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比喻的语文特征

比喻的语文特征

来源:九壹网


比喻的语文特征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谁的比喻好?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兄女”谢道韫的比喻比较好。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把道理讲清楚。光有个感觉是不够的。感觉比较肤浅,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甚至纠正感觉的错误。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这就要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要重新学习。 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基于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点与相异点统一起来,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最基本、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就属于这一种。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正面来回答“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了。

以空中撒盐比降雪,符合本质不同、一点相同的规律,盐在形状、颜色上与雪相同,可以构成比喻。但以盐比喻雪花引起的联想,却不及柳絮那么“切至”。因为盐粒是有硬度的,而雪花则没有,盐粒的质量大,决定了下落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线的,二是速度比较快。而柳絮质量是很小的,下落不是直线的,而是方向不定的,飘飘荡荡,很轻盈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柳絮飘飞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容易引起经验的回忆,而撒盐空中,并不是自然现象,撒的动作和手联系在一起,空间是有限的,和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之间联想是不够“切至”的。在当时的诗文中,“柳絮纷飞”早已和春日景象联系在一起,引起的联想是诗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比喻不但“切至”,而且富于诗意的联想,而谢朗

“撒盐空中”的比喻,则是比较粗糙的。

比喻的“切至”与否,不能仅仅从比喻本身看,还要从作家主体来看,和作者追求的风格有关系。谢道韫的比喻之所以好,还因为与她的女性身份相“切至”。如果换一个人,关西大汉,这样的比喻就可能不够“切至”。有古代咏雪诗曰:“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就含着男性雄浑气质的联想。读者从这个比喻中,可以感受到叱咤风云的将军气度。 比喻的暗示和联想的精致性,还和形式与风格不可分割。

“未若柳絮因风起”是诗的比喻,充满了雅致高贵的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写法。同样是写雪的,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就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了。李白的豪迈与他对雪花的夸张修辞有关。如此大幅度的夸张,似乎有点离谱,故鲁迅为之辩护曰:“„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这个解释,从客观对象的特点来看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全面看问题,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的客体特征相似,鲁迅所说,正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在北国燕山,雪花特别大。但是,特征的相似性是很丰富的,有时,北方的雪花并不仅仅是雪片之大,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以雪片之多,铺天盖地之美取胜。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呢?这就有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主体特征,也就是情感的、风格的选择和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情感是绝对自由的,但是情感还受到另一个维度的约束,那就是文学形式,“燕山雪花大如席”之所以精彩,还因为它是诗。诗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如果是写游记性质的散文,说是站在轩辕台上,看到雪花一片一片像席子一样地落下来,那就可能成为 “笑话”了。

诗歌的趣味并不只限于情趣,而且还有谐趣。这在诗歌中也是一格。相传苏东坡的脸很长而且多须,其妹苏小妹额头相当突出,眼窝深陷,苏东坡以诗非常夸张地强调了他妹妹的深眼

窝:“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妹妹反过来讥讽哥哥的络腮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哥哥又回过来嘲笑妹妹的脑门儿:“迈出房门将半步,额头已然至前庭。”妹妹又戏谑性地嘲笑哥哥的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虽然是极度夸张双方长相的某一特点,甚至达到怪诞化的程度,但却没有丑化,至多是让人感到可笑,这就无伤大雅。

除此以外,诗歌的比喻还有既不是情趣,也不是谐趣,而是“智趣”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整首诗都是一个暗喻,把自己的心灵比为水田,为什么永远清净如镜地照出天光云影呢?因为有源头活水。联系到诗题中的“观书”,可知观书就是活水。这不是抒情的情趣,也不是幽默的谐趣,而是智慧的“智趣”。

比喻的内在结构也一样有相当系统丰富的层次,细究下去,还有近取譬、远取譬,还有抽象的喻体和具体的喻体等的讲究。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比喻的神奇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