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外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

国内外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

来源:九壹网


国内外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

20081061105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水运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现代港口的发展呈现出布局网络化、业务物流化、格局港城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港口全面实现信息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港口信息化的建设, 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个港口的现代化程度, 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因为大型船舶的营运成本很高, 其接卸港口必须全天候进出、快速装卸、通关、集疏储运与配送, 而所有这一切都要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后盾。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将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服务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 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而新一代港口恰是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谁拥有EDI, 谁将拥有21 世纪”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一代港口已经不再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货物的快速流动, 集装箱多式联运和“门到门”运输, 物流体系的发展, 对港口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技术与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化港口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且信息化的技术水平与港口的规模并无必然联系。因而, 港口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港口的重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 信息化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港口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全球互联网为基础, 整合客户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信息流, 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与能满足客户需要的联合数据库系统, 将成为各个港口完善港口功能、获取管理增值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 一) 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港口产生了重要影响

信息化与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港口的建设和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港口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决定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国际物流链上重要的一环, 港口的效率、服务水平及可靠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而信息与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为港口物流过程提供良好的控制与管理, 而且可以完善港口的功能, 增强港口的综合竞争能力。

( 二)EDI 技术迅速普及

产业全球化发展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 国际货物运输成本得以降低, 以往综合的生产过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国家或区域内进行, 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大大降低, 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同时, 产业的全球化使生产与流通过程更加规范,从而使多式联运与物流服务业对网络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子数据交换因其技术先进, 可大大减少贸易文件及文件处理成本, 而受到世界各大港口的普遍重视。而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将促进管理方式向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因此, 国内外主要港口全面应用EDI 技术。国内外主要港口都在加大投资, 积极改进基础设施, 进行计算机系统和通讯设备等建设。例如美国新奥尔良港在90 年代初建设的“全港自动化系统”, 不仅实现港内应用系统集成, 还加强了与外部应用系统的自动化联接, 如电子化泊位申请系统、自动化船货清单系统和卸货计划系统等, 深受客户欢迎。

国内港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特征

通过多年来的建设, 我国港航企业信息化建设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水路运输管理信息资源, 这些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也成为了我国水运信息的宝贵财富。

( 一) 水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CAD、GIS 、GPS 等技术已经在规划、勘察、设计等方面全面应用, 企业内生产管理已基本实现计算机化, 相当一部分单位已经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开展网上联合设计。

( 二) 港航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高

截止到2005 年6 月, 我国枢纽港口和运输企业,均建设了与国内外客户沟通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具有企业特色的网页。我国年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 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 计算机应用面广, 已基本实现了生产业务管理、专用码头管理的信息化或智能化, 安全调度的视频化和港口管理数字化。

( 三) 中国电子口岸EDI 系统的应用日益深入

近10年来, 港航EDI 网络系统的应用由基本运输伙伴的信息共享, 逐步扩展到监督控制部门及其银行、仓储等领域, 效益显著, 在国内外运输领域都有较大影响。目前连接的用户群体有运输伙伴、监管部门、仓储、生产企业和银行等。该系统的应用不但促进了我国水运行业信息化的建设, 同时也为中国电子口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四) 港口电子商务和物流系统发展迅速

自2004 年以来, 港口作为物流和信息流的枢纽,具备了建设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服务系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EDI 系统的基础上, 港口由作为部门、企业间的信息中介, 发展到能提供信息转换、传递、存证等增值服务。

五) 生产调度视频系统的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自2003 年以来, 我国一些大型沿海港口建立了一流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该系统涵盖

了引航、拖轮、码头生产调度等多个业务流程, 为港口生产实现了“三调合一”的目标。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对于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称奇, 并纷纷效仿。该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软件、GPS 卫星定位、GIS、无线数据通讯GPRS(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 ) 应用、AIS (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System,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航海地理学、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领域。

案例

1、大连港

大连港从1990年开始相继开发了大连港货物吞吐量统计系统、大连港能源管理网络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大窑湾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作业区调度/货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1995年7月开始CIMS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港口EDI、局级调度系统、作业区点调度系统、货运中心系统、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管理、全局数据管理、物资管理系统、企业铁路运营、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统计分析与领导查询系统、综合服务系统、支撑环境级网、财务系统等。这些项目正陆续投入使用,使港口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得到充实和加强。这些系统功能上己实现从局级调度到基层站、到货商相互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事,从货商计费到本企业财务收入以及利润计算等,纵向与横向的各种业务联系与处理综合集成一体,从总体上加强了对全局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管理,对各层领导提供了快速有力的信息支持。

