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中的定位与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中的定位与发展

来源:九壹网
2012年第28卷 第3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2 V0I.28 No.3 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中的定位与发展 马兆明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我国竞技体育经历了旧中国的“东亚病夫”和新中国的“体育强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以来,新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体坛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本研究梳理了近3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历届奥运 会和亚运会的竞技表现,认为:(1)我国竞技体育已是国际体坛竞争力很强的国家;(2)我国竞技体育已跨人世界竞技体 育强国之列;(3)我国竞技体育在亚洲地域范围,稳居亚洲竞技体坛排头兵的位置;(4)我国竞技体育已步入国际体坛格 局的“发达国家”时期。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国际体坛格局;定位 中图分类号:G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2)03-0018—04 The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Arena Ma Zhaom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750021,Ningxia,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have undergone two stages——fmm tlhe era of the sick mall of East Asia in old China to a new era of Sports Giant in the world.Since the Los Angles Olympic Games in 1984,the competitive sports of New China presen- ted a rocketing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Based on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ports delegations in each Olympic Games and the Asian Games,this article draws he tconclusion hat:(1)tthe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has already powerful e- nough.(2)the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have stridden into one of the powerful sports n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orpts arena. (3)the Chinese competitive sorpts have already a front runrler in Asia,and continually maintained htis position.(4)the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have stepped into the‘developed period’of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arena. Key words: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international sports arena;position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体育”思想路线 方针指引下国家将体育事业蓝图设计已提到国家重 大事项的议事日程。在过去的60年时间里,我国竞 以28枚金牌名列奥运会金奖牌榜第三名。此后,学 术界开始关注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地位问 技体育经历了前景构想、模式借鉴、吸收兼并的曲折 历程,最终形成了举国下“三级网络”人才培养 体系为主,多种培养模式并存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发展很快,在国际竞技体育大赛 中的奖牌排名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节奏,尤其是 从1990年以来近几届夏季奥运会赛场上我国体育 健儿超群的竞技能力、体育代表团在国际体坛排名 题,便出现了有关各国竞技体育“集团”划分之说。 国内学术界基本有两种定位:第一种认为我国竞技 体育已跨人世界竞技体坛“第一集团”;第二种认为 我国竞技体育仍然属于世界竞技体坛“第二集团” 位置。 田麦久(2008年)认为:“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 会上,在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缺席的背景下,获得l5 枚金牌,进入金奖牌榜前列。1992年和1996年,分 别在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以16枚金牌在美俄德三 国之后位列第四,居第二集团之首。2000年悉尼奥 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由国 际体坛的第二集团脱颖而出,敲开并跨入了第一集 团的大门”。 的直线上升,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 代表团以51金、21银、28铜、100枚奖牌的绝对优 势位居榜首。然而,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 体坛格局的定位,关乎着我国竞技体育是否能够遵 循科学的、理性的、合理的价值取向发展观问题。 1 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体坛中的定位 1.1“集团”划分说 当然,仍有学者认为我国竞技体育仍处于奥运 体坛第二集团位置,其理由有:一是,我国竞技体育 代表团虽然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金牌榜排名前三 位,但获得奖牌总数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仍有较大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 收稿日期:201l一12—31;修回日期:2012-02一O1 基金项目:2010年宁夏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DSK一25) 作者简介:马兆明(1976一),男,宁夏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竞技体育训练与理论。 ・l8・ 第28卷 马兆明: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中的定位与发展 第3期 差距,说明我国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还相对薄弱;二 幅动范围太宽泛、不易控制难以操作。 是,项目发展不平衡,“基础项目”竞技能力发展未 1.2“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认定说 得到与金牌数量同步性发展。尤其是我国竞技体育 “体育大国”,首先是指该国家体育参与人口与 运动员在田径、游泳、水上三个“基础大项”上水平 该国总人口之比值,相对其他国家明显偏高;其次, 不高;三是,“人均说”评析认为:我国虽然在金牌榜 是指该国体育项目设置全面、普及程度很高;再次, 上排名第一,但如果按人均计算,3亿多人口才得到 更是指该国体育文化传播历史悠久及深远。仅从我 一块,排名就很靠后了,所以不能说是我国竞技体育 国体育参与人口比例来看,田玉普(2009年)就指出 已是第一集团。 了:“2007年统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城市是 笔者认为我国毫无疑问的已处于奥运体坛的第 农村的2.7倍,抽样调查,许多农村农民的体育人口 一集团位置。所谓的奖牌总数不多、项目发展不均 不到10%。97并且,我国的实际国情是9o%的人口都 衡、“人均说”等观点只能说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 生活在农村。由此认为我国是“体育大国”的提法 程中还需要提高和完善的一些方面,不能拿我国竞 显得有些勉强。 技体育整体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来否定主体实力的认 田麦久(2008年)认为强国,即“强大的国家” 可,所以就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可当之无愧 之意,这是一个没有明确边界的定义。循此,竞技体 总结为“第一集团”,并且已成为奥运体坛领先位 育强国即应定义为竞技运动水平“强大的国家”,用 置。为此,如果按照“集团”层次划分法来评价我国 体育界习惯的语言,就是“竞技运动水平很高的国 竞技体育,笔者将同意“我国竞技体育已进入奥运 家”。我国体育代表团在漫长和曲折的奥运之途 会第一集团”之说。但认为,借用“集团”一词界定、 中,经历了思索、研讨、行动、打拼艰辛的历程,在奥 乃至于划分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格局现状层次,显得 运体坛金牌排名持续上升,并于第29届奥运会攀登 此划分法较为口语化、用词不当的感觉,较为欠妥。 到达世界竞技体坛之巅峰。为此,认定我国体育已 首先,就“集团”(Group)一词的本身意义来看,是指 为“体育强国”当之无愧。 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从“集 团”涵义可以得出该词语所具备的三个核心内容, 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定位缘由 即“一定目的”、“共同行动”和“团体”,所以要将一 分析 个“群体”称为“集团”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而在 2.1 历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竞技能力 奥运会竞技比赛中,各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民族 的表现 利益、参赛单位利益、个人的利益等等各异的利益形 随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的一声 式存在,并非为了“共同行动”而为;又从“团体”一 响,从此开始了我国竞技体育新的征程。近年来,国 次所赋予的涵义来看,各国运动在一起参加体育比 内外学者将第23届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作为中国竞 赛不能够认为其为一个共同的“团体”,故不符合 技体育发展里程中的分水岭,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 “集团”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因而使用“集团”一词 崛起的开始。因而,本课题也以第23届奥运会为起 划分世界竞技体坛格局概念边界较为模糊,临界值 始点。 表1 1984—2008年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获奖牌及名次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从1980年重返 赛名次和成绩一直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直至2008 奥运会以来的近30年时间,在历届奥运会大赛中竞 年以金牌总数排名第一位的绝对优势稳坐第29届 ・l9・ 第28卷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第3期 奥运会奖牌榜首位。 梳理1984年至2008年共7届次的夏季奥运会 我国竞技体育与世界各国竞技体育表现情况,可发 现:(1)2004年悉尼奥运会以前,我国竞技体育长期 处于国际奥运体坛第四的位置。但从获得奖牌等次 数量及奖牌总数来看,与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实为差 ’距较大,更有甚者1988年汉城第24届奥运会我国 体育代表团金牌排名第11位,仅获5枚金牌,奖牌 总数只有28枚。对于这一阶段可以称我国竞技体 牌和铜牌获得数量各存在较大差距。称此阶段的我 国竞技体育为:处于世界竞技体坛的“较发达国 家”;(3)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 终于以51金、21银、28铜的优异成绩稳居第29届 奥运会金牌榜第一的位置。可见,我国竞技体育已 经走向成熟,步人了世界竞技体坛的“发达国家”行 列。 如果从1896年第1届雅典奥运会连线到2008 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从整个现代奥运会历程定位 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在国际竞技体坛格局中的坐标 点,需从中国的成长历程来认识。总体来说,我国竞 技体育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后的两个不同阶 段。 