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背后的故事
《陋室铭》,人们大都知道这是由刘禹锡撰写,一千多年来至今仍为人
屋,灵感突至,遂写下了流芳百代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并请人刻碑立
们广为传诵,却很少有人晓得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故事版本一:于门前,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高风峻节高尚的情操,及其富贵不能淫、威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 —842年),唐代中晚期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武不能屈的高贵品德。故事版本二:刘禹锡博学多才,是唐代的大诗人、哲曾任御史、太子宾客等职,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永贞革新失败后,受 “株连 ”被贬为安徽和州(今)通判。按规定,他在和州衙门里应享有一
学家,还精通医术,他的诗词豪迈旷远,人称他为 “诗豪 ”。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他为
套三室三厅的住房,但因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个被贬的下台,人正直,气骨高遒,在朝内反对宦官的和藩镇的割据势力,后因参与王为讨好他的主子,便对刘禹锡百般难,先是让其搬出衙门,在城南门外面江而居。刘禹锡自是心知肚明,不但不生气埋怨,反而十分高兴,并顺手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上联为: “面对大江观白帆 ”下联是: “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见了,气就不打一处来,心说好小子,我不但没有制伏你,反倒为你办了个好事,如此这般我怎么向我的主子交代?于是,知县便心生一计,将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住房也由原来的三室减为一室半,看你怎么还 “面对大江观白帆? ”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慧眼独识,他发现此房虽小,也不临江,却位于德胜河边,岸边还有一排老柳树,风景十分秀丽。于是,他便又题作一联: “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和州秦代称历阳)心在京。 ”和州知县见刘禹锡实在是无可救药,便让他住进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凳的小屋。谁知刘禹锡因祸得福,他住进小
叔文的 “永贞革新 ”,被一贬再贬,逐出洛阳长达20余年之久,最后革职为安徽和州县刺史。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 “势力眼 ”,看人下菜,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了一副 “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杂花争艳,芳菲宜人,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知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
第1页 共2页
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绝处的努力,往往有逢生的回报,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知县本来怕他惹事,结果此文面世后,路人争相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说,假如刘禹锡不参与当年的革新,不得罪宦官,官运亨通,深居洛阳,恐怕也就写不出这篇传世之作了,更不会有后来的数百篇美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这些通俗清新、富有民歌色彩的诗篇,如潮涌,似火燃,在唐诗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的哲学著作《天论》,立言自然的职能在于 “生万物 ”,人的职能在于 “治万物 ”,有力地驳斥了当时盛行的 “因果报应论 ”和 “天人感应说 ”。
第2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