2、秦皇岛港

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煤炭运输港。目前,秦皇岛港已经实现了生产调度系统、码头GIS系统、计划统计系统、煤炭管理系统、杂货管理系统、费收及货运系统、EAM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骨干网覆盖全部港口分公司及秦皇岛港二级单

位,包括集团公司机关局域网和二级单位局域网等39个单位及internct连接。为进一步整合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应用,适应数字时代港口发展的新需要,秦皇岛港加快了骨干网改造升级的步伐。结合秦皇岛的具体特点,考虑到港口地域分布广、光纤链路长、光纤资源紧张等因素,秦皇岛港采用了I-13C公司的RPR技术对港口骨干网进行升级。网络建设中,核心设备采用H3C全分布式结构核心路由器SR8800,其高性能使整网扩展性和安全性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完全满足了目前秦港信息化的需求和未来几年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秦皇岛港实现了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飞跃。新骨干网运行后,将为秦皇岛港构建一个快捷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使信息系统真正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辅助工具,极大地改善了港口的服务水平,为秦皇岛港打造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外港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特征

信息化是国外港口发展的重要特征, 也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先决条件, 港口依靠天然的区位优势、信息中心地位、高效的信息技术, 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增值服务。应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手段, 使运输、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活动实现全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无纸化和智能化。

案例

1、洛杉矶港南加州码头引入革新的无线射频技术(RFID) , 以实时位置系统科技自动收集进出货场的集装箱数据, 提高码头处理集装箱的速度和准确性。所有进出码头的集装箱均以拖车运输, 该系统能即时识别贴有RFID 电子卷标拖车上的集装箱并确认其位置。通过港口物流信息“高速公路”, 大大提高了港口货物的通过率。

2、新加坡港——全球海运中心,平均每2到3分钟就有一艘船进出港,每天约处理42艘货柜船的装卸作业,每个月货柜吞吐量超过100万TEU。因此,货柜码头的作业,便成为一项精确规划的科学,在此原则下,运用自动化及先进的系统来帮助客户提高竞争力,便成为新加坡港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5年新加坡港投资了一亿六千万坡币在信息科技运用上,目前有超过350个应用系统在处理港埠管理、规划与作业上,其主要系统有PORTNET负责对外的电子数据通讯与交换。PORTNET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数据库查询服务,包括船舶靠港时程、货柜/货物清单、货柜/货物追踪及化学危险品数据库等;提供海运相关信息,船舶动态数据;电子文件交换,货柜舱单、危险品申报、靠港申请及出港时程预报等通关自动化,透过贸易网络(TradeNet)关贸网络网网相连,可与国贸及签审机关作数据交换。

倚仗强大的技术支持,新加坡物流业充分体现了“高效”的含义。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它们都设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

3、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的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模式。该模式通常是以港口为依托,联合数家水、陆运输企业或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现代物流中心,成为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的统一体,开展一条龙、门到门、架到架的综合性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解决港口资金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化物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技术及运作方式。一般来说安持卫普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港务局与私营企业共同投资;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有着畅通的集疏运网络;四是有着高效的管理方式。

对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做好基础性公共平台建设。必须负责建设基础性和政务性的公共平台,即完成相关监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以此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有三大系统建设与升级迫在眉睫:

一是电子口岸系统。这项国家级的重点工程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协调和领导力度,把电子口岸建设成为具有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录等“一站式”服务功能、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

二是“大交通”监管系统。我国目前的交通分属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等多部门管理,在没有改变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建立一个“大交通”监管信息平台,对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的整合要逐步完成,当前重要的是在各种交通监管系统的基础上,确立一个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框架基础,使这个平台能够兼容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多种定位技术,多种信息的提供者、应用者,同时又有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准则。

三是特殊商品物流的监管系统。重点需要抓好两方面的建设:一是对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例如重点食品、药品等,要实施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建立全国危险品联网实时监管系统,加强对危险品储运的安全监管,预防和减少危险品储运过程中的恶性事故,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RFID技术。

过去,在物流行业流行的“大而全”思维已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概念,单纯依靠扩大基础设施诸如仓储和运输规模来赢得市场的想法将被市场所淘汰。而如何利用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抢占先机成为众多物流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

3、满足中小物流企业的基础信息化需求。

我国物流信息化目前的需求仍是以底层的基础信息化为主,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收集的成功案例中,属于这个层次的大约占80%。因此,需要制作一些“短、平、快”的产品,解决局部环节的简单作业,满足广大中小物流企业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对现有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和重构。一些基础性的技术,如条形码、扫描技术和互联网等,就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内部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和顾客服务,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绩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