开关S1 (不接设备) L L P1 N PE T 可选的隔离变压器 P2 N E 接地开关 A B P’2 P’3 PE EUT P’1 开关 S2 漏电流测试仪 图C.1 TN和TT电源系统中单相设备的接触电流测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