育为:处于世界竞技体坛的“发展中国家”位置;(2) 2004—2008年的八年时间里,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 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 上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位居奥运体坛第2位,仅与 取得金牌排名第一名的美国队3块金牌之差。但银 表2 1896-2OO8年历届夏季奥运会前三名参赛国总名次排位情况统计 国别 美国 第一名次数 14 7 1 l 第二名次数 第三名次数 2 前三名总数 总名次数排序 俄罗斯 德国 法国 瑞典 英国 中国 1 1 1 澳大利亚 保加利亚 俄罗斯 芬兰 古巴 罗马尼亚 日本 m n 4 4 4 3 l l 4 2 1 1 2 1 2 2 ●2 2 3 4 5 6 7 8 9 m n 2 1 H:2 " 希腊 匈牙利 意大利 由表2可以看出:从1896年现代奥运会以来的 个世纪的历程里,举办奥运会的届数已排定到了 第29届,但实际上只举办了26届次(1916年第6 届夏季奥运会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能举行,1940年 一第三名1次的排名位置,名次总数位居继美国、俄 国、德国、法国、瑞典、英国之后的第7位。从历届奥 运会奖牌金牌和奖牌综合排名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 仍处于第十位。为此,若从现代奥运会全程为主线 来定位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体坛地位,我国竞技体 育仍处于国际体坛的“较发达国家”行列。 和1944年又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12届 和第l3届未能正常开展),在过去的l12年的26届 次现代夏季奥运会里,共有17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参 2.2历届亚运会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竞技能力表 赛代表团进入过前三名。若按照金牌总数和获得前 现分析 三名名次的总数进行排序,前三名的代表团国家依 1951—1974年共举办过六届亚运会的23年时 次为“美国一苏联一德国”,再到后来的“美国一俄 罗斯一德国一中国”格局。我国代表团在历届奥运 间里,我国仅以中华台北队的身份参加过第二、三、 五、六届共4次亚运赛场的经历,且在参赛国家代表 队不足15支队伍的情况下,曾获得过金牌总数排名 会中曾获得过金牌排名第一名1次、第二名1次和 ・20・ 第28卷 马兆明: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中的定位与发展 第3期 第五的好成绩。1974年第七届德黑兰亚运会,我国 正式作为亚运会会员国家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比赛。 在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比赛中,我国竞技体育代表 团首次与亚洲国家进行竞技体育较量,经过对14个 大项目的奋力拼搏我国队以32金、4J4银、26铜的优 异成绩,位居25支参赛国家代表队的第二位,真可 谓亚运竞技旅程的“开门红”。从此,我国竞技体育 代表团从1982年的新德里到2006年的多哈,我国 队一直以金牌和奖牌总数绝对优势稳居亚运体坛第 一名的位置,且从未动摇。 2.3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体坛之地位确定 无论从雅典到北京的现代奥运会历程,还是从 新德里到多哈的恢复后的亚运征途,我国竞技体育 崛起于1949年新中国的“新体育”时代,从1949— 1979年3O年的时间里,我国竞技体育可谓“成长 期”。改革开放以来的3O年,我国政治、竞技、文化 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竞技体育事业 发展更是“比翼双飞”。为此,要对我国竞技体育在 国际体坛准确的定位,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 (1)无论是奥运赛场、还是亚运赛场,我国竞技 体育已是国际体坛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2)我国竞技体育已跨人奥运竞技体坛“竞技 体育强国”之列; (3)我国竞技体育早已是亚洲竞技体育的领跑 者,稳居竞技体育强国之位置; (4)我国竞技体育已进人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格 局的“发达国家”时期; (5)纵观我国竞技体育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历 程,毫无质疑是一支“后起劲旅”。 3结语 新中国竞技体育自重返奥运会和以中国队会员 国的身份加入亚运会以来,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 体育“举国”管理方式下,国内体育界忍辱负 重、艰苦拼搏仅仅用了30年时间赶超了拥有百年竞 技体育积淀的诸多欧美国家,实现了寐以求 的《奥运争光计划》,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竞 技体育代表团站到世界竞技体坛顶峰,在国际竞技 体坛处于强国位置。然而,关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 竞技体育发展取向问题。笔者认为:(1)实现《奥运 争光计划》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二者只 有相互促进关系,并非相互制约;(2)中国继续加大 发展竞技体育力度,是竞技体育文化传播的需要,也 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自尊心、 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需要;(3)继续完善“举 国”下的《奥运争光计划》,进一步优化与控制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使中国竞技体育 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于文谦.竞技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36. [2]田麦久.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目标设 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6):461—464. [3]田麦久.“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31(11):1141—1444. [4]田玉普.60年新中国体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 化导刊,2009(9):10一l4. [5]马兆明.中国竞技体育强国使命之民族精神需要探析 [J].运动,2010(14).23—24. ・2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