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其四》——情趣盎然的乡村生活画面
苏轼四十多岁时,曾经担任徐州知州。他在任上为民众做了大量好事。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去祈雨。求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还愿谢雨。就在赶赴徐门石潭还愿的路上,苏轼写就了这一组共五首《浣溪沙》词。我们欣赏一下其中第四首《浣溪沙.其四》。
村南村北响缲车
浣溪沙.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直译:
枣花纷纷扑簌簌地落在衣襟上,村南和村北都响起了纺车缫丝的声音。一位穿着牛皮衣服的老农民,正在一棵古老的柳树下贩卖黄瓜。
我感觉十分疲劳且酒意上了头,路途遥远昏昏欲睡,太阳高照使我感觉口渴想喝茶。于是试着去敲开一个陌生人的房门,看看能否要一碗茶。
簌簌衣巾落枣花
赏析:
这是一首完整的叙事词。没有任何修饰和夸张,没有任何心里描述和想象。词人向我们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纯粹的行人,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觉和需求。此时的苏轼不是作为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基层,一个为老百姓做事的普通,行走在农村的小道上。
上片:写苏轼路过某个村庄时所见所闻。他先是感觉枣花扑簌簌落在身上,然后听到村庄里南北都传来了纺车缫丝的声音,知道这是农村妇女们正在家里忙着干活。他继续朝前走,看到了一位身穿牛皮衣服的老农民,正坐在一棵柳树下卖黄瓜。这些十分平常的景象都被词人收录于眼底,并且写进他的词中,让我们看到了宋朝农村的生活景象。
下片:主要叙述词人自身的感受和行为。为了帮助农民们求雨,他来回奔波自然很是疲劳。因为一路行走长途跋涉,感觉自己又困又乏,简直是昏昏欲睡了。这时候他的酒劲儿又上来了,太阳高照他又感觉特别口渴,想到哪里去找点水喝。于是,他走到距离最近的一个院门口,稍稍思忖了下,举手敲门了。
敲门试问野人家
总之,这首词通过枣花、缫车、卖瓜,以及日高、路长、酒困、人渴等文字,生动传神、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包括他自己敲门讨茶的经历,描画出一幅饶有生活气息的农村图画。字面上表现的是感觉旅途劳累,但传达出来的确是欢畅喜悦之情,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知州——苏轼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